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控制措施及对策

控制措施及对策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工伤事故预防措施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在缴费上,这对企业积极预防工伤事故也是一个直接的经济刺激。强制措施是建立在实施各类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法规必须具有强制性,这是强制措施的保证。

控制措施及对策

(二)控制措施及对策

工伤事故由多种因素造成,工伤发生时的人(如操作行为、心理状态等)、物(如设备、原料等)和环境(如气象条件、作业空间安排等)的状态常是直接原因;而间接原因则与技术、教育和管理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国内外学者把工伤的控制措施称为“6E措施”及采取工效学干预、技术校正、行为校正等予以综合防制。“6E措施”即采用教育措施(Education)、经济措施(Economic)、强制措施(Enforcement)、工程措施(Engineering)、环境措施(Environment)和紧急救护措施(Emergency care and first aid)。

1.教育措施(Educational approach)

通过普及安全知识和安全教育影响人们的行为,对预防工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以培养其对安全的正确观念和良好习惯;各级学校,应设有相关课程,以进行安全教育和技能训练;师范大学应培养合格的安全教育教师;高等工科院校,则应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安全技术及管理课程。

职业安全教育的主体应是职工,特别是新工人。根据我国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对特殊工种的工人,如从事电气、起重、锅炉、受压容器、焊接、车辆驾驶、爆破、瓦斯检查等,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操作技术训练,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安全活动日和班前班后的安全检查制度,对职工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定期举行安全员和高危工种职工有关安全、工业卫生知识及安全操作、自救互救竞赛评比活动,组织各车间安全员定期对口安全检查。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在采用新生产方法、添设新技术设备,制造新产品或调换工种时,必须对工人进行新操作和新岗位的上岗培训和安全教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制度的多样性,使生产人员的用工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脏、苦、累、险的行业中大量使用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专业技能低下的人员,因缺乏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和自我保护意识,现场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减少伤亡事故的主要途径。人的安全行为主要来源于安全意识,安全意识主要基于个人所具有的安全知识、理念和价值观,即安全文化素质。要提高这种安全文化素质,就必须从操作人员的知识、技能、意识、观念、态度、品行、认知、伦理、修养等方面开展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培训和培养,塑造企业安全化氛围。《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第二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第二十三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职业安全健康教育的主体是职工,特别是从事一些潜在危险较大工作的新工人,更需要加强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和必要的技术培训,如从事电气、起重、锅炉、受压容器、焊接、车辆驾驶、爆破、瓦斯检查等特殊工种的工人。

在职业安全健康教育过程中,除对生产工人进行强化教育外,还应在全企业范围内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在企业中,从领导到员工都应接受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标准等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安全监督和奖罚制度。另外,还应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常对企业员工从思想情绪、态度、兴趣、习惯等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诱导,从理性上树立“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的安全心理防线。经常开展灾害防治教育和培训企业新录用的员工,在安全继续教育过程中,职业灾害知识与防治措施的教育要制度化,对于突发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的操作程序和自我保护措施要定期的进行演练,使员工熟悉突发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职业安全健康教育也应“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时期开始,就培养其对安全的正确观念和良好习惯;中学阶段,应设有关课程,进行技能训练;师范大学应培养胜任安全教育的教师;高等工科院校,则应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安全技术及管理课程。

2.经济措施(Economic approach)

目的在于用经济鼓励手段或罚款影响人们的行为。如工伤保险的差别费率制和浮动费率制。差别费率制对工伤风险大,工伤事故容易发生的用人单位多征收保险金;对风险小、工伤事故少的少征收。以保证该用人单位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同时适当促进和鼓励企业重视改进劳动安全保护措施,预防工伤事故发生,从而降低工伤赔付成本。浮动费率制更进一步每年对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安全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据评价结果,即其实际事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工伤基金管理部门决定该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若干百分点,即扣减或增收保险费。这样,工伤事故预防措施的成功与否直接体现在缴费上,这对企业积极预防工伤事故也是一个直接的经济刺激。

3.强制措施(Enforcement approach)

目的在于用法律、法规和标准来影响人们的行为。强制措施是建立在实施各类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标准是多层次的,有国家的、地方的,也有企业所属部(局)、行业、甚至企业内部制订的。其中,强制执行的称“指令性标准”,非强制性的称“推荐标准”。法规必须具有强制性,这是强制措施的保证。

安全法规是国家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调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发展。现代化的大生产条件下,要使成千上万人按照统一意志共同协调工作而又不发生事故,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法规,限制人们不正确的行为。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安全立法工作。建国以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陆续颁布的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已有29类2000多项。1956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劳动保护的“三大规程”,即《工厂安全规程》、《建筑安装工程技术规程》和《工人职员伤亡事故报告规程》,以法规形式,向厂矿企业提出有关劳动保护的系统和明确的法规规范。随后,又制订颁布了一系列规定、办法、标准、通知等。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成为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大法。《劳动法》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提出:“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劳动卫生安全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卫生规程和标准,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教育,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2001年10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该法第四条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2002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并于同年11月1日实施。这些法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逐步制度化、法制化。

职业安全事故预防的法制对策是建立在实施各类安全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安全方面的行政规范基础上的政府行为,具有国家和地方的强制性,也是职业安全事故预防,“6E措施”的基础、依据和保证。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要依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责任,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抓好责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6E措施”的法制对策在职业安全事故预防中起到有效的作用。

4.工程措施(Engineering approach)

目的通过工程干预措施影响媒介及物理环境对发生工伤的作用。在设计机械、设备或建筑工程时,应根据安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针对设计对象的潜在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并应对其建立一套检查、监督和维修保养制度。如对暴露在外的皮带轮、飞轮、明齿轮、砂轮、电锯、传动带等危险部分,安装防护装置;桥式起重机应设有卷扬限制器、起重控制器、缓冲器和自动连锁装置;压延机、冲击机等压力机器的施压部分要有安全装置等。这是从源头控制工伤的有力措施。

机械设备的本质安全化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机械设备生产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位移、热能、势能、动能、噪声、压力等发生能量失控转移时,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对环境造成影响。在机械设备设计时,应对机械设备对人、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充分的预见和评估,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在人机的结合面上进行最优化设计,以易于人体接受和适应的形式使人——机融为一体,减少人——机失误,使人和机械设备的相互作用达到最佳配合。技术上运用高新电子技术产品,提高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实施自动化、程序化操作。机械设备的操作自动化、程序化,可减少机械设备工作过程中人的直接介入,消除错误操作而引起的事故;保持有效和规范的作业行为,也是明显减少事故发生概率的途径,如对机械设备要有日常安全管理、定期安全检测制度。新设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缺陷问题不易被发现。因此,在使用新设备过程中要对其安全状况进行持续的监控,以便及早发现安全缺陷问题。

对于那些无法通过机械设备设计而达到自动化、程序化的环境,如必须暴露在外的传动带、齿轮、砂轮、电锯、飞轮等危险部分,应在周遍安装有防护装置,起重设备、锻压设备等应安装有信号装置或警告系统等。通过这些附属的技术装置使“人——机——环境”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潜在的危害降到最小程度。

5.环境措施(Environmental approach)

对生产和操作环境的措施主要有: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修和安全防范;生产和使用危险化学物质的设备和过程实施密闭化、自动化;潜在事故环境树立醒目标识,配备自动报警设备,生产设备和安全防护装置及个人防护用品的定期检修;定期对急救设备和防毒面具进行维修和有效性检验;定期进行环境监测,消除事故隐患。

6.紧急救护措施(Emergency care and first aid)

也称“第一时间的紧急救护”,指在工伤发生时,尽早进行就地和眼前的紧急救护,是减少死亡和伤残的关键。如在工伤现场维持工伤者的生命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对减少死亡是不言而喻的。

“6E措施”的实施、评价与改进,有赖于完善的管理对策。职业安全的管理,除坚持“预防为主”观点外,还应倡导:①系统观点,即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将职业安全与卫生问题,视为一个整体,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OSHMS),运用安全检查和事故树(fault tree analysis,FTA),系统记录和分析不安全因素,预测事故发生概率等管理方法。②科学观点,明确生产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按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将受到自然规律惩罚,酿成事故;在管理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检测手段和信息技术,进行定量评价,改变仅仅依靠感官检查的落后做法。③发展观点,当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人机工程等新兴管理科学已在职业安全管理中应用,故应以发展观点研究和管理职业安全问题。④人文观点,即重视劳动者对职业安全的观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等人文因素的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塑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促使人人参与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