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浅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浅论微电影的叙事艺术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微电影的内容与商业意义,却鲜有对微电影艺术形式本体的深入思考。微电影作为一种篇幅短小的叙事性电影,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影视形式。微电影短小的篇幅恰好能够适应受众这种短暂的观影期待,所以使用倒叙的微电影作品往往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个微电影的故事叙述,与实际事件发生的顺序并不一致。与大多数电影的叙事手段一样,顺叙很少被使用在微电影的全篇结构中。

梁天明 史枢

内容提要 叙事是微电影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根本,叙事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微电影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立意。我们现在的微电影往往又缺少标新立异的创新,面临一种尴尬而无助的境地。微电影如果仅仅是用以表现广告的外壳,势必肤浅,但采用过多雕琢的技巧,不但时间上会有限制,同时也会磨损微电影小巧精悍的表现力,这就是微电影在叙事时间和叙事文本上的两难境地,值得我们每个微电影研究者深思。

关键词 微电影 叙事技巧 表现力

不知何时起始,一个新的影视品种——微电影蹿红了整个网络,大有创造一个微电影时代的势头。

我们认为,微电影,是指经过专业策划和系统制作,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电影,时间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不等。微电影不同于草根拍客作品,它有一定的创作门槛和较高的制作水准,并要求以创意取胜。同时,微电影又是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暂休闲时观看的视频短片。微电影最显著的特征是“微”。观看一场传统电影,一般要花费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而欣赏一部微电影,只要很短的时间。微电影作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电影形态,它本身折射了时代文化的特质,是一种在快节奏的生活及越来越个性化的时代中形成的微文化样态。

那么,这种新兴电影形态的叙事艺术怎样?它将走向何处?也引起了学界关注。然而,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微电影的内容与商业意义,却鲜有对微电影艺术形式本体的深入思考。

当代法国哲学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时期的特点是从大叙事到小叙事的转变。微电影作为一种篇幅短小的叙事性电影,近年来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影视形式。它体小型微、语言精湛、结构灵巧,是当今社会中颇为流行、雅俗共赏的一种电影文本。

第一,叙事的时间顺序。

微电影拍摄的故事在电影叙事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往往和生活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排顺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倒叙。倒叙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叙事中会产生时间变形。微电影短小的篇幅恰好能够适应受众这种短暂的观影期待,所以使用倒叙的微电影作品往往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天枢传媒集团拍摄的获奖微电影《带泪的喜蛋》,开篇即叙述:一位年轻的干部,在妻子将怀孕的喜事告诉他时,他却因经济犯罪潜逃国外,十个月后,当国家的“清网行动”打响,他幡然悔悟投案自首时,妻子已为他生下了一个胖儿子。在机场,公安人员为他带去了一篮子“带泪的喜蛋”……这个微电影的故事叙述,与实际事件发生的顺序并不一致。这里区分出两种时序:一是叙事时序;一是故事时序。叙事时序是微电影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从开端到结尾的排列顺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而现实生活中事件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故事时序是固定不变的,叙事时序则可以变化不定。在简单的叙事文学作品(如童话、民间故事等)中,叙事时序和故事时序是一致的,即顺叙;而在大部分微电影作品中是不一致的,即出现倒叙,这种不一致在微电影中被经常采用。

通常情况下,一部一个0.5小时至2小时的电影能够在足够的篇幅内渐进,时间流的顺序上,在多次产生感染力,多种效应相叠加,产生全片的艺术感染力。微电影需要在很短的篇幅内集中呈现矛盾,多采用倒叙来造成时空的凝聚,而使矛盾集中爆发。与大多数电影的叙事手段一样,顺叙很少被使用在微电影的全篇结构中。微电影更多采用倒叙手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以小见大,短中求深,给人以美的享受。其独特的社会作用与艺术功能,为卷帙浩繁的大片巨片所无法替代。然而要用有限的镜头,表达丰富的社会生活、深厚的思想内涵,创作者对艺术的把握能力和叙事技巧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体结构上,倒叙能使受众的观影期待转变方向,让观众有意探究如何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二,叙事的时距变形。

所谓时距,是指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故事时间和叙事的速度是可以比较的,这种叙事的快慢构成了叙事文本的节奏。荷兰电影导演米克·巴尔在《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叙述了时距的5种情形:省略、概要、场景、停顿、减缓。其关系如下所示:

省略——故事时间=n叙事时间=0

概要——故事时间>叙事时间

场景——故事时间=叙事时间

减缓——故事时间<叙事时间

停顿——故事时间=0,叙事时间=n

微电影的创作需要掌握高超的叙事节奏技巧。由于体裁和题材的限制,微电影往往是从故事中提纯出小小的细部,一个短暂的阶段,化为最有表现力,最有审美价值,最夺目的一瞬间。这常常表现为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极不相等。篇幅所限,微电影必然常常出现省略,而减缓和停顿对于凝聚叙事时空,产生情感爆发的瞬间可谓功不可没。微电影尤其常见高超运用减缓和停顿的佳作。较为典型的是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全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片长却只有一分半钟。

还有一部国外的著名微电影《半张纸》就讲述了一个年轻房客在搬出公寓前,看到了自己钉在墙上电话旁的半张小纸头。看完小纸头,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这段叙事仅仅用去主人公不到1分钟的时间。而叙述者却在叙述时大幅减缓叙事时间,使叙事时间大大超过故事时间。叙述者仔细介绍小纸头上的每个电话号码和名字,它们都代表着男主人公生活中的某个时期、某个事件或是某个人。随着叙述的深入,原来,短短一串名字和电话号码串起了男主人公两年来的不平经历——与爱人相识相恋,结婚怀孕,到妻子的死亡和孩子的夭折。说来这部微电影也与它的名字类似,篇幅小到一张纸头足以付印,然而精巧的结构和叙事技巧让这部微电影精炼而深刻,让人看完不由掩卷深思。这部微电影甚至已经具有了一些后现代微电影的特点。没有具体刻画的人物,情节简单到只是几个动作的描写。但每个观众可能都有自己的思考。这种极简的叙事笔法,有如国画写意山水画,点到为止,大幅留白与省略,反而让人不禁反复品味,把玩,思考其中的意蕴。

这使我想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个短小说《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也是用了省略的叙事技巧,却与《半张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全文如下: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牌……(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给女打字员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牌……(支出金额)

这篇小说寥寥七行,字里行间却显露出一部美国社会的家庭闹剧。丈夫招聘了一个女打字员,二人关系暧昧,赠送花束,共进晚餐。之后不想被夫人发现,为平息家庭矛盾,花去大笔开支安慰夫人和岳母。女打字员自然被辞退,丈夫不得不招聘一名中年女打字员……仅仅一页账单呈现在读者面前,叙事时间几乎为零,而故事时间则尽可以伴随读者无限的想象生发开去。省略留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这部短小说拍成微电影,一定会让观众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第三,叙事的时间频率。

叙事频率理论是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在叙事时间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叙事频率指在生活中发生了一次的事件,在叙事中可以叙述一次,也可以叙述多次;或者是指在生活中发生了多次的事件,可以多次叙述,也可以一次叙述。热奈特把这种事件次数与叙述次数的关系概括出4种情况,分别是第一,发生一次,也只叙述一次;第二,发生多次叙述多次;第三,发生一次叙述多次;第四,发生多次叙述一次。这4种情况在微电影中都常常看到。由于微电影自身的要求,情节进展必须开端明朗,进展快速继而结尾响亮,所以概括是常常出现在微电影的叙事频率中的。但是近年来随着微电影创作实践的发展,创作者们也纷纷进行了叙事上的尝试。第二种和第三种叙事频率也常常被采用,单一叙事的反复和重复叙事往往在微电影中达到快速的情感叠加,在有限的篇幅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用这样的叙事方法拍摄的微电影佼佼者有《老男孩》《赢家》《指甲刀人魔》《天堂午餐》,等等,这些优秀作品短小精悍,叙事较为完整,在网络上均有千万次的点击量,在传播效果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媒介。

再如《一触即发》的剧情就类似好莱坞的警匪片,动作部分和追逐戏——高潮,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打斗跳伞,追逐爆破,执行任务的男主角与神秘黑衣人展开一场殊死较量,在助手与坐驾的协助下,男主角杀出重围,化险为夷。而另一部莫文蔚给凯迪拉克拍的微电影《66号公路》则模仿了美国经典的公路片,女主角几乎是在以一种没有目的的方式驾车行驶在广袤的原野,没有开端的铺垫,也没有驾车之后的结局,说实话,在短短的2分多钟拍出剧情如此丰满的微电影确实不易,其实编导的梦想就是开上66号公路,把烦恼都抛开,在夕阳下一路开下去。观众看后还是有一丝触动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微电影的叙事策略是将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而淡化次要情节,以达到在情绪上与观众的快速共鸣。

但是,这样的共鸣往往是短暂而有限的。如《老男孩》和《赢家》表现的是人性、梦想与真情、生命的泛化命题,在毫无铺垫的前提之下加以表现,尽管让很多人在瞬间落泪,但是影片的主题难免会看起来有些大而不当,让人的思考难以长久。重复叙事也常为一些微电影所采用,在微电影中,由于篇幅紧凑,重复叙事更加容易显现出对同一事件每次叙事的不同。而观众也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比对这种不同上。如天枢传媒拍摄的获奖微电影《一个人的学校》。这是以真实事迹为原型,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普通民办教师淳朴的情感,以平民的视角,通过这个不平凡的一个人的学校和师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歌颂了普通民办教师淳朴美好的亲情和崇高的精神品质。通过反复重复叙事,将一个普通民办老师真实、朴实、亲切、感人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影片将人们带进真实的生活情景之中,又将人物与整个社会交融在一起,使主题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

还有一部获得最佳创意奖的爱情微电影《第101次爱上你》。影片以好的创意来讲述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构思精巧,人物生动有趣,叙事比较流畅,有一定的可视性。叙述了一个年轻人接到女友几个电话:一是女友约他看电影的电话,于是收拾停当,准备出门;二是讲述要出门却被其他事耽搁了,重复叙事;三是刚出门走到公交车站,一位老妇人晕倒,小伙子送老人去医院。电影为大段完全相同的重复叙事中,却有出人意外的结局。生活中的种种偶然都能改变叙事频率,重复叙事往往在微电影中达到快速的情感叠加,在有限的篇幅中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表现人物的生活,时代感强,人物刻画细微,对所描写的故事有情感投入。

法国文学理论家布雷蒙认为:3个故事功能一经组合便产生基本序列,而基本序列互相结合又产生复合序列,复合序列中的形态包括“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镶嵌式)及左右并联式。在微电影中,为了观众的迅速接受,大部分选择了“首尾”接续式的模式,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这个结构之中又嵌套进去几个重要事件的镶嵌式结构。而且,开端与结局被压缩,发展甚至被省略,用一种以大篇幅展现事件高潮的叙事方式。如《老男孩》,那种80后的生存氛围几乎不需要人物的表演与解读,一个简单的金属文具盒或者一套蓝色的中学校服就可以完成大部分的时空背景的铺垫叙事。

中国的电影发展,从家庭伦理到国族情怀,已经再没有一个统一发声的群体,而是以不同导演为代表,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电影不再是严格的90~120分钟的、制片厂体制下在电影院播出的完整产品,而可以是时长不固定的、极其个人化的、在网络上随意点击就可收看到的片段。微电影用其独特的制作手段和艺术风格来达到吸引受众、感染受众,与受众共同分享的魅力。有了网络及其他新媒体的支撑,未来的微电影必将更加“百花齐放”。因此,微电影的品牌化是必须的。其实,从吴彦祖的《一触即发》,到姜文的《看球》,徐铮的《一部佳作的诞生》,黄晓明《早十年的童话》,王珞丹的《老人愿》等微电影,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腕级演员的参与,感觉到了这种趋势离我们越来越近。

微电影是靠立意存在的,它的最本质的文本叙事特征就是立意的确定与表现。这既道明了微电影是立意的艺术,又指出了文本叙事的立意是重中之重。一部好的微电影,在确定了立意之后,如何将这个立意表现出来呢?倘若立意的表现很有艺术性,受众便能欣然接受;倘若缺乏艺术性,立意的表现很生硬,受众便难以接受,甚至产生反感心理,作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第一,独白与对白。微电影文本叙事的一大特点是独白与对话的运用。文学作品的独白,可以使大段式的,但在微电影中,独白变得十分稀少,也无法大量应用。所以拍摄微电影,如有大量独白交代情节,一定要转入视听语言表现。

微电影的对白形式往往是日常用语。在微电影中对话必须贴近生活,但不可以像生活中那样啰嗦,也不可以像小说中那样言语许多。微电影对白必须避开画面所表现的,并且避免使用冗余的信息。这是与文学最大的不同。而沉默,是一种特殊的对话,非常真实的“行为”,人们在沉默中完成特殊的交流。而我们首先要学会对白,并尝试在对白中找出行为和思想的关键。最好的对白是一种动作方式。

第二,情节与叙事。文学作品一般以情节取胜,中国特有的章回体小说,就是一种集中体现。还有现在青年人特别迷恋的网络小说,就是光怪陆离的情节,加上主人公无变强大的经历际遇,最后大圆满的结局,来满足我们内心的幻想。这就是文学作品吸引我们的很大一个方面。微电影情节上是依照自己独特的文本叙事来适度创作的,不是凭空臆想。文学作品中的一大主角就是时间,而其中的个人,又有各自在时间推动下发生改变,将故事向前推进。微电影的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逻辑和能量,也是吸引观众的法宝。一般讲故事,就要强调情节,不论谁都喜欢引人入胜的情节。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往往就是一个理想标准。微电影无法像网络小说那样奇幻,虽然现在由网络改编的微电影也有很多,这些微电影的影视化效果不错。而一些微电影的爆红,大家守在电脑、电视前等待更新,同样反映了情节对观众的吸引。而线上线下对剧情的讨论,与播出同步的交流,都对微电影的情节提出很高的要求。

还是以一部获奖的微电影《岁月的承诺》为例,影片对故事情节的描写与主人公心态的刻画,丰富地展示了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状态,有相当的生活质感。故事流畅,视听语言运用自然,特别是音乐与画面的结合较为突出,用完整的故事,流畅的叙事,试图表现当今时代小人物内心的困惑和挣扎。

第三,隐喻与象征。文学作品的隐喻与象征,不胜枚举。在发现背后含义的过程中,又带给读者一种探秘的感觉。而在微电影创作中,正是那些场景、情绪、对象和行为经常揭示一些特殊事件的背景或者作为主要人物内心感受的隐喻,使电影具有强大影响力。这或许是微电影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具有超出电影艺术本身更深远的意义。我们在艺术创作中,也会经常使用道具、场景进行这样的尝试,但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手段就是在影像的蛋糕中埋下一颗颗樱桃或是杏仁,让观众在品尝中不经意发现这样的美味。隐喻和象征的运用,必须巧妙选择。现在的观众已经对这些广告式的隐喻和象征麻木了,因为广告活动已经将急切的隐喻和象征滥用。隐喻和象征的场景、动作和对象必须是有机的,从角色生存的空间去提取,不能从外部硬性指定,假若如此,观众不会买账。

第四,编导与团队。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需要大量时间、经历、材料的积淀,并将这些全部形成文字,一般为个人独立完成,可以一人著书多部。微电影剧本的创作,则需要各方参与,并应该得到参与制作的所有人的认同,形成共识。并且时间不能耗时过久,应为电影工业化的浪潮,现实社会不允许占用巨大资源而产出缓慢的行为。在剧本创作之初,我们总是奢求用文字将脑海中所有灵感和创意原原本本表现出来。但文字由于其局限性,只能展现出电影一部分影响力,同时电影也不能将剧本的精神和主题完全地予以诠释和展现,这就需要导演的二度创作了。剧本创作只是在对微电影这种现代传媒方式和微电影制作非常了解的基础之上创作的,导演是根据剧本提供的蓝图和框架进行创作的。要将剧本转化成一部专业化的优秀微电影,必须借助于其他因素。例如,台词需要演员表达,而不同演员表达效果与编剧愿望都会有差异。拍电影虽然不是纸上谈兵,但剧作家的创作手法对微电影的认识理念、对剧本的质量和创新性都具有重大影响。

微电影作为艺术和商业运作的结合体,导演与专业的编剧合作,是对团队也是对观众负责的一种表现。在这其中,各人各司其职,并适度参与,往往可以带来最好的效果。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微电影,导演也需要依赖其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特别是在电影脚本创作伊始。大多数编剧开始创作之初,都容易写一些带有自传色彩的素材,如果导演对这些材料不进行深入了解、分析,那么导演仅仅可能机械拍摄以及机械重现人物与场景,而没有任何创新。微电影所塑造的世界无可避免与现实社会是有差异的,任何一个团队成员的帮助都可以对这种差异进行改变,而没有团队支持的导演将无法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团队的作用之一就是保持客观性,护航影片创作。

叙事是微电影之所以成为艺术的根本。叙事技巧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微电影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立意。依我们现在的能力和手段,要拍出一部非常优秀的微影片不在话下。但是我们现在的微电影往往又缺少标新立异的创新,面临一种尴尬而无助的境地。微电影如果仅仅是用以表现广告的外壳,势必肤浅,但过多雕琢的技巧,不但时间上会有限制,同时也会磨损微电影小巧精悍的表现力,这就是微电影在叙事时间和叙事文本上的两难境地。这值得我们每个微电影研究者加以深思。

对于微电影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很多相关研究还没有展开,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进来,一起探讨,一起分享。

(梁天明,南通更俗剧院策划总监,南通市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史枢,微电影导演,天枢传媒集团总经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