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填补国家课程的某些不足。这就需要充分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性原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从本校教师队伍现有水平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的潜能出发。针对第三个脱节,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制时,要注意校本课程的前瞻性原则。实践证明,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科学地预测未来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校本课程即“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空间,由学校的教师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某学段、某年级或某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而编制、实施和自主评价的课程。

校本课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当今世界已从工业化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标准化、规模化、大批量、统一性是主流,相对应的是注重教育要求统一性的国家课程的一统天下。知识经济是建立在自主选择性基础上的经济,强调小批量和多样化。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计划设计框架的要求下,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填补国家课程的某些不足。国家课程总体上来讲,其设置是非常科学合理、非常规范的,但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三个“脱节”:其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可能有所脱节。其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可能有所脱节。其三,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可能有所脱节。

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全国各个地区的,但是,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一个阶段内发展方向、发展趋势不同,导致教育需求总体相同局部存异,国家课程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的教育需求;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也往往脱节。国家课程是面向所有基层学校的,但全国各地同龄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自出生之后就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而不断扩大,因此即便是同一地区,(如同样处在静安区)学生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同时由于历史的积淀、办学者的主观条件、学校的外部条件(地段差异、政策倾斜……)的制约等诸多因素,造成学校之间存有许多差异,全国各地基层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是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学校难以全面达到国家课程的既定要求,有的学校完全能超额完成国家课程的规定任务。当前的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学条件(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生源状况)不同的学校使用相同要求的教材,用规定相同的课时,接受评价手段、评价要求绝对一样的评估,造成了教育不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不是因地制宜的情况,也间接地造成了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病,造成了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国家课程是在一定的培养目标指引下,由具体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具有多层组织结构和育人计划性能,具有育人信息载体性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脱节的原因,从理论上说,国家课程应该及时反映不同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感受到时代进步的脉搏,但由于国家课程的编制是非常严肃的事,在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计划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经过严格的讨论、编制、审查、修订、适用等阶段,编制周期和修订周期间隔较长,因此教材老化和知识陈旧也成了某些学科的通病和顽症。

校本课程的作用,是用来解决国家课程与现实教育中的某些脱节问题,即弥补国家课程的某些不足。

针对第一个脱节,我们要思考的是上海已经采用地方编制的课程,已经是针对上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来编制课程的,是否还存在脱节现象?事实上,上海市中小学教材改革委员会本身也不否认有脱节之处,所以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时间分配上,特地主动地预留了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研究型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初中阶段预留了1054~1122课时供拓展型课程用,预留了272课时供探究型课程用;高中阶段预留了1130~1262课时供拓展型课程用,预留了196~294课时供研究型课程用。校本课程要各校根据具体需求自主开发,那么,接着我们就要思考,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这就需要充分意识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性原则。

静安区地属上海市中心城区,与上海远郊的学生的需要当有所不同:如高楼火灾地震逃生、金融理财(股票、债券、信用卡)、现代企业管理ABC、居室装潢设计(美学、绿色建材、人本思想)、都市环境(酸雨、大气污染光污染、噪音、国际排污标准)、外语口语会话能力、无土化家庭花卉栽培等。国际性城市中心城区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应当高一些,也应当领先一步。如对网络信息技术、基因、超导、纳米等前沿科技的了解,以及传染病的防范意识等。

针对第二个脱节,我们在编制校本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原则。尽管同在一个上海,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校际差异依然是存在的,甚至是很大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从本校教师队伍现有水平的实际出发,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及学习的潜能出发。盲目的开发与实施,都不利于校本课程目标的达成(亦不利于对国家课程的补充)。

针对第三个脱节,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制时,要注意校本课程的前瞻性原则。今天的在校学生将在“明天”跨入社会。现在的课程主要是传授人类历史长期以来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面向过去的特点。例如,我国中小学生仍然以笔算的方法演算难度很大的数学题,然而在未来的社会中,复杂的数学运算必将被计算机所取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计算机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比掌握笔算的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难怪人们普遍担心,今天的课程将无法面对变化的未来社会。校本课程应弥补国家课程的某些不足;应具有前瞻眼光;应科学预测未来和面向未来。实践证明,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科学地预测未来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举例:

预测一:知识的数量将进一步增长;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速度达到惊人的程度;许多人将从事现在无法预料的工种;绝大多数技术工人在一生中将需要接受3至5次的再培训;个人收入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掌握技术的水平,越来越少地取决于遗产和财产……

综合考虑上述预测,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即显现出来,校本课程应培养学生掌握自学、独立研究等终身学习的技能,作好终身学习的准备。

预测二:卫星通讯和因特网的普及将扩大校际课程、远程教育;能源普遍短缺;环境继续恶化,生态进一步失衡;在污染治理、渔业限制、疾病防治等诸多领域,更加需要取得国际共识;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只能通过全球合作得到解决……

综合考虑上述预测,世界将成为一个大家庭,校本课程要培养学生具有世界公民的意识,培养学生了解各国国情和世界事务;培养学生参与国际交往的态度和志向。

预测三:随着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将加剧;在灌输价值观念方面,流行音乐、流行服装、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日益重要;智力型暴力活动、恐怖活动、犯罪活动更加猖獗……

综合考虑上述预测,学校应通过合适的校本课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伦理教育和价值观念的教育。

除了可以解决国家课程与现实教育中可能出现的某些脱节问题,校本课程还可以更加贴近不同类型同学的成长需求。因此,基于对校本课程的理性思考与认识,老师们应当努力地开发校本课程,出于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帮助的考虑,以及为体现校本课程的选择性原则,老师们应当努力地开发更多的受同学们欢迎的校本课程。

2005年4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