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的起源及进化

人类的起源及进化

时间:2022-07-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说法很多,归结起来,无非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人猿同祖论”的提出是人类起源认识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以崭新的视角解答了人类起源的本质问题,成为唯物主义人类起源说的历史标杆。他的意见遭到当时人类学界一些权威学者的反对。

有了人类,才有了人类的历史,也就产生了人类的文化史。人类的起源,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理论的探索。按照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和人类考古学研究的成果,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分为“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阶段,通过劳动最终形成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为人类文化的演进提供了物质的载体

一、人类起源问题的探索

人类的文化是从人类出现开始的,有了人,才真正出现人类文化及其演进。因此,文化的产生,从根本上源于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极其复杂的生命运动。

人类是怎样起源的?人们对这个问题曾经有过种种不同的看法,应该说,直到今天还是个没有得到完全证实和普遍认可的谜。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说法很多,归结起来,无非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

19世纪以前,囿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以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关于人类起源的看法基本上都是唯心主义臆测。世界上不同的民族都流传着的神话和传说。中国古代有女娲抟黄土造人的故事,古埃及有哈奴姆神在陶器作坊用黏土造人的传说,古希腊有天神普罗米修斯造人的神话,古巴比伦、印度以及其他民族和国家也有类似神造人类的神话。在各种神话记述之中,基督教所传上帝造人说影响最为深远。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以己之像造出男人亚当,又以亚当之肋骨做女人夏娃,亚当和夏娃就是人类的先祖,他们婚配生儿育女,一代一代繁衍,于是便有了人类。上帝造人的理论,在欧洲曾长期被奉为神圣不可动摇的真理。

19世纪以后,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人类起源的问题才开始步入唯物主义轨道。1809年,法国学者拉马克出版了《动物哲学》一书,反对上帝造人的观点,认为现代生物是由古生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进而来,高级生物都是低级生物演进的结果,并且第一次提出了“人类起源于猿”的说法。但是,他无法通过更多的证据予以确认。1858年,英国学者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这部划时代的巨著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第一次以科学的方式提出了“人类由古猿直接进化而来”的观点,是人类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1863年,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出版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充分利用了当时新兴的胚胎学和比较解剖学的成果,以进化论的观点阐述了人与猿之间的亲缘关系,首次明确提出了“人猿同祖论”。1868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出版了《自然创造史》一书,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赫胥黎的观点,并指出了生物进化的途径和人类进化的谱系,使“人猿同祖论”更加充实。“人猿同祖论”的提出是人类起源认识上的一个新的转折点。1871年,达尔文出版了《人类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他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丰富的论据从体质形态、个体发育及行为心理等方面论证了人和动物,特别是高级哺乳类动物的相似性,指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着共同的祖先,人由古代类人猿演变而来。达尔文的学说有力地破除了上帝造人的理论,为人类起源的研究奠定了新的基础。但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未能揭示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更未能说明从猿到人转变的真正动因。

1876年,恩格斯写成《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作了全面的探讨,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他还指出,人类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改变自然界,而人类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类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以崭新的视角解答了人类起源的本质问题,成为唯物主义人类起源说的历史标杆。

二、人类的起源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三个关于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概念,即“攀树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攀树的猿群指生活在树上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指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完全形成的人则指已经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类。

攀树的猿群是指地质年代第三纪的渐新世成群地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一种类人猿。现代所知最早的类人猿是原上猿,其化石在1911年发现于埃及的法雍,生存年代为3500万~3000万年前。1966—1967年,在法雍又发现了另一种古猿的化石,它是一个完整的颅骨,命名为埃及古猿,生存年代约为2800万~2600万年前。比埃及古猿更晚的化石古猿是森林古猿,1856年首次发现于法国,后来在欧、亚、非三洲皆有发现,生存年代大约距今2300万~1000万年前,在地质年代上属于第三纪的中新世,也有一部分跨入上新世。原上猿、埃及古猿和森林古猿都是林栖动物,四足行走且能悬臂行动,在攀援时前肢和后肢已经有了不同的用途,为手脚的分化创造了条件。

从猿到人的过渡,与地球在第三纪中期自然环境的巨大变化有关。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变化,引起森林面积逐渐缩减,出现了大片的林间空地和草原。生活环境的变迁,迫使一部分古猿下地生活,在没有锐利爪牙和强大体力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经常用前肢抓握石头和木棒等物来抵御猛兽侵袭。经过漫长的演进,终于能够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古猿的前肢获得解放,大脑、感觉器官以及体质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因其还不能制造工具,而被恩格斯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从考古学上看,由森林古猿分化而来的一支叫腊玛古猿,因其体质形态和人类比较接近,所以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可能是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生物,生存年代约为1400万~700万年前。最早的腊玛古猿化石由美国学者刘易斯于1932年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处的西瓦立克山地发现,这是一块右上颌骨碎片,刘易斯认为它具有人类的特征,是人类的祖先。他的意见遭到当时人类学界一些权威学者的反对。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肯尼亚的特南堡、匈牙利的路达巴尼亚、希腊的庇尔戈斯、土耳其的山迪尔、巴基斯坦的波特瓦尔高原以及我国云南等地都发现了同类化石,于是腊玛古猿问题重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腊玛古猿的特点是:吻部短缩,齿弓向后张开,牙齿排列紧密,犬齿小,颊齿齿冠宽短,下颌第一前臼齿为双尖型,臼齿釉质厚,这些特点与人类相似。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学者认为腊玛古猿是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早期代表。但是到了70年代,又有人根据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提出人和猿的分立距今不过400万~500万年,因而腊玛古猿不是人类的祖先,而可能是猩猩的祖先,目前对腊玛古猿的系统地位还没有统一的意见。

腊玛古猿之后出现了南方古猿,这是已经得到学术界确认的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生物。1924年在,南非汤恩地区发现一个幼儿的头骨,后来在东非和南非的一些地方又发现了不少南方古猿的化石。已发现的南方古猿至少分为三个种,即南方古猿非洲种(又称纤细种)、南方古猿粗壮种和比粗壮种更加粗壮的南方古猿鲍氏种。南方古猿的体质特征和人类非常接近,齿弓呈抛物线型,门齿和犬齿比猿小得多,犬齿不突出,没有齿隙,拇指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以使用天然工具;骨盆比猿类宽,能直立行走;头骨比大多数黑猩猩长和高,平均脑容量接近500毫升,虽然比人类小得多,但结构比较复杂,可能已有语言能力。

从猿到人过渡时期,如果从腊玛古猿算起,大约经过了1000多万年,如果从南方古猿算起,也有二三百万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时代,从猿到人过渡期间的生物在长期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终于学会了制造工具。工具的制造意味着经过思考的有意识的活动,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飞跃,它标志着从猿到人过渡时期的结束。从此,人类的发展进入了完全形成的人的阶段。

三、人类的进化

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结束以后,人类的体质形态仍在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这一发展过程主要采用两种分期方法。一种分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三个阶段,智人又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另一种分法将能够制造工具的早期的人与不会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区别开来,单独列为一个阶段,称为最早的人属,其后的阶段和前一分期法相同,分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种分期方法相比,后者被较多地采用。

早期直立人主要存在于更新世,距今约三百万年到二百万年或一百五十万年前。这一阶段的人类已经具有人的基本特征,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能够制造工具,有了文化,并能进行有组织的集体劳动,已经是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直立人的化石材料,主要发现于亚、非两洲,其中包括最早在1960年开始发现于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能人”;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发现的ER-1470号、ER-1590号头骨;1973年至1974年,国际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北部哈达尔地区发现的AL199-1和AL200-1等化石材料。我国云南境内发现的元谋人,年代为早更新世,也有学者主张归属早期直立人。

在我国,习惯上把晚期直立人称为猿人,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早期至中期。晚期直立人在考古学上发现的材料非常丰富,欧、亚、非三洲都有分布。最主要的也是最早发现的是1890年荷兰解剖学家杜布瓦在印度尼西亚爪哇的特里尼尔附近发现的头盖骨和大腿骨。1929年,我国周口店发现了北京猿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后又在该遗址发现了40多个个体直立人化石。在非洲东部,1960年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二层上部,找到一个较大型头盖骨。1974年至1975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的库彼弗拉地层中,找出一个与北京人很相似的、完整的ER-3733号头骨,随后又找到相似的头骨ER-3883号,这两个头骨年代估计为160万至130万年前,是非洲最早的晚期直立人。欧洲出土的直立人及其文化,分布比较广泛,但材料不太多。最早的是1907年德国海德堡发现的海德堡人,还有1965年匈牙利的维特沙洛斯发现的古匈牙利人以及后来法国考古学家在比利牛斯山脉发现的桃塔弗尔人等。值得强调的是,有关晚期直立人的化石和文化资料仍以我国周口店为最多。因此,北京人的形态特征以及他们创造的文化,足够代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发展的状态。

距今20万~30万年前或稍后一段时间,人类由直立人进入早期智人阶段。已经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很多,在欧、亚、非三洲都有分布,总量在150个个体左右。最早的是1856年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化石,因此,在人类学上即把早期智人通称为尼安德特人。1921年,非洲大陆首次发现了与尼人同时期的罗得里亚人,因其发现于勃罗根山的铅矿,所以后来人类学家把罗得里亚人改称勃罗根山人。1931年至1932年,荷兰学者奥本努在特里尼尔以东梭罗河岸上的昂栋附近发现早期智人化石,共计11个头骨和两根胫骨,还发现了粗制的砍砸石器和石片等。此外,在伊拉克北部的沙尼达洞穴莫斯特文化层中先后发现过早期智人的化石材料。我国境内的陕西大荔、山西阳高许家窑、广东马坝和山西丁村等地也广为分布同期的人类化石。

距今约5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交界时期,人类进入晚期智人阶段。除在细节上具有微小的原始性质以外,人类在形态上已经非常接近现代人,因此人类学上通常称之为新人。新人类型的较完整的化石最早发现于1868年法国的多尔多涅区克罗马农村,所以新人类型的化石也被称为克罗马农人。同时期的化石还包括非洲的阿尔及利亚发现的阿法卢·布·罗曼尔人和南非德兰斯瓦发现的普灵布克人等,亚洲的日本、朝鲜和印度尼西亚也有晚期智人的化石发现。我国发现的主要有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山西峙峪人、四川资阳人和台湾左镇人等。值得一提的是南美的秘鲁、北美的墨西哥和美国都有晚期智人骨骼发现,但大都是单独的标本,只能说明远在二三万年前美洲已有晚期智人出现,而不能解决同期人类的其他重要体质特征问题,因而也就有了亚洲人渡白令海峡移居美洲的说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