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造奥帆中心

打造奥帆中心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船厂变身打造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号工程”,即浮山湾内北海船厂的搬迁。当然,此时的决定并不是为奥帆中心所作的。11月14日,青岛市奥运场馆开发建设指挥部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奥帆中心的建设。奥运会后,这里将成为以普及推广帆船、帆板运动为基础的海上运动中心,承办国内外帆船赛事。

打造奥帆中心

举办奥帆赛赋予了青岛前所未有的契机,而如何打造一个现代化、高科技、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奥帆中心,则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选址浮山湾到奥帆中心的最终完工,一座船厂变身为世界一流的帆船中心,一片海湾成就了中国人的奥帆梦想。可以说,奥帆中心的诞生,为青岛城市版图增添了一幅最美、最新的风景画。

选址浮山湾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后,青岛紧接着就把奥帆赛选址问题提上首要的议事日程。

青岛拥有优良的港口、迷人的自然景色和适宜人居的良好气候条件,在73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点缀了近50个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海湾,如汇泉湾、太平湾、青岛湾、浮山湾等,这些海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水域,各有特色,为青岛开展丰富多彩的海上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场所。但仔细审视这些海湾,并不是都能胜任帆船比赛场地的角色。对于比赛场地选址当时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选择浮山湾,二是选择崂山湾、唐岛湾或红岛周边等海域。持第二种意见的专家认为,在浮山湾建设奥帆中心,存在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配套陆域狭小、环境保护难、安全措施难等一系列困难;选择崂山仰口、红岛等海湾将形成一个现代化的新旅游区,有利于提高青岛城市国际化程度。

经过综合考察、前期规划和多方论证之后,最终确定青岛奥帆中心选在青岛市东部新区浮山湾畔——北海船厂原址。毗邻五四广场,历史上“青岛十景”之一的“燕岛秋潮”即位于奥帆中心内燕儿岛山的东南角。

选定的区域内陆地面积45公顷,港池内海岸线总长度1300米,水域面积46.9公顷。依山面海,风景优美,海域开阔,海水深邃,水质洁净,非常适合建设大型海上体育运动、海滨旅游及休闲娱乐设施;浮山湾的海洋动力状况非常活跃且强烈,周边地质多坚硬岩石,具有承受外界冲击的能力;在周围山脉的屏蔽下,浮山湾的气象状况大部分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非常适合帆船运动;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外,北邻交通便利、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已具雏形的商务中心也为其最终选为奥帆中心创造了有力的竞争条件。

船厂变身

打造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一号工程”,即浮山湾内北海船厂的搬迁。

img89

拆迁前的北海船厂原貌

早在1996年3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与青岛市政府研究确定了青岛北海船厂的整体搬迁及北海船厂今后发展问题,商定在青岛市黄岛区海西湾建设一个新的大型修造船基地。当然,此时的决定并不是为奥帆中心所作的。1999年11月,青岛海西湾修造船基地正式开工建设。2001年7月,北京成功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青岛市作为协办城市,将承办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项目,并选址于原北海船厂所在的区域。国际奥委会和帆船帆板项目分会分别到青岛考察之后,对北海船厂原厂址及周围海域作为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场地非常满意。选址一旦确定,北海船厂的快速搬迁就迫在眉睫了,船厂搬迁了才能为各项赛事工程建设的尽早开工创造条件。

市政府对迎办奥帆赛非常重视,把北海船厂新厂区建设和老厂区搬迁作为迎办奥帆赛的“一号工程”来抓,要求按照青岛市建设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要求,确保北海船厂按时搬迁。2001年8月27日,青岛市政府召开了北海船厂搬迁改造专题会议,随后,市领导又分别考察了北海船厂原址和海西湾施工现场。9月17日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搬迁工作的具体分工。为实现北海船厂的快速搬迁,市政府给予船厂现有土地“自主开发、滚动发展”的优惠政策,所获资金全部用于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建设。11月14日,青岛市奥运场馆开发建设指挥部成立,具体负责组织奥帆中心的建设。并由常务副市长牵头,授权青岛市奥运场馆开发建设指挥部与北海船厂进行搬迁谈判,成立了由市建委、计委、经委、国土资源房管局、东奥公司共同组成的北海船厂搬迁协调小组,协助北海船厂全面加快搬迁进度。

从2001年12月开始,青岛市奥运场馆开发建设指挥部先后与北海船厂进行了50多次的谈判,但由于北海船厂是中央驻青企业,谈判工作难度很大,进展缓慢。在谈判过程中,完成搬迁的时限和搬迁补偿费问题一直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为促进问题的解决,青岛市多次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就北海船厂搬迁事宜进行协商,并将有关情况和意见向国务院有关领导作汇报。经过艰苦谈判后,最终于2002年7月与北海船厂就搬迁的若干原则性问题达成了共识,并签订了《备忘录》,限定奥运场馆用地完成搬迁的时限是2003年6月底,关键生产设施的搬迁时间最迟也不能超过2003年年底;市政府协助解决有关问题,并给予经济补偿和一定的优惠政策。

经过青岛市政府的全力督促和协调,2003年6月,这场耗资巨大的搬迁工程正式启动。11月5日,北海船厂的10万吨级的“泰山”号浮船坞经过3个小时,顺利从浮山湾迁至西海岸新船厂。到2003年底,奥运场馆建设用地基本搬迁完毕,除需保留的建筑和较难搬迁部位外,房屋拆除、建筑垃圾清运、场地平整……北海船厂原址具备了开工建设奥运场馆的场地条件。

船厂搬迁了,不过在建成的奥帆中心上并没有抹去北海船厂所有的痕迹,保留了船厂的船坞、一个灯塔、两个大塔吊、大型系缆桩等作为历史文脉来体现“人文奥运”特色,它们将作为见证者见证奥帆中心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精心打造

img90

奥帆中心设施分布图

与船厂搬迁进行的同时,青岛举全市之力精心打造着一个全新的奥帆比赛场馆——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简称奥帆中心,最初也称奥帆基地、青岛国际帆船中心,已承办了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和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将举办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和第十三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奥运会后,这里将成为以普及推广帆船、帆板运动为基础的海上运动中心,承办国内外帆船赛事。

img91

奥帆中心效果图

根据规划,奥帆赛场馆建设既严格遵照国际帆联的要求,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与青岛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奥帆中心规划主要分为奥运比赛必备项目和赛前、赛后开发项目三大类。其中赛前开发项目包括奥运村、国家航海运动中心、国际邮轮码头及候船大厅、综合商住区等设施。赛后开发项目包括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扩建奥运村、滨海广场、滨海商业旅游设施、室内外健身和文化娱乐设施等。

2003年4月6日,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青岛帆船比赛基地建设详细规划及主要单体概念性方案国际招标开标、评标工作结束。出自9家世界知名设计单位的8套方案经中、英、法三国组成的专家评审会4轮投票,共选出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4月14日至5月10日,8套方案在福泰广场公示。10月29日,奥帆中心详细规划得到国际帆联批准。2004年2月14日,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水上结构设计方案(初步设计)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水上工程于3月下旬陆续开工。陆域的五个建筑单体(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奥运村、运动员中心、媒体中心、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建筑方案也顺利完成了国际招标。

2004年5月25日奥帆中心开工仪式

青岛奥帆中心的总体规划方案由澳大利亚COX公司进行方案设计,青岛市建筑设计院进行施工图设计。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总用地面积45公顷,奥帆赛赛时用地面积约30公顷。整个工程项目包括陆域工程和水工工程两部分,陆域工程主要包括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奥运村、运动员中心、媒体中心、后勤保障与功能中心五个建筑单体以及环境等配套工程;水域工程包括主防波堤、次防波堤、突堤码头、奥运纪念墙码头、护岸改造等水工工程。其中,奥运纪念墙码头、次防波堤、突堤码头围合的港区面积约15.5公顷,主防波堤与突堤码头围合的港池面积约7.5公顷。此外,在赛时还要增设一些临时性建筑及设施以更好地满足奥帆赛的需求,如突堤码头上将建临时性的测量大棚,奥运纪念墙码头西侧将建一个浮码头供观众停船使用。

img93

建设中的奥帆中心

2004年5月25日下午4时30分,青岛迎奥征程上的大事记上又多出了崭新的一笔,第二十九届奥运会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开工仪式在北海船厂原址隆重举行。礼炮鸣响、白鸽腾空,青岛建设“帆船之都”的设想从这一刻起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005年8月17日,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青岛奥运村举行了封顶仪式。奥运会开幕式(8月8日)前14天,即2008年7月27日,青岛奥运村将与北京奥运村、香港奥运村同步正式开村,并将举行开村仪式和入住欢迎仪式。

青岛奥运村位于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赛时将接待来自60多个国家的运动员和随队官员。奥运村将为各国运动员提供住宿、餐饮、安保、交通、竞赛信息、休闲、娱乐、购物、礼宾迎送、文化活动等赛会服务。奥运村的主体是居住区,由两座7层公寓楼和两座17层塔楼组成,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客房400余套。另外还有国际区和公园区。居住区是运动员和官员住宿、就餐、办公、召开会议和休闲健身的场所,是安全级别最高的区域。组委会要保证为运动员提供安全舒适和私密的居住环境。国际区是运动员、官员、访客和媒体等互相交流的场所,是众多赞助商集中提供服务的区域,也是企业展示的主要场所。国际区将提供银行、邮政、通讯、书报、花店、综合超市、特许商品、干洗、洗照片、理发、旅游信息、航空票务、商务中心等商业服务项目。燕儿岛山将作为奥运村公园区,为运动员提供健身、休闲的绿色空间。

青岛奥运村距离比赛场地近,运动员可以步行从比赛地到达奥运村,村内的服务设施非常完备,运动员足不出户便可满足各种需求。青岛奥运村作为赛时运动员主要的生活居住场所,将会为运动员免费提供24小时的餐饮,包括各种风味的中西自助餐和特色菜品。在村内设有一个可同时容纳500人的运动员主餐厅,同时还有专门为运动员开放的休闲区,提供免费的茶点和饮料等。

img94

施工中的奥帆中心码头

青岛奥运村除了提供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宾馆类服务以外,最重要的功能是各国帆船代表队的赛时驻地,是各代表队居住和办公场所,也是奥帆赛安保、交通、餐饮、环境活动、礼宾接待、宗教服务、医疗、文化展示等项目运行的主要场所。直接服务于运动员、随队官员、媒体记者等重要客户群,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组委会要在奥运村内提供安全卫生的环境和周到便捷的服务,从而保证运动员免受干扰,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比赛。

赛会期间奥运村的环境卫生及物业管理,由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业主单位和酒店管理服务商共同承担,为村内居民和访客提供一个舒适、清洁、绿色的生活环境。2008年年初奥帆委通过官方网站发布了奥运村国际区商业服务商招募公告,招募六大类商业服务商,共有56家企业报名,通过初步筛选,15家企业进入了评审考察环节。北京奥组委、奥帆委、工商局、经贸委、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了专家评审组,对企业进行了评审和考察,最终遴选出综合超市、花店、干洗店、茶艺和旅游信息等服务机构,赛时进入奥运村提供相关服务。奥运会后,青岛奥运村主要作为星级酒店和餐饮娱乐设施向公众开放,是青岛沿海地区又一重要的旅游接待场所。

img95

行政管理中心

围绕着奥运村,后勤保障中心、媒体中心、水域工程、运动员中心、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等几大建筑如同众星捧月般应运而生。2006年6月30日,后勤保障中心、媒体中心以及水域工程等项目全部完工。

后勤保障与供应中心位于赛区东部边缘,总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地上2层,地下1层。赛时功能包括后勤供应管理办公(含志愿者休息)和赛场保洁维护办公两部分。赛后用作商业或健身会所。

img96

奥帆中心媒体中心

媒体中心位于赛区南端,总建筑面积约8100平方米,分为地上2层,地下1层,包括新闻单位休息和收听区、广播信息办公室等。赛时功能包括新闻宣传和电视转播等功能区,赛后将用作帆船会所。媒体中心内有供媒体工作的媒体大厅,媒体大厅内有120个固定的记者席,配备了宽带网络接口、卡式电话,整个媒体大厅有无线局域网覆盖,记者可以随时使用因特网服务。为了使记者可以随时获得赛场成绩,媒体大厅内设有2面电视墙,实时提供11个级别帆船项目的比赛成绩信息,同时还可以在媒体中心看到40个奥运会其他比赛项目的现场电视信号。媒体中心内建成了一个高科技的奥帆赛筹备工作展厅,除了传统的图片、实物展示外,还利用了很多先进技术成果进行展示,如采用实物沙盘与多媒体技术融合的手段制作了一个数字沙盘来介绍奥帆中心的场馆设施以及比赛规则;互动帆船360度全方位介绍奥帆赛9个级别、11个项目的帆船比赛;奥帆电子书则让来宾能深入了解筹办奥帆赛这几年来青岛的城市发展和奥帆赛的筹办工作。

继媒体中心揭开面纱后,2006年8月10日,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另一个重要陆上建筑——运动员中心正式向媒体开放。这里几乎要负责比赛所有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运动员中心位于青岛奥运村(居住区)和陆域停船区之间,属高度安全区。总建筑面积约16600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2层。由于处于场地的核心区域,进入运动员中心不仅要有相关证件,还要经过安检门的检查。

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位于赛区北侧,为国家发改委立项的41个新建奥运场馆之一,包括陆域和水域两部分。陆域总建筑面积16817平方米,其中地上6层,地下1层。由综合楼、运动员公寓、体能训练馆和地下船艇库等组成;水域面积约20000平方米,包括防波堤、上下水斜坡道、浮码头等设施。赛时功能包括赛场管理办公区、餐厅、码头管理机构、安保机构办公区、比赛管理中心、贵宾接待(V IP)区等6个功能区。赛后将成为国家航海运动学校及海上运动训练中心。这也是迄今止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完善,集训练、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运动项目综合性训练基地。

奥运纪念墙码头位于裁判船停船区西侧,全长208米,宽度30米。主要功能是分隔不同船只停泊区域,满足水域的分类要求,还将设置奥运火炬台。

测量大厅码头位于港区的两个港池之间,全长316米,宽度60米,主要功能是为满足比赛期间的帆船测量要求,赛时的测量大厅将为临时建筑。奥帆赛期间,所有参赛船只就在这里测量船高、船长等指标。

img97

帆船码头

作为青岛有史以来最大的海上体育运动项目和旅游休闲项目,青岛奥帆中心的建造,张扬了这座城市开放与包容的海洋个性;而作为一种标志和象征,她是这座现代化海滨之城发展历程的最好解读。从一片废弃的旧厂址,到一个现代化的海上体育运动中心;从一片平淡无奇的海岸,到一处现代化的旅游景观,蓄积着奥运精神与奥运梦想的奥帆中心,引来了无数欣喜的目光和由衷的赞叹。作为集海上运动、训练、竞赛、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海上运动场地,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处处显示着动人的风采。

绿色奥运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是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标志性示范工程,彰显绿色与生态理念,坚持把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爱、对历史遗存的保留与延续放在突出地位。

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处处体现了“融合自然”这一理念。根据不同的场地特征,利用自然手法处理地形、地貌,配合植物造景,创造具有自然景观特色的沿海风光,体现青岛“山、海、城”为一体的自然绿色生态景观特色。其中,在奥帆中心景观规划中对规划区域内的大气、水、噪声、固废以及土壤、植被等都作了精心设计,力求使该区域成为城市中一块独特的生态休闲区,并通过细节的处理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早在奥帆赛场馆开工建设之前,奥帆委便编制完成了《奥帆基地工程环保指南》,对建筑节能、园林绿化、绿色建材、水资源保护和再利用等各项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其中“绿色施工管理”和“绿色施工技术”两部分为核心内容,囊括了施工现场设施设置要求、施工现场防尘措施、噪音控制、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建筑和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理、工地能源利用、工地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施工单位把“绿色施工”的创建标准层层分解到环境管理体系目标中去。在施工中注意绿色节能。在建筑材料选择(包括临建)上,除考虑成本、功能、实用性和耐久性等因素外,还同时兼顾到环保性能,包括低毒性、便于更换、便于回收和利用、铺装材料蓄水透水等。通过最新技术集成,建设与周围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精品,使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成为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标志性示范工程。同时通过对污染物产生、迁移途径的严密分析,实现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在施工管理中,贯彻安全文明性、卫生环保性与绿化、硬化、亮化、净化、美化的“两性五化”环保卫生理念。在材料的确定上,选用先进、环保、节能、可靠的材料,以减少直接污染或二次污染。如各专业管材全部选用HDPE材质、检查井全部为混凝土浇筑等。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尽可能保护原生态环境的地形地貌,避开有价值的树木和自然景观。如规划三号线在设计、施工过程中,经几次调整路由和标高,做到了道路和山体浑然一体。

在奥帆中心的总体规划中,休闲广场和观赏绿地占据“半壁江山”,亲水区域也是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重头戏,充分体现出“绿色奥运”的理念。形成场馆组团与自然共生、依山傍水、城绿交融的鲜明特色。与此同时,以前海一线为重点,全面实施对海滨岸线的绿化美化,努力营造与水上奥运相适应的景色宜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绿色海岸景观。

img98

“燕岛秋潮”

燕儿岛山的绿化工程从2006年初就着手进行,如今占地74亩的燕儿岛山已拥有各类树种50余种。根据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总体规划及建设进度,奥帆中心内的大部分绿化工程已陆续完成。其中,树箱170个,绿化面积9万余平方米,移栽大树800余株。除此之外,还在奥帆中心内栽种行道树,进行广场绿化,奥帆中心的绿化面积将占整个区域的42%。奥帆中心内绿化工程的陆续完工将大幅增加中心内的绿化面积,对于改善中心内小气候条件,美化景观,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具有重要的意义。奥帆赛场馆周边道路的景观也进行了绿化,在燕儿岛路、清远路、澳门路、增城路、顺德路、珠海支路等道路两侧增设植物造景和花卉组摆造景等。

燕儿岛山是奥帆中心最独特的生态单元,山上生长有天然的黑松和法国梧桐,并形成了连续的遮盖空间。但为了使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与整个沿海以及市区之间畅通无阻,必须将奥帆中心与环绕海岸线的澳门路连成一线。根据最初设计方案,需从燕儿岛山山体中间劈出一条公路。为保持和保护燕儿岛山的自然原生状态,取消了在山顶设置观光塔的设计,并将原先设计的劈山开路改为开辟隧道。看似简单的隧道,施工难度却非常大:工程人员在精细测量了山体石质情况和隧道口面积后,用少量炸药先炸掉了上半部的四个施工面,浇灌高强度的水泥浆以起到支撑作用,然后再将下半部分的四个施工面炸掉。如此一来,不仅可以保持这座小山的原有面貌,保护了山上树龄几十年的黑松,又增加了奥帆中心的景观层次,有山有海,相映成趣。同时,尊重燕儿岛山的自然环境特点,保持和保护燕儿岛山的自然原生状态,改良风化岩石区的土壤,补填山体,使山体轮廓更加完整,呈现出原有的、独特的生态单元和自然风貌。虽然修建隧道比原设计多投资460多万元,但保持了燕儿岛山的植被和原始风貌,保护了“燕岛秋潮”这一优美的历史景观。

青岛奥帆中心充分体现了海滨独特的自然特征,整个区域通透开放,具有良好的空间特征。伸入海中的主防波堤、突堤码头、奥运纪念墙,使海域分隔更为合理、自然,不但围成静谧的停船港湾,同时成为除前海栈桥之外,青岛又一处把人们的活动从陆地引向水中、进而满足人们亲水心理、让人们感受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欢乐平台。奥运景观桥位于青岛市浮山河入海口,它将沿海的休闲通道与奥帆中心有机连接在一起,与普通桥梁不同:桥的索塔向后倾斜;桥跨为内梁、外梁及主梁三个拱形梁组成的桁架结构;吊索构成圆弧形,整个桥梁宛如一艘扬帆待发的船,置身桥上仿佛来到了甲板。该桥造型与帆船赛场极为呼应,为奥帆中心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img99

奥帆中心信号塔

科技奥运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遵循科学发展观,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广泛使用先进技术,高科技设施随处可见,综合应用了海洋能、太阳能、风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及各种先进技术,使其成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化场馆。

海水具有天然的自恢复能力和巨大的低位能蕴藏量,自平衡能力强。奥帆中心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将较成熟的热泵技术与相对稳定的海水温度相结合,充分利用就地获取的海水作为热泵系统的冷热源,配以先进的控制系统,成功设计建设了海水源热泵空调系统,用海平面10米以下的恒温水作为清洁能源,海水经过热泵转换,冬夏季节可以调控室内温度,由于消耗少量电能便能产出大量的冷热能,这项技术每年可节约电费10余万元,为媒体中心提供供热制冷所需冷热量,开创了我国公共建筑应用海水源空调技术的先例。媒体中心建筑面积为8138平方米,海水源技术系统建设投资576万元;传统空调投资约425万元,两者相比,海水源技术投资较传统空调多150万元。但是,按照试运行数据比较,海水源技术运行费用约16.8万元/年,传统空调运行费用约28.56万元/年,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约12万元。

奥帆中心尽可能多地应用了太阳能和风能,在后勤保障中心和运动员中心两处建筑设计应用了两套太阳能系统。后勤保障中心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采用太阳能吸收式空调系统,成功实现了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和全年提供生活热水,该项目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已建成的太阳能空调系统之一;运动员中心利用太阳能产生的热量加热300立方米游泳池水,并提供洗浴等生活热水。另外,结合奥帆中心亮化工程,在沿码头岸线安装了168盏太阳能景观灯,每盏可供35瓦钠灯每天照明8小时,每年节电17000度。奥帆中心还在风能资源丰富、风能利用条件独特的主防波堤安装了41盏风能灯,每盏可供55瓦钠灯每天照明8小时,每年节电6570度。

充分利用城市中水系统,在场馆内敷设城市中水管道,利用城市中水解决绿化灌溉及洗车、冲厕用水。在青岛奥运村等主要建筑内预留了中水冲厕管道系统,随着麦岛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城市中水系统覆盖到位后,每年可节约用水5.7万吨。

img100

奥帆中心风能电源

中心的四个建筑单体(运动员中心、媒体中心、后勤保障中心、青岛奥运村)均应用了先进的外围护结构保温技术:外墙、屋面使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挤塑保温板,通过合理的结构做法,有效控制传热系数;加上外窗采用的断桥铝框加灰色镀膜LOW- E中空玻璃,提高了外围护结构保温性能,使建筑单体达到了50%的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奥帆中心除了实现被动节能外;还通过开发建筑自身的产能功能,减少外部供热需求,从而实现了综合降耗。

浮码头采用最先进的瑞典专利橡胶拉簧技术,浮码头的主体——浮桥为国内首次使用的由特殊配方混凝土制成的薄壁结构构件,桩基为高性能橡胶拉簧。拉簧的强度和弹性可使浮桥始终浮在水面,即使在5米潮差、1米波高的极限情况下,也能使干舷(甲板到水面的高度)高度保持在0.5米,浮桥平面位置控制在0.5米之内,可在上面自如行走。无桩式浮码头清晰、美观,具有良好的视觉空间。浮码头不但能漂浮在海中,而且能根据需要,用拖船把它摆放在适中位置,以满足船只停靠的不同需要。

中心所有建筑临海而建,最近的媒体中心距海只有20米,其他建筑最远也不到170米。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了近6万平方米的地下工程。通过精心设计、合理选材,应用地下室外维护防水技术,采用交替运用刚性防水技术、柔性防水技术及科学的注浆方法,有效抵御了海水的渗漏,形成了一套近海区域地下工程防水、防渗施工的成功经验。

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新增了10项技术子系统,包括两套完全隔离网络系统、安全加固系统、竞赛对讲系统、指纹考勤系统、媒体服务系统等。其中有计时计分、成绩处理、制证、抵离、故障记录系统等5项技术子系统正式贴上了“奥运系统”的标签。与源讯、欧米茄、松下、联想等国际化团队协同作业,全面启用奥运会计时计分、成绩处理与发布系统。比赛时启用20多条成绩船,全面使用智能成绩采集终端进行每轮成绩的采集和传递。在海上的裁判利用计时计分系统把起点船、终点船等各节点的成绩输入到系统里,陆地上的无线接收设备就会马上收到,在比赛队员还未返航时,陆地上的人就已经知道了比赛成绩,真正实现了奥运效率。与此同时,及时精准的帆船赛成绩会在第一时间被广而告之。奥帆中心所有场馆的公共区域都安放了有线电视屏幕,一共60块。这些电视屏幕会滚动播放最新赛况、海上实时视频、成绩公布等多个频道的自办节目。此外,该系统除为媒体提供采集、传输、辅助评论、发布等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外,2007年新增的信息服务中心配合奥帆委宣媒部安排专业摄影提供从下水准备、气象、赛程、规则介绍、赛事实况、返航的全过程视频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内容发布到有线电视系统上。

移动气象台直接开进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实现奥帆赛及周边气象要素的有效监测。随时采集附近海域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降雨量、能见度等数据,在进行数据交流和分析之后,对外发布气象实时数据和气象预报。青岛市气象部门为奥帆赛布设了梯度风观测塔、海上观测船、浮标站等探测设备,构建了奥帆赛场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实现了奥帆赛及周边气象要素的有效监测,提高了应急气象服务能力,为奥帆赛开(闭)幕式、大型社会活动、抢险救灾等提供优质的现场气象服务。

视频监控系统无缝覆盖了占地45公顷的青岛奥帆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的场馆。系统间隔10秒对每一处进行扫描,在TOC中可以随时切换到每一处场景,并可逐步放大。信息时代的网络安全是帆船赛必备的先决条件。由奥帆委技术部、市公安局网络警察支队、市银监局等单位联合组成的网络安全工作组,对奥帆委互联网站、专用办公网、媒体网络进行全面监控与加固。从TOC中的网络监控系统中,可随时查看实名制度下奥帆委专用网内每一台机器的流量记录与访问情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还启用数字集群调度系统,建设了全市应急联动系统,完善快速反应机制,以处理突发事件。赛时用于陆上指挥调度的数字集群调度系统是市应急联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场馆内如有突发事件,可以第一时间通过这套系统与全市的大网络取得联系,并获得支援。奥帆中心的车辆安装了GPS系统,在TOC就能知道车辆所在的准确位置,既能及时掌握赛事运行各方面的实时信息,也能对各职能部门进行动态调度,为赛事顺利进行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科技奥运”已经渗透到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每一个细节,作为2008年奥帆赛的举办地,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不仅仅是一座赛场,更是一座集各项创新性技术于一体的创新结晶。

人文奥运

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从规划到建设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既满足了国际帆联对帆船赛的要求,又便于赛后利用;既尊重了自然环境,又保留了场所的历史文脉,构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和景色怡人的休闲、旅游区。

奥帆中心保留了原北海船厂的部分遗迹,如吊车、干船坞以及系船柱等。一方面使这里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体现出该场地的工业史和大工业氛围;另一方面使之由生产设备转换成一种造景物,丰富整体的景观形象,使人们很容易将奥帆赛与造船、航海等元素联系起来,同时彰显出北海船厂在全力办好奥帆赛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牺牲精神。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西侧的干船坞是原北海船厂修船场地的旧址。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北海船厂厂区内原有岸线及自然条件进行建设,通过对原有东线码头结构进行科学检测,确定不予拆除重建,只进行局部修补和加强,在满足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此外,还充分利用原有部分临建设置作为施工临建用房,尽量利用原有道路基础设施,节省了施工道路的投入。北海船厂搬迁后,利用干船坞进行了沉箱、浮码头等水工工程构件的预制工程。干船坞结束其作为工程施工场地的历史使命后,对其进行相关改造,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奥运会帆船帆板比赛。干船坞周边具体改造工程包括拆除周边临建、清理施工材料、整修坞壁及坞门、重新改造栏杆、周边电瓶车道整修并硬化、增加绿化(以树箱为主)等内容,成为奥帆中心内的一个人文气息浓郁的景观建筑。

场区内呈现人文景观“群落”,奥帆中心场馆景观的设计思路以整个陆域、水域场馆、帆船竞赛设施以及周边奥帆赛配套设施构成奥运景观的总体局面;以场馆内三条代表不同主题的南北向道路串起奥运文化的主轴线(由西至东分别为海洋文化轴、欢庆文化轴、自然文化轴);以反映奥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城市特色、历史文脉等不同主题的广场、建筑物、构筑物、雕塑等组成奥林匹克人文的景观点。根据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总体规划,奥林匹克文化遗产及标志性景观共分为奥运文化及世界航海主题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城市特色主题类、区域历史文脉主题类、奥帆赛纪念主题类、奥帆中心标志性主题类5大类,共16处(项)。此外,为突出“人文奥运”的理念,提高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当好东道主,奉献帆船赛的积极性,青岛奥运村提供“参与奥运、亲历奥运”的人文展示平台,广泛征集各种手工艺品、特色展品,招募各类文体社团组织,提供现场文艺表演和体育运动展示,以此突出青岛特色,展示齐鲁文化传统,为运动员提供特色化和人性化服务。

赛事组织者在观众和运动员休息区设置了大量遮阳设施、饮水设施和坐椅等,在现有的比赛场馆条件下,实施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东海路过街通道使行人到奥帆中心更安全、方便;奥运景观桥架起沿海休闲通道;南京路暗渠覆盖后建成12000平方米停车场,缓解区域停车难问题;陆域停船区地下停车场,方便进入奥帆中心的车辆停放。

壮观、气势的主防波堤是在原有防波堤主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巧妙的再设计改造而成,除了借助整齐排放在坝体外侧的新型砼消浪块体——扭王字块和坝体自身高度,抵御50年一遇的波浪,满足赛事要求外,还同时兼备诸多功能:可容纳万人的阶梯式观众台,5500平方米的功能性建筑,可供万吨级船舶停靠的码头,休闲观景平台等等。与青岛城市新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遥相呼应,主防波堤的前端增设了一座多功能灯塔,灯塔高20.08米,取“2008”之意。采用传统的圆形塔身与白色的主题颜色,底部直径6米,上层灯笼直径4米。在灯塔灯笼里,虽然只有3只30瓦的灯泡,但通过灯塔里棱镜的特殊作用,却能发射出六道光束,足以为夜间进出的船只导航指路。

img101

建设中的奥帆中心岸堤

在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曾有许多运动员反映下水坡道比较滑的问题。为了满足国际帆联坡道坡度小于1:8的要求,克服青岛海域4.5米潮差的不利因素,方便赛后岸线的合理利用,将下水坡道设计成由固定引桥、过渡墩、变坡引桥和趸船四部分构成的复合型坡道。同时采用了由青岛海洋化工研究院研究设计的为保证运动员上下水通行安全而涂刷的防滑漆,使这一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为确保帆船、帆板比赛期间这一问题不再出现,根据国际帆联技术代表的建议以及参加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各运动队使用情况的反馈意见,针对下水坡道防滑问题制定了合理可行的清洁方案及工作机制,专人负责,使运动员上下坡道时不再“打滑”,保障了运动员安全上下水。

根据国际帆联对奥帆赛竞赛规程的相关调整以及对青岛国际帆船赛所提的建议,帆船、帆板比赛的奖牌轮之后立即进行颁奖仪式。为了适应赛制的调整,突出海上奥运的特色,帆船、帆板比赛的颁奖仪式移师水上。具体方案是,运动员在奖牌轮结束后,要沿奥帆中心的主防波堤外侧行进,并与观众互动。之后,驶向副港池东端的颁奖平台,进行颁奖仪式。根据此方案,奥帆中心设计了一个水上颁奖平台,使观众在观看完奖牌轮比赛后能立即回过头来观看颁奖仪式。平台为框架结构,面积1000平方米(20米×50米)。颁奖平台北侧还有一个相同的平台,作为V IP停船使用。海上颁奖平台的投入使用,将是奥帆赛历史上首次在海上颁奖。

一项项新技术的运用,一个个环保理念的实施,在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建设过程中,“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我认为这个赛场建设得相当出色,条件一流,相信会成为奥帆史上的一个典范,也会为帆船事业增添一笔令人惊叹的财富。”在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落幕之际,国际帆联副主席大卫・凯利特就对这座当时初具规模的奥帆场馆发出了赞叹。国际奥委会体育部主任费尔韦瑟的评论更为直接:“青岛奥帆中心场馆设施令我感到震撼。”

赛后愿景

为实现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赛后的长期经营,比赛场馆在规划设计之初便确定了满足奥运标准、兼顾赛后利用的原则,注重奥帆赛后的开发利用。奥帆中心内为赛后开发预留了15公顷的面积,赛后运营前景广阔。奥帆赛结束后,青岛奥帆中心将成为普及推广帆船、帆板运动为基础的海上运动中心,除承办国内外帆船赛事之外,还将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旅游、休闲、健身、娱乐空间以及青少年帆船运动训练基地,成为集帆船运动、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水上乐园”。青岛奥帆中心在为青岛留下一份难得的奥林匹克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将成为彰显青岛城市个性和特色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标志性建筑。

赛后,青岛奥运村将打造成为青岛首家钻石五星级酒店,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服务,成为沿海旅游区域又一别具特色的永久性公共服务设施;媒体中心将成为奥帆赛博物馆和拥有700个泊位的大型游艇俱乐部会所;测量大厅码头将成为国际邮轮码头;运动员中心将成为对公众开放的休闲度假和体育体验基地;后勤保障中心将建成文化娱乐场所;而行政与比赛管理中心将成为国家航海运动学校及海上运动训练中心。

以船舶泊位为例,青岛其他码头每个船舶泊位差不多都能卖到1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价格,而奥帆赛场地所处的东部新区目前已成为青岛的钻石地段,加上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影响,这个场地的泊位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