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地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我们首先探讨什么是“校本”、什么是“课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在我国官方文件中校本课程称为“学校课程”。简言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管理、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课程。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有必要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集权型即以中央调控为主,在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空间作为学校决策的校本课程的范围。

为了更好地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我们首先探讨什么是“校本”、什么是“课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一、“校本”的含义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意指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是其主要特征,既指要解决学校存在的种种问题,也指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及教育教学质量。“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日常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在学校中,意指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真正对学校问题有发言权的是校长、教师,他们对学校实际问题有其他人难以替代也是不能替代的作用。

基于学校,意指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将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力释放得更彻底。没有学校自身的主体作用,学校的一切改革都难以成功。

“校本”主要落实、体现在校本培训、校本研究、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这样四个方面。

二、“课程”的含义

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课程”的研究,但是由于个人认识角度的不同,对于“课程”很难有统一的界定。

在西方,“课程”是从拉丁文(racecourse)一词派生出来的,原意是“跑马道”,指赛马场上的跑道。用在教育上,指学校课程,即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个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一般的界定为“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即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官方文件中校本课程称为“学校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组成部分。

学界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分析主要存在三类观点:其一,从管理层面理解校本课程,具体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开发新课程两层含义;其二,从课程实体上理解校本课程,认为“校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产物,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层面上,学者们做出了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校本课程是教师对学校课程做出改造或新编的内容,有的认为校本课程是一个课程模块,占有一定的课时比例,也有的认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计划或方案;其三,从语意逻辑上分析,认为校本课程既不是科学概念,也不是专业术语,而仅仅是一个日常用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纲要》在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简言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管理、开发、设计和实施的课程。我国学界有两种相近的观点:一是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而这种加工和创造使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与需要;二是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在无干扰状态下自主开发和设计的课程,即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估并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校本课程的理解有“窄化”的现象。有的学校对于校本课程的表述,大多为学校重点抓的带有学校“特色”的突出项目。这个突出项目既作为校本课程的明确定位,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还是“特色学校”的主要内容。虽然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校本课程的存在,但至少有了为校本课程而开展校本课程的味道,没有把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泛化”了校本课程的界定,认为凡是除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一切有意义的教育活动都可以称其为校本课程。如果按此界定,学校则无需研究校本课程,因为一直以来没有哪一所学校不搞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如果一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都称为校本课程,那么校本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辨别是否为校本课程: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特定的教育内容、有稳定的师资、有具体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评价。学校的教育活动有符合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了课程化的设计,就可以初步认定为校本课程。

《甘肃省普通高中学校课程开发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指出,校本课程为选修Ⅱ内容,一般设置若干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可由若干相关课程组合而成。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获得6个学分,共计达到108学时以上,具体修习时间及学分要求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四、校本课程开发含义

“校本课程开发”是近年来我国的课程研究学者从西文教育文献引进的新名词,最早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和麦克来伦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英文表述是“ school-basedcurriculum Development”或“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其缩写词为“SBCD”。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发校本课程,有必要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不同的理解,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本的课程开发”。前一种是指学校自主开发的自有的独特的课程,这是狭义的理解。后一种是指包括国家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校本化改革,是广义的理解。这两种理解的产生源于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世界各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大致可以分为集权型和分权型。集权型即以中央调控为主,在国家课程计划中预留10%~25%的空间作为学校决策的校本课程的范围。分权制是指学校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实施的课程整体都有决策权。显然,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目前我国的校本课程开发属于前者。所以,在我国,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 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校本课程开发关注的是满足本校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兴趣和需求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教授曾经说过:“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应研究学生的兴趣或需要。”一所学校要开发校本课程,要考虑课程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我为什么要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而决定开设“这种”课程而不是“那种”课程的依据主要是学生的兴趣或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可能性,即依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资源等,我只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或需求。以前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随意性较强,不是学生“需要什么我给什么”,而是“我能开什么就开什么”,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方面的论证不足。现在的校本课程是在过去的兴趣小组或活动课上的进一步发展。

2.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涉及多元的过程,要经过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使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才能使教材内容和形式有用、有趣、有效。

3.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对学校和教师赋权,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

每所学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资源、学生来源等不同,所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就各异。校本课程开发也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广泛参与能够使学校办学特色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校外其他人员不熟悉学校具体实际情况,所开发的课程难免不符合学校需要和难以突出学校特色,而本校教师最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并能够根据学校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开发方案,因而必须以教师为开发主体。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和课程研究中的优势,对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4.校本课程开发使得学校成了课程决策基地,教师成为开发主体

校本课程开发自下而上地弥补了国家课程中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始终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导力量和关键人物。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从情境分析、 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组织与实施到课程评价这些环节都要依靠教师的力量和能力,教师提供意见与决定,有利于更好地将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和理念转化为可行的具体实践,脱离一线教师的支持,只靠专家或者理论条文,校本课程开发很可能脱离实际,开发可能失败。无论是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来讲,还是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每一个环节来分析,教师都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教师就不可能有课程的发展。因此,教师主体参与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够帮助学校实现教育目标,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大力倡导校本课程开发本土性和创造性,鼓励开发校本课程的原因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