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期刊”论成立的前提与遴选性质

“核心期刊”论成立的前提与遴选性质

时间:2022-05-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期刊”论成立的前提与遴选性质二、“核心期刊”论成立的前提与遴选性质张文着力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核心期刊”是否成立。离开了这一认知前提,就期刊出版的整体而言,“核心期刊”的说法就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核心期刊”的遴选与期刊的质量评价截然不同,不能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价期刊本身的质量。

“核心期刊”论成立的前提与遴选性质

二、“核心期刊”论成立的前提与遴选性质

张文着力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核心期刊”是否成立。张文坚信“核心期刊”是成立着的,这又与王文所要讨论的中心问题相游离了。王文的中心思想不是在“摘要”中讲得很明白吗?这里笔者不妨归纳得再明白一点:“核心期刊”的遴选属文献计量统计的范畴,对期刊的出版管理不适用,不能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判期刊的整体办刊质量。王文并没有否定“核心期刊”的成立。不信,请看王文:“这个‘核心期刊’概念在科技性、学术性期刊范围内,对学术文献计量统计来说有一定价值。它表明在某种专业学科范围内,某些期刊所载该专业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水准。从期刊媒体角度来说,这种期刊是某一专业学科有代表性、权威性的定期连续出版物”。他进而指出,“把仅仅限于文献情报统计学的一种量化分析的方法夸大成为对期刊媒体自身的价值理论,往往被引申为期刊水平高低、质量优劣的一种价值判断。这是不科学的”。这才是王文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王文对“核心期刊”的一些遴选指标,如载文量、文摘情况、被引情况等逐一进行了考察,指陈缺陷,但它并没有否定从文献收集的角度讲某一学科领域“核心期刊”的存在。张文指出的“这些指标只是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期刊的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综合起来,就能相互抑制和弥补,使偶然性大大降低”。这是对的,但它忽视了“核心期刊”论成立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核心期刊”仅仅是就某个学科领域而言的,“核心期刊”的遴选也只是从文献收集和利用的角度来对期刊进行的一种选择。离开了这一认知前提,就期刊出版的整体而言,“核心期刊”的说法就不能成立。时下,有些期刊在封面的显要位置赫然印上“全国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等等字样,正是有意无意疏忽了这样一个前提,由此导致的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是非常明显的。王文所说的“刊物既没有核心,也没有级别”,正是基于期刊的整体而言的,并没有否定在文献统计领域存有“核心”。它所要批评的恰恰是,将文献的聚散分布理论不加分析地引申到期刊媒体的质量评价领域,并以此来评判期刊的整体办刊质量。

选择需要评价,但选择不一定需要对被选的对象作完全评价,需要对哪些方面作评价,由选择的目的而定。“核心期刊”遴选只是出于文献收集的需要,当然就要同时考虑文献的质量和数量。这也就决定了“核心期刊”的遴选不是纯粹对期刊媒体质量的评价,遴选出来的“核心期刊”就留有数量和质量两个“基因”。(前文已及,不赘)。这里需要讨论的是,“核心期刊”遴选对期刊质量评价的那部分,与作为一种媒体的期刊质量评价之间有何不同。从出版的角度讲,无论是一般杂志,还是学术期刊,他们的本质属性都是媒体,既是媒体,对他们的评价就只能是用媒体传播、文化传播的一些理论来评价它。王文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是对的。像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评价,就不能离开政治标准,在社会主义国家如此,在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如此。换句话说,只要有国家政权存在就无法避开政治这样一个衡量媒体质量的重要指标,甚至还要考虑媒体是否表现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否反映了先进文化。再如,对媒体质量进行评价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受众的接受情况。对期刊而言,发行量无疑是受众情况的“晴雨表”,因此对期刊进行评价,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有忽视“发行量”这个指标。现在不少人对学术期刊有错误认识,以为学术期刊的存在价值主要在于社会效益,而不在经济效益。其实,如果期刊没有什么发行量,就意味着没有读者,没有读者,学术期刊不就成了“与世隔绝”的“独立存在”吗,社会效益又从何而来!当然,对学术期刊而言,还不得不考虑编校情况,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期刊传播的质量,如此等等。要对期刊这种媒体的质量作出全面评价,就无法回避上述指标,而“载文量”、“索引量”等,却不应是期刊媒体质量的评价指标。“核心期刊”的遴选之所以不是纯粹对期刊质量的评价,就是因为没有将上述的“发行量”、“政治标准”、“编校质量”等纳入指标范畴,而是将“载文量”、“索引量”这些非质量指标纳入了遴选的视角。由此可见,“核心期刊”的遴选与期刊的质量评价截然不同,不能以刊物是否“核心”来评价期刊本身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