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时间:2022-04-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行为,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根本措施就是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在学习需要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动机。同时,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从而增强学习动机;③培养学生对各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学习动机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行为,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效果。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学习动机的激发是两回事情,“培养”是指采取某种措施使学生从无学习动机到有学习动机;而“激发”是指采取某种措施,使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潜伏状态到活动状态或觉醒状态,即处于起作用的状态。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过程是促使学生把外界向他(她)提出的客观要求转变为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把无意识(或没有清楚意识到的)动机转化为有意识动机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根本措施就是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促使学生在学习需要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动机。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动机之所以会影响学习效果,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在学习中能专心一致,具有深厚持久的学习热情,遇到困难时有顽强的自制力和坚强的毅力。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必然低。而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在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的同时,学习效果也会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学习效果好,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例,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加强,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学习的积极性就更强,学习活动就更具有成效,最终实现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的相互促进,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如学习效果不良,学习的努力得不到相应的收获,学习需要被削弱,学习积极性降低,导致更差的学习效果,最终形成学习活动中的恶性循环。

走出恶性循环,步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有二:其一,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学习效果虽然是客观的,但学生对它的感觉却有主观性。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实际教学中要注意:①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②课题难度要适当,是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假若总是不能正确完成,学生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③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④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其二,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多半是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感的先决条件。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在实践中,两条途径要配合使用,不可偏废。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教师要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认知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培养学习动机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指由外界新奇刺激物引起人们产生的一种探究心理意向,它建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其实质是一种探究反射。好奇心表现为人们对新奇刺激物朝向、注视、接近、探究的一种愿望,它是行动力量的源泉之一。人们好奇心的强弱与外界刺激物的新奇性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物越复杂、新奇,则人们的好奇心越强。学生对客观世界中许多事物都感到陌生,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产生积极主动、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倍加珍惜与爱护,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要正确对待,并尽量予以答复,实在回答不了的问题,可告知学生过后再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提出新奇问题、出示直观教具、实验演示等。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就各种课外活动而言,很多参加的学生,最初可能并不是由于对某一门学科的爱好,而很可能是追求活动中的娱乐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参加地质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地质学的兴趣,而是出于对外出郊游的向往;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可能不是出于对数学本身的兴趣,而是由于喜欢数学的游戏形式。但是,在活动过程中,地质小组的学生可能发展起对地理、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兴趣;数学小组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学习计算、测量等方面知识的愿望。结果,原来的对娱乐、游戏等要求的满足,就转化成了新的学习需要。

利用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他们探求知识的一种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当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乐趣的来源时,他们将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外来的奖励,而能自觉地进行学习,甚至离开学校以后仍能坚持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以生动活泼的方法教育学生明确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②使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时学生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体会到受尊重的满足感。同时,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他们对学习的认识,从而增强学习动机;③培养学生对各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④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组,这对增强学习动机常常有不可估量的作用;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对所教学科的热情、教师的亲和力、教师教法的灵活性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变成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区别于传统的“注入式”(即“填鸭式”)教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其侧重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基本要义,使之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有迫切希望掌握它的愿望或冲动。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完全适合,因太易而不能成为问题情境;完全不适合,因太难而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既适应,又不适应的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式多种多样,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可以在教学开始时创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甚至教学结束时引入。从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看,如故事情境、教具演示情境、动手操作情境、视频情境,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实际上,具体的问题情境设计十分灵活,取决于设计的意图和教学资源的具体实际。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提高,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的研究发现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字曲线关系(即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见图4-2)。

图4-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示意图

学习效果与动机水平、任务难易密切相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的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还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越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越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按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水平。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内容,要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紧张一点;而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内容,则要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要尽量心平气和地引导,以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要正确对待学习竞赛。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斗志,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完成任务,获得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学习竞赛组织得当,能有效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但是,过多的竞赛不仅会失去激励作用,而且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组织学习竞赛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竞赛次数要适当,不要过于频繁;二是选择恰当的竞赛方式,使不同的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三是竞赛之后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避免竞赛带来的副作用。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学习结果的任何反馈信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学习者为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布克(W.F.Book)与诺维尔(L.Norvell)的研究发现:有关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对学习动机具有激发作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实验中,他们让学生又快又准地练习减法,每次练习30秒,共练习75次。在前50次练习中,让甲组学生知道每次练习的结果,不断鼓励和督促他们继续努力,并对所犯错误进行分析,而对乙组学生不进行反馈,结果甲组学生成绩比乙组学生成绩好。在后25次练习中,给予乙组充分的反馈信息,而甲组学生不知道成绩结果,结果乙组学生成绩优于甲组学生。[3]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的结果。

利用学习活动的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在反馈信息中加入包括奖励和惩罚在内的评价性内容,这样会使得效果更好。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奖励和惩罚对于学生动机的激发具有不同性质的作用。一般而言,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表扬、奖励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rlook,1925)曾将106名四、五年级的学生分成四个等组,各组的能力相当。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进行难度相等的加法练习,每天15分钟,共练习5天。控制组与其他三个组学生隔离,单独进行练习,不给任何的评定。受表扬组、受训斥组与静听组在一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表扬和鼓励,受训斥组都受批评和指责,静听组则不给任何评定,只是静听其他两组受到表扬或批评。实验结果发现,三个实验组的成绩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的成绩最好,静听组的成绩(因与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在一起,受到间接的评定,动机唤醒程度较低)劣于受训斥组。所以,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表扬。

事实上,有效地进行表扬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表扬和奖励理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布洛菲(Brophy,1983,1986)总结有关表扬的文献后认为,有效的表扬应具备下列关键特征:①表扬应针对学生的良性行为;②教师应明确学生的何种行为值得表扬,应强调导致表扬的那种行为;③表扬应真诚,体现教师对学生成就的关心;④表扬应具有意义,即如果学生投入适当的努力,则将来还有可能成功;⑤表扬应传递这样的信息,即学生努力并受到表扬,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项任务,并想形成有关的能力。[4]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不同会引起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就稳定性维度看,学生将学习的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因素,则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其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如果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运气、环境等不稳定因素,则不会影响其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和学习行为。就内在性维度来看,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等内在因素,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对未来的学习活动会更投入,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如果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在因素,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就可控性维度看,学生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努力等可控因素,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犯罪感。如果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能力、运气等不可控因素,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可以解释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个体不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其今后的行为。这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是有实际意义的。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即进行正确归因;其次,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学生今后发展角度进行积极归因。

思考题

1.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由那些心理成分构成?

2.学习动机分为哪些种类,请举例说明。

3.为什么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4.怎样看待外部强化的副作用?

5.说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6.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应该怎样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7.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8.学生的成败归因方式与其学习动机之间有什么关系?

9.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例分析

1.下文案例对我们激发学生动机有什么启示?

只有你能欣赏我[5]

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幼儿园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3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啥,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一顾。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都能坐3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的数学成绩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有些智障,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家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回到家里时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了信心。他说,你并不笨,只要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第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了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上初中了,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之外。她有些不习惯,临别时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对儿子说过: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大哭起来:“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这时,她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2.下文案例对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什么启示?

失败的恐惧实验研究[6]

1920年,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B.Waston)与他的学生雷纳(R.Rayner)首次开展了一项以人类为被试的条件性恐惧实验研究。他们的实验对象是一个名叫艾伯特的婴儿。艾伯特原来并不害怕小白鼠,曾与小白鼠一块儿玩过许多次。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每当艾伯特正要伸手去触摸小白鼠时,实验者便在艾伯特身后发出一个尖锐的刺耳声。由于尖锐刺耳声的作用,艾伯特立即表现出恐惧行为,不敢再摸小白鼠。经过连续七次的配对呈现后,艾伯特再看见小白鼠时,就会哭叫,并迅速躲避。在实验的后期,艾伯特习得的这种恐惧反应甚至会泛化到小白兔、白围巾、棉花、老人的白胡子等其他相关的物体上。

华生及其学生雷纳因为这一首例以儿童为被试的恐惧实验,而落下了骂名。

【注释】

[1]转引自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27~228页。

[2]刘国权:《小学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5~66页。

[3]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56~257页。

[4]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59~260页。

[5]素材来源: www.51.com(西部BBC教育),编撰时有改动。

[6]素材来源:彭香萍主编的《小学教育心理学》,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