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小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与学习目的、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忽视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评价,只重视学习效果,无疑是学习评价中的一个误区。为了表示对教师、家长的尊敬和顺从,于是在学习动机上明显表现出服从意识,即为顺从、服从师长的要求而学习。

浅谈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与课堂常规训练

宋廷禄[1]

摘 要: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分析研究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激发和转化其良好的学习动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有效地组织竞赛,恰当的期望与科学的评价,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都能有效地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加强学生课堂常规训练,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纠正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关键词:学习动机;培养;课堂常规;训练

小学生学习动机如何培养与课堂常规如何训练,下面粗表浅见,求诸同行与专家指点。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就小学教学来说,分析研究当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激发、转化其良好的学习动机,对于有效地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与学习目的、教学效率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小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根据我30年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所进行的研究,对小学生学习动机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一)学习评价的误区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和学校的声誉与地位。以教学为中心又是学校工作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的体现。因此,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没有比关注学生学习更为重要的事情。然而,学生一次考试结束或平时对学生的评价,总是首先看“成绩怎么样”。如学习成绩好,则一好遮百丑,而不去关心取得成绩的原因和所付出努力的过程。如学习成绩差,则常以“太笨”之类论之,很少从学习过程和学习动机方面去做具体的分析。其实,由外部客观条件和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说,忽视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分析评价,只重视学习效果,无疑是学习评价中的一个误区。正因为这样,不少教师常常因学生学习成绩不佳而感到困惑。

(二)学习动机的特点分析

从总体上讲,当前小学生学习动机的主流反映了他们求知心切、努力竞争、刻苦向上的精神风貌,因而具有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果好等特点。但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和主观心理的驱使,又反映出如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习动机的功利性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又是人们思想深处的一场革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更注重当前的物质条件的满足,而精神文明的需要相对滞后。成人(特别是家长)的这种观念投射在学生心目中,反映在学习动机上,表现出较大的功利性。一些家长如以考好了给多少奖金或买“最喜欢的东西”之类为诱因,激励孩子学习,这种现象在缺少家教常识的众多家长中已司空见惯。长此以往,学生为物、钱而学习,表现出突出的功利色彩,倘若“考好了”不兑现,将会大大减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且会产生“父母说话不算数”的观念。倘若目标(分数)定得太高,经常达不到,则会丧失学习兴趣。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师的方法不当,如总让成绩好的学生当班(队、组)干部或对成绩好的学生给予频繁的物质奖励等等都是形成学习动机功利性的重要因素。

2.学习动机的服从性

学校教学评估制度不够完善,分数成了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同时也成了学生的“命根子”。我们常见到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评为“听话”“好学生”的情况,班主任以及科任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评选“三好”学生等也最终落脚到谁考试成绩最好,谁就是好学生这个结论上。一些家长更有甚者,他们平时很少过问孩子的品行和身心状况,尤其是那些望子成龙的慈母慈父总是喋喋不休地教育孩子要在学习上取得高分,才能出人头地。某一学生问:“妈妈,你的生日我该送什么礼物?”母亲脱口而出:“你成绩好就是最好的礼物。”学校和家庭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必然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师长们的好学生(好孩子)标准就是学习好,否则就是坏学生(坏孩子)。为了表示对教师、家长的尊敬和顺从,于是在学习动机上明显表现出服从意识,即为顺从、服从师长的要求而学习。

3.学习动机的避害性

教师与家长希望学生(孩子)学业成绩好无可非议。但在激励方式上如果走向极端,就出现对学业差生滥施惩罚甚至使之饱受皮肉之苦等现象。有的家长不仅要体罚成绩差的孩子,还因其学习成绩太差而不参加学校的家长会,提出要把孩子赶出家门等等,使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甚至白眼和体罚)和家庭受到两面“夹攻”之威胁。特别是一些离异家庭对学生学习成绩采取极端的苛刻要求,使用令人目不忍睹的惩罚手段。曾有报载:一母亲对其孩子的惩罚是达不到标准,差一分罚站一个小时。一次考试该生语文、数学等都是90分以上,唯有美术不及格,结果被母亲罚了5个多小时,使之身体和心灵受到极大的摧残。于是勾起了孩子对生母的眷念,不得不离家出走,演出千里寻母的悲剧。具有“避害”动机的学生为数虽然不多,但在一些夫妻离异率逐年上升的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注意那些在学习上提心吊胆,为不被挨打、挨骂,不被侮辱惩罚而学习的孩子们。

4.学习归因的偏差性

人们在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这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因为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在学校中运用归因理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改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一些频繁参加考试且失败的学生,往往都是从“能力高低”“任务难易”“运气好坏”等某一个方面去寻找原因,很少从“努力程度”方面去分析。能从以上四个方面去客观地全面反思其失败原因的学生就更少了。形成这种偏差的原因,一是所处客观环境条件的影响,二是教师的教育方法问题,三是学生本身学习动机就具有“不定性”,“为什么而学”不明确,这样被动地学习,必然会以“推卸”的心理去寻找成败的归因。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策略

动机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人的动机,既可由内驱力激起,又可能由外在刺激而引发。因此,动机本身是一种极具内隐性和可变性的个性心理。学习动机亦如此。要把握激发、转化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非易事,但根据学习动机变化的规律和教育实际、学生心理以及所处环境的实际,可以找到一些相应的策略。

首先,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校风建设、班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发勤奋学习光荣的意识,从而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需要。其次,要注重内部心理品质的培养,如正确估价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强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使学生保持一种不断促进自己发奋学习的内驱力。再次,要强化各种内外因素,如帮助学生明确目的、注重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有效的竞赛、恰当的期望与科学的评价、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都能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课堂常规的训练

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充分地认识到课堂常规训练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的坐、立、读、说、写、听等姿势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思、问、议、做、守纪等习惯,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教育等。教师加强课堂常规训练,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纠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课堂常规教育,致使学生课堂常规差,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就显得特别重要。对学生课堂常规训练,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之一。对学生课堂常规进行强化训练应如何进行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较好:

(一)拟方案,定措施

在开始训练前,教师必须深入调查分析,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先制订出切合实际的训练方案,拟订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措施。克服盲目性,让今后的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使训练收到实效。

(二)正确引导,说明道理

作为农村小学的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对是与非,往往不能正确分辨,要想使学生能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必须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课堂中的一些行为习惯的好与坏。因此,教师在学生课堂常规训练前,要向学生讲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又有什么害处等。如写字的姿势,正确的书写姿势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能写出一手好字;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容易形成驼背,影响视力,还不能写出规范的字。学生明确了写字姿势的规范与不规范的利弊之后,就能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三)初训练,要示范

在训练初期,部分课堂常规光靠教师口头上讲还不行,教师还必须先把规范的动作示范给学生看。如读书,教师就要边讲边做:双脚并拢,身坐直,抬头挺胸,胸离桌一拳,双手握书,眼离书一尺左右,音量适中,用普通话朗读,正确断句。学生有了教师较规范的示范,就会按这个标准去做,就一定能达到规范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要求学生怎样做,教师必须时刻起到表率作用。如教师要求学生的字要写规范,教师的板书就不要潦草。这是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力强,可塑性大。

(四)多鼓励,少批评

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讲几句话,拿点东西,犯点小错误。教师发现后,最好不要立即批评,而是采取表扬其他同学的方法来提醒他,使其纠正。如有同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发现后,应立即对课堂常规表现最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受表扬的同学会表现得更好,精力不集中的同学心里也清楚是自己表现不好,但心里乐于接受并改正。采用这种表扬的方法,比直接批评更有效。

(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学生课堂常规内容较多,难度较大,不可能一下子就能使学生全部规范化。在训练中,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循序渐进,一个一个地进行训练,一个一个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如学生养成的课堂纪律这一行为习惯,最初只要求学生不随便讲话;第二步要求学生少讲空话,不乱拿东西;第三步要求学生不讲与学习无关的话,不拿东西;第四步要求不讲话(讨论、提问、回答除外),不拿东西,不东张西望,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这样逐步训练,学生易于接受。

总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帮助学生明确目的,注重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有效组织竞赛,提出恰当的期望,使用科学的评价,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就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课堂常规训练,内容多、工作量大。学生课堂常规训练很容易半途而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课堂常规训练是一项长远的、近期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工作,很容易被教师忽视。另一方面,学生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之前,已有一些不易纠正的不良行为习惯,这就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因此,班主任老师要把课堂常规作为重点来训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伯黍,燕国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释】

[1]宋廷禄,重庆市永川区寿永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