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因子对期刊评价的意义与不足分析

影响因子对期刊评价的意义与不足分析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因子对期刊评价的意义与不足分析影响因子在期刊和论文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受到科研主管部门、各地编辑协会及作为影响因子统计部门数据库青睐,这是不足为奇的,同时围绕影响因子对期刊和论文的评比的争论也是从未有停止过。国内数据库以进入高影响因子为主的核心期刊为追求目标。学术期刊作为论文的发表与传播载体,具有学科行业内公认的权威性。

影响因子对期刊评价的意义与不足分析

影响因子在期刊和论文评价中的作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受到科研主管部门、各地编辑协会及作为影响因子统计部门数据库青睐,这是不足为奇的,同时围绕影响因子对期刊和论文的评比的争论也是从未有停止过。[1]本文对此略加分析。

1 影响因子的概念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美国SCI创始人加菲尔德(Garfield E)率先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3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和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地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较客观地反映了期刊和编辑吸引最好论文的能力。

一般来说,高影响因子的刊物具较高的显示度(刊物有更广泛的读者群)和较高的有用性(刊物被使用的概率较大),并可由此推断高影响因子的刊物吸引相关学科中优秀论文的能力较强,导致其稿源相对较多,进而使其对所录用论文的筛选更为严格,稿件可能要经过更为严格的同行评议,因此,从宏观来看,高影响因子的刊物相对同类的低影响因子的刊物来说,所刊载的相同研究领域的论文应当具有更高的学术水平。

1.1 影响因子的衍生意义之一:对期刊学术性的评比——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2]

作为影响因子的衍生意义之一就是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的划分。评上核心期刊立即鸡犬升天,身份倍增了,稿源和版面费也倍增了,编辑们日子过得很滋润。相反,如果本来是核心期刊而没有评上立即就是掉下身价了。

首先以进入计算影响因子的国际数据库为显贵,能够进入这些数据库其身份自然高过仅进入国内数据库。因此,对于国际数据库只要进入就是身份显贵了,且不闻其在这些数据库影响因子如何(即排名几何),这些数据库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科学引文索引”(A&HCI)、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会化学文摘社“化学文摘”(CA)、英国电气工程师学会“科学文摘”(SA)、俄罗斯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情报研究中心“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为代表。国外引文索引和文摘所产生的各类文献计量计数,已经为我国学术界遴选和评价期刊提供了重要的量化指标,并作为评判中国核心期刊的“硬指标”。

国内数据库以进入高影响因子为主的核心期刊为追求目标。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选定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选定的“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D),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南京大学选定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选定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选定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选定的“中国引文数据库”(CCD)等六大评价体系。这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各种核心期刊,成为我国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尤其是转载社会科学类期刊的《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资料等,以及收录自然科学类期刊的国际重要数据库,自然而然就成了核心期刊中的核心。

以影响因子为主要指标来评价期刊的选拔机制有其合理的一面,如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便于操作。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或者说也有其被动与无奈的一面,如参与CSSCI来源期刊评定的苏新宁认为,虽然在剔除过多自引、增加学科因素后还是存在着人为操作影响因子的因素[3],如在CSSCI来源期刊2009年选刊时,发现办刊中的不端行为更加严重。一些期刊和机构为了自己的期刊保持或进入CSS-CI来源期刊,采用各种行为以提高自己期刊的选刊指标。有的期刊除了有较高的自引率外,还和其他期刊建立“互惠”关系相互引用,有些期刊做得更加隐蔽,建立“联盟”进行循环引用。例如对2008年的CSSCI期刊引用状况进行过分析,发现有的期刊和多家期刊进行互惠引用,使之在所属学科的期刊排位上升十数位甚至数十位;另外,经不完全分析,在CSSCI来源期刊中至少有两个循环引用“联盟”存在。一个是各地的社会科学命名的刊物联盟,另一个循环引用“联盟”是有些高校为了自己的学报能够提升自己在CSSCI中的排位,不惜成本发动学校师生在发文中引用同类学报的刊物联盟。在自引率方面,2008年仍有119种期刊自引率超过30%。

1.2 影响因子的衍生意义之二:对论文的评比——对学者和科研的评比[4]

学术期刊被赋予了学术评价功能,或者说在学术评价中越来越重视学术期刊的作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以及对科研人员工作业绩的考评中,发表在不同“级别”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和论文数量在评审指标体系中占绝对优势权重。学术期刊作为论文的发表与传播载体,具有学科行业内公认的权威性。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表明了论文作者的研究水平、研究深度和创新程度。一流的学术期刊之所以能够赢得学术界的认同,在于它引领某一或某些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方向。一流学术期刊或权威学术期刊之所以被认为“一流”和“权威”,是因其特有的学术判断力、学术凝聚力和学术影响力,它承载的原创性学科知识多,在某一学科领域形成了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资料的聚散平台。因此,从理论上讲,只有具备了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作者,才能在“一流”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把论文发表期刊的“档次”作为判断论文及作者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也就在题中之意了。问题是如此一来,学术期刊就扮演了学术评价的角色,产生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就必然“权威”和“一流”的片面认识。

任何一个科研人员或学者学术地位的确立,免不了要看他承担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成果获奖的数量和级别以及研究成果的被转化和利用率。同时,在衡量科研人员或学者学术水平时,也要看他发表了多少篇学术论文,在什么样的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目前,我国高校在考核和评价教师、科研人员科研工作业绩,评定专业技术职称时,通行的做法就是以科研项目、学术论文的数量和级别作为尺度。以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为例,每所高校都设有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机构,但这些学术评价性质的机构在评审工作中,几乎都是以项目、论文的数量和级别来做评价依据的。由于事前制定了相关的评审规则和要求,比如,评教授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篇以上,如此等。表面上看这种办法似乎很合理,也很公平,而实际上犯了前文所述的以刊取文的逻辑错误。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专家们事实上放弃了对论文、对科研成果的鉴审权,把评审职称的权力无形中转让给那些核心期刊去了。

在我国高等院校等机构的人事管理、科技管理、研究生学位授予等工作实践中,乃至国家的基金项目遴选、院士评选中,广泛采取在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的基础上,分类统计论文数量的学术评价方法。对此种评价方法,学术界的反映毁誉参半,赞同者认为其客观公正,因为都是根据公式统计的结果人为因素较小,批评者认为学术期刊分级的方法直接造成了只重数量不见质量的不良后果。然后,不管是同行评议也好还是核心等定分的量化评比,其背后都存在着人的活动,因而多多少少存在人的参与,生产这样那样的偏差。在这里分别加以分析。

以期刊影响因子(是非核心期刊)评价论文的方法,说白了是以期刊的评价代替论文评价,是一种放弃同行评议的措施,固然适合高节奏的现代社会,但是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存在着几个近似的结果,如以影响因子的高低代替期刊水平的高低(操作上以是否核心期刊为标准),以期刊水平的高低代替论文水平的高低等,显然是不科学的。学者们都同意,一篇论文质量的高低,不是看其所发表的期刊,而是看论文本身。不能用期刊的评价完全代替其所发表论文的评价,不能认为凡质量好或名望高的期刊上的论文都是好论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一般期刊上是屡见不鲜的现象。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论文,由于其学科的特点,也常常会发表于非核心期刊上。期刊的质量只能作为评价其所刊载论文质量的参考,不能简单化地将二者等同起来,不应只认可核心期刊而排斥非核心期刊。论文评价是“本”,期刊评价是“末”,前者比后者更重要。那么,谁最有权威对论文质量做出相对可靠的判断呢,当然不是期刊编辑,也不是期刊情报专家,而是同行专家。于是,我们就重新回到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评价方法:由学者们自己来评价他们的研究[5]

2 同行评议的意义和不足

种种情况表明,这种办刊不端行为制造的数据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定量评价还有多少客观和科学价值?它的可信度何在?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返回到过去采用的定性评价(学科专家评价)方法来评价期刊呢?回答依然是担忧。

众所周知,期刊的定性评价来自学科专家对期刊的主观判断,难免带有个人偏好,再加上由于个人对杂志的全面了解存在一定局限性,以及考虑到个人、机构和学术圈的利益关系,专家评价期刊难免有失偏颇,从而会丧失客观性和公正性。特别是许多享有盛名的大师级学者相继离去和逐渐退出,学界的不健康学术风气逐渐抬头,严重影响着期刊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正如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朱剑编审指出的“随着具有权威的大师级学者逐渐退出和学界不正之风的抬头以及健康的学术批评日渐衰微,定性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广遭诟病,以定量评价见长的专业评价机构才得以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评价期刊,在目前的学术环境和现有的学术评价体制中,都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我国目前的期刊评价已陷入困境,亟待总结经验教训,构建适合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的科学体系。当然以上的情况也适合对论文的评价,或者说论文的同行评价也存在着学科太大、时间太短、利益关系太复杂等问题。

3 思考与对策

可以说,我国现有的几个核心期刊评价机构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期刊评价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或多或少带来学界的一些非议。笔者根据自己在期刊编辑10多年的经历,总结、分析了我国各期刊评价体系的症结所在,认为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应是定量分析和定性评价的结合,应利用期刊评价促进我国期刊办刊规范化,纯洁办刊中的学术风气。同时,对于学者和论文的评价也应该是定量和定性即以影响因子核心期刊为主的定量评比和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定性评比相结合,同行评议尽量缩小专业差异,改大同行为小同行。下面分而述之。

3.1 对期刊的评价几点思考

3.1.1 建立科学完整的期刊定量评价体系

衡量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应当从多方面考虑,不论是期刊被引指标,还是二次文献转载指标,或是Web即年下载率等,都只能反映期刊学术影响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期刊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全部。因此,一个较完善的期刊评价体系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考察期刊。我认为,从量化角度考察期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期刊的被引指标。这一指标包括:影响因子、被引数量、被引广度、被引速率、H指数等,这些指标还可以细分。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些指标,可以有效地抑制人为制造指标数据产生的不良后果。第二,反映期刊学术规范和学术含量的指标。这类指标可以包括期刊的篇均引用文献数、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作者的地区涵盖面、论文的标注规范性等。第三,二次文献全文转载数量指标。如,可以选择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报刊资料》以及《全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第四,考虑学科的不同应计算学科影响因子,使学科内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进入核心期刊,而不是笼统的加以比较。第四,Web即年下载率指标。该指标能够反映一本期刊被读者阅读的情况,这是过去在传统期刊环境下无法得到的数据,而这一数据恰恰很好地反映了期刊的扩散程度和利用率。

这4个方面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期刊的学术影响和学术水平,有许多指标做到了相互补充和平衡,如此之多的指标迫使一个期刊不会为了追逐某一指标而做出学术不端行为,因为即使某一项指标提高了,但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并不会产生很大作用。而一本期刊的上述所有指标都提高了,则其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必定提升显著。比较只有两三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这种综合性评价体系可以减弱办刊不端行为带来的影响。反之,只有两三个指标,会催生办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3.1.2 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由专家从学术角度和质量角度来评判期刊,这些方面很难通过数量表达,需要专家借助专业素养、学科知识等来评判期刊的质量。但如上所述,定性评价期刊也存在步履维艰窘境,因此将其和定量评价结合运用,无疑可以实现两者优势互补。也就是说,在定量评价之后,再将选出的期刊组织学科专家面上讨论,指出每一期刊的特点、优势和差距,再给予一定的排序。虽然,目前也有个别评价体系有专业人员的介入,但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定性评价,它应该是专家们对每一本刊给出评判意见,放在面上讨论,绝不仅仅是专家给出简单排序。

3.1.3 强调学术规范

采取一票否决制。经过上述两个过程以后,最后对进入队列的遴选期刊进行学术规范审查,一旦发现办刊中的不端行为,坚决剔除决不姑息,这样对纯洁办刊学风,杜绝不端行为,提高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规范化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术规范审查可以借助现有引文索引来实现。

3.2 对论文的评价几点思考

3.2.1 注重同行评议与核心期刊相结合

既然核心期刊是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概念,不能完全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的水平,对论文进行评价可以先考虑进行核心期刊的资格审查,然后将期刊的名称和论文的作者匿名,实行盲评,请学科专家来评审其学术价值,这样才能保证有真正的专家作出比较深刻的讨论和评议。这就使得核心期刊与同行评议相结合,以弥补文献计量学方法评价的不足。同行评议作为对学术活动的一种评价方式,为当代科技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一般情况下,同行评议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论文的水平。当然这个同行应该是相同学科的小同行而不是目前流行的以领导为主大同行。

3.2.2 注意核心期刊表的“动态性”和“适用性”

核心期刊本身是一个动态指标,即每一次的核心期刊的区域位次的公布很可能已经有了变化或变成了非核心期刊。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利用核心期刊进行论文评价时应注意核心期刊表的“动态性”。国外发达国家一般也会对所谓核心期刊定期进行调整。同时由于有多个期刊评价机构不同版本的核心期刊表,如何选择适合于本单位的核心期刊表,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核心期刊对科研管理的“适用性”问题要给予足够重视。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适时对核心期刊表进行调整,制定出适合本单位进行科研考核的重要期刊表。如普通本科高校侧重理论,高职高专院校侧重应用技术。

3.2.3 推行论文成果代表作制

目前,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成了评价科研人员业绩的主要依据,这种基于量化管理的科研考核制度存在弊端。评价科研人员业绩时应注重其所发表论文的“质”与“量”的关系,不能以刊论文,更不能以数量论英雄,应在追求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数量。学术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整体质量高并不等于局部质量都高,即一种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高并不能说明每篇论文的质量都高。学术期刊质量与论文质量不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因为论文能否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学术水平(论文质量),而且受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衡量论文的学术质量,应注重论文的内在质量,要以文论文,不能以刊论文。真正能反映科研人员水平的论文也就是一到数篇,并不取决于所发表论文的数量,更不取于是否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因此,在评定科研人员业绩时宜推行论文成果代表作制。

3.2.4 合理确定教学效果和论文的权重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教师科研管理考核制度是为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展示教师科研实力的又一平台,因而主次应有序。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考核,教学水平的评价是重点,应把教学效果作为首要因素,合理确定教学效果和论文的权重,而不能将论文作为唯一因素。同时对教师科研业绩考核的周期也不应一律以教学年度为周期,应以一个课题为周期或与三年续聘同步。一年之内没成果不等于他没搞科研,不能简单地判定其不合格,因为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要经过选优排队,就是在综合性刊物上发表论文也要受到组发稿时间的限制,从而使论文发表的时间难以把握。

总之,一方面,我们要尽量设计细化各种指标,使之作弊弄假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特别是学术界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以使学术评价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沈思,张红英.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学术评价中的作用[J].情报探索,2009,142(8):7~8.

[2]吴赣英.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出版,2010(5下),22~24.

[3]苏新宁.期刊评价的困境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6):78~79.

[4]陈于后.学术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散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5):134~135.

[5]苏振兴.学术研究与核心期刊无可奈何的功能误区[J].江西社会科学,2004(5):191~1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