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

风险控制策略和措施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制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规划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减少其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挽救措施是将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修复到最高的可接受的程度,即通过各种措施以遏制项目损失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张的范围。预防风险的有形手段主要是以工程措施为主。工程项目实践表明,工程项目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行为不当是引发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控制是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实现的。

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应对措施是指在风险估计和评价的基础上,为避免风险发生、减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小风险后果的损失程度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常见的风险应对措施有风险回避、减轻风险、预防风险、风险转移、自留风险、采取后备措施、风险利用等。

1. 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risk avoidance)是指当工程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如承包商通过风险评价后发现投某一标中标的可能性较小,并且即使中标,也存在亏损的风险。此时,其就应该放弃投该标,以回避亏本的经济风险。

采用风险回避对策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回避一种风险可能会产生另一种风险。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即便成熟的施工技术也会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如在地下工程或基础施工中,采用明挖施工可能存在支撑失效、基坑垮塌等风险;如果采用逆作法施工方案,也可能会产生地下连续墙变形失效等风险。二是回避风险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因为回避风险固然能避免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获利的机会。三是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可以采取回避方式的。比如承包企业只要参与项目投标,就会有风险,而且承包企业一旦获得项目,就必然会遇到如地震、台风、雷电等无法回避的不可抗力因素,这些因素造成的损失一般也比较大。

2. 减轻风险

减轻风险(reduce risk),也称缓解风险,是指在风险损失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措施以减少不利的风险事件的后果和可能性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是一种被动但具有积极意义的风险处理手段,通常在损失幅度大且风险又无法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

1)应急措施

应急措施主要是面对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风险,使风险产生的损失最小化。实际工作中针对一些难以控制的风险,直接动用项目资源一般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这类风险一般需要采用应急措施(主要包括进度、技术或质量、费用等方面),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火灾、坍塌及人员伤亡等重大事故时,就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在制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规划时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减少其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

2)挽救措施

挽救措施是将风险发生后造成的损失修复到最高的可接受的程度,即通过各种措施以遏制项目损失继续扩大或限制其扩张的范围。由于风险发生之前一般不可能知道损害的部位和程度,所以,在制订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规划时一般不可能事先制订出风险挽救措施的方案,但应事先确定出风险发生后执行挽救措施工作的工作程序和责任人员。比如:当施工安全事故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紧急救护措施;当业主确信承包商无力继续完成其委托的工程项目时,决定立即撤换该承包商。

3. 预防风险

预防风险(anticipating risk)是指在风险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起损失的各种因素而采取的具体措施,也就是设法消除或减少各种风险因素,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如业主要求承包商出具各种保函就是为了防止承包商不履约或履约不力。预防风险可分为有形的预防手段和无形的预防手段。

预防风险的有形手段主要是以工程措施为主。比如,在修山区高速公路时,为防止公路两侧高边坡的滑坡,可以采用锚固技术固定可能松动滑移的山体。有形的风险预防手段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为防止风险因素出现,在工程活动开始之前就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风险因素。减少已存在的风险因素。在施工现场,当用电的施工机械增多时,为防止因用电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可采取加强电气设备管理和做好设备外壳接地等措施。风险事件发生时,为了避免同一时间和空间上造成财产毁损和人员伤亡,可以把人、财、物与风险源在空间上实行隔离,在时间上错开,可达到减少损失和伤亡的目的。

无形的预防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教育法。工程项目实践表明,工程项目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行为不当是引发工程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因此,要减轻与不当行为有关的风险,就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风险和风险管理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工程标准、安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二是程序法,是指用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从事工程项目活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工程建设的基本建设程序要求是先设计后施工,若设计还没有完成就仓促上马施工,势必会出现设计变更增多、设计缺陷泛滥等问题。

4. 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risk transfer)是指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其目的不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不利后果的大小,而是借用合同等手段,在风险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第三方身上。

转移工程项目风险常见的方式有:分包、保险与担保。

1)分 包

分包就是承包人将其所包工程的一部分向其他承包商发包。分包有时能起到较好的转移风险的作用。如某一承包人,在某堤防加固工程投标中中标,该标包括的内容有护坡、堤身加高宽和堤防渗灌浆,而对于该承包人而言,在防渗灌浆施工方面并不擅长,对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有较大的风险。此时,若该承包人将防渗灌浆施工分包给有经验的施工队,则可能不存在任何风险。

2)保险与担保

保险是转移风险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项目管理者只要向保险公司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就能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从而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在国际工程中,不但项目业主自己为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的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而且还要求承包商也向保险公司投保。工程保险是风险转移的主要形式。与其他的风险处理手段相比,工程保险更优越,在目前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除了保险,也常用担保转移风险。所谓担保,是指为他人的债务、违约或失误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常指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项目风险负间接责任的一种承诺。

实施转移风险策略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必须让承担风险者得到相应的回报,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保证工程高效益、高质量地完成。比如承担工期风险,拖延交工支付违约金,提前完工就应当有一定的奖励。二是对于具体的风险,谁最具有管理能力就转移给谁,这样才能将风险损失减少到比较低的水平,并有利于各方效益的实现。

5. 自留风险

自留风险(risk self-retention)也称为风险接受(risk acceptance),是由工程主体自行承担风险后果的一种风险应对策略,是不改变工程实施计划,或者找不到其他适合的应对策略而采取的一种自己承担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自留策略的作用机理是依靠单位自身的财力来负担未来可能的风险损失,一旦风险发生时将运用一笔费用补偿损失;如果损失不发生,则这笔费用即可节余。自留风险在工程实践中有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之分。

主动自留(计划性自留)风险是指在对项目风险进行预测、识别、评估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风险的性质及其后果,进行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选择性的风险对策,并适当安排了一定的财力准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主动自留风险若能直接用于处置风险事件,是比较紧急的,但其应用前提条件是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有较充分的把握,且须在工程项目主体的风险承载能力之内。比如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地下水的影响,而采取相应的降水措施就可以消除风险。被动自留(非计划性自留)风险,则是指未能准确识别和评估风险及损失后果的情况下,被迫采取自身承担后果的风险处置方式。被动自留风险是一种被动的、无意识的处置方式。被动自留风险由于风险管理者缺乏心理上的准备,以及应对风险财力和物力上的准备,常常会造成工程项目的损失。

6. 采取后备措施

有些风险要求事先制订后备措施。一旦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措施。后备措施常包括以下两种。

1)预算应急费

预算应急费是指事先准备好的资金,用于补偿差错、疏漏及其他不确定性对工程项目费用估计精确性的影响。

2)技术后备措施

技术后备措施是专门为应付工程项目的技术风险而预先准备好的时间或一笔资金。准备好的时间主要是为应付技术风险造成的进度拖延;准备好的一笔资金主要是为对付技术风险提供的费用支持。

7. 风险利用

在有一定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下,并不是所有类型的风险都是消极的,因此,工程项目中的有些风险只要被正确处置还是可以利用的,这就是所谓的风险利用(risk speculation)。一般而言,在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具有投机性质的风险经常是可以利用的。当然,投机性风险可以被利用,但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获取成功的。对于风险利用,必须在充分分析项目所处环境、把握时机、注重策略和缜密考虑应对措施。

对于风险利用的步骤和要点有如下两点。一是分析风险利用的可能性和价值。在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的可利用性和利用价值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其可能的变化、风险事件可能导致的结果、由各种风险因素的特点寻找改变或利用这些因素的可行办法、风险利用可能得到的结果等。二是分析风险利用的代价和评估承载风险的能力。利用风险是需要代价的。在决定是否利用风险时,必须对利用风险所需的代价进行分析,以提供风险的决策支持。在风险利用代价分析的基础上,还应客观地检查和评估项目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以便在承受风险的同时获取更大的收益。

因此,在风险利用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科学论证、量力而行、决策果断,同时,应制订多种应对方案,严格风险监控,努力扩大风险利用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