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05-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教师育人的自觉性还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教育环节之中。——源自新西兰优秀教师评选标准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新西兰优秀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有这么一条评价标准:教师需要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这种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共鸣。

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自觉

(一)要自觉延伸教育劳动的目标定位

教师不能把教育劳动仅仅看成是传播知识的职业劳动,不能把师生关系简单看作知识授受关系,应自觉地延伸自己的劳动目标,把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叶圣陶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引自《上海教育》1983年第8期)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要培养“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教师自觉地把教育劳动的目标延伸到育人上,这就意味着把党和人民要求培育优质人才作为衡量自己教育劳动优劣的尺度,自觉摒弃雇佣劳动的态度,对国家对学生高度负责。一些人以为教书就是育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当说,教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两者有一致性,但不是同一回事,教书不等于育人。在今天,育人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来开展教育活动,全面优化教育对象的素质。教师应该自觉延伸劳动目标定位,做一个教书育人的有心人。

(二)要自觉增强教育劳动中的育人意识

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是在课堂内、课堂外,都应当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业责任。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既要遵循课程科学性,又要开发课程的思想性,努力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教师无论是担任文史教学任务、音美艺术教学任务,还是担任数理教学任务,都要努力开发课程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努力在知识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汲取有益的思想养料,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同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教师有没有育人的自觉,其教学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同时,教师育人的自觉性还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其他教育环节之中。例如,教师在批改、辅导、实验、考试、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之中都应自觉地去追求育人目标,千方百计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使学生得到道德情感、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熏陶。事实上,任何一门科学知识中都或多或少含有思想教育因素,任何一种教学工作都或明或隐地体现服务的方向,任何一个教师都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思想、信念、情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例如科学的方法、知识的作用、科学家的生平,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教育的很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育人的自觉,才会善于捕捉最佳的育人契机。此外,行政、后勤人员通过自己的优质管理和优质服务也会对学生产生很好的思想道德感化作用,能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氛围,促使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有关人员都自觉育人,通力合作,就会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形成良好育人环境,收到良好育人效果。

(三)要自觉提高育人的能力

自己昏昏然,难以使人昭昭。教师有育人本领,才能有效育人。教师应有高度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素质,广博的科学知识,这是育人成才的基本条件。没有这些基本条件,即使有良好的愿望,也是难以获得育人成才的最佳效果的。一个教师要全面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需要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需要对时代特点趋势有深切的了解和认识。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勇于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特别是在今天,新科技革命在迅猛发展、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逐步形成、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这些都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增强理论修养,提高道德水平,更新思想观念,改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具有较强的认识能力、教学技能和道德威望,才能做好育人工作。同时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育人成才,关键还在于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教师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将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智能和思想品德,是有客观规律的,它是一个长期的延续性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艰巨的过程。为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学习状况,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摸索和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以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

实例研讨

要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优秀教师需要有非凡的人格魅力。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身上,都有一种区别于他人的人格魅力存在。教师要用这种独特的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共鸣。

——源自新西兰优秀教师评选标准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来自得体的穿着、脱俗的谈吐、娴雅的举止、美好的姿态,更是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自己就要自觉地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热爱学生,对学生真诚、公正、民主的人。教师人格完美,对学生的心灵就有感召作用。教师人格是内在的,但内在的人格光辉总会向外显露出来,产生非凡的魅力。

新西兰优秀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中就有这么一条评价标准:教师需要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用这种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引发共鸣。每一位优秀教师的身上,都有一种区别于他人的人格魅力的存在。

教育事业与其说是一个传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感染的过程。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身上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因子,闪烁着真善美的光彩,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自己身边,教育就是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案例介绍: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是一部1989年上映的教育大片,但它的魅力与意义在今天依然能让人心灵震撼。

故事发生在一所美国的寄宿制男子高中里,它和中国的许多名校一样,管理严格、注重纪律,教师和宿监时刻盯着学生,防止他们捣乱;但学生们却总能找到管理漏洞,在教师的眼皮底下偷着吸烟、追女孩子,甚至夜晚逃出校园。看来,“猫和老鼠”的游戏每天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学校中上演。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自豪地向家长们介绍:“我们的大部分毕业生升入了著名的常春藤盟校……”家境一般的父母费尽心思将孩子送进这所名校,然后语重心长地叮嘱:“你知道我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你身上寄托着我们的希望……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好好读书,缺什么告诉我们。”——这些话是不是非常熟悉,好像说话者就在你的身边,就是你的校长,就是你的学生家长?

在日常的课堂上,一些学生的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以及偷吃零食,也与中国的课堂相似。直到来了一位新英文老师,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约翰·基廷是一位不同寻常的教师,有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他让学生撕掉学院式的教条讲义,向他们展现诗中的美、爱情和生命的意义;他站在讲桌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他带着学生在庭院中踏步,体会“坚持个性”时要经受多大压力,要求他们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别只想着作者的见解,要找到自己的见解”;他以诗为媒介,告诉学生,作为人类的一员,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要的是,基廷并非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标新立异,他是在用独特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诗的美丽,理解生命的丰富多彩,发掘学生“内心极珍贵的东西”。

基廷老师的独特个性和热情,深深地吸引了这帮年轻人。学生们喜欢他,找出他当年的学籍资料传看,甚至悄悄地模仿他,复活了基廷学生时代加入过的“死亡诗社”,深夜在山洞中打着手电诵读诗篇。

尼尔是个热情而敏感的男孩,从小就向往着舞台,但他的父母从不愿意去了解儿子的想法,只是按照中产阶级的主流观念,为他安排了固定的前程——做一名收入丰厚、令人尊敬的医生。

尼尔的父亲与中国的许多父亲极其相似,他会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要求儿子走他设计好的路;在假期为儿子报化学辅导班,而不是孩子喜爱的戏剧学习班;他断然否定儿子的梦想,而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在儿子自杀的悲剧发生后,他将责任完全推给学校,要求学校开除鼓励尼尔演戏的基廷老师。

面对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校方将基廷老师作为“替罪羊”抛出。

当基廷老师被迫离开学校,离开他喜爱的学生和教室的时候,沉默着的学生们终于坐不住了。那个一向安静听话的陶德第一个站上了书桌,对着基廷老师的背影呼唤:“船长,我的船长!”

这时,陶德的目光是坚定的,一反他平日的温顺胆小。这个男孩一直生活在“优秀毕业生”哥哥的阴影中,所有人都要求他像哥哥一样优秀,却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了解他的自卑,关心他的愿望。但是基廷老师在关注他,关心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安静男孩。他知道陶德害怕写诗,更害怕当众朗诵,但他偏偏不放过这个孩子。

奇怪的是,在基廷老师独到的引导下,这个羞怯的男孩竟然真的迸发出“原始的激情”。他在课堂上的即兴创作令他自己震惊,也为他赢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这位令人尊敬的教师,蹲跪在讲台前,双手拇指竖起,交叉在胸前,用热情的目光仰视着自己的学生,不需要一个字,教师的这个姿势已经足够明白地告诉学生:“你太棒了!”它对学生产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

所以,在影片结束时,我们看到这个习惯于默不作声的男孩挺直了脊梁勇敢地率先站上课桌。随后,一个又一个的学生站上来,他们呼唤着“船长,我的船长”,用坚定的目光送别自己心爱的老师,向这位生命的引导者致敬。

案例分析:

影片结尾处,这些血性少年一个个义无反顾地站上课桌,怀着留恋和感激最后一次对基廷老师叫出“船长,我的船长!”时,再冷漠的观众也会为之动容。船长虽然离开了,但理想和希望的种子已深深地埋在了每个少年的心底,永远不会消逝。也许在我们少年时都曾梦想过能拥有一个像基廷一样完美的教师。

许多评论者说,他们看到这一场面时,都禁不住淆然泪下。这确实是动人的一幕,它体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了教育的作用,也彰显了生命与生命交汇时的壮丽。网上一位美国教师留言说,他当年从军队退役,就是看了这部影片后,决心去学校当老师的。他说:“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来没有为当初的决定后悔。我向每一届学生推荐这部影片,向他们保证,我要像基廷老师一样,为他们拥有美好的生活而教书。我相信自己做到了!”

一位美国中学生在网上写道:“从7年级开始,我几乎每年都要看一遍这部影片。第一次是在社会课上,后来是在英文课上,而且几乎每一位英文老师都会向我们推荐它。基廷老师,就是我心里完美老师的形象。”

基廷影响了一代教师,还将影响到我们未来的教师。这种追求个性、追求教育自由的教师身上散发着难以掩盖的炙热光芒,而这种教师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教师不倦追求的。

案例启示: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而且又最有力的教育。

人格魅力是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事业、自我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之总和。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具有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根本,“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

再次,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这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一个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如慈母般地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能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这样才会产生强大的震撼与感染,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北京22中特级教师孙维刚堪称当代师表中的佼佼者,他为学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那份执着与奉献,无时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学生,他长期强忍着癌症的剧痛毅然站在三尺讲台。在孙老师病逝那天,4 000多名学生自愿前去送行,白花点缀的悲壮使他的人格在天国里升华。

最后,教师的人格魅力还表现在拥有一定的人文修养上。一方面,人文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个教师的人文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另一方面,人文修养的高低还决定着教师学识水平的高低。教师的学识水平,不仅包括他在本专业学习研究中的深度与广度,还包括教师对本民族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对民族历史文化的熟练掌握。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某种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二、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具体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如下作用:

一是示范作用。教师是学生心中景仰的道德标杆,学生都有“向师”的模仿心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学生来说无疑具有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能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及时纠正错误与不足,从而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激励作用。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这样的老师能让尊重、理解、关怀、信任如阳光一样照耀在每一位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倍感亲切和温暖,从而产生心灵的和谐共振,学生自然会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效应。这样就会牢固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精神父母”高尚而可亲的形象,学生自然会自愿接受约束,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三是熏陶作用。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长期的教育熏陶,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不教而教,使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促使学生把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一种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康、自由、生动活泼地发展。

三、如何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形成人格魅力的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只有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塑造出高尚的人格。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看,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首先要加强教师自身的修养。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还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上。因此教师应选择健康的人格理想作为发展的价值参照系,从点滴入手,自觉加强各方面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师人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面向21世纪的新型教师。

其次要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教师必须不断潜心学习,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提高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知识愈丰富,他个人对知识、科学、生活的态度就愈鲜明,学生就越能从他身上看到智慧的光芒,敬佩他们的老师,并且学习他们老师追求知识的精神。

再次,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接纳他人,以诚待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要热爱教育工作,为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提高自己;要期望适度,步步落实目标,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要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

从社会方面看,社会应该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为教师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加强政治引导,改善社会政治环境,缓解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加强美育引导,用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来促进个体人格的健康成长;加强道德引导,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通过上述的举措,为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与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塑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之形成令学生钦佩的人格魅力,并以之影响熏陶学生。

(资料来源:赵国忠,20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