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评价的工具

“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评价的工具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评价的工具二、“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评价的工具“核心期刊”同样不能作为论文学术水平的评判工具。此外,“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有时还会陷入一种不可知的尴尬境地。[11,13]因此,从操作层面看,“核心期刊”也不适合对论文进行评价。时下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正是对“核心期刊”的误用,其简单化、片面化倾向非常明显。

“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评价的工具

二、“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评价的工具

“核心期刊”同样不能作为论文学术水平的评判工具。“以刊论文”(即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刊发论文学术质量的高低)的评价方式,可谓“硬伤”累累。

首先,这种“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致命”缺陷。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有联系,但不是必然联系。一种期刊的整体质量高并不能说明每篇文章的质量都高、都一样高;一种期刊的整体质量低也不能说明每篇文章的质量都低、都一样低。“核心期刊”论文的整体质量是可能高于“非核心期刊”论文的整体质量的,但不能说“核心期刊”的每篇论文都比“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质量高。期刊的整体质量与论文的个体学术质量之间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推来推去的“可逆反应”。“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只看到不同期刊整体质量上的差异,却忽视了同一种期刊或不同种期刊所载论文之间的质量差别。对于专业刊物而言,同一种期刊论文之间的差别或许要小一些,但占据我国学术期刊主流的恰恰是综合性的期刊。像“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高校文科学报,大多就是文、史、哲、经、教的综合,甚至不少还是文理“大综合”。这些综合性学术期刊上的文章质量之间的“落差”就尤为明显。不是有那么多的学报为了提高刊物的整体质量,经常约请一些名篇佳构来做点缀吗?怎么能简单地以刊物整体质量的高低来对所载文量的学术质量进行“统一”评判呢?此外,“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有时还会陷入一种不可知的尴尬境地。如果是“一稿两发”(当然是不允许的),同一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上都发了出来,你能认为同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就不一样,就有“天壤之别”吗?实际上,作者投稿、刊物用稿应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作者选择在什么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有自己的考虑,刊物的定位、风格、读者群等都会对作者论文的投向产生影响,作者甚至还可以选择期刊以外的媒介来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对于刊物的用稿而言,也是同样的道理。

说到底,不论文章在什么媒体上发表,也不论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表,甚至也不管有没有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只由论文本身决定。当然,笔者并不是否定期刊之间在质量上存有差别,也并非否定期刊作为一种媒体的传播价值,但期刊就是期刊,论文就是论文,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在质量上不是一回事,不能划等号。

其次,我国学术期刊并没有形成健全的审稿制度。近年来,有些期刊仿国际惯例尝试使用匿名审稿件制度,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但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多半流于形式,甚至流为一种看似“抬高门槛”实为“遮人眼目”的“游戏规则”。前些时日,一篇被媒体曝光的满是常识性错误的“论文”不就是在所谓的“一流刊物”上发表的吗?科学研究本身是一项相当专深的工作,对论文的科学价值,不是任何人甚至也不是任何同学科专家都可以作出正确判断的。学术期刊要为每篇论文找到一两位、两三位合适的同行专家来担当审稿任务,实际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综合性学术期刊多半是一个一级学科选择一两位同学科专家来进行审稿,实际上,同一级学科专家审稿时“隔行如隔山”的情况是常有的事,谁都不能做到“全知全能”。更何况,有些学术期刊根本就没有实行严格的同行专家审稿制度,用或是不用什么样的稿件完全由主编或编辑来决定。鉴于我国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学术判断本身的复杂性,无法否认刊物在决定是否刊用一篇论文时还存在着不小的变数,这就难保刊发论文没有质量“落差”的存在。事实上,纵然是审稿严格,无论是所谓的“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要做到刊发论文质量的“整齐划一”也是不可能的。

再次,如果“核心期刊”是纯粹对期刊质量的评价,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论文质量的高低,其“合理性”或许还大一些。现在的问题是,“核心期刊”恰恰不是纯粹对期刊质量的评价,因为以期刊馆藏、读者阅读为原始功能的“核心期刊”遴选,同时考虑了期刊文献的质量和数量这两个相互制约的方面。选出的“核心期刊”本身就是留有“质量”和“数量”两种基因的“混合物”。如此说来,“以刊论文”所谓的“合理性”是不是还要小一些呢?

第四,我们从“核心期刊”的属性及“核心期刊表”内部特征也可以看出,“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评价的工具。

其一,“核心期刊”是就某学科或专题而言的,一本杂志是“核心期刊”,只能说明该刊是某个领域的“核心期刊”,而该刊发表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文章该如何来评价呢?

其二,“核心期刊”是针对学术期刊而言的,非学术期刊是不在“核心期刊”遴选之列的,现行的“核心期刊”表,如影响较著的北图《总览》,就收有许多非学术期刊,由此也可看出“核心期刊”不足以成为论文学术质量的评价依据。

其三,现行的“核心期刊表”没有对入选期刊进行分级处理,是不是发表在同一类“核心期刊”或不同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其学术质量都一样呢?显然也不是如此。

其四,“核心期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北图《总览》(2000年版)对被摘率、影响因子等指标统计的是1995~1997年的相关数据,下次遴选要到2004年。也就是说,在该版《总览》的使用期内,最大时差达9~10年。此间,有些期刊早已不复存在,有些期刊也已改弦易辙,有些期刊却横空出世,用这样一个严重滞后的“核心期刊”表,又怎么能对期刊未来刊载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评价呢?“以刊论文”之论是不是把“时态”给搞错了呢?更何况“核心期刊”是动态性的,难以预料今日之“核心”,明日是否依然会“榜上有名”。因此,用“核心期刊”来评价论文就很可能会导致这样一个悖论:“促使某刊进入核心期刊的论文并未获得高质量的认可,而使某刊退出核心期刊的论文却享受到高质量的待遇。”[11,13]

因此,从操作层面看,“核心期刊”也不适合对论文进行评价。时下盛行的这种评价方式,正是对“核心期刊”的误用,其简单化、片面化倾向非常明显。凡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就是好文章,不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是差文章。如此这般,确是十分的便捷,小学生不就可以作出“评价”吗?还要那么多的学科组、专家组、评委会干什么!

综上所述,时下盛行的“以刊论文”的评价方式(即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导致了科研评价体系的异化,而且与科学研究所崇尚的科学精神相悖。这种评价方式看似客观、简便,实很荒唐、可笑。这种“只认衣冠不认人”[14]的评价方式,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是“另类的‘血统论’、‘出身论’”。[15]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用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讲求严谨、求是的科研成果,深受其害的恰恰是科学研究的本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科学精神的缺失。“以刊论文”,引发流弊,实不可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