首页 理论教育 巧设结构,把情节写得引人入胜

巧设结构,把情节写得引人入胜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注意结构的生动性。精巧的构思会令故事的可读性增强,而且常常会形成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开头或发展过程中,设置一个个“谜团”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急切了解情节发展和揭开谜底的愿望。接下来故事围绕着“达达”认错补过的情节展开。细节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情节较简单、篇幅较短的幼儿故事,更要善于捕捉细节。因此,细节在儿童故事中尤为重要。

三、巧设结构,把情节写得引人入胜

结构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和构造,儿童故事创作结构有以下两点要求。

第一是条理清楚。要做到条理清楚,首先应尽量采用顺叙的方法,避免插叙、倒叙和补叙。其次,采用线性结构方法。在简短的儿童故事中,线性结构方法体现为故事沿着一条线索发展到底,不要过多的分支。在长篇儿童故事中,可以是一条线索完了之后再接另一条线索。采用这种一线穿珠结构,往往是以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串联而成,一个小故事一条小主线,但自始至终都有一条主线贯穿。如郑春华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第二是构思巧妙。注意结构的生动性(或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精巧的构思会令故事的可读性增强,而且常常会形成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体现结构的巧妙。

(一)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儿童故事的情节简单并不等于平铺直叙,要注意将单纯与曲折结合起来——注意波澜的引发、矛盾的激荡、趣味的穿插等,使情节单纯有味。

悬念,即在情节发展的开头或发展过程中,设置一个个“谜团”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急切了解情节发展和揭开谜底的愿望。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平铺直叙不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而悬念的出现,会立即吸引他们的注意,急切地顺着情节发展追踪下去。

如《张老师的脸肿了》,开篇就设置悬念张老师的脸肿了,为什么肿了?是给人打了一巴掌?不会的。是给刺毛虫刺了一下?那更不会了。小朋友坐在一起,想呀想,猜呀猜,得出一个结论:是“达达”把张老师的脸气肿的。接下来故事围绕着“达达”认错补过的情节展开。可是张老师的脸为什么还是肿的,最后揭开谜底——原来张老师牙痛导致脸肿了。

故事中灵活运用悬念十分重要。悬念就是挂念,它是孩子听故事时持有的一种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关切的心态反映。

不过,悬念设置频率、深度要因孩子而异,不能因设悬念而让孩子听故事的兴趣受损。一般情况下,讲故事过程中设置的悬念,随着故事的推进,都要揭破,不能悬而无破。

(二)运用对比转折

例如如《谁勇敢》,对两个孩子捅马蜂窝前后的表现作对比——小松敢捅马蜂窝,小勇不敢捅马蜂窝,还劝大家不要捅马蜂窝;小松捅了马蜂窝后,捂住头跑了;而小勇在小弟弟摔倒眼看就要被马蜂蜇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救了小弟弟。故事中对比转折的运用,增强了故事性,也突出了真正勇敢的含义。

奥谢耶娃的《三个小伙伴》,小魏佳的点心不见了,郭良问他:“你怎么不吃呢?”问完便大口吃着自己的一份;米沙对他说:“往后得放在书包里,”也大口吃着自己的一份;沃罗佳却什么也没有说,把手中的面包分成两半,拉着魏佳说:“你拿着吃吧。”作者对这三个小伙伴的言行不作任何评语,小读者却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

(三)写生活中的细节

细节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情节较简单、篇幅较短的幼儿故事,更要善于捕捉细节。幼儿故事往往是撷取生活中富于生气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演绎成一个活泼动人的故事。因此,细节在儿童故事中尤为重要。写活细节,会使整个故事顿然生动起来、鲜活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