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校本发展

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校本发展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而又艰巨的任务,小班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学校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途径、平台。同样,提升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这却能锻炼老师们调控教学的能力,锻炼老师们小班化教育的智慧。

第二节 小班化教育教师的校本发展

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渐进而又艰巨的任务,小班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学校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途径、平台。同样,提升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1.文化建构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以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发展,建设一支具有高品位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如何在学校文化建构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南京市长阳小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案例一

在文化建构中促进教师快乐成长

文化是育人的根本,文化的取向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面旗帜,它引领着师生意气风发地前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氛围,它熏陶浸染,润物无声;优秀的学校文化是一种引力场,它能凝聚人心,形成合力;优秀的学校文化是宝贵的资源,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肥沃土壤。

2006年12月,我校《小班化背景下精致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被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立项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之后,学校又作为首批实验学校参与了国家级课题《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在这两个课题的引领下,学校以文化建构为主线,首先着力建构了学校精神力系统,明确了学校的文化主题是“精致”,同时,把“精致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构的品牌,在“建设精美校园”、“构建精致课堂”、“创设精彩活动”等方面推开了学校文化建构的新的视窗,让校园处处流淌着文化的芬芳,让师生在文化的雨露下快乐地成长。

1.在文化建构中提升老师的精神境界

【文化链接之一】 “长阳的表情”

寓意学校也像人一样,是有生动的表情的,是有面貌的。学校的表情和面貌其实就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情和精神面貌。老师们通过智慧碰撞,浓缩提炼,产生出了“长阳的表情”,即“阳光”、“亲和”、“凝神”。“阳光”体现的是一种灿烂的心情和向上的精神;“亲和”体现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凝神”代表的是专心致志的学习和做事态度。这些表情是精神层面的,是摸不着的,如何将它直观形象起来呢?老师们经过精心策划,布置了一个主题文化长廊,用生动的师生活动的照片,把这一虚化的长阳表情固化了下来。

在这一文化建构的过程中,老师本身就是主人,因此,文化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老师们“自我澄清”、“自我建构”的过程。老师不仅是这一文化的提出者,更是这一文化践行的主体,老师的表情首先发生了变化,精神境界也悄然地随着改变。表情变得“阳光”起来,精神是积极向上的;表情变得“亲和”起来,爱的胸襟更为宽广;表情变得“凝神”起来,责任意识和事业心增强了起来。

【文化链接之二】 “长阳精神”

我校的“学校精神”是“精进”和“团队”。“精进”就是激励长阳人发奋努力,不断前进;“团队”就是要求长阳人要有合作的精神和关爱的情怀。

在“学校精神”建设的过程中,老师们渐渐地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温情,原来的小私心得到了洗涤;同时也不断地受到“精进”的冲击,原来麻痹懈怠的心理受到了撼动;从而自觉地增强了团队意识和归属感,能把学校当作是家的延伸,能从情感上先学校之忧而忧,后学校之乐而乐;增强了紧迫意识和奋进意识,工作积极主动,讲效率,有干劲。

2.在文化建构中锤炼老师的工作品格

【文化链接】 “文化主题”

我校的文化主题是“精致”。精致是一种求美、向善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追求卓越的意志品格。“精致”也是我校精心细致、精益求精的教风厚积之后的自然的薄发。

“精致”是学校的一切工作的目标要求,是学校“精致教育”品牌的核心元素。因此,在学校的每一件事中都有“精致”的影子。小到班牌、信封、个性作业的设计,大到班级活动的策划、学校项目的组织、对外的展示交流活动等等。

老师们能时刻树立精致的意识,追求精益求精,即使是细节,都要磨之又磨。“抠”小班的德育方式,“抠”小班的课堂教学,“抠”教育教学的细节等等,已经变成了老师们不经意间的习惯性的话题,而且还是那么的较真,那么的津津有味。

短短三年的时间,“精致”已经变成了我校所有老师的一种工作态度、工作目标和工作准则,甚至变成了大家的行为方式。现在,老师们已经容不得粗糙和敷衍,自觉地要求把一切工作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

下面采撷一组老师们“精致”的作品:

“小班家园” 教室给学生一种“家”的认同感。课桌椅色彩上大胆地采用了长阳三原色(即红、橙、蓝),摆放上,完全根据教学需要,可以拼摆成波浪形、书形、马蹄形……充满童趣。教室里有精美的装饰橱,可爱的学生小书柜,绿色的小盆景,还有一些课间娱乐益智活动的小玩具……整个教室温馨舒适,像家,像小书房,教室成为了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

“个性班牌” 每个教室的门前都有一个别致的班牌,班牌都有鲜明的班级个性,上面有班风、学风和教师的情况、寄语等,凸显了班级前进的主旋律。

从这两朵“精致”的文化花朵上,可以看出“精致”已经走进了每一位老师的心坎,融进了他们的血脉,并化作了实际行动,变成了一种力量和品格。

3.文化建构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文化链接之一】 “微笑课堂”

“面带微笑进课堂,课堂从微笑开始”,学校要求老师们要营造微笑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最大的心理安全和思维自由度。在课堂中,要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看到学生活跃的表情,听到学生的会心的笑声,听到学生思维拔节的声音。

为了达到或者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老师们必须细心地揣摩课堂,既深入教材与学生之中,又出乎教材与学生之外,预设好教和学的细节,才能从容地驾驭课堂,才能因从容轻松而真正微笑起来,从而既教学了知识,又用微笑传递了积极美好的情感。这一不断的日复一日的揣摩的过程,使得老师们的教学技艺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文化链接之二】 “让学生名字进教案”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向课堂要质量,向备课要质量”。学校精心拟定了《长阳小学精致教育备课要求》,特别提出要让学生的姓名进教案,要真的“少一半学生,多一倍关爱”,把教育的目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上。

这样的要求使得老师们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做好学情分析,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力,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分层学习,同时还要兼顾课堂的时间和整体推进的速度,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这却能锻炼老师们调控教学的能力,锻炼老师们小班化教育的智慧。

【文化链接之三】 “四个百分百”

学校提出,我们的小班化课堂必须努力达到四个百分百。即关照百分百,互动百分百,达标百分百,开心百分百。学习是学生主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必须追求互动百分百;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夯实双基,所以必须追求达标百分百;学习必须关注情感和态度,所以必须追求开心百分百。

在这样的价值导向下,老师们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课堂如何才能快乐,如何才能有效?便成为老师们潜心思索的问题,这样的思考使得老师们的思想丰润了起来,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在实践中的做法也越来越成熟,并且富有创意。

文化建构让我校以及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平添了许多美丽的内涵,增添了文化魅力。在文化建构中,我校的老师们也变得丰富起来,充实起来,变得更具有品格,更智慧,更快乐。

2.建立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方面要靠教师的主动学习和提高;另一方面也要靠学校良好机制的鞭策和推动。学校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成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看成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当作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加以关注、支持和发展。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建立适合教师自我发展的校本机制。南京市珠江路小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案例二

建立小班化教师研修机制

我校是南京市小班化教育试点学校之一,小班化教育改革涉及教育思想、内容、模式、方法等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改革。几年来,我们以小班化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为契机,以解决小班化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开展行动研究,建立小班化教师研修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要扎实、有序、高效开展,制度建设是保障,制度执行是关键。我们根据小班化实验的需要,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措施,建立了学校小班化教师研修的组织、学习、评价与研究的机制,确保了小班化研究的顺利实施。

一、组织机制

一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小班化研修领导小组,在理论、观念上引路。由校级领导组成的小班化研修领导小组发挥示范作用,认真学习,广泛吸收教育报刊关于小班化教育的先进理念,轮流开设小班化专题讲座,并且分别参与定点学科组的小班化研修活动,带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理论学习、研讨。

二是成立以“市区青优、学科带头人”为成员的小班化研修学科指导小组,在行动、方法上给予指导。指导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听课,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各类小班化教学案例,引导教师理性思考教学问题;选择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自行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或邀请专家作专题培训,积极开展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研究为主体,以学校发生的教师亲身经历的真实问题为中心,以案例和课例为主要载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小班化校本研修活动。

二、学习机制

学校只有把教师的学习作为其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建立灵活的学习机制,营造一种可持续性学习氛围,感染、熏陶、培育老师,才能引导教师成为专业化学习者,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我们的做法如下:

1.每月一次“校长(专家)讲坛”

由校级领导或专家主讲,每月一次就小班化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引领教师学习,拓宽教师的思路。近年来,我校就分别对教师进行了《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绽放个体的魅力———小班化教育中教师的行为艺术》、《小班环境营造策略》、《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小班优势》、《用多元智能理论实施小班化个别化教学初探》、《谈魏书生的民主科学化管理》等专题讲座,在理论上给教师必要的指导。

2.每月一项学习任务

学校改变传统的学习机制,分学科、年级建立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制度,结合学校的校本研修开展情况,每月布置“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师学习,对于认真完成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使学习既成为一种制度,又成为一种教师职业生活的自觉行为。如围绕学校的小班研修计划,我们按月布置了如下学习任务:9月,小班案例学习体会;10月,示范引领小班化课堂教学观摩有感;11月,以备课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一课体现小班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说课、评课、反思;12月,撰写小班教学叙事。

3.每学期一次小班化教育沙龙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小班化教育沙龙,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每一个与会教师作为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带着自己的小班化教育体会,实践感悟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共同切磋、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和谐互动的氛围中,教师们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小班化教育背景下教与学的方式,探讨教学艺术,分享教学成果,在思维碰撞中,切实领悟小班化教育的内涵,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新的教育智慧。

4.每一位教师获得更多小班化培训机会

学校努力向教师提供学校、学术团体、教研培训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小班化培训、研讨活动。不断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随时学习的机制,促进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的形成。教师将小班化学习培训的收获体会发到校园网上,极大地发挥了培训的功效。

三、评价机制

小班化研修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靠制度来保证。为此,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和酝酿,拟定出《小班化学习型备课组评比制度》、《小班学困生帮扶制度》、《小班备课、作业分层制度》、《教学反思制度》等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小班研修活动的有序开展。

教研组是开展校本研修的中间力量与基本组织,学校规定每周一下午两节课后为集体备课时间,集体备课不仅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主讲人、定内容,还要求按规定的流程进行:教材简析、重难点突破、小班背景下教与学的方式几项为必备项。每周二为语文学科教研日,周四为数学与其他学科教研日。教研活动中要求做到“三个有”,即有主题、有中心发言、有活动记录。

学校还对小班备课组实施考核,根据备课组考核评价表从组长核心、教学常规、小班研讨、教学创新、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等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营造“团结、和睦、求新、实干”的教研氛围。学期结束评选“小班化学习型备课组”、“小班研修积极分子”并予以奖励。

四、研究机制

小班化研修的出发点是为课堂教学服务,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实施课程改革服务。因此,我校紧紧围绕小班化课程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元智能、让生命活力与成长气息充盈每一个40分钟,扎扎实实地开展小班化校本研修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取得了实效。

学校围绕“探讨小班化教学策略,设计优效教学”这一主题,按月以“案例学习—示范引领—实例研讨—交流展示”为活动主线,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使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水平逐层、逐步获得提高。

镜头一:小班化案例学习

周四下午。会议室。

数学组教师正在进行案例学习,“读了田佩章老师的文章,我深受启发,一堂好课的首要标准是师生情感融洽,我们小班的课堂更要体现这一点……”另一位随即侃侃而谈:“教学目标多元化是评判一堂好课的首要因素。课堂上,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技能,又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我们小班的课堂……”一位位教师慷慨陈词,滔滔不绝;一位位老师兴趣盎然地聆听着、思考着……

以上是我校“小班化案例学习”活动的一个场景。这般热闹的景象足以说明,有效的“校本教研”不单单源于好的内容,也得益于好的活动形式。

镜头二:名师示范引领

周三上午。微格教室。

(多媒体出示图片)

“What are they doing?guess!”学生兴趣盎然,思索片刻纷纷举手。

“I think they are dancing!”…

“Good!”

这是发生在我校“示范引领”活动中的一幕情景。微格教室里,年轻的市学科带头人杨筱燕老师与孩子们亲切地用英语对话、交流。课堂上,或向孩子们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或对学生的参与进行热情的鼓励,或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拨、引导……整堂课,既有如涓涓溪流似的亲切引导,又有感情澎湃的和谐对话……

在“示范引领”活动中,我们不仅邀请名特优教师前来授课,还邀请名特优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与我们的老师共同研讨,引领组织教师剖析其中的“优效与低效环节”,提出建议,共同探讨小班“高效、民主”的课堂。

镜头三:教研组的实例研讨

周一下午四点。五年级办公室。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陈老师从故事切入,联系学生的体验揭示本篇论说文的观点;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了表明这个观点,举了几个事例?这样的设计就让人感到教师从整体上去把握教材,学生对作者的表达方法也有了自己的领悟。”

“我有困惑,在感受李时珍这些人所具有的滴水穿石的精神时,学生的朗读为什么没有情感?”

老师们热烈地畅谈着。

“是不是应该在这里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便于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老师们发自内心的话语把研讨的氛围推向高潮……

这又是发生在小班研修“实例研讨”阶段的一幕。这一阶段,各年级备课组成员发挥自主性,自主设计本组的教研形式,或一课三议,或同课异构。但不管形式如何,大家合作设计教案,共同讨论评议,人人参与,合作互动,无论是教者还是评议者,在亲历这一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之后,都感到获益匪浅,并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思索与感受。

镜头四:小班研修交流汇报

周二上午微格教室全体语文教师

“同学们,你们能在这幅图上找到这些昆虫的家吗?谁能上来摆一摆?”一年级的小朋友一个个跃跃欲试,纷纷上台,将手中有关昆虫的卡片摆在了相应的位置。这是我校甘蕾老师在小班研修汇报课上所上的《归类识字》中的一个片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气氛不时推向高潮,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在汇报课中,教师们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汇报了自己参加小班研修的收获。听课的老师普遍反映:这些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进步真大!在课中反映了他们对小班化课堂的理解和诠释。

以上几组镜头,聚焦我校小班化的研修形式,而在每一个过程中,我们都提倡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引导教师进行专业切磋、协商和合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提升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引领教师不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更加适合小班化的教育、教学要求。

3.搭建平台

一些专家还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学习是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过程,不能靠下命令。自我教育是教师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只有主动参与,才能不断地提高专业素养。校长在激活教师自我需求的基础上,更要积极为教师的自我成长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这是搞好培训的动力所在,教师的需求越强烈,培训的动力越大,效果就越明显。这方面南京市凤游寺小学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案例三

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力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充分体现优势的关键,这已经是所有小班化学校校长的共识。推进小班教师专业化发展,小班化教育学校的校长应当比大班学校的校长考虑得更多。开展小班化教育实验以来,我们凤游寺小学在教师发展上坚持两个观点,即:

一方面要着重培养教师适应小班化教育需要的专门素质。我们认为,小班化教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普遍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相比较,培养与发展的内容、途径、目标以及依据的教育学理论大致相同,但从小班与大班的显著不同来看,小班化教育的教师应当与大班教师在工作的方式、工作的内容、技能的要求上有显著的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班化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专门要求。

另一方面要推动全体教师都能适应小班化教育的需求。作为一所小班化教育实验学校,不可能始终由所谓最受信任、能力最强的骨干教师承担小班教学任务,随着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推进,最终全校每一位教师都将成为小班教师。

因此,小班化教育学校在培养教师方面必须面向全体教师,为每一位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谋求每一位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的主动适应。

一、师徒结对———将名师请进来

青年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拜学高身正的名、特、优教师为师,那无疑是令人羡慕又会少走弯路的。但是,因为可以理解的历史原因,我们学校只有两位校级领导一位是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一位是科学学科优秀青年教师,除此之外,在全市平台上有影响的学科教学名特优资源很少。

为了学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学校领导走访我区名师,恳请他们能够收我校青年教师为徒,得到了我区名特优教师的大力支持。夫子庙小学特级教师范建国校长、特级教师刘红校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史勤蒙老师、全市知名的英语教师夏群,一中心小学的南京市名教师、《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线话题”主持人曹为民老师等,先后被礼聘为我校青年教师的师傅。拜名师,令人羡慕,也树立了青年教师发展的信心,他们感到学校能请来名师不容易,是真正地在想办法促进自己发展,因此向师傅学习的劲头很足。徒弟爱学,师傅就爱教。朱德智老师是范建国校长的徒弟,他说:师傅是个实在人,说话实在,做事实在,待人实在。找到师傅时,师傅总会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对我毫无保留地进行指导。同时他也提醒我作为一个新教师现阶段要沉下心来,重视积累,不要急于求成,教学上一定要讲究水到渠成。曹为民老师不仅教青年教师王骈,还利用自己《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线话题”主持人身份的便利带着他到外地去观摩全国的体育教学展示,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教他。正是在他的帮助下,王骈老师工作仅4年就获得了江苏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一等奖。

二、借助网络———让教师借外力

网络在一夜之间走向了千家万户,网络也必然将在一夜之间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学校提出,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校园BBS成为一定范围内教师研究的开放沙龙,让一批青年教师在著名教育论坛和教育BLOG上占有一席之地。校园讨论版“我在凤游寺”围绕教育、教学和教师生活,3年以来共计发帖近2 510个,日点击率4 000以上,吸引了包括局领导在内的同行、家长的关注;我们推荐并鼓励教师在“ME BLOG”(南京市教研室主办)、大家语文(南京市教研室主办)、中国教育人博客等教育博客上建立个人、团队博客,校领导经常去他们的博客里去浏览、留言。目前,周萍已经成为“ME BLOG”网站的管理者成员之一,并代表数学教师在网站开通一周年庆祝大会上开课(课堂实录在网上可以观看);我校陈同非老师的博客成为“大家语文”的推荐博客;最为可喜的是我校数学教师团队“凤翔六人行”在ME BLOG上成为首个团队博客,他们精彩的、扎实的教研活动引来两位市数学教研员高度关注,到校专题调研,朱宇辉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在南京集庆门内有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六名年轻数学教师最近在ME博客网连续创造了两个第一。第一个注册了团队博客‘凤翔六人行’,第一个将该团队的一次主题教研活动全过程上网。这所学校就是南京市凤游寺小学。这两个‘第一’不仅感动着‘ME博客’,感动着每一位网友,也开了国内专业教学网站的先河,我们有理由为之鼓与呼……我们希望这样的创新能不断地涌现,不断地感动‘ME博客’,感动千千万万的教师。”对凤翔六人行的介绍,还发表在中央级信息技术刊物《信息技术教育》上。

正是通过网络平台,我校青年教师通过网络与全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名特优教师交流对话,得到了难得的学习和发展机会。陈同非老师去年被吸纳为南京市青年教师网络骨干班成员,并荣任班长。这个班对青年教师的“魔鬼训练”使陈同非老师受益匪浅。

三、争取机会———推教师上舞台

为了使教师得到更多的锻炼、展示机会,学校领导经常主动争取承办教研活动的机会。学校领导经常对上级业务部门说的一句话是:“欢迎你们把活动放到我们学校来,我们一定做好服务工作!”学校还主动向市区多次展示了小班化教育的课堂教学。只要是我们学校自己承办的活动,不受名额限制的,我们都尽可能地多开几节课,多让教师“出头露面”。在南京市教研室发起、南京市所有的小班化教育学校参加的“学科课程整合教学研讨会”上,我们全年级“总动员”,一次就开了7节课。走上教师岗位不久的陈同非老师,承担所有来校领导、专家、教师都要听的、分量最重的一节整合课的教学任务,我们认为,当她走向讲台的时候,这节课就没有失败;在面向南京市小班化学校的展示活动中,多年没有向市区开公开课的张克凤、董桂兰等老师也完成了开课任务。学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的教师获得锻炼和展示的机会。我们认为,不断地把教师推向市区的比赛、展示、研讨的舞台,我们的教师就会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增强信心。反之,如果教师始终找不到自己的舞台,就找不到信心。自2003年以来,我校教师在市区以上开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共计达到100多节,共有36人走上大舞台。

四、创设岗位———让教师有作为

几年来,我们先后将5名青年教师推向中层干部的管理岗位,给他们压担子,要求他们敢于管理、大胆管理、合理管理,能做到独当一面。几年来,我们的教学管理岗位上的年轻干部都很好地适应了自己的管理岗位,很好地担负起管理责任,教导主任王建秋同志还被选派至区督导室锻炼培养。我们逐步明确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在教研、教学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管理权限,如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组织“学科整合教学”大单元教学的实施和集体备课等。学校也对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逐步在教师中树立他们基层教学管理者的形象,明确他们的管理职能。

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每个人都要负责学校一个方面的社会工作,如六足园、图书馆、心理咨询室等,让他们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能够再得到一个岗位的锻炼。我们将《凤鸣》杂志的编辑任务交给陈同非、刘钰两位语文老师,发挥他们的文学专长,培养他们的教科研能力;将《千年百尺凤凰台》校本课程的编撰任务交给汤飞老师,并且明确将来校本课程的主编就是汤飞老师,培养他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专长;我们成功申报了南京市合唱艺术中心,为音乐老师开辟了自己发挥专业能力的平台等等。这些教师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进步非常快。

五、提供机会———让教师走出去

我们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向来是非常支持,每年在这方面都舍得投资。上学期的上海小班化考察,我们克服学校课务困难,派了4人去参加;2005~2006年,我们先后送两位教师到英国和韩国培训。让教师走出去,他们才能把先进的经验带进来。

六、“凤翔”规划———助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师培养上,我们认为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都必须避免走一步看一步。在企业中,职场规划已经被广泛重视,人们认为“生涯规划就是规划人生的远景,彩绘生命的蓝图,发挥自己的才能,写出人生的剧本”。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掌握住现在,看得见未来;促进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但是,青年教师往往个人规划意识不强,有的个人发展目标不清楚,有的光考虑目标不考虑基础,有的自己有目标又怕别人说自己好高骛远,有的光有目标没有行动。学校在这方面又不够重视,造成青年教师培养“望天收”,在一些评聘、评选中,因为某一些硬杠杠的局限而妄自嗟叹。

我们从2004年起,开始在学校推行“凤翔”青年教师发展规划,青年教师与行政领导一起剖析专业特长、发展基础以及短缺之处,共同谋划三年发展目标和远期目标。学校在发展规划中,为青年教师的学历进修排计划,对个人课题研究,在什么层次开公开课,撰写论文,获奖情况,读书目标等进行约定,并明确到什么时候达到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哪一个层次。学校承诺提供保障,并且按规划进行考核。每年,学校都要召开凤翔青年教师发展规划的推进会,盘点教师的发展情况。

2005年,学校将凤翔青年教师发展规划写入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赋予规划的推进工作以“校内法规”的性质,使得青年教师进行职场规划成为必须进行和必须按规划逐步实现的重要举措。

4.校本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老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

校本行动研究作为一种伴随新课程改革而兴起的学校教育研究的研究方式,具有学校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它是学校老师共同合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的研究方式。这种研究方式是为了解决老师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问题就是课题。教学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教师成为研究者。研究的过程成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又获得专业水平的自主发展。白云园小学的经验,为我们结合校本科研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供了一个个案。

案例四

在小组研究中成长

可以这样说,白云园小学的小班化教育是伴随着“小组学习”的课题研究而发展的,我们的教师也是伴随着“小组学习”的课题研究而逐步成长的。

一、由“小组学习”迈进课题研究

“小班化教育”由于实行小班额的配置,其教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会得到重组,师生参与活动的密度、程度和效率将得到增加或增强。那么“小班”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密度、程度、效度如何得到增加或增强?同时,小班化教育要让每个孩子享受充分而优质的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又如何得以落实?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的,内容很多、范围也很广。在刚刚起步阶段如果什么都抓,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因此,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校选择了“小组学习”这一研究课题,以此为突破口,开展我校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

二、随“小组学习”进行教师培训

刚刚跨入小班化教育实验和新课程实践行列的老师,对小班化教育和新课程的理念可谓是一无所知,自然对小组学习也是既无理性认识,也无感性认识。所以我们迫切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让老师知道:小组学习是什么?小组学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功能?小组学习在小班化教育中的地位如何?等等。一大堆问题是我们必须要知道,迫切要了解的。因此,首要的任务就是对老师进行通识培训。我们培训的方式是:

1.请进来。请专家到学校面对面为老师洗脑,刚开始的两年,我校请了省市教科所、教研室的领导、专家,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学院的教授、学者,就新课程理念、小班化教育理念对老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通识培训。

2.校本学习交流。专家讲完,我们还只是有一些肤浅的认识,还必须坐下来细细消化、吸收,因此每周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各学科教师利用周一业务学习和学科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或者交流学习的体会。当时特别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短短一学期,我们就通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纲要“解读”》、《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学习了《上海小班化教育指南》、《美国小学教育考察》等著作和国内外有关小班化教育的文章。每一位老师都做了厚厚的一本读书笔记。

三、借“小组学习”实施教学改革

大容量的通识培训使教师了解了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和小组学习的意义,把握了小组学习的一些基本特点,明确了小组学习在新课程实践和小班化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凭着对理想教育的追求,凭着跃跃欲试的冲劲,我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的课堂实践中。但尝试不久,我们就开始怀疑了。因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小组学习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美好。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任务来不及完成。一连串的问题,我们防不胜防。面对困惑,我们明白还要坐到一起,需要静下心来学习、反思、研究。因此,学校紧接着对教师开展了新的研训。

1.走出去。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老师们需要走出去,走出去聆听窗外的声音,呼吸外面新鲜的空气。学校开始有计划地组织老师前往上海、杭州、北京学习取经。这时的教师对“小组学习”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同时也带着许多问题,走出去学习,就不仅仅是看热闹了,老师能很好地结合自己的体验去学习、反思,收获很大。每一次学习回来,老师们的热情又重新燃起;每一次学习回来,老师们的困惑就少了许多,又会投入新的实践。

2.校本研讨。当时,学校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每周一次的研讨活动雷打不动,规模不同,形式多样,内容各有侧重。有以教研组为单位,针对小组学习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交流、反思、典型案例等形式进行的学科组研讨。也有就一堂典型课例或共同的话题进行剖析、总结的集体沙龙。每次研讨都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炼全体教师的思想火花。每一次研讨的内容都货真价实,来之于教师实践的问题、困惑。每一次研讨,老师如果没有进行过相关的思考,没有进行过实践的尝试,是没有发言权的。为了争取这一发言权,老师会自觉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探索。只要老师去尝试,去探索,就必然会出现问题,会碰到困惑。而这些问题和困惑又使教师迫切希望与人交流、探讨,这样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样的学习、实践、研讨使我们的教师很快就把握了:分组的要点,适合小组学习的教学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及辅导策略。我们的小组学习很快就进入了正常的运行阶段。

四、伴“小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有了前阶段的经验和共识,我们的小组研究很快进入更高层次的研究阶段,针对教师的培训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1.组织各种交流活动。当“小组学习”的研究进入比较正常的阶段,老师在课堂中能比较自如地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时,学校就积极创造机会推荐教师上研究课,让老师在实战中练兵,在实战中学习。我们是主动找机会让老师上课,主动请别人来我校听课。每一位教师都给机会上课,每一位教师都鼓励他勇于上课。一是逼一逼,逼着教师去尝试;二是试一试,看看我们研究的思路是否正确;三是促一促,让教师在展示中感动自己的收获。所以,我们一方面积极上好南京市范围的公开课、研究课,另一方面我们和江苏省教育学院干训中心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全国各地来此培训的各种培训班,我们欢迎指导。我们很清楚我们的课还不够成熟,我们还不需要赞美,但我们需要机会,得抓住练兵的机会,交流的机会。事实证明,每一次练兵,都是一种研讨;每一次练兵,都有一次反思;每一次练兵,对教师都是一次促进。“小组学习”的研究在每一次交流、研讨中日趋成熟,老师也在频繁的交流、研讨过程中迅速成长。

2.反思。要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要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学会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越是重视反思的教师,理论功底就越丰厚,教学水平就越高。理论功底越丰厚就越会视教学为一项富有创造性,需要不断研究的工作。所以培养反思品质,改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当时,我们把反思当作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有效措施。

反思的形式有个人反思,如写教学日记、教育随笔;有集体研讨式的反思,如各种集体研讨、沙龙等等。反思的内容有:

教育理念的反思。反思“小组学习”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和小班化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师把自己的反思以科研日记或教育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行为的反思,反思课堂教学中“小组学习”的组织形式、设计、评价等等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以教后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专家引领。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碰到新问题,遇到新困惑,有些是我们自己学习、研讨就可以解决的,而有些则是需要专家的引领才能解决的。为了让老师们研究的步伐更加稳健,更加快捷。学校特别重视专家的引领作用。

对于专家的引领,主要是三个方面:

(1)在思想上的引领。专家的指点,不仅让我们找回了信心和勇气,也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这一信念一直引导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2)在专业上引领。专家的引领,使我们不但学会了教育科研的方法,收获了教育科研的成果,还培养了一支有较强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3)在行动上引领。专家的引领,不仅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理论支撑,更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思路。

“十五”结束,我们小组学习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我们探讨了小组学习的基本组合形式,分析了适合小组学习的教学环节,总结了小组学习的几种形式,明确了小组学习的辅导策略,完善了小组学习的评价,初步构建了适合学生开展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小组研究的过程,也促使了我们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教师逐渐深化了对小组的认识,看到了小组学习的教学价值,形成了一批对小组学习有所研究的骨干教师。

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每个学校发展的大事。它事关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它事关学校的潜力和活力,学生的活力和成长力。它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朱永新教授说:“我们一直认为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也不可能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永远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快乐。所以我们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不太一样,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这个当然是对的,但是是艰难操作的,教师没有积极性,教师不快乐,教师不能享受教育这个职业带给他的幸福,实际上学生是得不到发展的。”在进行小班化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学校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意识,形成人性的管理体系。尊重教师的个性差异,发展差异。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开放性、针对性,切实提高每一位小班化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