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二则

《中庸》二则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二则

子曰:“好学近乎知[1],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事豫[2]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3]

【注释】

[1]知:通“智”。后文“知”,均解为知道。

[2]豫:通“预”,准备。

[3]跲(jiá):阻碍。困:窘困。疚:愧疚,后悔。穷:困窘。

【译文】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仁的方法;知道了治仁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凡事预先有所谋划就能成功,没有预先谋划就会失败。说话预先考虑好就不会被中断,做事预先考虑好就不会被困阻,行动前预先考虑好就不会后悔,行事原则预先确定好就不会陷入绝境。

【赏析】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