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班化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小班化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是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还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都应当是一个审慎的研究过程。本节重点说明小班化教育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实务。因此,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主体。激励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学生的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无论是校本课程或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还是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都应当是一个审慎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应当包括对学校追求、课程理想、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在小班化学校,我们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让教师全程参与规范化开发课程的过程,是小班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思考小班教学精神的过程;教师全程参与课程的开发工作,使得他们的课程实践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本节重点说明小班化教育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与实务。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校长(教导主任)、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各自的重要作用,脱离哪一方都有可能导致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失去其意义。因此,校长、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主体。

1.校长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校长往往在学校的课程开发工作中占有决定权。校长对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的态度决定着课程开发工作的走向。

首先,作为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校长要对小班化教育的课程理念具有清晰的认识,即:追求多元化、适性化和个别化的小班课程。他首先要明确几个基本问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的小班化教育学校是什么样的?根据区域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应该为自己的小班化教育确定什么样的特色追求和质量标准?也就是说,首先要有一个学校发展的总蓝图,明确学校小班化教育的远景追求和现实取向。校长有了自己鲜明的小班化教育主张,就可以避免在课程开发中漫无边际的探索。

其次,校长对小班课程的理解以及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办学理念需要让全体教师明确,并给予支持,使所有教师在课程开发工作上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同样,对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进行培养和培训,并与教师不断就课程开发和实施问题进行沟通也十分必要。这种培训、沟通应当时常反映在教师在职教育的内容之中。

第三,校长应当成为教师课程开发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教师的课程开发往往从个人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出发,难免缺乏整体的视角,同时由于我们的教师普遍缺乏课程论的学习背景,所以在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践中更需要校内外专家的及时指导。校长应当担负起校内专家的职责,及时为教师指路、解难、纠偏。

最后,校长还承担着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践进行评价的任务。及时地采用表扬、激励等措施来对教师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进一步工作。

案例一

校本课程的管理注重抓好几个方面的质量监控

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 唐盛昌

为使校本课程及其与之相匹配的实验教材得到科学、有序的开发,使之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我校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质量监控:

第一,为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零散、片面,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在对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资质、潜能进行整体分析的前提下,构建校本课程开发的体系框架。这既保证了学生所学知识领域的全面性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又给予了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充分空间。

第二,在每一门校本课程开发之前,均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潜能、需求,适当征求学生对内容安排的建议,兼顾教师开发能力与学校资源的可提供性。

第三,每一门校本课程的建立都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要求、内容安排、课时、教育适宜对象分析及评估要求。

第四,校本课程实施分两类,有些作为学生必学的模块与科目,有些作为学生选学的内容。选学的校本课程要求选学人数不少于5人,有教材(选用现成教材或自编实验教材)方能开课。自编校本实验教材,采用“借阅法”循环使用并不断修正、完善。学校定期做好学生对课程学习反馈的记录。

第五,注意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材的编写中引入相关专家的力量,定期征求专家的意见。

第六,抓好校本课程开发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发教师的潜能。学校一方面搭设各类舞台(如开展教学研讨、带教)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明确规定每位任课教师在3年内必须开出2~3门校本课程,开设课时累计不少于100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激励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学生的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努力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七,构建校本课程教学评价与奖励机制。学校对学生校本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将结果列入学业成绩报告单,作为学生升留级、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干部、推荐保送大学的依据之一。教师校本课程教学的绩效则以学生满意率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以促进教师在教学中主动思考学生的需求。为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学校定期资助出版成熟的校本教材。

案例二

校本课程让这所农村小学特色鲜明

1998年,奚亚英调任常州湖塘桥中心小学校长。那时,湖塘桥中心小学是一所“生源一般、师资平凡”的农村中心小学,但在短短8年时间里,他实现了从普通学校到省级实验小学再到省特色学校的跨越。这到底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呢?

上任伊始,奚亚英校长清醒地认识到,要创特色学校没有特色课程是办不到的。2000年2月26日,经过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们共同协商,奚校长将《关于改革现行课程,构建办学特色》的报告送到了湖塘镇党委和政府及区教育局。报告中提出了这样的设想:开设艺术特色课程,一至四年级开设英语口语课程,同时也表明了决心:“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必将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我们会披荆斩棘,全力以赴诸之实践!”各级领导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批准了该报告。教育局的意见是:可以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但师资由学校自己解决,镇政府同意解决师资经费。

在一所农村小学实行课程改革谈何容易?首先面临的就是师资问题。拿艺术课来说,当时全校就一位民办音乐教师和两位美术教师。全校17个教学班,从一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英语教师哪里来?那段时间,奚亚英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处寻找教师,首先是一些艺术专业团体的人员成了她拜访的对象,江苏省歌舞剧院、刘海粟美术馆、区文化馆成了外援,这些专业团体的人员被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同时,启动了学校教师的艺术培训,从各界招聘有英语特长的人员来校任教,校内英语基础水平较好的部分教师从其他学科转教英语……在寻师路上,最让奚校长得意的是:在她的感召下,扬州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张大霖也来到这所农村小学任教。说起这事,张大霖老师非常感慨地说:“我完全是被奚校长的求贤若渴之情感召来的。”他说毕业前夕,在母校开了自己的专场音乐会,当时还象征性地邀请了奚校长,本以为奚校长忙可能不会来,没想到在开音乐会的那一天,她专门从常州坐了3个小时的车赶到学校,下车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腿。她一瘸一拐地来到音乐会现场,并亲自上台为他献花。心诚则灵,还没毕业的张大霖当即决定来湖小工作。在广纳贤才的过程中,奚亚英跑上海,赶北京,访名学府,走艺术馆……经过努力,师资问题总算临时解决了。

除了教师,课程改革实验还面临课时问题。当时,新课程还没有推行,课程表上还没有校本课程的一席之地,要开课却没有课时。怎么办?学校又进行了课时改革,把每节课由40分钟缩短为每节课35分钟,试行长短课时,把节省出来的课时用于校本课程。教师问题解决了,课时问题解决了,校本课程改革实验终于可以扬帆启航了。

2001年秋季开学,学生惊奇地发现课表上增加了新的课程:艺术选修、足球、思维训练、英语口语。特别是艺术选修,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学校成立了管乐、弦乐、打击乐、民乐、美术、书法、舞蹈7个辅导中心。每周三下午,学生打破年龄、班级界限,分头到7个中心的60个选修班上课。

经过8年的努力,湖小的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一门艺术技能或专长,“佳佳百人管弦乐团”频频亮相省、市舞台,学校先后在常州市刘海粟美术馆举行了三届学生书画展,多幅书画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活动中获奖,乡村娃的书画作品被送到香港、天津等地展出。

回想开设艺术课程,奚亚英的想法很朴素:“开艺术课不是想让学生成什么家,主要是让他们精神生活丰富一些。”当初开设艺术选修课的时候,全校只有30%的学生选修。8年过去了,学校90%以上的学生都选修了至少一门艺术课程。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校的特色凸显出来了,不少城区的家长也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湖小来读书

(据《中国教育报》2007年2月9日第5版)

2.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内在的、并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过程的推进中,教师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在学生这一级,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整合相关资料,以兹开发备用。课程方案出台后,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的这种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其他角色无法代替也无法企及的。

傅建有先生认为,只有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研究者,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关注课程开发问题,并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具体地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如下作用:

①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首先要具有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为了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成效,教师就不得不认真学习一些课程理论,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进行的学习活动往往具有较高的成效,这种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②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也可以提高教师的学科教学能力。一般而言,学科教学都是站在一门学科的角度,只是看到整体课程的一个方面,不可能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只有站在整个课程结构的高度,才能对所教学科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也只有站在整个课程发展与改革的高度,才能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对所教学科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安排。

③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对教师的精神世界有重大的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给教师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观念,如民主的观念、合作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等。

案例三

我在校本课程中成长

在我参加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之前,“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在我的头脑中很模糊,只知道校本课程是教师突破传统教材的内容和模式研发新的教材,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直到我真正走入校本课程才发现它并非我想象的那样简单。

我校因地制宜,把“生活工艺”作为我校的标志性校本课程来开发建设。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我们也面临迷惘和困惑,毕竟这也算是前无古人之举:其一,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考,一切要靠自己摸索;其二,没有现成的教学用书,教材要“自产自销”;其三,校本课程具有学科倾向性,绝大多数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技能培训。面对以上困难,我校领导拿出了有效举措,专门成立了一个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研究和探讨,最终结合本校资源和已有经验将我校的校本课程定为《生活工艺》。为了拓宽大家的视野,提升老师们理论水平,校长多次将专家请进门对老师们进行理论培训。虽然做了多年的教师,大家都是根据现有教材来授课,从没想过有一天会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来授课,这回校长让我们成为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被分到中年级校本教材编写组。在同事们的共同协作和努力下,我们的教材终于全部出炉了,中间的辛苦与欢乐自是不必说了。为了提高全体授课老师的技能,学校分批送老师出去拜师学艺,送培的老师回来后又对全体教师进行授课技能培训。

在全校老师们的努力下,我们学校终于在上学期期末迎来了面向全市的校本展示活动。这既是一次校本课程成果的展示,也是一次接受外界信息回馈的机会。我校的这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我的一堂校本课《神奇的报纸》在这次活动中有幸代表学校进行展示。

3.学生需求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意义

小班的课程开发,其目的就是要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而当前的课程开发在重视学校和教师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需求。学生一般很少有直接的机会向学校反映他们对开设的课程的看法,实际上,如果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无法满足或者脱离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他们通常就会以上课不注意听讲、走神、违反课堂纪律等方式来间接表明他们对课程的态度,甚至会发展为厌学、旷课等。只有在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评估,开发出满足学生兴趣和需求的校本课程,才能促进学生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因此,充分结合社会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观,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前提。

小班化教育,使我们的学校和教师为每一个孩子设计课程成为一种可能,这也是小班个别化追求的必然。

案例四

让教育适合学生而非学生适合教育

我在澳大利亚南澳洲的私立学校圣·伊格纳萨斯学校小学部访问,对这所学校的“因材施教”计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因材施教”计划就是要使他们的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个“因材施教”计划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特殊的教育,是专门针对学校里低智商儿童的教育,这些学生属于永久性的智力障碍,他们有的是语言障碍,有的是听力障碍等;二是补救的教育,是针对短时间内语言和数学有问题学生的教育,这些学生属于短时性的智力障碍;三是天才和特别才能的教育,是专门针对智力特别优秀学生的教育;四是高智力和大潜能的教育,是专门针对智力超常学生进行的教育。

这四类学生的课程都是由特殊教育老师与各班班主任一起研究设计开发的。课程实施是由一批专门的教师来负责,他们既教低智商的学生,又教高智商的学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他们非常注意课程的衔接性,使得学生在这里学习的内容回到班上以后能够衔接上,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这所学校还有一幢专门的“因材施教”楼,整个小楼全部用于特别教育,里面有很多不同的小教室。我惊叹于他们把教育做得这么精细。全校450个学生,有这么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很细致地关照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品质、心理健康等每一个方面的发展,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因材施教”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理想的课程应该向每一个学生开放,适合他们不同的发展需求。我们要使教育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我们的教育。因此,我们应该从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出发,设置多元化的发展目标,使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处于一个开放的弹性管理的过程中,尽量创造最丰富的教育资源,提供多层次的教育需要,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另外,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中的个体化。校本课程突出的不是统一性、一致性,而是基于学校的现实而展开的,是针对本校学生实际而设计的,教师最能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况,因此,应当在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中把这种了解体现出来。

(选自许新海:《澳洲教育故事》,《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0日第7版)

案例五

契约学习

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校长 丁利民

我校是一所小班化教育的实验校,多年来,在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上作了许多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在班级人数上,小班已具有很强的优势,一般在30人以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见一些“特别”的学生。国家课程对于他们而言,或不能满足需要,或过于艰深,很难达到其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尝试了“契约学习”。其中,特别强调家长的参与。

“契约学习”,通俗地说就是指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共同讨论,商量决定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如何,或者说是师生、家长通过协商共同作出有关学习的决定,共同学习的权利。它的形式主要是由学生、家长与指导教师共同协商形成书面协议,内容涵盖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方法、学习活动进行的时间、完成的形式及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等。“契约学习”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可以是长期协议,也可以是短期协议。“契约学习”的主体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享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探索“契约学习”将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求,让教师切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融入到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去。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尽管不同形态、不同领域的学校课程开发有所偏重,各有特点,但是基本的思路是差不多的。我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来说明课程开发基本的程序和步骤。

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六大步骤:组织建立;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在这个操作流程中,学校在完成第一个步骤之后,可以从其余五个中的任何一个步骤入手,也可以几个步骤同时进行。即使是第一个步骤,也会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而同时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和改变。不同的步骤所涉及的参与人员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表

1.组织建立

随着学校课程开发工作的兴起,很多学校十分重视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领导,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如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还有的学校就某一方面课程的开发工作成立教师工作坊,这一研究意味显得更为浓厚。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在这些组织中应当具有最为权威的地位,它的成员应包括学校行政人员代表、年级及学科教师代表、家长及小区代表等,必要时还可聘请学者专家列席咨询。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审查、决定全校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及相关实施内容,以确保教育质量,维护学生受教权益。而后两者所负责的领域则更为具体。

2.现状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包括需求评估、资源调查和问题反思等环节。其中,需求评估是要对学生的发展需求、家长的期望、社会和社区的要求以及学校发展规划等因素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资源调查的目的是要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和限制,比如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教辅人员的情况,各种课程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的资金情况,办公设备和用品,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社区潜在资源,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可能反应等。问题反思则是要在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之间取得一种动态的平衡。

小班化教育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关注小班的课程需求,将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全员发展等目标考虑进去。同时,要将小班的班额优势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条件之一充分加以利用。

3.目标拟定

校本课程的目标拟定至少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工作,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及其相应的开发成果,另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课程目标。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目标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一般目标,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目的,它与整个教育系统的哲学或价值观基础密切相关;另一个是具体目标,具体目标要尽可能把学生在学习结束时应该获得的能力与态度陈述清楚。小班化教育学校在拟定校本课程目标时,更多的是要考虑目标的适性化、个别化。

4.方案编制

校本课程方案的编制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校本课程方案,就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进程中,对校本课程的一种规划或设计。它规范了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资源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使得课程的落实得以保障。校本课程方案在学校实践中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整体规划,另一种是教师对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我们把前者称为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后者称为课程纲要(其主要内容、结构参见“案例六”)。

5.解释与实施

校本课程初步设计完成后,首先需要对实施这门课程的教师进一步阐释本课程的相关问题,使有关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该课程的实施目标和方式;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该课程,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教师还需要得到教学辅助部门等相关人员的帮助,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在取得一致的意见后,我们设计好的课程才可以进入课堂。

6.评价与修订

校本课程的评价就是对其自身开发历程进行评价的过程,是对其自身开发过程的一种质量监控过程。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与目标定位的评价,对校本课程方案的可行性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它不应该仅仅是总结性的,更多的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与修订我们的课程。

案例六

《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说明

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世界,让他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追求传统文化存在的空间,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心智,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我校编写的《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正是本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要,基于我校所处的凤凰台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特色的优势,以人文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学生接触我国古代诗词、建筑、雕塑、书法从而感受中华艺术的神韵,使学生在绘画、演讲、网络运用、摄影、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通过了解凤凰台区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南京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培养他们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良好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

校本课程的需求分析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的校本课程。作为在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的飞速发展。

2.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著名学者冯骥才在谈到传统文化时说到:“传统文化代表着民族情感,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化我们的文化主体,保护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热爱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人应当具有的品质。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学校,应当首当其冲地扛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大旗,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通过对凤凰台文化课程的学习和体验,可以用凤凰台的文化滋养学生,可以使他们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帮助他们将来成为伟大祖国复兴的优秀建设者。

3.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开发校本课程之初,我们有针对性地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及分析,总结出我校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自我发展的需要:

(1)对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和了解的愿望。

(2)对提高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

(3)对更多地参与到社区社团活动,锻炼人与人交往能力的需要。

(4)对动手动脑、活学活用等多方面技能的需要。

凤凰台校本课程正是基于这些需要,将有关内容较为合理地融入进去,从而从各方面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特色的优秀学生。

4.创建小班化教育特色的需要

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利于学校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我校作为一所飞速发展中的小班化特色学校,急需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不仅仅是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特色,更有学校文化上的特色。因此,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千年百尺凤凰台》这一校本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掘我校所蕴含的地域特色,从而形成我校的独特校园文化,进一步彰显我校的小班化教学特色。

校本课程的资源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一定需要雄厚的财力和物力,关键在于对学校及周边资源的充分发掘和利用,我校开发《千年百尺凤凰台》这一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极为丰富。

1.凤凰台区域文化资源

唐代大诗人李白游金陵时曾留下“凤凰台上凤凰游”的经典诗句,诗中的“凤凰台”就在我校所处的城南花露岗上。学校周边还坐落有瓦官寺、金粟庵、谢公祠、刘芝田故居等十多处历史遗迹,这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天然的地域资源。

凤凰台还流传了众多的诗词歌赋,除了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之外,王安石、杜甫、王冕、白朴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骚客均作有与凤凰台有关的诗词。凤凰台还遗留有绘画、雕刻、民俗等众多传统艺术,这些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充足的人文资源。

2.校内资源

除了拥有丰富的地域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外,我校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积累了充足的校内资源。在硬件方面,我校建有凤凰台文化长廊,集中体现凤凰台文化的精华,校园内还有凤字铭石刻,让凤凰台的文化深入人心,在教学楼里,悬挂以凤凰精神为主旨的优秀传统故事,在点滴中教育感化学生。在软件方面,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成立了《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并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拥有一批对校本课程有热情、愿投入的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每周都安排专任教师教学校本课程,并组建校本课程的兴趣小组,为对凤凰台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1.校本课程的总目标

以课改为背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通过对凤凰台校本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对凤凰台历史文化的了解,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努力提高绘画、演讲、网络运用、摄影、社会实践等实践能力。

2.学生发展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比较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使学生的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

(1)增强学生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传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活动中去。

通过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对凤凰台历史的了解,从而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通过凤凰台诗词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传统诗词的喜爱,并积极投入到对诗词创作的学习中去,学做小诗人、小词人。

在建筑、绘画、民俗等多方面让学生进行接触和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渗透于校本课程中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在绘画、摄影、诗词、歌唱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

通过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去,通过宣传、调查、义务劳动、演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的结构

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内容

①围绕凤凰台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包括凤凰台诗词会、凤凰台歌会、小凤凰艺术节等。

②以凤凰台文化为背景,组织编写《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教材,并进行教学实践,对教学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和反思,并做好总结工作。

③以雏鹰假日小队为主要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与社区实践,包括调查凤凰台周边遗迹及其保护状况,宣传环保知识,参加义务劳动等。

2.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的实施面向全体学生,以少先队为载体,以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以雏鹰假日小队为主要活动单位实施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要突出感知、实践和探究,强调参与、体验、感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①校本课程的课时要得到保障,并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教学,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所教内容要充分挖掘相关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形式,教学过后要认真进行评价和反思。

②充分发挥少先队的阵地作用,积极开展进社区活动,通过宣传、劳动、调查、寻访等活动,充分发掘校本课程的内涵,丰富凤凰台文化的内容。

③以雏鹰假日小队为单位,以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教学,强调学生的感知、思考和探究,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凤凰台文化,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④教学活动的基本实施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交流阶段。准备阶段要注意搜集相关的资源,拓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面,并确定培养学生的哪一方面技能或情感道德价值观;实施阶段要注重课堂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得真知;活动的总结与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结果、体会、方法进行总结、交流与反思,注重实事求是,方式灵活多样,进一步深化学生的体验。

⑤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要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学生在“背诵”、“摄影”、“考察”、“创作”、“歌唱”、“访问”、“宣传”、“想象”、“绘画”、“讨论”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凤凰台文化,进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3.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校本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

成立校本课程评价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的检查评价。

在评价中,应当以学生为评价主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师生关系的实际感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应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内容。

同时,任课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纸笔测试等,从而对学生实际的获得给予正确的评价。例如,组织学生根据校本课程的要求进行“考级”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在校学生做出吟诵经典的凤凰台古诗词的要求,并进行相应考核,相关资料记入档案袋。在学期结束,组织学生进行纸笔测试以考察掌握程度。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注意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管理和保障

校本课程需要在多方面得到保障,在相应的管理制度下才能顺利地实施,学校高度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来提供充分的保障措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小组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及相关实施教师担任组员。

2.专家引导

邀请国家督学成尚荣等专家参与课程的论证和指导,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宝贵的意见,加强教师培训,为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3.经费保障

学校提供保障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中所必需的经费,保障校本课程实施。

4.档案管理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及时整理资料、存档,不断总结经验。

(作者汤飞为南京市凤游寺小学教师,《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主编,该课程获江苏省优秀校本课程案例评比一等奖)

三、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众所周知,开设校本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施该课程的基本条件和保证,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校本课程。

从物化资源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将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分为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从校本课程实施的条件来看,又有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之分。校本课程的资源,既可以直接生成课程的内容,也可以服务于课程的实施。

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并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各地要建立课程资源中心,协调各方力量,开发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为内容的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中心的作用,指导学校选用、优化和整合适合本校的课程资源,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

恰当利用课程资源,会使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越走越宽。

1.利用学校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凤游寺小学的六足园生态实验室课程

2005年,凤游寺小学建设了校园新景点———六足园。六足园内饲养了包括国家二级珍稀保护蝶种———中华虎凤蝶、丝带凤蝶、玉带凤蝶等五种蝴蝶,种植了杜衡、马兜铃、柑橘等蝴蝶的寄主植物。经过一年多的培育,园内寄主植物全部成活,于2006年正式开始由学生饲养蝴蝶。每年3~9月的七个月时间里,六足园内蝴蝶翩翩飞舞,学生随时可以入园与蝴蝶零距离相处,成为一个灵动的校园景观。学校的蝴蝶保育小组通过一年多的连续观察和探究,记录下大量关于蝴蝶生态的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学生在蝴蝶保育活动中,得到了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技能的充分发展。2007年,“蝴蝶保育”项目获南京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江苏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南京市唯一的一个二等奖及评委会影像单项奖。孵化了今年南京的第一只中华虎凤蝶,《金陵晚报》头版、二版进行了题为《南京人创造蝶史》的图文报道,引起轰动。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多个频道都进行了采访报道。《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媒体对六足园的蝴蝶保育活动进行了专篇介绍。《科学大众》杂志发表了江盛元副校长的文章《六足园里蝴蝶飞》,《小哥白尼》杂志也在2007年5月号上介绍这一校园科普探究活动。现在,学校又在著名课程专家郝京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始开发《蝶舞凤凰台》校园生态实验室课程。

2.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太阳城小学的微型课

教师的爱好、特长、兴趣是学校课程开发最重要的资源。太阳城小学的“微型课”,就是在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从所教班级实际出发,在一个时期确定一个主题,自编教材进行教学。如:自编教材《海底世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大海,了解了许多与大海有关的知识;自编教材《对对子》,使学生深刻地接触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自编教材《中秋话月》,其中对中华传统节日风俗的介绍,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编教材《走近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对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介绍,激发学生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和向往,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崇,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爱国之情在学生的心底升华。

3.利用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的走进花木校本课程

金坛市尧塘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他们有着和一些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一样的苦恼,即开发什么样的校本课程。经过对学校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分析,他们选择了“走进花木”这个课题,并用整体的、系统的思路去设计这一课程,获得了成功。

案例七

农村沃土上绽放的特色之“花”

———金坛市尧塘小学《走进花木》校本课程研发与实践

陈玉华 王叶华

酝酿篇———集思广益

尧塘小学八十载的办学历史中,乒乓运动有过辉煌,“锡剧之乡”的绵绵吴侬软语也曾传唱数十年。近十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的转型,花卉苗木的普遍推开,校园近12亩花木实践基地的开辟,园林式校园的步步营造,花乡学子养花赏花又成了我校别具特色的活动。然而养花赏花似乎还没有或缺乏作为课程应具备的完整要素和条件,其实质仅仅只能定位于培养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充其量是一种有组织的校园兴趣活动。如何以此为素材,深入挖掘学校文化资源,利用校内及社区一切有利的因素和条件,贯通多种渠道,形成长期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校本课程,成了全校教师关注的焦点。

2004年春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我们自主开发课程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新学期伊始,“我说校本课程”专题沙龙就应时地开设了。

“锡剧在现阶段还有没有生命力?”“乒乓除了科学化训练技能外,还有什么功能?”最终讨论主题集中在花木经济与花木文化如何链接上。大家一致认为:尧塘镇素有“花木之乡”的盛誉,95%的农户种植花木,二十多年的传承运作,花木培育、栽种、加工、销售,已形成一条龙规模化经营;校园内花草葱茂,绿树成荫,整洁幽雅的环境与风格别致的建筑群交相辉映,昭示着这是一方育人的生态胜地。假如我校确立以花木文化为校本课程,那么,无论从课程资源,还是到实施条件都已成熟,能得到社会、家长的关注和支持,会成为造福地方经济、成就学生发展、提升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专题研讨,使我们对校本课程的定位、特点、开发方式、开发程序等有了第一次整体认识,对开发花木文化达成了共识。后经过问卷调查,行政、骨干教师反复商榷,以“花木为主体,以乒乓、唱戏为两翼”的校本课程结构初步形成。特级教师、原市教研室主任夏亭尔来校在专题讲座中指出:“尧塘小学可以利用花木唱大戏”,接着又循循善诱地抛出花木与怡情养性、花木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花木与人性品质、花木与花木文化、花木课程与学科整合等话题,使全校教师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从认识花木到学习种花养花,到吸取花木的灵性与感悟花木的品质,形成尧小的办学特色,我校“走进花木”特有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正式启动了。

开发篇———众志成城

校本课程开发小组成员经过研讨、交流,创造性地出台了课程标准,拟出了教材的纲目,并划分为四大领域:自然美育(认识花草树木)、生命美育(花草树木与生活)、生活美育(花草树木与艺术)、创造美育(花草树木与道德情感)。课程目标实施过程是:走进花木(育花赏花)—立体美育(文化育人)—完美人格(人文、科学素养)—特色立校(有一定特色的现代农村名校)。

确定课程载体就要着手编写课程内容,即教材或课程教程、提纲。这不仅需要有一个具有课程开发能力、且敢于挑重担子的教师团体,还需要众多能付诸实施的精兵强将。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牵头,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组成了以“能人”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小组。夏主任被我们聘为顾问。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紧紧地和当地社会、生活相连。我们去花木公司了解有关当地花木经济的第一手资料,拜访苗木种植大户了解种植情况,在校园实地调查清点现有植物的种类与棵数,去花木市场了解花木习性和营销情况,对学生花木知识、花木文化了解的现有状况等等进行问卷调查。除此之外,我们还做了大量的网上学习和其他工作,尽可能多地搜寻挖掘社区和学校内的资源,收集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凝结着师生们辛劳与汗水的《走进花木参考方案》历时一个暑期孕育而生了。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纳入课题研究的范畴。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过程。只有具备研究性的课程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校本课程是鲜活的、发展的、创新的活动形态,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的学习活动过程。2004年8月,结合常州市2004~2007年课题的申报,我们申报了《充分开发地方花木文化,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市级课题,以课题研究引导校本课程的实施,指导教师学习理论,提高教师校本课程的实施水平,自觉地把校本课程的目标融入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学校三年主动发展计划之中。

实践篇———百花齐放

一个宏伟且远大的办学目标和教育理想的实现,一方面需要科学、精心的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全校师生坚定的信心,积极形成完善的配套措施,学校的特色教育才能逐步实现。这就要求全体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把自己的各项工作与之紧密相连。为此,学校出台了《尧塘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意见》,阐明课程实施的艰巨性、长期性,突出计划性。强调“要把实施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很有必要安排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主题的校本培训”,“继续组织教师读《走进花木参考方案》”,“聘请专家顾问引领实施工作”,“鼓励教师参与方案建设,在实践中探索与校本课程共成长”……

我们边实施边探索,边反思边收获。首先,我们进一步营造体现校本课程目标的校园环境,不断充实花木品种,提升绿化档次,美化校园的角角落落,努力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出彩,让每一棵草木寓情。花木文化专题、校本培训也深受教师欢迎,弥补了教师认识与技能的不足。其次,让课堂成为自主实施校本课程的阵地之一。教研组、学科教学老师都必须制定具体结合、体现校本课程的计划,而对于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则给教师以充分的开发教学内容的空间。我们还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发设计以“走进花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如“走进小村庄———花盆拾趣”、“漫步绿色王国”等;再次,突出学科教学与花木文化的整合,如语文有描写花草树木或和大自然有关的文章,我们就补充参考方案中的“四季美文”,或再收集有关文章加以拓展;数学课,以花木为题材,联系数学生活与社会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获取知识,以所学数学知识解决花木种植、营销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科学课,教师根据不同年级选择学生喜爱的且有代表性的植物开展研究,进行学科综合性学习……少先队活动是实施校本课程的另一重要渠道。红领巾社团具有新时期少先队自主教育的显著特点,小社团里学习大社会。我校大队部根据校情,创立红领巾花木公司,将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有机整合。“你我都来选一选”的校树、校花评选活动;“小小导游,我能行”校园花木介绍能手大赛等,无不彰显花木文化的浸润作用,张扬着生命成长的光华。

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是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强有力的支撑。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自主进行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依靠学校主体进行更多的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校本课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改进、自我激励。我校先后出台了《尧塘小学校本课程培训制度》、《尧塘小学校本课程实施及考评制度》,实实在在的从量化和质性上,扎扎实实地为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政策保障。

校本课程实施近两年来,就地取材的花木手工作品,琳琅满目;实践基地的亲身劳作,趣味无穷;赏花唱花写日记,情意盎然;贯以花卉美名的班级,花卉精神已逐渐融入其中,成为班级文化的主流……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师生的行为悄然变化,艺术素养明显提高,学校特色初显雏形。更让我们欣慰的是,校本课程像高效的黏合剂,使全校教师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率。它是一座富矿,我们将探索不止,开发不止。

4.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的校本课程———凤游寺小学的《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

凤游寺小学地处凤凰台遗址上。凤凰台周边地区经历了古城南京的十朝变迁,记载了古都文化的沧海桑田。通过对古凤凰台的介绍,该校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极大的兴趣,就此,开发了社区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走访社区,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里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加他们保护、发掘、传承历史文化的责任感。2005年,学校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在自己家周围,去寻访、发现凤凰台留给我们的痕迹。通过照片、DV、写生、寻访手记、采访记录等形式来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寻踪活动历时近两个月,历经春夏两季。全校同学都参与其中!在这片被誉为“墙缝里都有历史的刻痕”的地方,同学们发现着、欣赏着、陶醉着、感悟着。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连续五天对这项活动进行了系列报道。这样的社区实践活动课程,已经由“寻踪—发现”延伸到宣传和保护社区文化遗迹上。2006年,随着凤凰台文化建设的推进,该校开始设计《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教材。

5.建设校内资源,支持校本课程实施———同仁小学的阅读校本课程

同仁小学的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在南京市具有广泛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课程,学校的很多建设工作都是围绕着阅读来开展的。

走进同仁小学,你就会被浓浓的书香所吸引。学校电子图书馆和学生阅览室实行网络管理和全天候开放;教学楼的每一个楼层都张贴了读书格言;每一间教室都设置了报刊架、图书橱;每一块板报都设有读书专栏;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读书成长手册……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接触历史知识读物,使他们正视历史,把握今天,展望未来;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徜徉在童话故事里,让他们学会追求真善美,学会在逆境中不甘屈服。

学校还定期出版校级阅读专刊《小百灵》,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此外,各个班级的板报上还轮流设置“新书介绍”、“教你一招”、“阅读快递”、“优秀读后感”等板块,这些活动使学生尝到了阅读带来的喜悦。读书节活动更是同仁小学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以来的重要节日。每年5月,学校都会隆重举行不同主题的读书节,历时一个月,并且安排十来个大大小小活动,如红领巾书市、阅读心语征评、写作考级、故事大王竞赛、读书小博士评选等等,让同学们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读书中学习创造,在读书中拓展知识,在读书中愉悦身心。

小班化教育,其本身就是一种优质资源。如何在充分利用学校本土资源、区域自然和文化资源等基础上,结合小班化教育的优质资源,进一步积极创新,形成既有本校特色,又凸现小班化教育多元化、个别化和适性化的校本课程,是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更要思考和探索的重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