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探索作文训练的新序列[1]作文训练,向无序列;或者说,既滥且多。因此,我主张,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发展的人文关怀。写作要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近几年来,教育理论引入“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意义十分重大。

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 ——探索作文训练的新序列[1]

开讲

作文训练,向无序列;或者说,既滥且多。如今再添“新序列”,岂不添乱?

然而,探索正是最好的理由,序列其有无无关宏旨,而探索,则是理当进行的。

这里,我们不打算建构一个怎样的体系与模式,发端而为新的套路。我们的努力只在于,为作文训练提出一种新理念、构思一种新思路:把作文训练纳入初中学生自我成长的“序列”之中,让作文伴随着学生的生活、生存、生命,一起成长。

因此,我主张,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应是初中作文训练的不倦追求

要强调指出的是,这里所谓“生活世界”,不是单指“生活环境”,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

2006年,我评点全国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试题,写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杜威强调的是教育的生活意义。而与杜威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陶行知“生活即教育”说,则昭示了生活的教育意义。“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本该就是这样的密不可分。而作文,正是满贮着生活、生命情怀的教育篇章,它理所当然地应与生活,尤其是生活世界息息相关。

生活的世界与温润的人文,是学生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两翼。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彰显的是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而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世界”概念,同样属于现象哲学和生命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综合性世界的思考。凸现“生活世界”,就是基于对学生的生活、生存、发展的人文关怀。

贴近生活,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

从几个具体的作文训练的案例中,看生活世界对学生作文的重要性:

晶晶摔了一跤就分清了左右的经历,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的山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这道题目是着意引导学生对晶晶经历的感悟。感悟,是在认知、理解、体验的基础上的自我觉醒,是人对生活意义的内在追问。在晶晶的经历中,她的确有了因为摔跤就“分清了左右”的自我觉醒。而我们的学生也正好从晶晶的觉醒中,获得类似的体验,从而产生对生活意义的内在追问。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件细小事件,积淀成为人生的大追问、大体验、大感悟。这种引导的导向,将产生历久弥坚的影响。

在几十米高的海浪袭向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滩之前,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女孩蒂莉·史密斯,凭借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将有威力强大的海啸发生。她立即让父母发出警报,疏散了海滩上的游客,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

这则报道唤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感受,从沉着、自信、关爱、知识的力量中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如果说上一道题目是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件细小事件,积淀成为人生的大追问、大体验、大感悟,本道题目诉说的则是另外的一面。它陈述了一个天大灾难中,10岁女孩用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挽救100多名游客的生命的经历。海啸是为“大”,100多名游客的生命是为“大”,10岁的女孩是为“小”,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是为“小”,大小之间,演绎的却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命。同时,我还想,我们的学生肯定会有真感受,这真感受最有可能,或应该最有可能的是:地理考试中,关于海啸知识的测试,我们会得满分,但在真正的海啸面前,我们也能得满分吗?这里就有了把学校知识转化成为真正能力的追问,有知识改变人生、知识改变世界的深度思考。“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是真实的学生日常生活世界,这日常生活世界,联系着的却是骇人听闻的大海啸!学生从中会有震惊、震动、震撼,会有感受、感悟、感动,它可能会比“沉着、自信、关爱”等感受更让人感怀。

还有,《那是一首歌》:“岁月如歌,生活如歌。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动人心弦的乐章,请撷取你感受最深的一节……”直接歌咏生活的华章。而“岁月如歌,生活如歌”,是初中学生常练之题,比如几道以“歌”为题的命题:“请以‘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或描述经历,或抒发感情,或说明事理,或阐述观点”,尽写对“歌”的无限遐思。“雄鹰为蓝天歌唱,雪山为海子歌唱,骏马为草原歌唱,花儿为阳光歌唱。我们为时代歌唱,我们歌唱神奇的土地,我们歌唱淳朴的民风,我们歌唱美丽的青春……请以‘歌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歌”或“歌唱”,生活的一种常态,而一旦将其经典化、崇高化,它便使生活、生命生出无尽的诗意,让人们生出无穷的感悟。这里,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既有理智思辨,又有情感张扬;既是认识过程,又是实践过程,其核心,仍然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复苏。

类似的作文训练还有许多。

走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是简单的对接生活、更不是复制生活、克隆生活,它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从而得出深体验,写出真感受。

写作要义,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近几年来,教育理论引入“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意义十分重大。前已指出,“生活世界”的概念,绝不是指“生活环境”,也不是指“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而是指对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在其中的世界,是人生的过程、生活着的心物统一的世界。“生活世界”既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又是一个关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的地位至高无上,人是能动的主体,人不依附于自然、社会、他人,或者其他某些外在的力量。

比如,《那一次,我尝到了的滋味》。这是要求写“我”在“那一次”的亲历。“那一次”虽是远指,但却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一次人生经历。“那一次”的人生经历,也一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或是尝到了酸楚,或是尝到了甜蜜。人生百态,进退荣辱耻,五味杂陈,甜酸苦辣辛,不能扭捏作态,不能虚拟委蛇。滋味,则是一次亲历,弥久品咂后的丰富的精神收获,没有“那一次”生活世界里的人生过程,也就没有了滋味的品尝。

这里应该有这样一个道理,即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作文就无从谈起,“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说的也是这个理。“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大略地说起来是不错的。但它恰恰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学生本身就处在生活世界里。我们的责任应该是,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使作文焕发生命的气息,使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把本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他们,使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体验、交往等成为学生成长的财富,进而为学生写作提供鲜活的生活世界素材。

毋庸讳言,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今变得异常窄小,繁重的课堂学习、作业、考试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即令《那一次,我尝到了的滋味》,肯定难免拾金不昧、扶盲人过马路一类的假大空的演绎。

还有一些作文训练,算是独辟蹊径,难能可贵地帮助学生找寻“生活”:

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这是带领学生杀出层层封锁他们与生活世界隔绝的重围,在隐约的生活世界里,找寻些许的生活根基,从名人的佳句锦言里讨要“生活”。两句“友情提示”,“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大有人情。有经历者谈经历,无经历者说启迪,叙议皆可,实虚相济。屈原的路漫求索、王勃的海内知己、陆游的柳暗花明、艾青的深爱土地、普希金的直面生活,等等,给学生提供了不可穷尽的“生活”选择。看得出碍于学生生活世界的单薄,替学生找寻“生活”的良苦用心。

再比如《门》:

在生活中,很多门其实是开着的,只是表面看上去像关着。许多人之所以没有跨进门,有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亲自去推一推、哪怕是敲一敲的行动或勇气。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被表面现象蒙蔽,很多人因此走了许多弯路,失去了许多成功的机会。同学们,要敢于去开启生活中的门,很多看上去是关着的门,其实是虚掩着的。

以“门其实是开着”为题写一篇文章。

并提示:“门”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门;也可以是想象中的门,如心灵的门、父母感情的门、文学殿堂的门……

“门”肯定是开着的,不得其门而入的也肯定大有人在。那么哪些门是向学生开着的呢?对初中毕业生而言,人人都想进的门,是重点高中的真实的大门,在社会、学校、家庭各方“合力”下,全体中学生都在拼力共挤这扇门,但对相当部分的学生来说,这扇门确乎不曾“虚掩”,而是严格意义上“关着的门”。这道试题的真正引导价值在于,并非所有“表面看上去像关着”的门都能敲开,不要去共挤一道“热门”,要亲自去“推一推”、“敲一敲”生活世界里的“窍门”,只是千万不要走“旁门(左道)”和“后门”。“想象中的门”也极有意义。想象,是初中生主要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遨游,学生有无尽的创造、创新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很有道理。“门”,联系着学生的实和虚的生活世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写作,必须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宏大叙事,使生活世界沦于空泛

理性思辨,对正在形成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看法的中学生来讲,无疑是重要的。问题是,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思辨还太稚嫩,而且我们也并没有一个很好的思辨的背景,传统的一边倒,或是敷衍的两点论,尤其是言与行的分道扬镳,使论辩往往陷于“假”、“大”、“空”的套路,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而直观的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形诸感性的表达,可能对中学生来得更为真切、更为灵动。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我想着重分析一下两道关于“财富”的命题,探讨一下命题者的指导思想。

题1: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财富,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财富。金钱是财富,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健康是财富,信誉是财富,亲情是财富,朋友是财富,成功的经验是财富,失败的教训也是财富……拥有财富,我们才可以拥有真正富有的人生。请以“财富”为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2:财富是什么?商人摆弄着手机说,财富就是赚来的金钱;学者推了推眼镜说,财富就是积累的知识;哲人望着河流说,财富就是拥有的智慧……

你是如何理解财富的呢?请以“财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这是自由度、空间都极大的命题。

两道命题肯定有设定的价值取向。“财富”的内涵本是十分稳定的,但由于外延的扩张,就极易让我们的学生选择“宏大叙事”,从拎出来的价值取向极佳的话题上,大发议论,从而走说“假话、空话、套话”的老路。

我们没有指责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力,但我们要引导的却是“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语文课程标准》)。

“攀登”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生百态,有攀登者,也有不攀登者。攀登者勇于向上、超越,不攀登者乐于平静、务实。攀登者诚然可贵,不攀登者也应尊重,进与退都是人生境界,不一味“大话攀登”,也就不违命题初衷了。

我们要培养学生成为活生生的人,关心现实生活的人,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我们就应该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我们还要创设良好的情境,优化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比如,当我们想让学生辨证的时候,我们自己辨证了吗?还有,我们为学生创设了“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前提了吗?

我始终关注学生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这也始终是作文教学的大话题。《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很有道理。但是,我们能真正让“表达真情实感”不成为一句空话吗?写作,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呢?

【实例】

家庭生活与作文

杨邦俊周远喜

【训练设计】

家庭生活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即使对于熟悉的家庭,学生依然有不少盲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家庭的深刻内涵,教师不妨以“我对父母了解多少”为话题,先请学生说说父母的生日、父母结婚的时间、父母的兴趣爱好……布置学生观察、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引导生活】

揭示任务:

1.要求学生观察家庭摆设。引导学生观察住宅的外观、室内的装饰、厅室的格局以及家具的陈设,等等,看看能否从这些摆设中发现其中与父母性格、爱好相关的东西。

2.要求学生参与家庭活动,了解父母的个性特征。居家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生活情况、起居习惯、待人处世的态度,等等,观察父母的喜、怒、哀、乐,要特别注意从小事中管窥父母的个性特征。

3.要求学生了解父母的生活情趣。学生自己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如郊游、野炊、垂钓,等等,注意在活动中观察父母的兴趣、爱好,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小事,观察父母的兴趣、爱好。

引导学生感知、观察生活:

1.观察绝不仅仅局限于“用眼看”。还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脑去思索,同时,要多与父母交流,多谈心,看看其中能否有新的发现。

2.观察时还要伴随着思考与感悟。不仅要留心观察,而且还要带着自己的感情观察,遇事多思考,多感悟,多追问。同时,对于自己所要了解的情况,如果从父母处不好直接切入,还可以通过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了解。

3.观察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好“烂笔头”。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随时用笔记下来。也可以写观察日记,真实地记录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4.观察要持之以恒。不要犯“脑热病”,要将观察生活、思索生活贯穿于生活的每一天,三分钟的热度对于写好作文是没有益处的。

【启导构思】

师:通过一周观察、访问和调查,对于你们的父母,你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又有了哪些新的发现?

生:通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父亲每天傍晚都要和母亲一起出去溜达溜达。出去和回来,都有说有笑,很温馨,很浪漫。而且,周围的人都十分羡慕。我想,父亲和母亲是一起锻炼身体,一是重温“旧梦”。

生:我发现,每每父亲或母亲先下班,看见对方下班开门,总是给对方拿上拖鞋,特别是母亲,总是殷勤地给父亲泡上茶,递到手上。父亲接过茶,喝上一口,美美的回味,那神情,真可爱。这时的母亲脸上总荡漾着笑容。

生:一段时间,父亲很忙,应酬多了,回家晚了,母亲不高兴,总会唠叨几句,弄得父亲很不高兴,常常出去打牌。不知从何时起,父亲总是按时回家。经过观察,我发现,原来母亲又重新拾起了炒菜的手艺,父亲呢,也乐意吃母亲做的菜。

师:通过观察、访问,大家的收获真是不少。其实,只要我们把这些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就已经是一篇不错的作文了。

生:不会这样简单吧!

师:怎么不会?!你看,新鲜的素材,温馨的画面,感人的细节。如果再用点心,让故事情节曲折一些,让细节刻画细腻一些,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了。谁接着说?

生: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送妈妈,在去候机厅的路上,爸爸很自然地接过妈妈手中的旅行箱,而妈妈也下意识地牵起了爸爸的手,两人的动作很自然,也很迅速,但是仍然给我留下了温馨的回忆。时间过得很快,已经到了上飞机的时间了,临走前爸爸理了理妈妈的头发,说:“小心点,别感冒了,多穿点衣服。”“我会的,你放心吧,我走了。”几句简单不过的话却洋溢着春天般的温暖,听起来歌谣般的柔和。

师:这已经是一则精彩的片断描写了,你看,有故事情节,有细节刻画,有人物对话,如果增加起因、结尾,再适当拉长故事情节,就是一篇相当不错的作文了。在生命的旅途中,总有一些动人的情景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久久难忘:一抹浅浅的微笑,一次无言的挥手,一声轻声的叮嘱,一个蹒跚的背影……都让我们感动不已。这微笑,这挥手,这叮咛,这背影……都让我们永远无法忘怀。来,让我们用自己的笔,用我们的心灵,记下那永远值得珍藏的瞬间!请以“永远无法忘记”为题,记叙我们在这次活动中新发现。

【指导完篇】

怎样以“永远无法忘记”为题,写好以这次家庭观察、访问为内容的文章呢?

一、选好一个切入点。你可以直接切入对往事的回忆;你也可以缓缓抒情,动情切入;你还可以先声夺人,让清脆悦耳的声音响起;你还可以采用触景生情的写法,巧妙设置与往事相似或有某种联系的情境,引出对往事的回忆。总之,要精心经营文章的开头,力求让读者一看开头就情不自禁,就爱不释手。

二、浓墨重彩绘片段。紧扣“无法忘记”,精心选择那些曾经打动过你的镜头或难忘的片段,将欢乐或悲伤、喜爱或憎恨种种情愫聚集在片断描写上,并着力营造好这个“动情点”。精彩的片断,可以是父亲告别时的一挥手,可以是母亲平时的千叮咛,可以是他人欲言又止的揪心的眼神,也可以是细腻的缠绵的心理描写。要写得感人,就要不惜笔墨,细腻刻画人物神情,着力刻画人物心理,不惜笔墨选用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总之,让人物走上前台对话,让人物上台表演……并用工笔细描的手法一一刻画出令人震撼的细节,使文章弥漫着令人心动的真情。

三、仔细经营好情节。“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永远无法忘记”一类话题,宜采用倒叙手法,增加文章悬念;可以插入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回忆,以突出文章主题,曲折行文起波澜;还可以写写事情的由来,为下文埋下铺垫。这样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又可以让文章的情节曲折,摇曳生姿,或者巧妙地将人物的前后不同表现一一对比……还可以增加景物描写,营造气氛,巧妙地烘托人物心理,“一切情语皆景语”嘛!

四、恰当抒情议论。总有一些往事让我们永远难忘,总有一些情景让我们长久感动,总有一些场面让我们深深震撼,总有一些细节让我们永远珍藏……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议论抒情,以升华文章的感情,也可以在叙述描写中灵活穿插抒情或议论,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以深化文章的主题。

附:参考例文

永远无法忘记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李禹含

撩开心湖的神秘面纱,点点滴滴都凝聚着父母纯粹的帮助,无需多的,只需一缕阳光,就能折射出七彩的光芒——题记

初中的夜晚,是无声的。

屋子里很寂静。

很长一段时间了,屋里总会亮起一盏灯。灯下是我伏案书写的身影,灯旁是借着灯光看书的母亲。父亲忙累了一天,早已熟睡;屋里寂静得只听得见母亲和我的呼吸声。

时钟敲了十下,我的“学习生涯”依然没有结束。母亲也没离开寸步,我知道母亲是怕我孤单,尽管她很疲倦,但她还是拖着疲倦的身子陪着我。不时也帮我做一些“后勤”工作,帮我拿拿工具书,帮我翻翻资料……每每做完这些,她又静静地坐在了我旁边陪候。

窗外的夜景很美。可是,我却无心去欣赏它。只看见玻璃窗上母亲的身影,消瘦而憔悴。

时间在悄然流逝,革命尚未成功,我等依然要努力。

终于,持续了几个小时的“阵地战”结束了,我夸张地伸了伸懒腰。再看看身旁的母亲,已安详地睡着了。

我合上灯,走出卧室。突然,我的眼睛定格在了一碗鸡汤上,马上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上前去一饮而尽,不知母亲什么时间帮我做的。

喝完过后,心里觉得涩涩的。

我有时想,我从未得到过父亲的帮助,真的。每天都看见他忙忙碌碌,却不曾见过他给我帮一点小忙——在学生们拼命地挤那一根独木桥的征途上,也不乏众多父母的影子,可我的父亲却没有,就连坐下来与我心平气和地谈谈心的机会都没有。

一次,平时从不顾家务事的他,却满载而归地带回一大堆清洁用具。最让我兴奋的是那一个又胖又绿的大西瓜。

我的馋劲儿来了,并以此为借口说先帮父亲吃瓜后再学习。父亲照做了。

父女俩胃口都好,你一块我一块,很快就消灭得只剩下两块了,但我分明感觉到父亲吃得慢多了。最后,一块大而厚,一块小而薄。当我还在决定吃哪一块时,父亲很平静地拿走了那一块小的。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很喜欢与我争东西吃。我清清楚楚地记得,他有两次偷喝我可乐的历史。这次可见怪啊,我故意问:“你怎么不拿大的?”

“第一次看见你吃这么多,真开心!”他很随意地说,“最近学习太紧张,总担心你的身体,但又无法帮助你,能变换方式让你多吃一点,爸爸真的好开心!”

我心里涩涩的。

爱不是做作的,父母对儿女的帮助,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由许多细节凝聚成的,你不用心体会,是无法琢磨到的,我想。

点评:家,是人生生命与生活的起点;家,也将伴随着人生的全程。从“家”里,该有多少写作的话题?《家》、《散步》、《风筝》、《背影》……学生所熟悉或不熟悉的作品,林林总总,哪里离得了家?家,真是一座写作的富矿,任你怎么写,都不过分。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家”中,他(她)对家熟悉吗?了解吗?本单元“家庭生活与写作”正是扣住了这一点,把学生的视线引向了他们生活其中但又还有些“隔膜”的家。这是引导留意、引导观察、引导亲情、引导温馨、引导善待、引导宽容、引导感恩……更重要的是让初中生从系列家庭生活的写作中,学会记叙,学会叙事,学会抒情……

学生例文就用了两个温馨的画面,讴歌了人间至纯至善的情感,以小见大,以新悦人,有力地彰显了文章的主题。两个片段描写各有侧重,第一则侧重于先烘托气氛,再写细节;第二则,先铺垫储势,再侧重刻画人物对话,人物性格在对话中得到凸现。文章语言清新且富有诗意,很有韵味,描写更是细腻、生动。

学校生活与作文

杨邦俊陈启艳

【训练设计】

初三生活是一杯浓郁的奶茶,虽苦,回味中却不乏香甜;初三是一部五彩缤纷的丛书,翻检“书”中的每一页,总会有不同的感受……总之,初三生活用一句流行语来说是“痛并快乐着”。面对初三,相信学生有很多情感要表白,本次习作就是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真实的情感倾吐出来。

【引导生活】

1.写作前两周,布置作文任务,也是安排学生的生活内容,要求学生留心校园里的人、事、景、物,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深入思考,酝酿感情。

2.观察的范围可以是校园环境、学习场面、课余活动,甚至连老师的为人、学生的“地下”活动等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内容,总之越具体、越真实越好。

3.观察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①观察决不要仅仅局限于“用眼看”。广义的更有实际意义的观察需要将人的五官全部调动起来:用耳朵去聆听,用身体去感受,用心灵去觉知,这样的观察才会细腻、深刻。②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回溯、反思。好多学生每天看到的挺多,但印象不深刻,这样就会使观察到的材料付之东流,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要学会把观察到的事物,反复地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思索,直至发现事件背后的意义。

附:学生观察样本

教室:开学快一个月了,周围的空气好像都变了味道——班主任整天挂在嘴边的是:“初三了啊!可得抓紧!”任科老师课上几乎都是“考试重点”。同学们也都忙得抬不起头来,偶尔的微笑似乎也是那么僵硬……

当初一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走向电影院,当初二的女生在学校走廊上谈笑风生,男生在操场上尽情驰骋,而我们——初三的学生,坐在与世隔绝的北楼,埋在一摞一摞的讲义中奋笔疾书。唉,难道这就是初三?

餐厅:进入初三以来,最热闹、最兴奋、最刺激的一件事便是抢饭。只见一群同学黑压压地淹没了卖饭窗口,挥舞着勺子,尖叫着,兴奋地做着“弹跳”运动。拿碗声,摸钱声,掏饭卡声,脚在地上的滑动声,吸口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快点,快点,GO!GO!GO!COME ON BABY!”“土豆排骨,土豆排骨,我的土豆!我的排骨!”“肉!肉!再加点儿,再加点儿,拜托,拜托。”我想这景观一定可以和非洲难民营媲美了。

龙爪槐:教室外面是一排龙爪槐,它们那翠滴欲流的树叶看着真舒服,微风轻轻吹过,那细如头发的枝条就飞舞起来,像跳舞一样。从树身向上看,真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它们晴天为小草遮太阳,雨天为小草挡风雨。它们的枝丫互相穿插着,像亲密的朋友,手牵着手,肩并着肩。

【启导构思】

师:经过前面的观察和思考,大家已经掌握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但怎样才能把这些材料组织成一篇文章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请大家看下面这则材料:(出示材料)

初三了,每天被函数、ABC、之乎者也、串联并联、原子分子包围得团团转,又被“√”、“×”、“-1”、“-3”打败。那隔三差五的考试令我头疼,可谓是“一天三小考,三天一大考”,真应了那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试前,埋头苦干,与“难友”们集体抱佛脚;考试时,除了写字时的“沙沙”声,其他便什么也没有了;考试后,同胞们便怨声重重:“我完了!”“又考砸了!”

师:大家如何看这种现象?

生甲:我觉得考试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写,但必须正确地认识考试这种手段。只因为我们上初三,初三生活的特点就是如此。

生乙:测验和月考只是家常便饭,很多同学一提到初三生活,往往会责骂老师或家长,甚至对学校正常的管理制度进行攻击,会非常偏激地抨击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有的同学也会表达出自己不满现实、逃避现实,产生想出走、轻生等想法。这就使文章的主题大大退色,使中学生的形象大大受损。

生丙:生活的紧张和考试的打击充斥整个初三,虽然惨了点儿,但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着。其实初三的生活是积极的,是有趣的;学习的紧张、竞争的激烈是锻炼我们的好机会。

师:上面的同学说得好,初三生活虽然单调,但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它,要善于发现单调背后的丰富和乐趣,体会苦后的甘甜,这样才能发现生活的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写出优秀作文。因此,我们选材确定中心要想到表现我们中学生的风采,文章立意首先要正确,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原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不灰色、没有低级情趣。初三的学生,一切尽在忙碌中,可能有无尽的抱怨和诅咒。为了保证主题的积极性,所以很多人在作文中就喜欢说大话、空话、假话,致使文章毫无生机,缺乏真实性和可读性。怎样在保证主题正确的基础上写出真情实感,就要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怎样在“苦”中寻“乐”,凸现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使作文的主题有积极性,那就必须换个角度看生活,寻找能够表达出中学生乐观向上,勤奋进取的素材,写出痛中的快乐。如:父母的特别关爱,同学的热情帮助,各种竞赛的成功喜悦,忙中取乐的“寝室闹剧”,带着学校厚爱的“食堂美食”……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关注平淡乏味的生活,就会有很多生活素材走向我们,借助这些材料,就可以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了。

【指导完篇】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对于初三生活这个熟悉的话题,只有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写作策略,才能出彩。怎样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生活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呢?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1.尽量写身边事,说平常理。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感受写出来,写具体,写出事件的意义。

2.多用细节描写,写形写神。写事,要展示事情发展的细微过程,凸现事件的意义;写人,要有细致准确的动作描写、惟妙惟肖的神态描写、精细入微的语言描写,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

3.选用生活语言,凸现个性。用生活语言可以使文章生动,写作中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来设计人物语言,并选用幽默、风趣、时代色彩浓郁的个性语言。

4.巧妙布局谋篇,翻新出奇。人称的选用、情节的安排都要反复权衡,借物抒情、抑扬结合、反面立意等手法的巧妙运用都可以为文章增色。

附:参考例文

对此如何不泪垂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904班艾文冠

三年苦学客,今日又考生。秋雨梧桐叶落时,我踏上这孤独之旅,而今春风桃李花开日,又有公正的天平来称量我的汗水,有洁白的试卷来清点我的伤痕,乐也悠悠,恨也绵绵,教我如何不泪垂。

这份泪,垂给伤痛。为了那中考三天的一搏,不知付出过许多,沧海月明何有泪?为曾经走在小道上背古文,为曾经伏在黑夜中画函数,为曾经漫在晨曦中读单词。可有多少考试留下遗憾,此痛何时休,此泪何此已。失败的泪水,绝不允许流在六月的那一天。

这份泪,垂给时间。也曾年少也曾狂,青春张扬的时代,那宝贵的光阴,却无法对中考漫天要价。时间能冲淡一切,也能铭记一切。我所付出的,有时间做见证,年少埋在了书山,青春葬在了题海,泪水凝结这一刻的永恒。这份泪,不是悔恨,却是欣喜,将会在长大后的某一天垂落。

这份泪,垂给感动。中考的压力,我独自怎可随?教室、寝室和我做伴,课桌、饭桌与我为盟,更有父母恩师、同学好友伴我一程。同学,是相濡以沫的战友,也是残酷冷漠的对手。难忘父母的鼓励,他们对中考的感情是客观公正的,他们希望我能有出色的表现,难忘恩师的支持,在三年苦乐难耐的日子里。感动的泪水,将一生垂在我的脸庞。

我对中考没有太多的言语,可它带给我的却让我泪垂千丈。可我却能很勇敢地对自己说,六月的某一天,泪珠已随往昔去,喜极如泉泪涌来。

点评:学校生活,五彩缤纷:同学老师、读书学习、团队集体、少年烦恼、成长心事、友爱纠纷、朝朝夕夕、耳鬓厮磨、浸染其中。多少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青春万岁》、《最后一课》……本单元撷取初三,在即将结束初中生活的时候,捡拾逝去的碎片,“写身边事”、“用细节写”、“选生活语言”、“巧妙谋篇”,明确的导写,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文《对此如何不泪垂》较好地宣示了这一点:初三生活紧张而忙碌,几乎整天都生活在书堆里,与书本同呼吸,与考试共命运。有付出的辛酸,有成功的喜悦;有严慈相济的师长,有爱恨交织的同窗……总之,回想初三的生活,感情相当复杂。要把这种复杂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出来,要写的东西太多。作者借助一个载体——泪水,把对中考努力的无憾,把对父母、老师、同学的感激,把对中考的信心等多种情感糅合在一起,既是真情的流露,也是真实初三的写照。

社会生活与作文

杨邦俊周新杨巍

【训练设计】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不同的人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带给我们不同的情感体验。走进社会,人们不但能够获取丰富的作文素材,写出有深度的文章,而且也能够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本次习作,要求教师把学生带进街道、社区、工厂、乡村,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感受人情世态,体会人世间的晴热冷暖,获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在此基础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引导生活】

揭示任务

1.“三八妇女节”,让学生到菜场观察卖菜的妈妈们的一天,了解菜农的辛苦。

2.“植树节”去植树,观察自己亲手栽种的树苗。

3.“重阳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为爷爷、奶奶过节日,观察爷爷、奶奶的幸福表情。

4.到工厂观察工人的精神面貌,体察工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工人的工作状况和生活方式。

5.星期天帮邻居阿姨看孩子,观察小孩玩耍的过程。

6.周末去大街上打扫街道,做为人民服务的“小红帽”,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讲授要求

1.选好观察对象、确立观察重点。善于写作的人,总是从写作目的出发着手观察,深入社会生活,按要求有意识地选好观察对象,确定相应的重点,变换观察角度,一步一步地细看,捕捉对象所独具的特点。

2.调动多种感官,占有丰富的表象。开启所有感官,让众多的表象进入意识领域,形成完整印象,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形象。

3.分析比较,发现事物的特点。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写作者要善于从比较中分辨“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经过比较要找到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来,即把握事物的特殊性,并通过分析、综合,由感觉上升到知觉,产生写作的欲望和冲动。

4.积累素材,酝酿主题。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放到宇宙、人生的高度来思考,酝酿作文的主题。

附:全观察案例

一天早晨起来,雾气浓浓,天地全笼罩在大雾之中。我们顿时感觉到这是一次深入生活体验观察的大好时机。于是,我们把学生带到了校外。

我们选定了一个观察点,让学生先把马路四周的景物上上下下,远远近近,整个地看看。要求学生边看、边想,然后说说雾天的景物跟平日相比,有什么显著不同?接着,引导学生有次序地观察雾景的各个部分:远处、稍近处、近处的景物同平日比比,再相互比比,各有什么不同?到底是什么样子?像什么?然后,我们又安排学生分散开来,在马路旁的草坪、树下自由地走走、摸摸、看看、听听、议论议论。最后,我们又把学生集中到原来的观察点,再整体地看看,并注意浓雾渐渐退散时景物的变化。下面是部分学生回到教室以后上交的观察作业。

张大海:早晨,小城笼罩在乳白色的浓雾中,就像笼罩着一层厚厚的冰淇淋。走在大街上,恍如行走在云雾中,缥缥缈缈。行人额前的绺绺黑发染成了缕缕银丝,上下的睫毛都挂满了小小的水晶花。若把眼睛闭一会,再睁开,只觉得眼睛湿润润的,有一丝凉意,非常舒服。街道一片模糊,行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漂亮的水晶盒中。

李芳:中午,雾在慢慢地散去,飘飘悠悠的。微露的阳光,淡淡地照在土地上,给大地披上了一层浅黄色的细纱。同学们在玩耍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和轻柔的雾相交织,愉悦了我的心情,更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黄凯:三十米外的人或物只听得见声音,却看不见。雾越来越浓了,孩子、房屋、树木,就像在牛奶里洗澡。汽车也不得不打开黄色的车灯,不断地按着喇叭缓缓地行进。

杨云:远远望去,就像在白色冰淇淋上点缀了几颗黄色的小果子。抓一把雾气来尝尝,可品不出一点味道。再使劲地嗅嗅,也闻不出一点儿气味,只感觉鼻孔凉凉的,气息比较清新。

【启导构思】

师:今天大家到街上观察了雾天的景象,请同学们谈谈各自的感受。

生:雾天很好玩,雾天,看不见人们的行动,但雾中的情形确实又是丰富多彩的。

生:有人在做好事,有人在搞破坏,各种各样的情景都有。

师:观察是否只是看?

生:观察除了用眼看,获取视觉感受外,还得动用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方位地获取对客观事物的感受。

师:看到了雾,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腾云驾雾,飘飘欲仙。

师:请你们说说刚才看到的景象,注意叙述顺序。

生:远看天地间像垂下了乳白色的巨大幕布。

生:像茫茫的大海,非常的渺茫。

生:近观随风飘荡的雾像白色的轻纱,感觉自己就像漫步在云雾中的神仙。

生:感觉像妈妈温柔的手在轻抚着我的脸庞。

师:我们天天都在生活,天天都有观察,为什么写作文时所有的材料都离我们远去?如何才能从现实生活中获取有重大写作价值的材料呢,这就需要细心观察。朱自清说过,细心观察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饱含感情看”。“拆开来看”,就是把整体的东西进行分析,一部分一部分地“看”。比如我们观察雾可以从各个角度来着眼,远看、近看,上看、下看,等等。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观察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看”,这就是“拆穿来看”。观察跟感情有很大关系,丰富的情感使我们对事物产生浓厚兴趣,“饱含感情看”要求我们带着情绪,或赞许、或愤激地看,在这样的状态下观察,神经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且人与外物同为一体,往往能迅速产生思想的火花。

附:参考例文

雾中漫步

湖北宜都外国语学校曹柳

这个深秋,天气一直晴好,见腻了太阳,我们很希望能下一场雨彻底地洗涤一下沾满尘灰的环境,顺便也缓解缓解我们焦躁的心情。没有雨天,就是阴天、雾天也行。

又过了一个星期,雾天不期而至,老师说要带我们去看雾景,教室里一下炸开了锅,大家期待着见到很少看到的美景。

走出教室,在半山腰远看浓雾弥漫的山城,昔日的高楼大厦一律不见了踪影,而在山腰,雾却停止了扩散,满山松柏更显得挺秀清雅了。

走下山坡,一切都开始朦胧起来。首先是远山,其次是树林、房子、道路都在雾中开始模糊起来。

白色的雾气越来越浓,身上的凉意也在逐渐加重,雾中的城市越来越神秘。

近处仿佛有一只一只的萤火虫在游动,那是开着车灯的汽车在爬行,一阵阵的叫卖声在昭示着这里是一个城市,这里有奔波劳碌的人们。

过了半晌,雾中的世界开始清楚起来。在阳光的照射下,雾气渐渐退缩、收敛。霎时,站在雾中两肩陡感温暖,将视线投向远处,远山的轮廓依稀可见,近处的房子、树林、道路被镀了一层金边,闪着光泽。身边走过行色匆匆的游客,拎包远行的商贩,怀袋返家的菜农……

雾退物现,世间万物,开始露出各自的本色。

这时,我发现不远处出现了一个朦胧的身影,似乎在不停地晃动,我记得那是小区的自行车棚,他在做什么?一阵凉风吹来,我不由得打了个寒战。莫不是有人偷自行车吧!我快步向他走去,走近一看,原来是我们小区的门卫在打扫清洁,我不禁哑然失笑。

看来,今天的雾确实太大了,让人失去方向感,不仅看不清远处,连近处的情形也很模糊,让你无法辨别。但还是请你不要急于咒骂雾吧,看不清,你可以走近些去详细察看,也可以用宁静的心来等待雾的消散。

到底我还是喜欢雾的,虽然它让我有时对眼前的事物产生错觉,但正是这种错觉,迫使我不由自主地去察看究竟,直到拨开迷雾,见到庐山真面目。

或许,这才是雾的特别之处吧。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回到了教室。

点评:社会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它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真实的世界:国计民生、百姓百态、幸福苦难、前进发展,等等。《老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进中举》、《变色龙》……都是社会生活呀。身在社会,但还要走进社会,只是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

本单元揭示的六条写作任务,当然只是扫了一点“社会生活”的边边角角,而整个社会生活,那才是作文之无尽藏啊!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细致地感知事物,捕捉最能反映雾景特点的“细微之处”,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幻影在一个色、形、声俱全的立体的雾世界。有了这种感觉,在写作中学生就能用丰富的想象把它表达出来。譬如:观察了雾的朦胧,学生就用了“一缕缕雾气如烟、如云”,“满耳‘滴滴答答’的声音,像谁在弹奏七弦琴”;“草坪上满是银闪闪、亮晶晶的小‘珍珠’”;“我摸摸头发、衣服、全都湿漉漉的”,等等,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描写,文章写得形象灵动。

【注释】

[1]史绍典.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8(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