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构主义的哲学主张

建构主义的哲学主张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主义的哲学主张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SSK的兴起与演化,传统科学哲学视科学乃自然之镜的科学观受到多方的质疑和挑战,并涌现一系列新的观点,其中社会建构论、异质建构论、实践建构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哲学主张。它们均以科学知识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以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共同致力于科学之本性的探讨,为我们深入地理解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建构主义哲学主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SSK的兴起与演化,传统科学哲学视科学乃自然之镜的科学观受到多方的质疑和挑战,并涌现一系列新的观点,其中社会建构论、异质建构论、实践建构论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哲学主张。它们均以科学知识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以建构主义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共同致力于科学之本性的探讨,为我们深入地理解科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一)社会建构论

社会建构论源于英国的爱丁堡学派,其核心观点在于:就科学知识的形成而言,社会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自然因素则基本不起作用。在布鲁尔等人看来,科学知识并不是一种对自然世界的反映,而是科学家的一种主观建构,这种建构渗透着科学家的决定,而这种决定与现实的利益直接相连。在社会建构论观点的引领下,一些学者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视角,借助对科学争论、科学文本与话语分析、实验室等场点的研究,为社会建构论寻求证据支持。尤其是其中的实验室研究,还专门探讨了科学事实与科学论文在实验室中的复杂建构过程。

然而,社会建构论并不被学界所广泛认同,批判之声不绝于耳,甚至在索卡尔事件的导引下催生了20世纪末的“科学大战”。批判者的主要理由在于: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论不过是将科学知识的决定因素从自然一极转向了社会一极,导致自己与自己批判的对象两极相通。作为一种观念,社会建构论不仅无法解决传统科学哲学的认识论难题与方法论恐惧,而且还将面对自己也是一种社会建构的反身性诘难。

(二)异质建构论

基于对社会建构论诸多问题的反思,以拉图尔等为代表的巴黎学派提出了一种融自然与社会为一体的改良方案,并将其称为科学知识的异质建构论。拉图尔先后出版的《科学在行动》(1987)、《法国的巴斯德杀菌法》(1988)、《我们从未现代过》(1993)、《阿拉米斯或对技术的爱》(1996)、《潘多拉的希望》(1999)则是异质建构论的代表作。

在异质建构论看来,科学知识不是单一的社会建构,而是多种异质性要素组成的网络,网络中的每一个要素均被称为行动者,行动者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非人的存在与力量。作为网络中的普通一员,各个行动者具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就是网络中的各个行动者反复磋商的过程。异质建构论给出了一种思考科学的全新视角,它不仅打破了自笛卡尔以来弥漫于哲学界的主客二分的传统习见,而且还倡导一种自然与社会平权的广义对称性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拟客体(quasi-objects)概念。然而,不论是社会建构论还是异质建构论,就其对科学的理解而言,均停留在表征性语言描述的范围,对科学知识形成的历史维度的强调严重不足,最终被新的实践建构论所代替。

(三)实践建构论

通过对科学实践活动的理性分析,皮克林等指出,社会建构论与异质建构论均存在着局限:它们都将科学作为一种静态的知识或理论来把握,此时的科学往往以表征性语言描述为言说工具,其目标在于实现对自然或社会的真实表征。然而,表征者与被表征者之间是否吻合,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将科学看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或实践,将操作性语言描述代替表征性语言描述,则传统科学哲学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此同时,皮克林在对前述工作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通过论文集《作为实践与文化的科学》(1992)与专著《实践的冲撞——时间、力量与科学》(1995),积极倡导作为一种实践的科学观。

在实践建构论看来,科学不再是多种因素的静态交织,而是一种与时间相关的纵向演化。如果将每一个时刻影响科学知识生产的因素视为一个集合,那么这个集合意味着对科学实践的某一维度的表征,而如果将各个时刻组成的集合连接起来,它们将形成一个多维的表征之链。随着表征之链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演化,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一种具有过程实在性与客观性的科学随之呈现出来。同时,世界哲学界关于科学的哲学研究已悄悄地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从表征走向了干预,而哈金的《表征与干预——自然科学哲学主题导论》(1983)则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作。在哈金看来,传统科学哲学主题如实在论、客观性、不可通约性等问题如果能实现从原来的表征语言描述走向操作语言描述的转换,则这些问题必将被赋予新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