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庸者非吾师

中庸者非吾师

时间:2022-05-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附1 “中庸”者:吾师《太公家教》即有“一日为师,终日为父”之语,告诫“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求得“适度”,乃中庸者之特质。中庸者,非“乡原”者也。居仁由义,循道合理,乃中庸者之品质。时中日新,乃中庸者之高明智慧。1996年,吾之《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微》博士论文答辩前夕,面对个别学者“中庸哲

附1 “中庸”者:吾师(113)

《太公家教》即有“一日为师,终日为父”之语,告诫“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师父”黄济就要九十寿辰,在筹划庆典的日子里,向无“束脩之好”的吾等及门弟子觉得,献给“师父”最好礼物与其为“束脩”,莫若各来一段随笔,各就“习其道也,学其言语”发表所感所思,或回味与先生相处中微妙话题。于是乎,同门凯声君率而话:师之“道”;传宝君继而作:“仁”者黄济先生;生鈜君续而言:“诚”者黄济老师;中英君欲作:“君子”黄师;吾则谓:“中庸”者吾师。斯文虽异,其质一也,文质彬彬之“君子”而已。君子必“仁”且“诚”,君子中庸,君子而时中。在朱熹看来,“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

中庸者,“至德”者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显然,孔子视中庸为“至德”。吾师原名“鸿德”,名副其实,恰合其“德”。鸿者,盛也。“鸿德”乃盛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吾师温文尔雅,容貌若愚,实尽显威仪盛德气象;吾师涵养至深且厚矣,却愿自谦以“虚”。尝戏言:“我这人如果说有优点,那就是谦虚,其实是‘虚’,自己没什么东西。”其教育文选自题为《雪泥鸿爪》(2001),即寓“一现即逝”之意;甚至多次对吾等言:“不敢称你们是自己的学生,你们个个都比我高”,边说边将右手举过头顶。每当此时,我总会想到《论语》所提,曾有多人将子贡与孔子相提并论,甚至以为“子贡贤于仲尼”。子贡理所当然要一一辩驳,把孔子比作数仞之宫墙“不得其门而入”;比作日月“无得而逾焉”“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吾师亦然,吾等如之何其可及也?!

中庸者,“适度”者也。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求得“适度”,乃中庸者之特质。“过”与“不及”,均偏离中道,故夫子曰:“过犹不及。”吾师与人为善,处事力求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偏失,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记忆中,1989年下半年尝来京拜见吾师,正当高调反“和平演变”之岁月,恰在吾师家中聆听其与王逢贤先生谈论着敏感而重要的话题:反“和平演变”需要增强物质基础。如今看来,此见解确有先见之明。这实际涉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的大问题,涉及在政治与经济之间如何持守中道的根本问题。显然,若丧失物质力量,任何良好愿望都会失去实现的基础。1990年,面对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之偏向,吾师撰文极力推崇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之大同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社会责任感,“民为贵”“民为邦本”之民本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之平等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忠恕之道,“自强不息”之奋进精神。近些年来,当社会出现“国学热”“孔子热”之时,吾师相继发表《如何看待“国学热”》(2006)、《再谈如何看待“国学热”》(2008),《关于国学学科的建制和学习中的几个问题》(2010),确信国学之兴起,“国学热”之出现,是件好事,也是历史必然,即使有些争议,也不是坏事;同时不无担忧地提醒人们:要防止由“发热”变为“发烧”,也要避免由争议变为攻讦,要掌握一个“度”。近期,每每与吾师言及对待国学之态度,吾师一再主张:“学古而不泥古,尊儒而不排他”。

中庸者,非“乡原”者也。“中”与“不中”,必有明确的是非标准与善恶判断。孔子所深恶痛绝之“乡原”,即是合乎流俗、合乎污世、随遇而安、随声附和、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之“小人”,是“乱苗之莠”“乱朱之紫”,是违道败德之人,故斥之为“德之贼也!”吾师称赞孔子“勿欺而犯”之事君理念,“和而不流”之处事原则,“和而不同”之包容精神;赞赏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高尚情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凛然正气;对“巧言令色”“见利忘义”之言行极为反感,体现出严守中道之态度。在现代领袖人物中,尤服周恩来;在现代思想家中,盛赞马一浮;在现代教育家中,推崇吴玉章和成仿吾。究其缘由,一言以蔽之,曰“中正”而已。吾师以其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赢得教育界广泛赞誉。当众人以“好人”相许,吾师则淡然对曰:“我不求都说我黄济好,按孔子之意,其善者称好足矣,其不善者恶之无妨。”

中庸者,“居仁由义”者也。在孟子看来:“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居仁由义,循道合理,乃中庸者之品质。成就伟业者,无不内心存仁爱,行事循义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少不至于加害于人。“反右”及“文革”时期,吾师宁愿自身蒙受屈辱,也绝不冤枉同志。当自身受到冤枉之时,按当年孔夫子之道,不妨来个“以直报怨”,而吾师宁愿“以德报怨”,对诬陷自己的人却设身处地给予同情理解,因为那确实是时代的困惑,难以归于哪一人之错。一旦受人之恩惠,吾师则“以德报德”。上个世纪30年代末期,就读青岛礼贤中学时,同窗米光盛曾给予吾师以生活和思想帮助。2007年隆冬时节,听说这位老同窗患病不起,吾师不顾87岁高龄,执意亲赴青岛登门探望,依偎在久别重逢的老同学轮椅旁,话叙手足深情,并赠诗一首,深切表达谢意,祝愿早得康复,天色已晚方惜别,且许下来日相会之约。可就在回京后数月,老同学驾鹤西去,吾师得知后,难掩心中悲痛,老泪纵横。其仁其义其诚之至若此!

中庸者,“时中”之君子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日新,乃中庸者之高明智慧。君子之所以能中庸,就是因能以其智慧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做到合度适中。《易·系辞》曰:“日新之谓盛德。”吾师兼具时中之睿智与日新之盛德。吾师尝读九年私塾,受过旧式经学教育;家乡沦陷,受过短时“奴化”教育;修过西学,受过三民主义教育;后入根据地,接受新民主主义教育,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受动乱,接受“文革”“洗礼”;沐浴改革开放春风,兼陈中衡,形成《教育哲学通论》巨著,在教育哲学领域独树一帜。如何对待孔子儒学,历来是吾师审慎面对的话题。由早期读经尊孔,到“文革”时期辨经疑孔,再到改革开放后研经扬孔,吾师“与时偕行”,博取自新。对待“中庸”,也大致沿如此心路历程。1996年,吾之《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思想探微》博士论文答辩前夕,面对个别学者“中庸哲学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异议,“和谐辩证法”非“斗争哲学”之非难,也出于“说服”之需,吾师审读论文后语重心长:“我读了九年私塾,第一个头就磕给孔夫子,我还没有你中庸。你把中庸说得太好(过)啦!我就吃过中庸的亏!”吾师所言不无道理,是集坎坷阅历所发肺腑之言,也含对年轻学子之善意劝诫。当学者专注于研究某一人物或其思想,久而久之,会不知不觉中予以认同,甚而美化之。吾于中庸研究中抑或如此。至于修得中庸人格之利弊得失,非一言说得清楚。2004年5月,我小心翼翼地将8年前完成的博士论文略作充实而请吾师作序,吾师欣然同意,序中字里行间对“中庸”蕴涵褒扬之意,并以《我们怎么对待“中庸”》为题于《中国教育报》(2004.9.9)发表之,还以《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哲学》为题于《教育研究》(2004.9)倡导之。自2009年4月,《光明日报》国学版就清华简《保训》篇所言之“中”陆续探究,吾师更加确信“中庸”之源远流长与睿智奥义。教师节之日我与述胜君拜见吾师,12月5日吾与生鈜君、中英君拜见吾师,吾师都饶有兴致地言及“中庸”话题,自称身上尽显中庸气息。回程中,吾尝与述胜君言及当年吾师以为“吃过中庸的亏”,述胜君则断言:黄师“恰恰得益于中庸!”此言一语中的。信夫!

“中庸”者:吾师!乃所愿,则恒学吾师。学吾师,“中”在其中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