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得厚实些写出深度来

写得厚实些写出深度来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12年12月26日起,《辽源日报》一版开设了一个专栏,名叫《百姓故事》,截止到2013年5月30日,共刊发稿件60多篇。有的看似非重大问题,非重大事件,经过作者精心发掘,巧妙构思,同样也可写得发人深思,很有深度。近年来,龙山区人社局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办公期间,所有科室一律敞门办公,就是避免老百姓前来办事有障碍。张崇安表示,要把文化大院和自己的电影放映车作为宣讲十八大精神的平台,努力做好宣讲员工作。
写得厚实些写出深度来_评析《百姓故事》专栏稿件兼谈如何将新闻写得有深度_报海启悟集

从2012年12月26日起,《辽源日报》一版开设了一个专栏,名叫《百姓故事》,截止到2013年5月30日,共刊发稿件60多篇。这些稿件都是采自于基层,写自于百姓,很受读者的欢迎,而且在编排上也很灵活,短小精悍,活化了版面。这些稿子之所以受欢迎,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一是稿件虽短小,但具有思想意义。比如说:李及肃采写的《不设“门”的办公室》《24位进城务工人的心意》《寒冬里的供电人》,郭珍珠、李艳红采写的《李云召的“五年规划”》,于芯采写的《永平村里“金蛋”闪亮》《俺村也有十八大宣讲员》,王茵采写的《老杨的“春天”》等,就是他们慧眼识宝,从基层发掘出来的。

新闻要有深度,就要善于根据事物的特点来开掘新闻的思想意义,努力反映能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东西。新闻写得是否深刻,同选择题材、提炼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的看似非重大问题,非重大事件,经过作者精心发掘,巧妙构思,同样也可写得发人深思,很有深度。这里的关键就在于作者能不能慧眼识宝,小中见大。

二是稿子开口小,里面内容大。我们先看一看这两篇稿件,一篇是2012年12月31日头题刊发的李及肃采写的《不设“门”的办公室》:

家住北寿社区的退休职工白岩志最近到社区活动室活动时,一打开话匣子,就大谈特谈政府机关如何转变工作作风、政府部门如何接“地气”的事儿,还时不时地从嘴里吐出“热词”:关注民生、和谐……唠得是一套一套的。

白师傅说,几年前,他曾到某个部门办事,其实只是一个很简单的事,却一连去了好几趟,而且敲门不敢声大,问事看人脸色。从那以后,一提起去政府部门办事,白师傅就头痛。12月13日,因为要给家里人办公益岗位,白师傅“硬”着头皮来到龙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打听相关事宜。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龙山区人社局所有科室的门都是敞开的。他在门口刚一探头,一位好看的姑娘就热情地招呼他:“您老有什么事儿?赶快进屋坐。我给您倒杯水暖暖身子。”就这几句话,事儿还没来得及说呢,白岩志心里就先温暖了。仅几分钟的时间,白师傅想知道的事儿全听清楚了。走出龙山区人社局的时候,他还有点恋恋不舍。

近年来,龙山区人社局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办公期间,所有科室一律敞门办公,就是避免老百姓前来办事有障碍。没有门槛,没有距离,百姓和政府才能心连心。

另一篇是2011年2月10日刊发的于芯采写的稿件《俺村也有十八大宣讲员》:

“哎!我去张家大院听十八大报告辅导去。你也去呀?”1月11日,东丰县南屯基镇北屯基村里吃完早饭的村民们相互打着招呼赶往同一个地点。

在新建成的260多平方米的张家文化大院内,汇聚了40多位村民。“今天谁给大伙儿做辅导啊?”“俺村也有十八大宣讲员,就是文化大院院长张崇安!”身旁的张大娘自豪地说。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后,60岁的张崇安成为“草根宣讲团”成员。张崇安表示,要把文化大院和自己的电影放映车作为宣讲十八大精神的平台,努力做好宣讲员工作。张崇安用党在农村实行的富民政策、身边涌现出来的勤劳致富典型,紧密联系实际讲解十八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辅导生动形象。北屯基1组村民高明艳说:“现在,咱的日子越过越好。从老张的讲解中咱又看到了新希望。”“是啊!咱村家家都盖起了新房,好多人家还买了车,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啊!”53岁的村民郑玉福接过话头说。

“十八大报告思路清,高屋建瓴乾坤定。科学发展强国家,中国特色方向明。”张崇安用自编的“顺口溜”宣讲着十八大精神。文化大院里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前文算标点符号共计568字,后文460字,虽然两文的文字都不多,但却写出了深度。说这两篇稿子有深度,体现在:一是体现了当前形势。2013年11月14日党的十八大刚闭幕,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十八大精神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之时,李及肃和于芯采写的这两篇稿子正符合中央精神,非常体现当前的形势;二是这两篇稿子开口不大,所反映的事也不大,但深得百姓的欢迎和赞扬,体现了百姓喜悦的心情。

所以,要把稿件写得有深度,就要缩小口子,集中问题,从深入现场,深挖细访,纵深挖掘入手。

三是背景材料运用得好,稿子厚重。比如:郭珍珠、李艳红写的《李云召的“五年规划”》中背景材料写道:

“2003年,受猪瘟病流行、生猪价格骤然下跌的影响,李云召当年死了360头育肥猪,损失17万元。吃亏长教训。李云召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把养猪户联合起来。于是,他联合石河、建安、足民的养猪大户,率先在我市成立了辽源市石河保健养猪协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协会现有会员1156人、辐射带动农户3060户,年出栏优质生猪1万头。

对农民来说,最担心的是农资市场混乱,一怕假货、二怕高价。李云召办养猪协会的好处之一,就是便于统一采购饲料。刚养猪的小门小户都可以跟着李云召享受饲料公司的“厂家直销”价格,同样的饲料,一吨下来要便宜好几千块钱,这一块的成本账让农户们是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中药喂猪,就是李云召津津乐道的“绿色养猪“之道。为此,他不惜“血本”购买一家科技公司生产的中草药畜类保健产品喂猪。他说,这叫防患于未然。”

于蕾写的《俺家现在天天都在过年》中背景材料写道:

“2004年以前,孙权凌一家5口人守着几亩地过日子,一年万八千儿的收入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这几年,党的惠农政策让凌镇村的农民实现了丰产增收,特别是全村发展有机农业,村民走上了合作经营的路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不仅实现了种粮机械化,而且订单式收购让农民有粮不愁卖。如今,凌云乡绿色有机大米名声在外,尝到了种粮甜头的村民们更是抢着种地,没了后顾之忧的孙权凌去年也一口气承包了110亩水田。现在,他是凌镇村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从这两个稿子的背景材料上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新闻是由事实组成的,材料掌握充分,尤其是几个过硬的材料,写出的东西才能生动、深刻。要想把稿子写出深度,就要善于运用背景材料,尽量把新闻写得厚实,有力度。茅盾说过:“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和这地方有关的一切大小环境,就是作品中的背景,有的作品不写背景,有的写得不深刻,这都会影响到作品的力量。”新闻中的背景,对补充、交代、说明、对比、衬托和解释新闻的主要事实,突出和深化主题,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是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比如,李及肃采写的《黑牛村村民“牛”啦》:

如今,咱农民真“牛”,就连城里老师也下乡给咱农民上技能课啦。

1月7日傍晚,龙山区寿山镇黑牛村五组村民于秀萍一走进家门,就对着等她回来吃饭的丈夫杨长山举起手中的红本本,一脸得意地说:“咱现在可是有文凭的技术人了!快过来瞧瞧区里给咱发的结业证。”“俺要出去打工,一准挣职称工资,你信不?”“晚上发点儿面,明天给你露露手艺。”丈夫老杨接话说:“那可不,妇女能顶半边天哩!这回,有了技术,你更‘牛’了!”

今年44岁的于秀萍自从嫁到黑牛村,有泥瓦匠手艺的丈夫一直在城里务工,每月都不少往家里拿钱,她自己则侍弄家里那点儿地。去年,土地被征收了,她和村里所有人一样,成了失地农民。勤劳惯了的她,一下子没事干了,反倒不适应了。今年元旦一过,龙山区就业局培训中心就到市技师学院聘请了面点专业的张凤琴老师,并且借用黑牛村小学的教室,为黑牛村的失地农民办技能培训班。听说是给失地农民讲课,虽然每天从市区往返要40余公里,可张凤琴老师觉得,能为农民朋友传授技术,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还是挺值的。通过培训,这些农民朋友可以学到家庭比较实用的面点制作知识。培训结束后,龙山区就业局培训中心和市技师学院共同为考试合格者颁发了结业证。

参加学习的赵奎芹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先把技术学到手,然后再考虑或是单干或是几家联合干。不管咋样,致富门路宽了,咱就牛了。

去年,龙山区就业局开展创业技能、新生劳动力技能储备,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及其他技能培训等多项活动,5100人受益。其中,农民400余人。

(2013年1月14日)

从这篇稿子上我们可以看出,一般说来,题材和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厚实,新闻便容易写得有深度;反之,题材和主题平淡,内容单薄,新闻往往写得浅显,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总的来说,《百姓故事》专栏5个月来刊发的稿件,大都短小精悍,有新意、有深度。但是,也有个别稿件平淡无味,没有意义,更无深度,在写作上就是对事件简单的叙述,对事件一点加工也没有。下面我就如何写出稿子的深度谈点认识。

要想出有深度的稿子,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稿子的深度,它与深度报道的区别是什么?用句最专业的术语讲,就是报道深度与深度报道的区别。

报道深度是指报道的新闻事件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有较强的指导性。而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今天我们就专门探讨一下如何把稿子写得有深度,至于怎样写深度报道,我们以后有机会再专门进行探讨。

要写出报道的深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明上情熟下情、深入采访细挖掘

要写出一篇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好稿件,首先必须明确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全局的大形势,这就是明上情。同时也必须熟下情,也就是必须熟悉本单位的情况。熟悉本地的情况。我们要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基层的动态,了解基层职工和百姓的所思所想。把这些情况综合起来,再进行认真的分析,把它放到大的形势下看一看,比较一下到底有多大的分量。经过分析、比较,确定要写的主题。在此基础上,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选准主题,二是要深化主题。

1987年12月26日,辽源市物资局召开会议,兑现承包合同。当时省报、省电台等一些媒体的记者纷纷参加了会议,这些人各种会议参加多了,大场面也看惯了,根本就没把这个会议看上眼,大都写了一个不大的会议消息。我当时想,中央正在大力提倡企业经营,搞活企业,而基层一些搞了承包经营的企业经营者又担心不兑现。辽源市物资局大张旗鼓兑现合同上符党的政策,下解百姓心疑。于是我没有就会议写会议,而是着重写承包者的经营业绩和发包者兑现合同的坚决态度。全文如下:

兑现合同一丝不苟

辽源市物资局大张旗鼓给承包者张方虹奖金和利润分成共1.5万元

张方虹说,承包合同兑现,使我由担心变放心,更增添干劲儿,今年我要实现利润比合同数翻番,力争3年指标1年实现

本报消息 26日下午,辽源市物资局隆重召开承包合同兑现大会,局领导亲手将奖金和利润分成共1.5万元发给市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承包人张方虹,并号召全局职工学习张方虹勇于改革、勇于开拓的精神,尽快使全局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张方虹今年36岁,原是市建材公司建材科长。去年10月,市物资局决定将几年来经济效益不景气的生产资料服务公司实行招标承包。承包利润指标为1987年1万元,1988年8万元,1989年11万元,1990年15万元。1987年完成指标奖励承包者2000元,超额指标50%部分五五分成。公开招标后,张方虹在生产资料服务公司无人投标情况下毅然投标,并拿出4000元财物作风险抵押。经过答辩、职工咨询,他以满票中标,签订了合同。

张方虹上任后,首先对公司内部进行了改革,并大胆地做出了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大购大销、搞活经营的决策,带领业务人员分赴全国各地开展业务,建立了10多个新的货源销售基地。仅两个多月,就调进调出各种生产资料价值220多万元,实现纯利润36000元。

去年年终决算,张方虹按合同规定可获利润分成13000元,得奖金2000元。有人看他要得这么高的收入,担心合同会作废。然而,辽源市物资局领导认为,张方虹获得的收入合理合法,奖励合同不仅要兑现,而且要对张方虹进行大张旗鼓地奖励。

在合同兑现会上,张方虹对记者说:“合同兑现,使我对兑现政策放了心!更增添了我的干劲。今年我要实现利润比合同数翻番,力争3年指标1年实现。”谈话中,他也流露出15000元收入能否自己得,要是不分给助手和职工一些,别人是否会有想法的担心。

(1988年1月28日《辽源日报》)

这篇稿子写完后,本报发在头版头题。同时,我还把这篇稿子寄给了《吉林日报》。四天后,《吉林日报》不仅在吉林日报头版显著位置刊发,而且还配发了评论《就是“金山”也该给》,署名是“本报评论员”。后来得知,这篇评论是当时省委书记高狄看了《吉林日报》大样后亲自撰写的。

再比如,1987年3月,我参加了一个招标会,我也没有就会报会,写出了只有385字的消息《200余人的辽源市通用设备厂租赁1000余人的市锅炉厂“小鱼”吃掉了“大鱼”》。全文如下:

本报消息3月27日下午,辽源市锅炉厂经过公开招标,租赁给辽源市通用设备厂,租期三年。

辽源市通用设备厂是辽源市工业企业中的小型集体企业,有2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60多万元。该厂是1980年由市重型机器厂划分出来的。近几年,这个厂连年盈利,去年实现利润248000元。

辽源市锅炉厂是国营企业,有7100多名职工,固定资产600多万元。是全市工业企业中的骨干厂。但因领导不力,管理混乱,产品单一,销路不好,企业经济效益一直比较低。仅今年头两个月,就亏损50多万元。辽源市机械工业局为了振兴该厂经济,经市政府批准,决定在该厂试行租赁经营制。2月7日在《辽源日报》刊登了招标公告后,许多有志于经营管理企业的个人、单位、集体踊跃投标。经过考评、核标、公开答辩和法律公证,通用设备厂中标租赁了锅炉厂。合同规定,今年锅炉厂利润持平,明年实现利润25万元,后年实现利润35万元,每年超额部分双方三七分成。

(1987年4月2日《辽源日报》)

这篇稿件虽然不长,但在当时很轰动,当时的市长王贵江经常在企业调研时,常讲“小鱼”吃掉了“大鱼”事例,以此告诫经营者。

二、做“杂家”常思考,发现问题勤用脑

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熟悉业务知识,熟悉你所分管报道领域的情况,负责报道农村的一定要清楚一年四季农民种地是怎么回事,负责报道城市经济的要了解一些经济术语,负责报道政法战线的要掌握一些法律常识,只有清楚了这些基本的知识,你才能在采访中、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见解的问题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还要广学博览。

2009年7月,我得知东辽县人民法院连续几年开展争创优秀法院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省法院系统首个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于是我决定写一篇大通讯。为了采写好,我没有立即投入采访,而是先到法院借了20多本法院系统的业务书籍和他们院两年来的简报,用10来天的时间系统学习了法律知识和他们的工作规则。系统掌握法律知识和工作规则后,我采访了3天,然后用两天时间写出了8000多字的通讯《旗帜,永远高高飘扬》,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东辽县人民法院开展创优秀法院活动的经验及活动中从院领导到工作人员的所思所为。通讯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全市政法系统都组织学习了这篇通讯,并开展了向东辽县法院学习的活动。

三、抓热点,写特点,微观宏观两结合

任何新闻报道的选题都是来自于火热的生活,来自于职工群众的伟大实践。所以,我们应该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深入到职工群众中去,时刻掌握基层的新情况、新变化,掌握百姓的思想动态,了解群众中发生的新鲜事情,把这些新鲜的事情和变化置于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下加以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报道来。

2005年1月中旬,辽源市西安地税局超额完成2004年税收任务,我和市里几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应邀去采访。几名记者听了该局局长介绍后,便结束了采访活动。我没有立即根据情况介绍写稿件。又用两天时间采访了全局每一名工作人员。采访中,有的同志讲了很多动人故事,动情地谈了工作感想,详细介绍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每个人的介绍,使我掌握了大量的发生在他们每个人身上的新鲜事。于是我写出了通讯《这里的税官个个过得硬——记辽源市西安地税局局长吴全凯和他所带领的税官们》,全文8000多字,分三个方面,写了五个小镜头、三个特写、四个故事,都是用生动感人的事例来介绍他们是怎样开展税收工作的。稿子发表后,全局每人都找了一份刊有这篇稿子的报纸珍藏起来,市局组织全局的人阅读这篇通讯,许多人说这篇稿子写出了地税的风貌,写出了地税的精神。

2008年7月,我听一位朋友说,龙山区新兴街翠湖社区公益岗人员赵淑华,担任调解员工作很出色,做了一些实事。于是我去采访。我到企业,进医院,入百姓家,采访了几十人,从获得的众多新闻素材中选取有特点、有代表性的事来写,写出了《倾心奉献真爱无声》的通讯,用“对本职工作,她倾出一腔热忱,对灾区群众,她献出一片真情,对贫困学生,她付出一颗爱心”三个方面的20多个生动事例介绍了赵淑华的事迹。稿子有深度、有影响,受到读者的好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