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是西半球的一个大洲,也是一个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文明大陆。但是,直到15世纪之前,这个大陆的存在一直不为东半球的人类所知,其历史的发展也孤立于地球的其他部分。因此可以说,美洲和东半球的亚非欧旧大陆,是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使人类的两个彼此隔绝的世界互相联系,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才正式形成。
在哥伦布到达之前,美洲不仅有人类居住,而且发展出了高度的文明。美洲居民是本土发生的,还是外部移入的?他们和旧大陆的居民有无联系?人类考古学回答了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美洲还没有发现人类直系祖先猿人的化石,也没有发现任何属于人类近亲的猿类。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美洲人类是从旧大陆迁移过去的。
那么,美洲人类属于什么人种?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来的?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人类进入美洲的路线不止一条,除白令海峡主通道外,还有南太平洋、北太平洋海上航线,以及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南极洲—火地岛这条南极路线。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验基本上证实了上述路线。美洲人类也不属于同一人种。美洲居民的绝大部分属于黄皮肤、黑头发的蒙古人种。但在墨西哥和南美洲北部的一些地方,也发现有白皮肤、金黄头发、脸毛浓密的土著人。学者们的研究表明,这些外表上与欧洲人相近的人,是在古代亚洲生活的印欧语系白种人的后裔,他们是夹杂在蒙古人种中间一同来到美洲的。此外,美洲居民也有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如在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亚人和火地岛的奥纳人中间,就发现了澳大利亚人的基因,而在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交界的奥里诺科河流域的土著居民中间,还发现了身材矮小的俾格米人部落。
人类是何时进入美洲的?到目前为止,考古学、人类学家在美洲发现的最早的人类活动的遗存是1980年代在巴西东北部皮奥伊州圣赖蒙—多诺纳托地区发现的史前人类遗址,通过对发掘的13个洞穴和出土的壁画、石器、陶器、植物化石和动物骨架的技术测定,年代大约是在31000年前左右。除此之外,在美洲发现的大多数属于人类学的材料,皆在公元前15000年左右。据此,学者们一般认为,人类最早大约是在3万年前由欧亚旧大陆进入美洲的,而大规模的移民,则是15000年前发生的。
在15世纪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人口在4000万—7000万人之间。这些人口,在美洲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从墨西哥到秘鲁的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平原和大西洋沿岸地区,人口稀少。这可能是因为人类是从太平洋一边登上美洲大陆的,最早的移民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后,沿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的各条谷地散向南美洲,只有少数人沿着各处的山口越过科迪勒拉山脉向内陆发展,而从太平洋上来的移民,则在海岸一带就地扎下根来。
当旧大陆的先民们在大河流域创造了古代辉煌的农业文明之时,不畏艰险、远途跋涉来到美洲的先民们,也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美洲的大地上创造着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不仅其绚丽成就和文明程度,一点儿也不比旧大陆的兄弟们逊色,就是在时间上也不比旧大陆的文明稍晚。当代考古学的一些新发现表明,在距今四五千年的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文明兴起的时候,安第斯山区也开始进入了美洲最早的文明。
安第斯山区的古代文明 在美洲,最早的文明发祥地可能是在南美洲西部以秘鲁为中心的安第斯山区。从远古时代起,这里就居住着克丘亚人、摩其卡人和艾马拉人。公元前8000年,这里就出现了最早的原始农业,公元前3000年时,沿海地区就已经有了定居的农业村落。
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安第斯山区的文明形成时期。在沿海和高原的北部地区,发现了一些具有“查文文化”特征的一些村落和建筑群。“查文文化”的名称来自查文德万塔尔遗址。根据考古发现,查文遗址的居民们已经修建了灌溉农业系统,种植玉米、马铃薯、木薯、鳄梨等作物。村落里也出现了高大的庙宇建筑。最典型的是在查文德万塔尔遗址出土的一个典型庙宇,基座约23平方米,高15米,呈金字塔形,内分三层,有上下的楼梯和扶手。墙壁全用石板和石块砌成,上面还有壁画和雕刻。庙宇建筑的规模和豪华,说明当时社会上已经突破了村落的范围,形成了超越村落的社会联系,若干村落共同拥有一个祭祀中心,由主持祭祀活动的祭司阶层掌管,最早的神权政治国家已经出现。
列国时期 公元前200年左右,安第斯山区出现了一系列形态成熟的地方性国家。从这时开始直到公元450年,是安第斯地区的列国时代。列国时代文化成就较高的国家有帕拉卡斯、普卡拉、纳斯卡、雷夸伊、莫切和利马等国。各国不仅农业技术进步,手工业制品精美,宫殿庙宇辉煌壮观,而且相互之间的战争也变得频繁起来,社会上出现了全副武装手持盾牌的武士阶层。战争不再是个人之间为荣誉、财富或牺牲而发生的争夺,而变成了一种开疆拓土的国家行为。祭司和武士构成了神权国家的统治基础,广大的农民处在社会的底层,在他们之上是由信使、随从、官吏、工匠、医生、演奏者构成的中间阶级。
现代考古学家在利马以北350公里的莫切河口,发现了莫切文化的一些遗迹。其中有一个高大的太阳金字塔,高135英尺,基座占地12.5英亩,用风干的砖制成。1987年,考古学家在金字塔底发掘到一个陵墓,出土的宝石和黄金饰品可与埃及的土坦卡蒙墓相媲美。
蒂亚瓦那科文化 公元3—8世纪,兴起于高原南部地区的蒂亚瓦那科,在列国争雄的局面中脱颖而出,国家建设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文化风格。从9世纪开始,蒂亚瓦那科开始积极地向外扩张,不断地攻城略地,并且横征暴敛,实行高压统治,强迫被征服地区的人民采纳它的宗教,信奉它的神祇——太阳神,接受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到公元1000年左右,蒂亚瓦那科文化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安第斯山中部地区,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帝国。
蒂亚瓦那科文化以雄伟的石头建筑、“太阳门”石刻和人形石柱而驰名于世。其典型遗址在今玻利维亚境内的的喀喀湖南岸的的喀喀镇。遗址是一组石头建筑群,包括石制房屋、平台、石阶、石门和石柱。著名的“太阳门”高三米,门楣上雕有人像、秃鹫和太阳。人像脸上还有泪痕,因而被称为“流泪之神”。人形石柱呈方形,立姿,双手置于腹前,面目威严,蓄有胡须。这种文化风格在今玻利维亚高原、秘鲁北部高原和沿海地区,以及厄瓜多尔南部、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都可以看到。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蒂亚瓦那科帝国势力范围之广大。
蒂亚瓦那科的残暴统治理所当然地引起了被征服民族的愤恨,地方上的反抗连绵不断。帝国统治者不得不派出军队四处镇压。在这个过程中,帝国的国力日益消耗,灌溉工程荒废,生产能力下降。12世纪,在不断兴起的地方势力的打击下,蒂亚瓦那科帝国解体了。安第斯山中部地区重新陷入分裂的状态。
奇穆文化 不久,在群雄争霸的混乱之中,兴起了强大的奇穆国家。奇穆人的起源可能与早期的莫切文化有联系。他们在莫切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明了青铜,掌握了金属冶炼和锻造技术,打制出青铜的工具和武器,并且发展了镶嵌工艺,制作出精美的首饰和器皿,纺织品和陶制品也已经呈现出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生产。奇穆文化的中心是位于莫切河谷的首都昌昌城。它面积约28.5平方公里,人口达数十万,城市建设整齐有致。城市划分为十个大区,各街区之间有街道相隔,街区呈长方形,平均长200—500米,宽100—300米,四周有土制的围墙。街区内有住宅、仓库、菜园、墓地、宫殿、庙宇、水渠、水池、市场、会堂等公私建筑物和露天场所。昌昌城的建筑模式是美洲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在沿海地区普遍存在,但在高原地区却不多见。公元1476年,奇穆国被迅速兴起的印加帝国所吞并。
印加帝国的崛起 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上的一个讲克丘亚语的部落,在列国时代就已经存在。10世纪以后,他们逐渐北迁,一路征战,于12世纪到达库斯克谷地,以此为中心建立了印加国家。“印加”一词,原为“太阳之子”之意。根据印加人的传说,太阳神在的的喀喀湖中的岛上,创造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让他们结为夫妻,成为国王和王后。印加一词原来特指国王。国王是太阳神之子,带有君权神授的意思。印加国的原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西班牙人到来之后,错误地把“印加”的称呼用于整个国家及其居民,印加人一词就这样沿用下来。
印加帝国从传说中的第一代国王曼科·卡帕克起,到1552年印加末代国王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杀害止,共经历了13个国王的统治。但是,前七位国王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没有信史可证。到第八位国王维拉科查时期,印加进入了有证可查的历史时期。1438年,维拉科查征服了库斯克谷地的的喀喀地区。在他的儿子帕查库蒂以及其后的几位国王统治时期(公元1463—1471年),印加国力大盛,南下征服了奇穆国,并穿越了阿塔卡马沙漠,直达智利中部的毛来河畔。1493年,在瓦伊纳克·卡帕克时期,印加统一了整个安第斯中部地区,势力范围北起今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达智利中部的马乌来河,包括今天的厄瓜多尔山区、秘鲁山区、玻利维亚高原、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控制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400万人。印加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帝国,并且是美洲大陆上唯一一个把征服的领土和人民结合成一个社会整体的政权系统。
印加文明的辉煌成就 印加有一套完整的国家机器和司法行政制度。国王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是神的子孙,独揽国家一切经济、政治和宗教大权。印加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系统的中央集权体制。全国分为四个苏龙(大区),各苏龙之下划分若干个瓦马尼(行省),瓦马尼之下又设两个萨亚(专区),萨亚之下还有若干个基层行政单位艾柳(村落)。
以首都库斯克为中心,印加建立了连通全国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两条大道纵贯南北,大道两旁又有无数的道路,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沿途设有驿站和道班,负责道路的维护和政令的传递。通过这样一个交通信息网络和各级官吏,国王严格地控制着全国,有效地实施他的统治。印加还拥有一支为数20万人的军队。军队的兵员来自地方各省,指挥官则由王室成员担任。军队的任务一是保证地方赋税的征收,二是镇压暴乱和反抗。印加国家还有有一套严格的司法制度,对犯有盗窃国家财产、攻击政府官员、凶杀等罪行者处以极刑。
印加人这一套完备的政治制度,令西方人赞叹不已,把它称为“美洲的罗马”,意思是印加人在这方面的创制和建树,堪与古代欧洲的罗马人相匹敌。
印加人的建筑,是典型的“巨石建筑”。无论宫殿、庙宇,还是普通民居,甚至坟茔都是用巨石修建的。典型的印加巨石建筑有库斯克城的萨克萨瓦曼城堡和位于库斯克西北75公里处的马丘皮克丘城。萨克萨瓦曼城堡的首都库斯克的一座防御工事,建在库斯克城北的小山上,面积约4平方公里。城堡依山势地形建有三道石头垒砌的城墙,墙高18米。城内有瞭望台、仓库、蓄水池、武器库和住房。马丘皮克丘城也是依山而建,城的东、西、北三面皆为悬崖,南面筑有两道石墙。墙下开一小门与下山的道路相接。城内有广场、民居、作坊、兵营和宫殿庙宇,都是巨石制造的。
印加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宗教在国家和个人的社会生活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印加的主神叫维拉科查,它是创造之神,是自然万物的创造者,也是其他神灵的创造者。维拉科查在完成了创造的工作后,就入海而去,把世界留给了以太阳神为首的其他神祇。太阳神是维拉科查的代表,国王是太阳神的子孙,代表太阳神统治国家。除太阳神之外,国家级的神还有月神、雷神。月神是太阳神的妻子,主农事节气,雷神是自然神,主司降雨。这说明印加文明的农业性质。由于宗教的重要作用,负责宗教事务的祭司阶层也是一个特权等级。最高的祭司长由国王的兄弟担任,其下是高级祭司,再下是低级祭司。高级祭司多为王室成员,不仅负责主持主要神庙和重要的祭祀典仪,而且在帝国的一切事务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如参与国家的重大决策,确定王位继承人等。
印加人虽然没有文字,但在文学、诗歌和音韵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不仅创造出了丰富而生动的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故事、诗歌以及大量的宗教赞美诗,而且还创作了大型叙事史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印加人的长篇爱情史诗《奥扬泰》。
奥扬泰是印加帝国安蒂苏尤的首领,出身平民但战功卓著。他与印加国王帕查库蒂的女儿库西·克尤尔暗中相爱并私订终身。国王知道后勃然大怒,将奥扬泰赶出王宫,并将公主囚禁在修道院。在修道院里,库西·克尤尔生下了一个女儿伊玛·苏玛。伊玛·苏玛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被赶出宫中的奥扬泰发誓要对国王复仇,他回到安蒂苏尤起兵反抗国王,却被国王的军队抓获,押往首都库斯克。国王准备将他杀死在太阳神庙以作献祭。但就在此时,国王驾崩。厌战的新国王赦免了奥扬泰的死罪,并让他挑选一名宫女为妻。奥扬泰告诉新国王,他的妻子就是库西·克尤尔公主,不知她现在何处。这时,美丽的伊玛出现了,告诉大家她的母亲就在修道院的地牢。国王允许了奥扬泰的请求,放出了克尤尔,使这对饱受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奥扬泰》一诗,其规模之宏大,情节之生动,诗句之优美,堪与《荷马史诗》、《熙德之歌》相媲美,代表了古代美洲最高文学成就。它最早是用克丘亚语创作的,在民间传唱,但其作者是谁已无从考察。18世纪,该诗被编成剧本,用西班牙语上演,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译成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捷克语、俄语等多种语言。
印加帝国的灭亡 1527年,瓦伊纳克·卡帕克去世,其子瓦斯卡尔和阿塔瓦尔帕兄弟两人争夺王位,印加爆发内战。1532年,阿塔瓦尔帕获得王位。但不久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就侵入了印加帝国,在骗取了阿塔瓦尔帕的金银之后将他杀害。辉煌的印加文明及其王统在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侵袭下毁灭等。
玛雅文明发祥 玛雅文明指的是中美洲北部由玛雅人创造的文化。其影响区域范围包括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坎佩切州、塔帕斯科州、恰帕斯州东部和金塔纳罗奥区,以及危地马拉的佩腾省和相邻的南部山区,洪都拉斯西部和整个伯利兹,总面积约32.4平方公里。
玛雅人的祖先是漂泊不定的游猎民族,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逐渐地在太平洋沿岸、中部低地和高原地带定居下来,由此萌发了最初的农业文明。公元前1000年左右,玛雅人进入了全面的定居生活,玛雅文明也由此诞生。在时空上,玛雅文明的高峰经历了从南向北的三次转移:公元前1500—公元250年,是玛雅文明的早期阶段,此时,文明的中心在南部地区,包括今危地马拉东南部和洪都拉斯西部,出现了定居农业和城邦国家,其中重要的有纳克贝、埃尔米拉多尔等城市,城市兴建了卫城和最早的金字塔。
公元250年—1200年,是玛雅文明的中期阶段,这是玛雅文明的黄金时代。文明的中心从纳克贝、埃尔米拉多尔等城市转移到佩腾湖东北的蒂卡尔、中部低地的帕伦克、博纳帕克和南部低地的科潘等城市。这些中心城市不仅规模扩大、建筑辉煌,雕刻、绘画等艺术精湛,而且表现出了文化上的进步。典型的遗迹有科潘的“象形文字梯道”,梯道宽8米,有90级,上面刻有20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反映出玛雅文明黄金时代的规模气势和文化成就。
公元1200年—1500年是玛雅文明的后期阶段。这时,玛雅人中的普顿族发展起来,其中的一支在尤卡坦半岛建立了奇琴伊察城,发展起广泛的沿海贸易,成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和贸易中心。14世纪,玛雅潘崛起,取代了奇琴伊察城的地位。与此同时,基切人、卡克奇克尔人和楚图伊尔人从北部低地出发,进入南部高原的阿蒂特兰地区,在那里建立了各自的城邦。15世纪,低地和高原的城邦都在混战之中被削弱。16世纪玛雅文明区被西班牙人全部占领。征服者的剑与火为玛雅文明史画上了悲惨的句号。
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玛雅人的社会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是玛雅生活的基础,玛雅在很早的时候就超越了原始的刀耕火种,采取了相对集约的规模农业。在山地上开垦了梯田,在低洼地区修筑台田,兴修了水利灌溉渠道,并且利用鸟粪、火山灰等对土地进行施肥。在墨西哥和中美洲,陆续发现了属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大量梯田、台田和渠田。说明当时的玛雅人已经能够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合适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玛雅人没有耕畜,田间劳动全凭人力,除狗和火鸡以外,也没有别的家畜,但是农产品的种类非常丰富。主要农作物是玉米,此外有白薯、木薯、南瓜、蚕豆、鳄梨、石榴、木瓜、菠萝、荔枝、棉花、番茄、可可等,其中有许多种农作物,都是玛雅人最先种植的。
玛雅人的贸易非常发达。不仅城镇集市定期举行,城市与城市之间,甚至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有经常性的贸易往来,将地方性的产品互相交换。北部沿海地区的产品往往是鱼和食盐,半岛中部的人们提供玉米、蜂蜜、果品和棉布,而山区的居民则用石制的工具、武器以及宝石来交换,而且他们还有用来制染料的胭脂虫、装饰用的羽毛等,这些都是爱美的玛雅人喜爱的东西。开始的时候,玛雅人的交换是以物易物。后来,可可豆逐渐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货币媒介的功能。
玛雅人居住的地区,位于从墨西哥到中美洲的交通要道上,在没有马匹驮运的美洲,玛雅人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所提供的舟楫之便,控制了由中美洲到墨西哥之间的远程贸易和中转贸易。这些大规模的贸易活动不仅为玛雅人带来了财富,也开阔了玛雅人的眼界,并使玛雅文明的影响传播到远方。贸易对玛雅人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玛雅文明早期和中期的几个中心都在贸易通道上,而后期陆路和内河贸易向沿海贸易的转变,也引起了文明中心的转移。
玛雅人的社会组织比较简单,只有城邦国家,而没有形成帝国。与印加人在帝国组织方面有高度复杂的创制不同,玛雅人的政治单位从来没有超出城邦国家的范围。各城邦不相统属,相互之间只有经济贸易往来,以及思想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城邦国家的结构也非常简单,基本上是国王的世袭制。
玛雅人生活单位是家庭。父亲在家庭中地位最高,但年长的妇女在家庭中也有一定的权威。玛雅人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玛雅人的城市,是举行宗教祭祀的圣地,城市的中心是金字塔形的庙坛。城里平时很寂静,没有商店和普通住宅,只有祭司和少量手工业工匠居住在里面,而一般居民的住房则分布在城市的四周。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进行审判、逢集赶市的时候,四周的居民们才涌进城里,使城市变得热闹起来。城市既是贸易活动的中心,也是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一切重大的事情,都是在城市里决定的。
玛雅人的文化 同印加人相比,玛雅人的聪明才智更多地表现在文化和精神领域的创造方面。玛雅人是美洲居民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一个民族,玛雅文化的辉煌成就,超过了所有其他的美洲文明,堪与旧大陆的希腊人相媲美。在数学、文字、天文、历法、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玛雅文明所达到的复杂和完善程度,都令世人叹为观止,扼腕称奇。
宗教在玛雅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玛雅人信奉多神,他们的主要神祇有森林和天空中的神灵,以及与农业收成有关的诸神。玛雅人认为,世界是由天神乌纳布创造的。但是乌纳布在完成创世的工作后,便把世界交给了他的儿子伊特萨姆纳掌管。伊特萨姆纳是众神之主,他是至善之神,太阳是他的化身。他为人们消灾驱难,带来吉祥。因此,每逢新年到来之际,玛雅人都要特别地祭拜伊特萨姆纳神。雨神查亚克也是一个善神,他使大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玉米神尤姆·卡克斯象征着生命、富足和繁荣。北极星神萨曼·埃克为商人和行路者指引方向。此外,还有死神、战神、自杀神等恶神、地狱之神的存在。在玛雅人看来,每次日出日落,每个黑夜白昼,都是善神战胜恶神的结果。太阳从东方升起,东方是再生之地;太阳在西方落下,西方是死亡之谷。此外,玛雅人的各部落都有自己的保护神。
玛雅人敬神也祭神。金字塔就是玛雅人祭神的地方。与古代埃及人的习俗不同,玛雅人的金字塔是神庙而不是陵墓。准确地说,玛雅人的金字塔是神庙的台基,基座呈方形,像阶梯一样向上攀升,顶端是一个平面,建有一座神庙,玛雅人的宗教祭祀就在这里举行。玛雅人的宗教典礼非常复杂,也十分壮观。举行宗教活动时,祭坛上插满了旗帜,男人们头插羽毛,妇女们佩戴首饰,随着鼓乐欢呼舞蹈。玛雅人用以祭神的供品有水果和谷物,但在特殊场合,也采取杀生献祭。作为牺牲的有儿童、奴隶和战俘。他们浑身被涂上颜色,绑在圣坛前杀死,以此来表示虔诚,祈求神灵护佑,使城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玛雅人的建筑,凡辉煌壮观者,都是宗教建筑。这些建筑一般都是石头建筑的,其外观和内部结构巨大、豪华、威严,反映出宗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出玛雅人思想意识中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社会与宇宙的关系。宗教建筑上往往饰以石雕和绘画,其造型和图饰工艺之精美,说明无论神学和艺术,在玛雅人那里都已达到成熟的程度。与宗教建筑的恢弘壮观相比,普通民居显得十分简陋矮小。结构一般是木柱、草顶,篱笆墙,墙上还抹有泥灰。这种小型泥灰墙壁房屋,往往都在城外。建筑物的类型、规模和分布,表现出玛雅社会宗教与政治合一的特征。
玛雅人的艺术才华,在巍峨的宫殿神庙建筑和壁画、石雕、木刻、彩绘陶器、染织品上得到尽情的发挥和表现。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是1947年在伯南布哥发现的壁画。壁画反映的是战争与凯旋场面,有庆祝游行的仪仗队伍,押送战俘,杀生献祭、呈缴贡物等内容。画中的人物千姿百态,生动逼真。伯南布哥壁画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完整保存到今天的古代美洲壁画。整幅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线条明晰流畅。其艺术造诣可与敦煌石窟壁画相媲美,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玛雅人是古代美洲人中唯一发明了记数体系的民族。玛雅人有一套独特的数字系统,使用了“0”的概念和20进位制。玛雅人用三种符号表示数目:“·”表示“1”,“—”表示“5”,贝壳表示“0”。点与横的组合构成2—19之间的各数。运用这套数字体系,玛雅人可以进行非常复杂的数字运算。这在玛雅人的天文和历法成就中得到了确切的证明。玛雅人在天文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通过对太阳运行规律的观察,玛雅人计算出一年为365.242天,与现代天文学计算的365.2423天几乎完全一致。通过对月亮运行的观察,他们确定每月为29.53020天,与现代天文学的数据29.53059也相差无几。更让人称奇的是,这些精确的数字,是玛雅人在公元6世纪、7世纪时计算出来的,距今已经一千多年。玛雅人已经能准确地预测日食,并且测算出金星的运行周期。
对数学和天文学的精深造诣,使玛雅人制定的历法非常精确。玛雅人的历法在复杂、精密和数学对称方面,不仅超过了托尔特克人的太阳历,而且比1582年教皇格里高利颁布的儒略历还精确。玛雅人把一年分作18个月,每月20天,最后再另加5天,一年365天。
玛雅人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成就,是他们发明的象形文字。玛雅人的文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很相似,大约有600个符号,可以组成3万多个词汇,满足了记录丰富的语言、表达复杂思想的需要。在这600个符号中,还有一部分是表音符号,本身没有意义,与其他实意符号一起,表示这个字的发音。可以想见,玛雅人已经掌握了语音原则,如果发展下去,就会形成真正的字母文字。
玛雅人用他们的文字记录宗教和部落的事件,把它们写在鹿皮上或用树皮制成的纸上,并且将它们装订成册,上面还画有精美的插图。遗憾的是,西班牙殖民者到来之后,把玛雅人的绝大部分图书都烧毁了,现只剩下三部残篇,分别保留在西班牙、法国和德国。
幸运的是,玛雅人很早就有了历史意识,养成了一种习惯,每二十年竖立一块石碑,在上面用象形文字刻记发生的宗教和历史事件,碑的开头注明年代。这样,玛雅人便有了准确的纪年。现在发现最早的一块石碑,是公元328年竖立的,最迟的一块石碑竖立于1516年。在前后1200多年里,玛雅人留下了大量的纪年石刻。全赖有这样一种良好的习惯,玛雅文字得以躲过西班牙殖民者的荼毒而保存下来。目前,有85%的玛雅文字符号已被译读,蒙在玛雅文明上的神秘面纱已被揭开一角。不久的将来,它的真实面貌就会全部展现在世人面前。
阿兹特克文明的渊源 在欧洲人到来之际,以特诺切蒂特兰城为中心的阿兹特克文明,是美洲大陆最发达的文明。但是阿兹特克文明并不是由哪一个民族所创造,阿兹特克人也不是单一的一个部落,而是由许多部落所组成的。事实上,阿兹特克文明的高度成就是不同部落、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互相影响、吸收、融合而形成的。
阿兹特克文明的发祥地是墨西哥中央谷地。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并出现了定居农业。大约从公元前1000年起,墨西哥中央谷地就先后出现了特奥蒂瓦坎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阿兹特克文明就是在这些文化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不同文化的成分和特点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在其极盛时期,阿兹特克文明影响所及,东起东马德雷山,西至西马德雷山,北达墨西哥中部,南抵特旺特佩克湾,方圆四五十万平方公里。
特奥蒂瓦坎文化 发祥于与墨西哥谷地毗邻的特奥蒂瓦坎谷地。特奥蒂瓦坎意为“王者之都”。考古学家在这个谷地里发现了一个大约长5公里、宽3公里的古代城市,里面修建有许多庄严的建筑物,年代在公元前200—公元750年间。特奥蒂瓦坎文化因此而得名。
特奥蒂瓦坎城中有一个巨大的方形广场,广场上有一组大型建筑群,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是太阳大金字塔和月亮大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坐落在广场的最北面,是阶梯形的,最上面是一块平地,建有一座庙宇,四壁经过精心切削,形成几个坡层。一条宽大的石头台阶直通顶端,在台阶的前面正对巨大的广场。广场东西一百米处,各有一座院落。
太阳金字塔也是平顶的,坐落在广场的东侧,底边长近235米,上下有四个坡级,高度超过了65米。塔身用土坯建造,外表用石头覆盖。太阳金字塔坐落在宽阔的平台上,平台的四周有用土坯修建的方形小屋,里面堆放着一些早期的遗物,这些房屋的用途不明。
特奥蒂瓦坎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巨大的石雕。现存两件巨大的雕像,一个是高达3米由一块整石雕成的女水神像,现收藏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另一座是一尊名为科亚特林昌的尚未完工的巨大神像头,比女水神像还高,现在依然耸立在特斯科科的山崖上,与整个山体相连接。
从城市建筑和周围布局上看,特奥蒂瓦坎不是一个普通的城市,也不仅仅是宗教大中心,很可能是一个圣地。特奥蒂瓦坎时代的社会无疑是一个神权社会,通过频繁的经济活动,奥特蒂瓦坎建立起了与周围地区的广泛联系,而成为一个大都市。其文化的影响遍及整个墨西哥地区和危地马拉。大约在7世纪,特奥蒂瓦坎城市衰落了。
托尔特克文化 托尔特克人是纳瓦语诸部落中的一个,受到特奥蒂瓦坎文化的很大影响。特奥蒂瓦坎衰落之后,托尔特克人吸收了其宗教文化成分,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托尔特克文化。9世纪时,托尔特克人来到库尔华坎,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在今伊达尔戈州的图拉建立了首都。
托尔特克人崇拜雨神特拉洛克和羽蛇神科萨尔科亚特尔。托尔特克人发明了一种宗教球赛,在一个宽阔的庭院里打橡皮球,作为羽蛇神崇拜的一种仪式。羽蛇神崇拜在特奥蒂瓦坎文化中普遍存在,托尔特克人接受了它,并把它变成了托尔特克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托尔特克人的传说,羽蛇神是文化的创造者,他被一个敌对的战神赶出了首都图拉,化作金星升入天空。
托尔特克时期,国家形式发生变化,出现了武士主持政务、祭司掌管教务的政教分离现象。图拉城邦还与附近的其他城邦结成联盟。互相进行贸易,传递信息。大约在10世纪,托尔特克文化臻于鼎盛,他们向外扩张,占领了危地马拉和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使玛雅文明一度沉寂。1150年左右,图拉城邦发生内讧,来自北方的奇奇梅卡人乘机侵入了图拉地区。托尔特克文化很快衰落下去了。
阿兹特克文明的兴衰 阿兹特克人是由众多部落构成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特诺切人,正是特诺切人集阿兹特克文化之大成,并且将它发扬光大,成为美洲最灿烂的文明之一。
特诺切人原来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一个湖中的岛屿上,后来靠独木舟行抵湖岸,征服了湖畔居民。大约是从1168年开始,特诺切人向外迁徙扩张,1248年他们定居于特斯科科湖西岸的查普尔特佩克,与当地的库尔瓦坎人共处,接受了库尔瓦坎人的文化,并且帮助库尔瓦坎人征讨其他部落。特诺切人的强大,最终引起了库尔瓦坎人的恐惧。1325年,库尔瓦坎人密谋袭击特诺切。得到消息的特诺切人迅即逃离,在特斯科科湖上的阿卡蒂特兰岛建立了自己的定居地,取名特诺切蒂特兰。
在不断地迁徙和征服战争中,特诺切人的社会组织由原来的部落公社发展为一个国家。但是,直到公元1400年,特诺切蒂特兰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地方。1415年,在奇马尔波波卡为酋长时,率领民众修筑了一条长堤,将阿卡蒂特兰岛与陆地连接起来。特诺切蒂特兰的真正崛起,是在特诺切人的第四代首领伊特斯科亚特尔统治时期(公元1428—1440年)。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的领袖,对内他着手建立了巨大的神庙,创建了宗教等级制度,建立了民事政府的各级官职,进行了城市建设,并构筑了通往堤岸的堤坝;对外他征服了强大的查尔科人和索齐米尔科人,在他以后的几代统治者治下,特诺切蒂特兰的势力不断地扩大,鼎盛时期控制了墨西哥中部和南部的广大地区。特诺切蒂特兰城也成为美洲最繁华的城市,全城有三条宽阔的堤道通向湖岸,堤坝与湖岸之间有吊桥相连接,还有城市供水用的引水渡槽。城内有40个阶梯形金字塔。
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开始向特诺切蒂特兰进军。最后一位酋长库奥特莫克领导了特诺切蒂特兰保卫战。战败后被西班牙侵略者绞死,阿兹特克文明也随之消亡。
阿兹特克人的文化成就 阿兹特克人的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是阿兹特克人生活的基础,玉米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阿兹特克人发明一种称作“奇南帕”的人造湖心岛,把湖泊沼泽改造成良田。他们用灯心草结成一片漂浮网,然后在网上种树,当树根扎入湖底、将漂浮网牢固地固定下来之后,人们便在上面添加淤泥和土壤,播种粮食和蔬菜。用这样的方法,阿兹特克人把大片的沼泽改造成为肥沃的耕地。目前,墨西哥的农民仍然利用这种“奇南帕”,向现代化的墨西哥城提供大部分蔬菜。
在阿兹特克社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发挥重要作用。每个村庄都有固定的市场,在固定的日子里举办集市,人们从很远的地方来此进行交换。没有货币手段,人们交换的方式是以物易物,物品的价值是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确定的。在阿兹特克人眼里,最贵重的东西是玉石,而对黄金倒并不怎么看重。
同美洲其他民族一样,阿兹特克人的民用住宅比较简陋,而宗教建筑却达到了富丽堂皇的地步。阿兹特克人认为,重要的神灵都是在天上居住的,因此,宗教建筑一般都比世俗建筑要高出一大截。除了与美洲其他文明相似的金字塔形神庙外,阿兹特克人还建有圆柱形的神庙。在阿兹特克人的宗教里,羽蛇神是时间、年代的象征,是权力和神秘的体现,因此对它特别的崇拜,专门修建了便于它出入的圆形的庙宇,在里面供奉羽蛇神。这种圆柱形的羽蛇神庙宇的大门,往往建成蛇头形,整个圆柱形建筑就代表着蛇身。
阿兹特克人已经有了追溯以往,鉴往知来的历史意识和世界是在变化的思想。阿兹特克人认为,世界已经经历了四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四豹猫”时代,这一时代居住在陆地上的人都被豹猫吃掉了;第二个时代是“四风”时代,羽蛇是这个时代的统治神,在这个时代的末期,飓风毁灭了世界,人变成了猴子;第三个时代是“四雨”时代,它是由雨神特拉洛克创造的,最后毁于一场大火;第四个时代是“四水”时代,由水神“绿松石裙子圣母”统治,后来发生了一场洪水,人变成了鱼。而当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是“四震”时代,由太阳神托纳蒂乌统治,它将毁于地震。现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博物馆里,保存着一块著名的“太阳石”,直径近4米,上面刻有复杂的几何图案,这是阿兹特克人制作的石质日历。圆石上就按照阿兹特克人关于世界和宇宙的这种认识,刻有从豹猫时代到四水时代世界所经历的时代变化。
阿兹特克人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制定了两种历法,“太阳历”和“月亮历”,太阳历将每年分为18月,每月20天,再加5天,一年365天;月亮历将每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这两种历法运行52年重合一次,因此,阿兹特克人认为52年是一个周期,每隔52年,阿兹特克人就会把旧家具毁掉重建。这个习俗一直保持到殖民者入侵时代。
阿兹特克人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比较简单,还处在图画文字阶段,基本是是一些表意和传情的图形。阿兹特克人把它们画在纸上,装订成册,并饰以许多彩色插图,留下了很多这样的手抄本古籍。
阿兹特克人在植物学方面有精深的造诣。他们建有植物园,对植物进行分类,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周期,研究它们的特性和用途,把它们用于医药、手工业生产和饮食等方面。阿兹特克各部落都有医院,利用草药治疗各种疾病,如用洋地黄治心脏病,用奎宁治疟疾,用金鸡纳进行麻醉等。
阿兹特克人文化,吸收了其境内的许多优秀文化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因而达到很高的成就。然而,欧洲殖民者的野蛮入侵,中断了这一文明的自然发展进程,使它中途夭折。欧洲在通过殖民主义把世界带入全球化时代的同时,也使许多民族的文明蒙受了灭绝的灾难。(王建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