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的美洲文化

古代的美洲文化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古研究说明晚期智人阶段,即现代人类出现以后,人们才缓慢地扩展到地球更广阔的区域,包括进入美洲,再进入大洋洲。综合这两个因素,美洲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固定的食物来源又导致了永久的定居生活,结果是人口不断增加,村落由小变大,为美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体说来,古代美洲文化肇始于前古典时期的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是墨西哥湾沿海地带的奥尔梅克文化和南美安第斯高原上的查文文化。

15世纪以前,广袤神奇的美洲大陆上生活着以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为主的部族众多的印第安人,他们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代印第安文化,被学者称为世界六大文明之一,为世界文明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美洲大陆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原始居民

美洲大陆北起北极圈内,南至合恩角与南极洲隔海相望,东西濒临太平洋和大西洋,面积约4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非洲和欧洲的总和。赤道穿过南美洲北部,使得美洲大陆南北季节相对,气候相反。地形高低悬殊,又造成气候复杂多样。极地地区同热带地区相比,气温有近百度的差异,干旱的沙漠同大河流域的降水量,相差竟有100多倍,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和世界第一大河亚马逊河分别流经北美洲和南美洲。此外,马更些河、圣劳伦斯河、格兰德河、科罗拉多河和拉普拉塔河分别奔腾泄入太平洋和大西洋。世界最大的平原—— 亚马逊平原—— 和面积最大的高原—— 巴西高原,层叠在广阔的南美洲之上。有“北美地中海”之称的五大湖,即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是由冰川作用形成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巨大的森林覆盖着北美洲西北部和中美洲、南美洲的大片沃野。亚马逊河流域遍布着茂密的世界上最大的原始森林,中、南美洲的森林资源,约占全世界森林资源的1/3。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决定因素和文化产生的重要土壤。北美洲的最北方是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向南穿过大森林地带,是广袤的大草原。西印度群岛是北美大西洋海岸向南美洲海岸延伸形成的一群弧形岛屿,属热带气候,潮湿炎热。中美洲的北部是东、西马德雷山脉,山脉之间是荒漠广布的北墨西哥高原。它的南面是活跃的火山地带,形成了宽阔的谷地和重叠的山峦。再向南一直延伸到墨西哥湾海岸,地势渐趋低洼,山谷间气候温暖,适于农耕。墨西哥北部是沙漠,南部是热带森林,沿岸是大片的沼泽。安第斯山区缺少河流,雨水稀少,属沙漠地带,但西坡和高原有丰富的溪水穿过,是原始农业的摇篮。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形成了大面积的原始森林、草原和平原,泛滥的河水形成众多的湖泊、河汊。亚马逊流域的东部是平坦的大草原,繁多的植物种类中夹杂着灌木林和茂密的阔叶林

由于气候多样,河流众多,美洲大陆成为世界上盛产粮食的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北美的小麦、赤道地带的热带作物以及南美洲草原、高原和高山地区丰富的谷物都名驰天下。美洲大陆蕴藏着丰富的动力资源和金属矿藏资源,储量不菲的煤和石油,巨大的水利资源和铁、铜、金、银等,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1492年,得到西班牙王室资助的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多夫·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组成的船队,踏上了美洲大陆,发现了当地的土著居民。他认为已经到了马可·波罗在书中写的遍地是黄金的印度,就把这些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这便是“印第安人”名称的由来。

考古研究说明晚期智人阶段,即现代人类出现以后,人们才缓慢地扩展到地球更广阔的区域,包括进入美洲,再进入大洋洲。人类学家对印第安人的来源也进行了各种探究和推理,大致形成土生论(尚无有力的证据)和迁徙说两种。得到普遍认可的迁徙说认为,亚洲人最早迁徙到了美洲,即亚洲的华北古人类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印第安人的祖先由亚洲的东南部和东部,沿着太平洋沿岸向北,经过冰河时代的白令海峡(最新考古在白令海峡一带发现距今4万年左右猎人使用的石簇等器物)大陆桥(当时还是未沉入海底的陆地),进入了遍布原始森林的美洲。然后,他们从落基山西侧沿太平洋沿岸南下,并从落基山北部进入哈得逊湾以西,以及美国中部和太平洋沿岸地区,一路向南,播撒下文明的种子,并于1万年前到达了美洲最南部的阿根廷。本土论认为,世界各个地方都有人类诞生,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本土源生的人类。这种说法目前尚无证据,只是一种猜测和想象。

在坚持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亚洲人观点的前提下,对迁徙时间以及如何渡过白令海峡的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争论。在前一个问题上,中国学者认为,距今4万—5万年以前,东北亚人经过白令海峡进入北美洲。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保罗·马丁认为,亚洲人在末次冰河期(距今1.3万年)到达阿拉斯加。秘鲁学者认为,这一时间应当早至7万年前或5万年前的冰河末期。学者威廉·H. 诺尔特则认为,这种迁徙应该开始于14万年以前。关于后一个问题,根据古地质学的研究,在第四纪,特别是末次冰河期,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130—160米,水深只有几十米的白令海峡便浮出水面,成为一座连接亚洲和美洲的大陆桥,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5万—1.5万年前。那时候的美洲阿拉斯加一带气候温和,野物众多,猎人们追逐着动物,越过白令海峡,到达了一望无垠的美洲。

美洲地区幅员辽阔,各地方的古代文明发展程度不一。同时,各地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阶段。综合这两个因素,美洲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石器时期”,从首批追猎者进入美洲开始到约公元前6000年。这一时期,人类分成小群体,在美洲地区四处游荡,使用简单的磨削石器,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后来,他们的活动范围逐渐固定下来,狩猎采集的对象和手段趋于同化,这就导致了两大变革:其一,出现人定居的村落;其二,开始栽培野生植物,驯养动物,以供食用。

第二阶段是“古代时期”,约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人类定居生活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因为河、湖、海边有着丰富的食物资源,能供长年使用,最早的村落就安置于此。定居的人群不断培养野生植物和驯养动物,北美地区开始栽种玉米、南瓜和菜豆等,南美地区则开始种植木薯、马铃薯。固定的食物来源又导致了永久的定居生活,结果是人口不断增加,村落由小变大,为美洲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前古典时期”,约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50年,学术界通常又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约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中期(约公元前1000年—前400年)和晚期(约公元前400年—250年)。总体说来,古代美洲文化肇始于前古典时期的早期,具有代表性的是墨西哥湾沿海地带的奥尔梅克文化和南美安第斯高原上的查文文化。前古典时期中期,文化迅速发展,开始出现初期的社会等级、复杂的宗教和经济制度,掌握权力的酋长已经走向世袭,这些内容构成了日后美洲文化发展的基础。前古典时期晚期,美洲出现了文字。

第四阶段是“古典时期”,约从公元250年至公元1000年。通常这一时期也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公元250年—600年)、晚期(约公元600年—800年)和末期(约公元800年—1000年)。这一阶段,美洲出现了比较复杂的政治组织—— 国家,各国人口众多,市镇形成,专业工匠诞生,产生了社会分工,还出现了阶级和维护政治权威的专政工具。最早的国家出现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高原和低地,最著名的是玛雅诸城邦,拥有比较发达的文化。

第五阶段是“后古典时期”,约从公元900年至公元1500年。这一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约公元900年—1200年,与古典时期的末期有100年重叠)和晚期(约公元1200年—1500年)。后古典时期的美洲人口不断增加,市镇持续发展,战争频仍,国家扩张。墨西哥和中美洲先后出现了强盛的托尔特克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南美洲安第斯山中部地区存有印卡帝国。

二、古代美洲的文化成就

古代美洲大陆上,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交相辉映,成为印第安文明的旗帜,他们在文字、宗教、建筑和医学领域的成就,显示了古代美洲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崇高智慧。

1956年,美国100多名考古专家前往危地马拉的蒂卡尔城进行考古发掘。经过长达14年的艰苦努力,清理了500多座建筑和数以吨计的文物,占地130平方公里、布局合理的古代玛雅城市终于重见天日。学术界一般认为,玛雅地区处于中美洲,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北部是突出的尤卡坦半岛,西北与东南分别通过墨西哥和中美诸国的两条狭窄陆地与北美洲和南美洲连接。约公元前1000年代初,玛雅人已发展到定居的农业文明,到9世纪末,仅有文字记载的玛雅人的城邦就多达110个。但是,9世纪末期,不知什么原因,尤卡坦南部的城邦突然衰落,10到11世纪,这里又出现了一系列城邦。12世纪末,玛雅潘强大起来,在城邦中确立了霸主地位,并一直维持到15世纪中叶。“玛雅”一词大概就形成于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的政治中心时期。1541—154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了尤卡坦,玛雅人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玛雅人发明了美洲大陆最早的文字。大约公元前后,在佩滕伊察湖东北的很多大城邦中,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这便是古玛雅文。古玛雅文共有800多个符号,构成词汇30 000多个。著名的科潘象形文字阶梯遗址坡长60米,高26米,宽约9米,有63级阶梯,每级阶梯都刻有象形文字,一共2500多个,这是玛雅遗址中保留象形文字最多的字库。有学者认为,9世纪末期,玛雅人用树皮发明制造了纸并用这种纸制成书,书一般长约8寸、宽6寸,折叠式摆放。把整部书拉开,共有好几米长。现存玛雅人的书只有四部残破不全的文献,即《德累斯顿文献》《马德里文献》《巴黎文献》和《格乌里耶文献》,其余的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后,全部被天主教会以“异端邪说”焚毁。

经过对太阳和星辰的长期观测,玛雅人发明了历法。玛雅的历法共有四种,即玛雅历、太阳历、太阴历和金星历。玛雅历将一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太阳历是玛雅人的生活历法,它将每年分为18个月,每月也是20天,年末的时候,外加5天,全年整365天,每一年都是从冬至日升时计算,每月都有一个与农事相关的名字;太阴历一年为365天零8小时;金星历是玛雅人通过对金星的长期观测,得出地球绕太阳转行8圈(8年),金星正好绕行5圈(5个金星年),然后就这样不停地循环往复。他们用2920(8年)除以5,得出一金星年为584天。玛雅人凭借肉眼观测宇宙星空,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的时间,掌握金星和月亮等的运行周期,凸现了天文领域的卓越成就。

玛雅人在数学上成果辉煌,突出表现在使用了“0”的概念,这比欧洲人早700至800年。他们发明了“二十进位”计算法,但是,当第二位进到第三位时,就变成了“十八”进位,可能与他们的一年18个月有关。玛雅人有三个计数符号,即点(·)、横(—)和一个椭圆形符号,一“点”等于1,一“横”等于5,一个椭圆形符号等于二十进位,运用这三个符号,能够写出任何数字。

玛雅人留下了许多壮丽宏伟的庙宇和宫殿,上面饰有浮雕和壁画,建筑和装饰艺术十分精湛。发现于16世纪的科潘遗址以石碑和檐壁上的雕像著称,占地长、宽都在数公里以上,中心部分包括5个广场和神庙、宫殿、球场等建筑。墨西哥尤卡坦州梅里达南部的乌斯马尔遗址,面积约为160英亩,主要建筑巫神庙砌在一座大金字塔顶上,方形宫殿,4排长方形建筑面向中央庭院,各有许多小室,构思精巧,形状奇异,是古代建筑的珍宝。皮德拉斯·尼格拉斯附近发现的波南姆帕克彩色壁画是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古玛雅壁画,约创作于公元6—8世纪,画在一个山冈上的神庙里,画厅共有3个房间,内容包括战争与凯旋、庆祝游行、呈献贡赋、审判战俘以及贵族仪仗等,构图严谨、色彩绚丽、造型精确、神情逼真,充分体现了玛雅人的社会生活面貌。

玛雅人最崇拜的神袛有天神、地神、玉米神、雨神和战神,他们主宰着人的农事和现世的幸福。天神伊察姆纳是玛雅人崇拜的最高神,也是祭司的保护神,他创造了玛雅的文字和科学知识,地力之神伊切尔是他的妻子。土地是玛雅人生命的依存之宝,所以他们非常崇拜土地的保护神恰克,方位不同的恰克,颜色各不相同。玉米神尤姆卡什是一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的形象,得到耕作农夫的大力崇拜。死神阿赫·普契是一具令人恐惧的骷髅,战神卡库帕卡特是军事贵族的保护神。玛雅人有专职的宗教祭司集团,主要负责节日礼仪、施行圣礼、占卜和预言。高级祭司称“阿金迈”或“奥坎迈”,他们因接受贵族和城镇居民的贡纳和祭品而极为富有,也因能与神灵沟通并替人向神灵祈祷而受到尊敬。玛雅人建有公共庙宇,是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贵族和富人在家里辟有祷告室,供有神像,摆放着祭品。玛雅人的祭祀礼仪中,最悲壮的是人祭,将祭献的活人涂抹颜料后用箭射杀或用刀剐杀。有学者认为,这与玛雅文明的毁灭存在联系。

阿兹特克人原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岛上,大约从8世纪中叶起,开始向墨西哥谷地逐渐迁移。13世纪末,阿兹特克人开始崛起,并于1326年在特斯科科湖西部的一座沼泽岛屿上建立起他们的都城—— 铁诺奇蒂特兰,这便是后来的墨西哥城。14世纪末,铁诺奇蒂特兰、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三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力摧毁了阿茨卡波察城,成为墨西哥盆地最为强大的势力,阿兹特克人是这个联盟的盟主。16世纪初,铁诺奇蒂特兰的首领蒙特马苏实际上已经是阿兹特克各部落的“国王”,阿兹特克人的最高首领特拉卡特库赫特利已经世袭。欧洲殖民者入侵时,阿兹特克人的氏族制度趋于瓦解,私有财产出现,阶级分化加剧,奴隶已经产生,国家具有雏形。阿兹特克人的文化就是8—16世纪的深厚积淀。

阿兹特克人在许多领域继承了玛雅文化的成果。他们的文字主要是图画文字,也有一些用于表达地名、历法和日期等的表意符号。图画文字少部分表示一个句子,大部分描绘一系列情节。考古发现一些文字手抄本,主要记载宗教历法、贡赋、历史大事和儿童教育等内容。阿兹特克人记载的历史大事有两种,一是铁诺奇蒂特兰大事记,主要记载对外征战的经历和统治者的生死情况;二是特斯科科大事记,记载了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各个部落的活动情况。阿兹特克人的纸由无花果树皮下的一层纤维薄片制成,其中光滑的便用来做书页,字和画就写在薄纸上。这种纸非常昂贵,被征服的部落常把它作为贡品。

阿兹特克人崇拜很多神袛,最主要的是“羽蛇神”,他的名字叫盖查尔柯亚脱尔。他们还信奉雨神达拉洛克以及战神威济洛波特利。此外,同所有的印第安人一样,阿兹特克人也崇拜玉米神、土地神,信奉春神、丰收神和生殖神等。他们认为所有的河流、湖泊、山泉等都有一位达拉洛克神,其中一位达拉洛克神是所有达拉洛克神的统帅。由于阿兹特克人商业发达,商人还崇拜亚卡蒂库特利神,据说这位商神能够给人们带来好运。商人们把他画在纸上,每到一地,即跪拜、祭祀、烧香、放血,乞求保佑平安、发财。阿兹特克的每个部落都有保护神,铁诺其蒂特兰部落的保护神是“南方的蜂鸟”—— 惠齐洛波奇特利。大约16世纪,战神德兹卡特里波卡已经成为各个部落共同信仰的万能之神。阿兹特克人有“人祭”的传统、有众多的祭司,还有专门培养祭司的学校,传授宗教礼仪、占星术、天文、气象、医学和数学等,还讲述部落历史和神话传说等。

阿兹特克人的历法与玛雅人相似,一年分为365天。他们还有一种教历,与玛雅历完全一致,每年分成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一共260天。这两种历法每隔18980天重合一次,即阿兹特克历经过52年,教历经过73年,时间到了尽头,重新开始新的循环。太阳石是一种历法石,也是阿兹特克的一部历法,距今已有500多年,重5吨,用整块岩石雕凿而成,中间是托纳蒂乌太阳神像。神像外围的第一个圆环分20等份,用风、水、鳄鱼等20个象形文字代表每月的20天,第二个圆环内有52个小方框代表52年。阿兹特克人认为,人类在史前已经度过了风、火、水、土4个太阳时代。

阿兹特克人有着辉煌的建筑成就。首都铁诺奇蒂特兰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艺术高超的城市,举目便是红色或白色的古屋,随处可见屋顶和水上浮动的花园。几万幢房屋瑰丽宏伟,白光耀眼。阿兹特克人修建的庙宇和大金字塔遍及所有的城市,巨大的金字塔用方形石块筑城,并以石头雕像和各种浮雕进行装饰。金字塔呈梯形,四面都有阶梯相通,塔顶的平台之上,便是高高在上的庙堂。3条用三合土修筑的11公里长的湖岸石堤,是铁诺奇蒂特兰的一大景观。

阿兹特克人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雕塑和羽毛工艺品。雕塑作品从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与宗教有关,具有象征主义和公式化的特点,代表作品是夸特利奎女神像和“太阳石”。1977年发现的月亮女神石雕,是与“太阳石”相媲美的另一件珍品。考古学家认为,雕刻精美的“月亮女神”是迄今在墨西哥发现的最珍贵文物之一。另一类是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创作,代表作品有“雄鹰战士”“无人头”头像等。阿兹特克人最优秀的艺术品是羽毛工艺品。人们精选出各种羽毛分盒盛装,作画的时候,根据需要在不同的盒内取出羽毛,做成人物、鸟兽、披风、祭祀的衣服、王冠和拂尘等物件,作品生动逼真,呼之欲出。

印加文化产生在今以秘鲁为中心的安第斯山区,是美洲印第安文明最大的中心,被后世称为“新世界的罗马人”。印加最高统治者被尊称为“印加·卡帕克”,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现在意为“太阳之子”。每当最高统治者出巡时,臣民必须匍匐道旁迎送。西班牙人到来之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公元前1000年左右,属于齐楚亚语系部落的一支印第安人进入了农耕阶段,在今秘鲁和玻利维亚高原创造了一系列古文化中心,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纳斯卡文化、莫契卡文化、瓦里文化和契姆文化等,人们一般将这些文化统称为前印加文化。后来的印加人原是印第安人中克丘亚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高原南部,以狩猎为生。13世纪,印加部落开始崛起,在库斯科谷地建立了许多小国。15世纪中叶,它们在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印加古国,并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帝国。16世纪初,印加帝国的势力范围南到今智利中部,北面包括今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大部分及阿根廷西北的一部分。

印加人有无文字是史学家们长期争论的问题。从已有的证据来看,他们存在着一种帮助记忆的手段——“奇普”,它与我们现今知道的文字完全不同,由一些三锥立体的绳结组成。长期以来,人们将这种绳结当作印加人的装饰品,也有科学家把它当成古印加人的计数方法。近年来,一些民族学家、考古学家提出印加人存在文字,认为莫契卡文化中陶器图画上画有类似豆子状的符号,可能就是一种会意文字。也有学者认为流行艾马拉语和奇楚亚语的地区,有一些用事物形象表意的符号,就是印加人的象形文字。还有学者认为,在太阳神庙附近的房屋中,带有金框的精布板上的符号就是印加人的神秘文字,用来记述历史事件或传说。1980年5月,英国工程师威廉·伯恩斯·格林发表了题为《介绍印加人的秘密文字符号》的论文,认为秘密文字是美洲最早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之一,并指出这种文字由16个辅音和15个元音组成,但是这种观点尚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

印加人崇拜图腾、祖先和自然。农村公社的图腾常常表现为一些动物,他们将这些作为图腾的动物加以驯养和娱乐。他们还崇拜玉米神、马铃薯神,并把它们制成偶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器皿上,经常绘有一些人身动物的图腾,民间舞蹈也常常装扮猿 、鹰、美洲豹和南美兀鹫等形象。印加人最普遍的崇拜是祖先崇拜。最古老的“瓦卡”崇拜,与祖先崇拜有密切的关系。“瓦卡”本意为“我出生于他”,“他”便是祖先。后来,“瓦卡”的内容越来越广,许多自然崇拜的内容,也都汇进“瓦卡”崇拜中来。印加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为对木乃伊的崇拜。一些人死后,被制成栩栩如生的木乃伊,穿着盛装,连同各种首饰、食物、工具和日用品一起埋葬。印加人的自然崇拜中,海洋、地球和土地娘娘都是重要对象。太阳神是印加部落的保护神,被称为“印蒂”“维拉科查”等。印加帝国形成以后,太阳神逐渐成为全国最高的主神。印加人认为太阳缔造万物,他们都是太阳神的子孙,月亮是太阳的妻子,星辰是他们的孩子。印加人从地方神庙、国家主神神庙到太阳神庙,都有各自的祭司,祭司组织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可与王权抗衡的势力。

印加人的天文历法达到很高的水平。首都库斯科的城东、城西建有四座天文观象台,中心广场还另有一座。根据长期的观测,印加人测出地球运行周期为365天零6小时,并据此制定了太阳历。他们还在对月亮观测的结果上制订了太阴历,每年354天。同时,印加人还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了农业季节。

印加人的建筑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民用住宅、庙宇、王宫、军事古堡和道路。印加人的民用住房,一般都用没有经过加工的石头和泥土构筑而成,屋顶大都使用禾草或苇大草覆盖。房子的形状因居住地方的不同而形式多样,山里的房子大多是尖锥形,沿海的却是平顶。现今圣多明各教堂和修道院的地基上,曾经耸立过太阳神殿,又称科里坎查太阳神庙,是印加人的建筑杰作之一。神殿由一个大殿和五个小殿组成,大殿占地400多平方米,四周由纯金的金片镶嵌而成,所以又被称为“金宫”。拱围大殿的五个小殿,全都供奉着神像。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城,建于海拔3000米的高原之上,城内供水设施完备,四通八达,宫殿、神庙和城堡皆以巨石砌成,不施灰泥,严丝合缝,以至刀片也难以插入。全城共有12个区,建有王宫、官邸和中心广场,不同的街区代表着全国不同的部落。各部落的酋长都在城里建有自己的住宅,位置都按照自己部落处于都城的方位而规划建造。印加人建有许多古堡,以萨克萨瓦曼最为著名。作为库斯科城的要塞,它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兴建,持续营造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尚未竣工。城堡占地4平方公里,共有内外三层高达18米的围墙,最外边的一道长达540米。整座古堡结构复杂,气势宏伟,是古代印第安人创造才能和聪明智慧的结晶。为统治庞大的国土,库斯科与全国各地有许多驿道相连,其中最著名的有两条,一条北起厄瓜多尔,经过秘鲁,到达智利,全长4 000多公里;第二条与第一条平行,北起哥伦比亚,穿过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阿根廷,到达智利,全长5 600公里,主干道宽3.5米~4.5米。这两条驿道对古代印加的行政、贸易和军事起了重要作用,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