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期刊”能成为期刊评价

“核心期刊”能成为期刊评价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期刊评价而言,“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期刊质量评判的标尺。“核心期刊”的遴选恰恰没有将这些公认的期刊质量指标纳入遴选视角。再次,“核心期刊”的遴选并不是把所有学术期刊放在同一平面上来进行评价。“核心期刊”被运用到科研成果的评价中,也许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

“核心期刊”能成为期刊评价

二、“核心期刊”能成为期刊评价、论文评价的依据吗

近年来,“核心期刊”越出了初期的原始功用,广泛应用于期刊评价、论文评估、职称评审、津贴评定等领域,已全然演变成一种评价尺度,“核心期刊”由此滋生出诸多的负面效应(参见本书第5章)。“核心期刊”功用的这些泛化、异化倾向,恰恰成了目前“核心期刊”遴选的主要动力,甚至有些相对权威的学术机构也已将遴选“核心期刊”的目的“不卑不亢”地说成是为论文评价提供依据了。其实,无论是用于期刊评价,还是论文评价,既不是“核心期刊”的遴选初衷,“核心期刊”也力不能及。

对期刊评价而言,“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期刊质量评判的标尺。

首先,“核心期刊”遴选不是纯粹对期刊质量的评价。这一特性从“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和操作程序中就可以看出。目前国内“核心期刊”的遴选指标通常有六个:“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这些指标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数量指标(“载文量”、“被索量”),着重考察期刊登载某学科领域论文数量的多少;一类是质量指标(“被摘量”、“被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着重考察期刊文献整体学术质量的高低。这两类指标尽管所占分值不等,但在遴选中通常处于同一平面,彼此兼顾。许多学人对“载文量”等数量指标颇为不解,其实这不难理解,因为从文献收集、读者利用的角度来选择期刊,当然既要考虑文献的质量,又要考虑文献的数量。也正是这些数量指标的介入,就注定了“核心期刊”的遴选不是纯粹对期刊质量的评价,由此选出的“核心期刊”就只能是留有数量和质量两种“基因”的“混合物”。

其次,“核心期刊”遴选对期刊这种媒体的质量评价并不周全。无论是一般杂志,还是学术期刊,都是媒体。既是媒体,对他们的评价就只能从媒体传播、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进行评价。像对社科类学术期刊的评价,就不能离开政治标准,甚至还要考虑媒体是否表现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否代表了先进文化。对媒体质量进行评价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受众的接受情况。“发行量”无疑是期刊受众情况的“晴雨表”,对期刊进行评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忽视“发行量”这个指标。再如,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还不得不考虑编校情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期刊的传播质量,如此等等。要对期刊这种媒体质量作出全面评价,就无法回避上述几个重要指标。“核心期刊”的遴选恰恰没有将这些公认的期刊质量指标纳入遴选视角。也就是说,“核心期刊”遴选更多的是把期刊作为文献的载体来看待,从文献收集的角度来对期刊进行选取,而不是把期刊完全作为一种媒体来进行评价,它对期刊媒体质量的评价是不周全的。

再次,“核心期刊”的遴选并不是把所有学术期刊放在同一平面上来进行评价。从“核心期刊”遴选的理论基础来看,学科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某刊是“核心期刊”只能说明该刊是某个学科(或专题)领域的“核心期刊”,并不是说该刊是所有学术期刊中的“核心”。这样,虽同为“核心期刊”,不同学科(或专题)的期刊之间却无法进行比较。某刊是某个领域的“核心期刊”,并不一定比其他领域的非“核心期刊”质量高,反之亦然。比如说,《哲学研究》是哲学类的“核心期刊”,《农村成人教育》是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你能说这两者在学术质量上就处在同一层次吗?当然,这里没有贬低《农村成人教育》的意思,从教育学的角度讲,该刊也许是该学科领域中办得较好的一家,否则它也成不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但《哲学研究》与《农村成人教育》学术质量之间的差别,也是不言而喻的。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价期刊的质量,无疑就把学术期刊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简单地分成了不能相提并论的两类:“核心”与“非核心”。不同类的“核心期刊”之间以及不同类的非“核心期刊”之间质量上的差别就无法得到很好的揭示。

第四,某刊能否成为“核心”,说到底并不完全由期刊的质量决定,在很大程度取决于遴选的角度。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只要选家预先框定一个学科(或专题),就可能选出这个领域的“核心期刊”。学科尚有目可循,专题则可无限细分,只要某种学术期刊有一定特色,该刊就可能是这个“特色”领域的“核心期刊”。像现在还不是“核心期刊”的《殷都学刊》、《江苏大学学报》、《九江师专学报》等,就应当分别是“殷商文化研究”、“赛珍珠研究”、“陶渊明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因为这些期刊都明显地办出了自家“特色”,它们之所以不是目前一些体系的“核心期刊”,就是因为选家没有把这些“特色”纳入遴选视角。一旦纳入,这些期刊就可以“摇身一变”,迅速成为这些“特色”领域的“核心期刊”。就曾有不少学者根据各自需要遴选出“大熊猫”、“太阳能”、“蔬菜”等领域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遴选一向是以“客观”著称的,但它的本质属性(学科性、专题性),就注定了它不可能把所有的学术期刊放在同一平面上来进行客观评价。某种期刊能否成为“核心”,固然与它的质量有关,但其命运往往掌握在选家的手中!为了能够提高某类期刊的入选数量,选家临时“开点小灶”的情况就普遍存在。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本身没有错,“核心期刊”的遴选事先必须由选家框定学科或专题,选出的“核心期刊”也只能是这个事先框定领域的“核心”,并不存在某刊或某些刊是所有领域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遴选看似客观、公正,其实不然,遴选前提的主观性、随意性就非常明显。

“核心期刊”能否成为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依据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我国的学术研究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数量大、增速快、定性研究占据主流。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专家评审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科学。“核心期刊”被运用到科研成果的评价中,也许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但以刊物是否是“核心”来衡量论文学术质量的高低,又使科研评价走上了歧路。这种评价方式不仅直接导致了科研绩效机制的异化,而且与学术研究所崇尚的科学精神相悖。

首先,“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存在着明显的逻辑错误。前文已述,不赘。

其次,我们从“核心期刊”表的一些内部特征,也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的评价工具。至少有下列理由:1.“核心期刊”是就某学科领域而言的,一本杂志是“核心期刊”,只能说明是某个领域的“核心期刊”,而该刊发表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文章就应“另当别论”了。2.“核心期刊”是针对学术期刊而言的,非学术期刊是不在“核心期刊”之列的,现行的“核心期刊”表,如北图《总览》,就收有许多非学术期刊,由此也可看出“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学术质量评价的依据。3.现行的“核心期刊表”没有对入选期刊进行分级处理,是不是发表在不同“核心期刊”抑或同一“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其学术质量就一样呢?显然也不是如此。4.“核心期刊”表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在“核心期刊”的“有效期”内,有些期刊已不复存在,有些期刊也已改弦易辙,而有些期刊却横空出世,用这样一个过时的“核心期刊”,又怎样来评价论文的学术质量呢?因此,从操作性的角度来看,“核心期刊”也不适合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评价。

科研评价历史性地选择“核心期刊”,看重的也许是“核心期刊”是使用定量方法筛选出来的,而这一方法似乎是国际通例,似乎是科学的、客观的。同时“以刊论文”又明显带有“可行性”和简便性,易如反掌,小学生都可以作出判断。只要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就可以认定为是高质量的,不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是低质量的。这样,论文的质量就完全由“核心期刊”来定夺。在论文评价上,“核心期刊”拥有最终的裁定权,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否则,“简单”的问题又要“乱套”和“复杂化”了。

事实上,这种“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既不科学,也不是什么“国际通例”。国际通行的科研评价方法,是“同行评议”和“引文索引”。这里的“索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索引,而是通过分析文献之间的引证(引用)关系,来评价文献的学术质量。目前国内就建有“中国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之所以这两个体系没有能够充分发挥科研评价的功能,就跟“以刊论文”评价之风的影响有关。当然,引文分析的评价方式也不可能完美无缺,但这种直取文献本身的做法,就克服了因“节外生枝”引发的诸多弊端,无论如何要比“以刊论文”科学得多。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加菲尔德开“核心期刊”遴选之先河,但其立足点并不在此,而在于他的引文索引思想和引文分析方法。国人借以遴选“核心期刊”本来是对的,但人们认为,藉此遴选出的“核心期刊”便具有科研成果的评价功能,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是国际惯例,实是对加菲尔德理论体系的误解。如果能够确认“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篇篇都是好文章,还要继续做“引文索引”干什么?“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不仅缺乏哲学依据,而且与国际惯例“貌合神离”,实不可取。

综上所述,“核心期刊”并不具备评价功能,不足以成为期刊评价、论文评价的依据。“核心期刊”用于科研评价,恰恰是“核心期刊”愈演愈烈,负面效应滋生蔓延的症结和主因。如果剥离了本来就不属于“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我们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即便是在图书情报界,“核心期刊”的功能也十分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