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资源开发的途径

教育资源开发的途径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的教育资源观之所以成为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有多种原因的。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三、教育资源开发的途径

教育资源开发的上述原则不是一定的,笔者所提供的只是一种粗略的、普适性的体系。教育资源开发的成功与否,重要的是应该掌握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方法。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再加上教师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资源的开发才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教育资源的开发,首要的关键问题是教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观就是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态度和看法。课程(教育)资源观直接影响人们认识和开发教育资源的积极性,也影响教育资源开发的程度和效果。可以说,正是教育资源观对教师开发教育资源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作用,成了影响教育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因素。美国哲学家赫舍尔在解释存在的意义时说:“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对存在的关切超越存在”,“一切存在都是被阐释的存在”。[9]教育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教育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同时,教育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教育资源隐藏的价值就难以被认识,更谈不上有效开发与利用。

正确的教育资源观之所以成为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是有多种原因的。首先,对教育资源的研究和探索还处于初始阶段,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尚未完善。目前,人们对教育资源还存在模糊认识,有的教师在连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育也不清楚[10]的情况下,教育资源对他们来说就更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如果不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资源观,不帮助教师去分析和探索教育资源的内涵、性质、种类和在教育目标实施中的价值,教育资源的开发就是一句空话。其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特点决定了必须要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资源观。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对长期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的教师来讲,将是教学行为方式的变革,是一种角色的转换,是一种范式的自我更新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教育资源当做实现新的教育目标的载体,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如果没有对教育资源明确而清醒的认识,没有切实有效的开发、利用方式,这种变革、转换和更新就不可能实现。第三,这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专业的自觉和理性是影响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等主观领域对教师工作成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师要有效地开发教育资源,首先需要去分析教育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也要分析教育资源开发与教育目标实现的关系,要去认识可以开发的教育资源的种类、分布,还要设计开发的程序和方式,估计开发产生的效果。也正是在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能力得到发展,对教育、教学、课程,特别是对教育资源的认识水平得到提升,最终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资源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当然,也只有教师得到良好的发展,才可能实现对教育资源更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当前,学校之中开发教育资源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思考:

(一)立足课堂教学,开发教材资源

一是深层次地钻研教材。教材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教材审议专家等人员在深入研究学生和社会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践,并根据学科的科学体系而编著的。它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教学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方法、规范和要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首先要尊重教材,深层次地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基本思路、框架、体系和内容。在此基础上,立足教材,又跳出教材,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出发,将教科书的内容与相关历史、生活、社会、经济相联系,从而生成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教育资源的开发不是一种无意识、无目标的行为,而是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应该以教材为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资源的开发,特别是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应该是教材的一种有益补充。这种资源的开发不能脱离教材,脱离了教材也就脱离了学生的成长实际。

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编写是以对学生、社会普遍性研究和一般特征的把握为基础的,不可能适合所有地区、所有学校和所有学生。教材内容的相对固定性,也使得它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变迁。因此,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教师应该树立起教育资源开发的意识,认识到教材作为一种文本性资源本身的价值,教材的内容是可以选择、拓展、补充、延伸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按照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标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对教材的这种创造性使用,其过程本身也正是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

(二)提高自身素质,用活教师资源

在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将目光聚焦于静态的资源,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那就是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教育资源,应该注重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用活教师资源。作为教育资源的教师,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的人格能够影响学生的人格,利用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实现“身教”的一种基本途径;其二,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培养的学生质量的高低。对于一所学校或者一个班级来说,教师理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发能力、人格魅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都直接影响着他们所教授的学生。由此可知,教师不仅决定着教育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是素材性教育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教师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教师作为教育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而且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技术,要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努力拓展教学技能,要在教学中对知识的应用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同时,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勤奋学习,不断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楷模。

(三)运用现代媒体,开发网络资源

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必需。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突破传统的课程与教育资源的狭隘性,突破教育资源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网络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学习者的思路变得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者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更开放。更为重要的是,网络资源的灵活性和新颖性,使得这些资源能够更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更好地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网络资源引入感恩教育,可以很好地克服传统感恩教育内容陈旧、方式落后的弊病,切实提升感恩教育的成效。因此,在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重视网络资源,引导和鼓励学生以合理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丰富感恩教育的资源库,提升感恩教育的成效。

实际上,网络资源仅仅是新型教育资源的一种,教师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关注周围的新鲜事物,开发新型的教育资源。从教师的层面看,新课程实施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就离不开新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与新教材配套的资料、课件和各种信息资源,备课资源和辅导资源等;从学生层面看,要有效实施学习方式的转变,也离不开新型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实践活动资源、电子教材、网络资源和学具等。这就要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学校和教师,在教育资源开发上要更为积极主动。[11]

(四)注重学生体验,挖掘生活资源

作为现实的生命个体,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从根本上说,每一位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走进学校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才能够最终成功。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知识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与发展的潜能,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成长故事都可能会成为感恩教育过程中充满活力的资源和素材。

注重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还应该从学生生活的社区、环境之中寻找感恩教育的素材。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和自然的,这是从文本走向体验课程的一个表征。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资源调查、资源分析、资源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措施,有组织、分步骤地开发与利用课程的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逐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机制。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进行资源调查,建立教育资源库。调查是对教育资源进行整体盘点的过程。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明确当地拥有哪些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分析,将各种资源进行系统归纳,分辨优劣,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而实现优化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广大教师的专业权力之一就是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教师和学生又是教学活动实施的主体,因此,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使教师和学生参与进来。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学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怎样的教育资源,而在于教师和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来。如此,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会有针对性、实效性。[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