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存货资金占用计算公式

存货资金占用计算公式

时间:2022-04-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营运资金管理既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又包括流动负债管理。与之相类似,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通常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企业财务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关的经济业务,这些业务占据了财务人员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流动资产数量的变动,流动负债的数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动。

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营运资金管理的概念及政策;理解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掌握现金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应收账款的特点;掌握信用政策的影响因素及制定方法;熟练应用存货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及扩展模型;了解存货控方法;理解短期融资方式的特点及管理方法。

一、营运资金的含义

(一)营运资金的定义

营运资金是企业再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流动资产方式所占用的资金。营运资金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营运资金(Gross Working Capital)包括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总体;狭义营运资金又称净营运资金(NetWorking Capital)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如果流动资产等于流动负债,则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是由流动负债提供;如果流动资产大于流动负债,则与此相对应的“净营运资金”要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一定份额为其来源。营运资金管理既包括流动资产管理,又包括流动负债管理。

(二)营运资金管理的意义

营运资金管理对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虽然流动资产投资额可能较小,但是企业在流动资产上所投入的资金总额通常并不逊于固定资产投资。与之相类似,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通常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营运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2.企业涉及营运资金管理的业务频繁发生。企业财务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与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相关的经济业务,这些业务占据了财务人员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而言,固定资产投资与长期融资发生的频率远远低于流动资产投资和短期融资发生的频率。而且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财务评价等工作可能会委托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完成,所以,财务人员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付出的努力可能大大超过其在长期投资与融资方面所投入的精力。

3.营运资金管理涉及企业供、产、销等重要环节,做好流动资产投资决策工作对于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对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速资金周转,最终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做好营运资金管理工作直接涉及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对于有效控制企业融资风险,确保企业持续经营,改善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状况,进而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营运资金的特点和管理原则

(一)营运资金的特点

1.营运资金的周转具有短期性。企业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周转一次所需时间较短,通常会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收回,对企业影响的时间比较短,根据这一特点,营运资金可以用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款等短期筹资方式来加以解决。

2.营运资金的实物形态具有易变现性。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等流动资产一般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如果遇到意外情况,企业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现金短缺时,便可迅速变现这些资产,以获取现金。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对财务上应付临时性资金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3.营运资金的数量具有波动性。流动资产的数量会随企业内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时高时低,波动很大。季节性企业是如此,非季节性企业也是如此。随着流动资产数量的变动,流动负债的数量也会相应发生变动。

4.营运资金的来源具有灵活多样性。企业筹集长期资金的方式一般比较少,只有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长期借款等方式。而企业筹集营运资金的方式却较为灵活多样,通常有:银行短期借款、短期融资债券、商业信用、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费用、预收贷款票据贴现等。

(二)营运资金管理原则

1.正确预测营运资金的需求。因为企业营运资金的需要量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成正比,与资金的周转速度成反比。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经常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和资金的周转情况,合理预测企业营运资金的需求量,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资金闲置或资金短缺;同时,也为企业及时筹措和供应营运资金提供必要信息。

2.合理筹资、及时供应所需的流动资金。企业在筹集流动资产所需要的资金时,应该通过分析选择合适的筹资渠道和方式,计算所需花费的资金成本及其对损益的影响,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筹资收益。

3.在保证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力求节约使用资金,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在日常的工作管理资金中,应该尽量控制流动资产的占用数量,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系统,在保证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前提下,要科学地控制流动资产的占用数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4.合理保持一定数量的营运资金,确保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保持一定数量的营运资金是企业短期偿债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企业抵抗风险大小的标志,企业营运资金越多,企业的违约风险越小,举债能力也越强;但企业的营运资金越多,占用的流动资产越多,降低了企业的收益。因此,在协调这一对矛盾中,应该合理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既节约资金又能够保证企业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

5.合理配置,保持最优流动资产结构,正确处理好盈利和风险的关系。占用一定量的流动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所必须的条件。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来说流动资产的获利能力较低,流动性较大;固定资产的获利能力较大,流动性较小。如果固定资产的比例较大,有利于提高收益,但资产的流动较弱,使企业容易出现偿债危机;流动资产比例过大,获利能力降低,但是,流动性较强可以保持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风险和收益中找到平衡点。

三、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

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是安排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以及二者关系的方针。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包括营运资金持有、营运资金的筹资以及营运资金的投资策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既涉及资产组合策略,又涉及筹资组合策略。

(一)资产组合策略

1.资产组合。营运资金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随企业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业务量越大,所需的流动资产越多。但是,它们之间并非呈线性关系,由于规模经济、使用效率等方面的原因,流动资产投资额以递减的比率随业务量增长。这样,就需要确定流动资产投资量的问题。

较高的营运资金持有量,意味着在固定资产、流动负债和业务量一定的情况下,流动资产投资额较高,即企业拥有较多的现金、有价证券和较高保险储备量的存货。企业有较大把握按时支付到期债务,及时供应生产用材料和准时向客户提供产品,从而保证经营活动平稳地进行,风险性较小;但是,由于流动资产的收益性低于固定资产,较高的流动资产比重会降低企业的收益性。

营运资金持有量的确定,就是在收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在既定固定资产规模前提下,如何选择流动资产的投入规模。在确定流动资产投资规模之后,同样需要依据对各类资产的收益与风险进行的权衡,确定流动资产内部各项目之间的投入规模。流动资产中,各项资产的流动性由强至弱排列次序依次为: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及存货;各项目的收益性由强至弱排列次序依次为:存货、应收账款、有价证券及现金。

同样,虽然流动资产是企业在一年内使用或变现的资产,但是对于企业而言,它又分成为季节性流动资产和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季节性流动资产是那些受季节性、周期性规律影响的资产,如由于生产、销售的淡旺季引起的应收账款金额的波动;永久性的流动资产是企业不管经营季节的变动,也需要经常占用的最低的产品和原材料的储备等流动资产。

这样,在一定的生产规模条件下,企业投资于流动资产以及其内部的比例就是资产组合。

2.资产组合策略。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流动资产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条件的前提条件。在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保持最低水平的流动资产是营运资金管理的最佳状态。由于企业经营过程中伴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按流动资产是否留有保险储备量以及留有多少保险储备量,可以将资产组合策略分成:

(1)适中的投资策略。假定企业根据以往经验,流动资产的正常需要量一般占销售额的30%,为应付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以外情况,流动资产正常的保险储备量一般占销售额的10%。按照这种方法确定的流动资产投资称为适中的投资策略。

(2)保守的投资策略。在上面的假设中,如果企业增加额外的流动资产储备,则属于保守型的投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的企业违约风险较小,偿债能力较强。但是,过多的流动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却要为其带来额外的资金成本,因此会降低企业的收益。

(3)冒险的投资策略。在上面的假设中,如果不安排一定数量的保险储备的流动资产,则属于冒险的投资策略。一个企业如果只安排正常生产经营对流动资产的需要量,不安排或很少安排为应付意外情况的保险储备量,在不发生意外情况或能有效防范和处置意外情况时,则可以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但是,也可能由于减少流动资产而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

3.影响资产组合的因素。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适中的投资策略对于投资者财富最大化来讲理论上是最佳的。然而,却难以量化地描述流动资产的持有量。这是因为流动资产水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销售水平、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速度,等等。所以,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环境条件,确定适当资产组合策略。

对于企业而言,究竟选择哪种类型的资产组合策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企业营业周期的长短。营业周期越长,企业在产品、产成品及应收账款等项目上占用的资金越多,因而不适宜采用冒险的投资策略。②企业销售收入和现金流量的波动性。销售收入和现金流量的波动较大,则企业对流动资产的需求相对较大。③偿债能力比率的行业标准。不同行业的偿债能力比率(如流动比率等)往往有较大差异,若企业所在行业的偿债能力比率标准较低,则可以减少流动资产的投资数量。④存货政策。采用较高存货保险储备量的企业,需要较多的流动资产。⑤信用政策。采用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会导致较高的应收账款,因而需要更多的流动资产。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效率。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效率较高,则可以减少对流动资产的占用。⑦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激进的管理者一般会选择冒险的投资策略;而保守的管理者则通常可能选择保守的投资策略。

(二)营运资金的筹资策略

营运资金的筹资政策即是营运资金政策的研究重点,具体来说是研究营运资金构成的两大要素: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之间的匹配问题。更进一步说,营运资金筹集资政策是如何安排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

1.营运资金的筹资策略。

(1)适中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对于季节性流动资产用流动负债来满足;对于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通称为永久性资产)用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来满足。适中型筹资政策如图6-1所示。

图6-1

适中型筹资政策要求企业流动负债筹资计划严密,实现现金流动与预期安排相一致。在季节性低谷时,企业除了自发性负债外没有其他流动负债;只有在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高峰期时,企业才举借各种临时性负债。

这种筹资政策的基本思路是:将资产与负债的期间相配合,以降低企业不能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和尽可能降低债务的资金成本。事实上,由于资产使用寿命的不确定性,往往达不到资产与负债的完全配合。一旦企业生产经营高峰期内的销售不理想,未能取得销售现金收入,便会发生偿还到期负债的困难。因此,适中型筹资政策是一种理想的、对企业有较高资金使用要求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

(2)激进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不但满足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还要解决部分永久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该筹资政策如图6-2所示。

图6-2

企业实行激进型筹资政策是由于临时性负债(如短期银行借款)的资本成本低于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的资本成本。而激进型筹资政策下,临时性债务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该政策下企业的资本成本较低;但是,为了满足永久性资产的长期资金需要,企业必然要在临时性负债到期后重新举债或申请债务展期,这样企业会经常地进行举债和还债,从而加大筹资困难和风险;还可能面临由于短期负债利率的变动而增加企业资本成本的风险。所以,激进型筹资政策是一种收益和风险性均较高的营运资金筹资政策。

(3)稳健型筹资政策的特点是:临时性负债只满足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要,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则由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作为资金来源。如图6-3所示。

图6-3

与适中型筹资政策相比,稳健型筹资政策的临时性负债占企业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较小。由于临时性负债所占比重较小,所以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压力低,同时遭受短期利率变动损失的风险也较低。然而,却会因为长期负债资本高于临时性负债的资本成本以及经营淡季时仍需负担长期负债利息,从而降低企业的收益。所以,稳健型筹资政策是一种风险性和收益性均较低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

一般而言,如果企业能够驾驭资金的使用,采用收益和风险配合的适中型筹资政策是有利的。

2.影响筹资组合的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往往会依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来选择筹资方式,从而形成或趋于激进或趋于稳健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影响企业筹资组合的因素主要包括:

(1)利率的期限结构。管理者在决定借款期限时应考虑收益曲线的形状,若收益曲线向上倾斜,则表明未来利率将上升,此时获得短期浮动利率借款或固定利率的长期借款可能较为适宜,应避免借入浮动利率的长期借款。若收益曲线向下倾斜,则表明未来利率将下降(这种情况较少,但并非绝对没有),此时应避免借入固定利率的长期借款。

(2)企业的资本结构。报表分析者在考虑企业资产负债率指标时,常常是用长期负债资金来计算。因此,若企业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但资金短缺时,则可能利用短期负债资金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形成激进型的筹资策略。当然,若分析人员注意到企业有部分短期负债持续用于支持长期性资产项目时,应考虑资产负债率的计算方法是否合适。

(3)企业取得长期资金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信用级别高的大企业更易获得权益资本、长期债券等长期资金,而小企业则较难获得这些来源的资金,银行短期贷款可能是较为现实的途径。

(4)企业管理层对待风险的态度。保守的管理者自然倾向选择稳健型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相反,具有冒险精神的管理者则倾向于选择激进型的营运资金筹集政策。

一、流动资产的含义及种类

(一)流动资产的含义

流动资产是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包括现金、短期投资、应收以及预付款项、存款等。

流动资产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周转期短。流动资产具有较强的变现能力,流动资产是企业价值补偿与价值增值实现的主体来源。

(二)流动资产的种类

1.按照流通性的强弱,分为速动流动资产和非速动流动资产。速动资产包括现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扣除坏账损失)、其他应收款等。非速动资产包括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一年内到期或回收的长期投资。

2.按照盈利能力的强弱,分为收益性流动资产和非收益性流动资产。收益性流动资产主要包括短期投资、商品产品、结算资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除外)。其中,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等结算资本既包括成本或原有垫支,也包括收益或毛利在内。

3.按照占用形式,分为现金、短期投资、应收以及预付款和存货。由于投资的形式、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占用形式。主要有:

(1)现金,是可以立即用来购买物品、支付各项费用或用来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它主要包括库存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有时也将即将到期的债务或票据看作现金。拥有大量现金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因为现金不会带来报酬或只有极低的报酬,所以在财务管理比较健全的企业,都不会保留过多的现金。

(2)短期投资,是各种准备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其中主要是指有价证券投资。企业进行有价证券投资,一方面能带来较好的收益;另一方面又能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适当持有有价证券是一种较好的财务策略。

(3)应收及预付款项,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应收而未收的或预先支付的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货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拥有一定数量的应收及预付款项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应力求加速账款的回收,减少坏账损失。

(4)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存货在流动资产中占的比重较大。加强存货的管理与控制,使存货保持在最优水平上,便成为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分为生产领域中的流动资产和流通领域中的流动资产。生产领域中的流动资产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流动资产,如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等。流通领域中的流动资产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流动资产。商业企业的流动资产均为流通领域中的流动资产,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中的产成品、现金、外购商品等也属于流通领域中的流动资产。

二、现金管理

(一)现金的含义

现金是可以立即投入流动的交换媒介。它的首要特点是普遍的可接受性,即可以有效地立即用来购买商品、货物、劳务或偿还债务。因此,现金是企业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的内容包括企业的库存现金、各种形式的银行存款和银行本票银行汇票

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是企业重要的支付手段,可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开支需要,也是履行纳税义务和偿还债务的保证。拥有足够的现金对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价证券是企业现金的一种转换形式,有价证券变现能力强,可以随时兑换成现金。企业有多余现金时,常将现金兑换成有价证券;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需要补充现金时,再出让有价证券换回现金,因此,将有价证券视为现金的替代品。

(二)现金管理的目的

1.企业持有现金的动机。它有多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支付的动机。这是持有现金以便满足日常支付的需要,如用于购买材料、支付工资、缴纳税款、支付股利等。企业每天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同时等额发生,保留一定的现金余额可使企业在现金支出大于现金收入时,不致中断交易。需要支付现金的数量取决于其销售水平。正常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收入和支出以及它们的差额,一般同销售量呈正比例变化。其他现金的收支,如买卖有价证券、购入机器设备、偿还借款等,比较难预测,但随着销售数量的增加,都有增加的倾向。

(2)预防的动机。这是持有现金以应付意外事件对现金的需求。企业预计的现金需要量一般是指正常情况下的需要量,但有许多意外事件会影响企业现金的收入与支出。例如,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主要顾客未能及时付款等,都会打破企业的现金收支计划,使现金收支出现不平衡。持有较多的现金,便可使企业更好地应付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预防动机所需要现金的多少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①现金收支预测的可靠程度。②企业临时借款能力。③企业愿意承担的风险程度。

(3)投机的动机。企业在管理现金时,是将现金与有价证券一起管理,多余的现金购买有价证券;当企业需要现金时,将有价证券变现为现金。持有现金的投机动机是企业有多余的现金,在购买有价证券时,由于利率等条件的变化,可能使证券价格剧烈波动,当预期利率上升、有价证券的价格将要下跌时,企业宁可持有现金。投机的动机鼓励企业暂时持有现金,直到利率停止上升为止。当预期利率将要下降、有价证券的价格将要上升时,企业可能会将现金投资于有价证券,以便从有价证券价格的上升中得到收益。

(4)补偿性的动机。银行为了预防企业出现支付困难,要求企业保留补偿性余额,作为偿还利息及本金的保障,这也是企业持有现金的原因之一。企业在确定现金余额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持有动机。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动机所需的现金可以调剂使用,企业持有的现金总额并不等于各种动机所需现金余额的简单相加,前者通常小于后者。另外,各种动机所需的现金,并不要求必须是货币形态,可以是能够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以及能够随时融入现金的其他各种存在形态。

2.现金管理的目的。这是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现金的同时,节约使用资金,并从暂时闲置的现金中获得最多的利息收入。企业的库存现金没有收益,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也远远低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现金结余过多,会降低企业的收益;但现金太少,又可能会出现现金短缺,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现金管理应力求做到既保证企业交易所需资金,降低风险,又不使企业有过多的闲置现金,以增加收益。

企业缺乏必要的现金,将不能应付业务开支,使企业遭受损失。企业由此而造成的损失,称为短缺现金成本。短缺现金成本不考虑企业其他资产的变现能力,仅就不能以充足的现金支付购买费用而言,大致包括:丧失购买机会(甚至会因缺乏现金不能及时购买原材料而使生产中断造成停工损失)、造成信用损失和丧失折扣。其中,失去信用而造成的损失难以准确计量,但其影响往往很大,甚至导致供应商拖延或拒绝供货、债权人要求清算等。但是,若企业置存过量的现金,则又会因这些资金不能投入周转,无法获得收益而遭受另一些损失。一般说来,流动性强的资产,其收益性较低,这意味着企业应尽可能少地置存现金,避免资金闲置或用于低收益资产而带来的损失。如此,企业便面临现金不足或现金过量两方面的问题。企业现金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在资产的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作出抉择,以获取最大的长期利润。

3.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现行规定,中国有关部门对企业使用现金有如下规定:

(1)规定了现金的使用范围。这里的现金是人民币现钞,即企业用现钞从事交易,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该范围包括支付职工工资、津贴;支付个人劳务报酬;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支付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结算起点(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2)规定了库存现金限额。企业库存现钞,由其开户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核定限额,一般以3~5天的零星开支额为限。

(3)不得坐支现金。即企业不得从本单位的人民币现钞收入中直接支付交易款。现钞收入应于当日终了时送存开户银行。

(4)不得出租、出借银行账户。

(5)不得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

(6)不得套用银行信用

(7)不得保存账外公款,包括不得将公款以个人名义存入银行和保存账外现钞等各种形式的账外公款。

(三)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对于企业来讲,管理现金就是管理现金余额。现金余缺是计划期现金期末余额与理想现金余额(又称最佳现金余额)相比后的差额。如果期末现金余额大于理想现金余额,说明现金有多余,应设法进行投资或归还债务,或者将多余的现金购买有价证券;如果期末现金余额小于理想现金余额,则说明现金短缺,应出售有价证券,或进行筹资予以补足。期末现金余缺额的计算公式为:

现金余额=期末现金余额-理想现金余额

    =(期初现金余额+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理想现金余额

    =期初现金余额±净现金流量-理想现金余额

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是现金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有许多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型,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成本分析模型。这是通过分析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来寻找使企业持有现金总成本最低的现金余额。现金持有总成本具体包括:

(1)机会成本。这是由于企业持有现金而损失其他投资机会而发生的损失。

(2)管理成本。企业持有现金会发生管理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现金管理的安全措施等,这些费用是现金的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是一种固定成本,与现金持有量之间无明显的比例关系。

(3)短缺成本。现金的短缺成本是因缺乏必要的现金,不能应付业务开支所需,而使企业蒙受损失并为此付出的代价。现金的短缺成本随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下降,随现金持有量的减少而上升。

上述三项之和最小的现金持有量,就是最佳现金持有量。如果把以上三种成本线放在一个图上,就能表示出持有现金的总成本,找出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点:机会成本向右上方倾斜,短缺成本向右下方倾斜,管理成本线为平行于横轴的平行线,总成本线便是一条抛物线,该抛物线的最低点即为持有现金的最低总成本。超过这一点,机会成本上升的代价又会大于短缺成本的下降的好处;在这一点之前,短缺成本上升的代价又会大于机会成本下降的好处。这一点横轴上的量,即是最佳现金持有量,如图6-4所示。

图6-4

2.存货模型,又称鲍曼模型。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曼于1952年首先提出来的。他注意到现金余额与存货库存量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用存货经济订货批量模型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该模型假定:①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现金总需求可以预测出来。②企业每天现金需求量(即现金收入减去现金支出)稳定不变。③当现金余额降至零时,通过出售有价证券获取现金,使现金余额重新达到应有水平。在此假定条件下,现金余额随时间推移所呈现的规律如图6-5所示,在期初现金余额为M元,此后现金余额逐渐减少,当现金余额降至零时,通过出售有价证券使现金余额重新回升至M元,并不断重复上述过程。

图6-5

下面要考虑的问题是M为多大时最佳。在存货模型下,现金持有的总成本包括两部分:①持有成本,即现金的机会成本,持有现金使企业丧失其他获利的机会。②转换成本,即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当企业需要现金时,要将有价证券变现为现金。

若M较大,虽可减少出售有价证券的次数,但由于平均现金余额较大,从而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较高;若M较小,虽可减少平均现金余额,但出售有价证券来补充现金余额的次数增加,从而转换现金的成本较高。最佳现金余额就是使现金持有成本与现金转换成本之和最低的余额。

显然,总成本TC与现金余额M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TC=K×(M/2)+F×(T/M)

其中:TC为总成本,即现金持有成本与现金转换成本之和;T为某一时期企业现金总需要量;F为每次出售有价证券的固定交易成本;K为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等于有价证券的收益率或借款利率)。

在持有现金的总成本中,持有成本与转换成本是反向变动的,即现金持有量越大,持有成本就越高,这使一定时期内证券变动的次数减少,转换成本也较小;反之,持有成本小而转换成本大。因此,使TC为最小的现金持有量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当企业达到最佳现金持有量时,其转换成本和持有成本相等。将上式对M求导,并令导数等于零,即得:

M*即是最佳现金持有量余额,它是使上述总成本最低的现金余额。应当指出,该方法也适用于当现金余额降至零时通过借款或发行债券来补充现金余额的情形。

例6-1:某公司预计全年需要现金100万元,在年内均匀支付,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平均收益率为10%。则其最佳现金持有量为:

最低持有现金总成本为

现金持有量的存货模型是一种简单、直观的确定最近现金持有量的办法:但它也有缺点,主要是假定现金的流出量稳定不变,而这种假设在实际上很少存在。因此,财务人员在实际制定最佳现金余额时,除了参照模型以外,很大程度是依赖自身的经验和主观判断。

3.现金周转模型。这是通过现金周转天数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型。现金周转天数是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到产成品出售再转化为现金的整个过程所经历的天数。现金周转天数的长短取决于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6-6所示。

图6-6

由图6-6可以看到,企业营业周期的长度(天数)等于存货周转天数加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而一个营业周期所经历的天数减去应付账款周转天数才是现金周转天数,因此可得:

假定企业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现金需求已知,且企业经营是持续均衡的,即存货、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的周转速度保持稳定,则该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可通过下式求得:

最佳现金持有量=(年现金需求总额÷360)×现金周转天数

例6-2:已知某企业的经营具有持续稳定的特点。该企业存货周转天数为120天,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60天,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30天,全年需要现金7200万元。则该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是多少?

解:该企业的现金周转天数为

120+60-30=150(天)

该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为

(7200÷360)×150=3000(万元)

4.随机模型。这是在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现金持有量控制的方法。对企业来讲,现金需求量往往波动较大且难以预知,但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的控制范围,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将现金量控制在上下限的区域内。当现金持有量达到该区域上限时,以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从而使现金持有量下降;当现金持有量降至该区域下限时,抛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从而使现金持有量回升。若现金持有量在上下限之内,则不必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如图6-7所示。

图6-7

虚线H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虚线L为现金持有量的下限,实线R为最优现金返回线。从图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现金持有量(表现为每日现金余额)是随机波动的,当其达到A点时,即达到现金持有量的控制上限,企业应用多余的现金购买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至现金返回线(R线)的水平;当现金持有量降至B点时,即达到现金持有量的控制下限,企业应转让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现金持有量回升至现金返回线的水平。现金持有量在上下限之间的波动属于控制区域内的合理变化,不予理会。

上下限的确定,可以利用米勒-奥尔模型。米勒-奥尔模型上限H、现金返回线R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其中:F为有价证券每次转换的固定成本;i为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σ为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根据历史资料测算)。

而下限L的确定,则受到企业每日最低现金需要及管理者对风险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例6-3:某企业财务人员记录了上月22个工作日的每日现金余额数值,经计算得到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为1200元。另外,已知有价证券的年利率为10%,有价证券每次转换的固定成本为50元,且该财务人员认为,企业的最低现金余额为5000元。根据上述资料确定最优现金返回线R和现金持有量上限H。

最优现金返回线:

现金持有量上限:

H=3R-2L=3×10793-2×5000=22379(元)

计算结果表明,该企业在控制现金持有量时,最优现金余额为10793元,然后将现金余额控制在5000元~22379元之间。当现金余额降至5000元时,企业卖出5793 (10793-5000)元的有价证券,使现金回升为10793元;当现金余额升至22379元时,企业应购买11586(22379-10793)元的有价证券,使现金余额降至10793元。

随机模型建立在企业的未来现金需求总量和收支不可预测的前提下,因此计算出来的现金持有量比较保守。

5.因素变化模型。上面这些数学模型是建立在现金和有价证券自由转移(指自由地通过现金买入有价证券或卖出有价证券调节现金)基础上的,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中国企业可利用下列公式确定理想现金余额:

理想现金金额=(上年现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占用额)×(1±预计销售收入变化的%)

另外,现金余额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有时数学模型并不能把各种因素的变化都考虑进去。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财务人员根据经验来加以确定。

(四)现金管理策略

现金的日常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现金的收支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应当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力争现金流量达到同步。从理论上讲,如果企业能尽量使它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发生的时间趋于一致,就可以使其所有的交易性现金余额降到零。当然,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企业如能有意识地朝该方向努力,则企业的现金持有量可以显著降低。为此,进行现金盈亏平衡分析(Cash Breakeven Analysis)是非常有意义的。现金盈亏平衡分析的主要内容是确定现金盈亏平衡点。现金盈亏平衡点是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相等时的产销量。现金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公式:

现金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折旧)/(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当企业的实际销售量达到现金盈亏平衡点时,企业恰好处于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平衡状态;若预计销量低于现金盈亏平衡点,则企业将会发生现金短缺,这时财务人员应事先制定好短期融资计划;若预计销量高于现金盈亏平衡点,则表明企业将产生现金剩余,这时财务人员应预先安排剩余资金的处置计划。

2.合理使用现金浮游量。如果从企业开出支票,收票人收到支票并存入银行,至银行将款项划出企业账户,中间需要一段时间。现金在这段时间的占用称为现金浮游量(Float)。在这段时间里,尽管企业已经开出了支票,却仍可以动用在活期存款账户上的资金。不过在使用现金浮游量时,一定要控制好使用时间,否则会造成银行存款透支。

3.加速收款。加速收款的目的在于缩短应收账款的时间。为了提高现金使用效率,加速现金周转,企业应在不影响未来销售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快应收账款的收回,使之转化为可用现金。应收款会增加企业资金的占用,但它又是必须的,因为它可以扩大销售规模,增加销售收入。问题在于如何既利用应收款吸引顾客,又缩短放款时间,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并需实施妥当的收账政策。

为加速收款,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中,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即锁箱法和银行业务集中法。

(1)锁箱法。采用这种方法,企业首先在某些客户集中的地区租用专业邮政信箱;然后通知客户将款项就近汇至指定的邮政信箱;企业授权当地银行(即代理银行)每天定时开启信箱,在收取客户寄到的支票后立即进行结算,并通过电汇将款项及时划拨至企业所在地银行。

(2)银行业务集中法。采用该方法,企业选择收款额较集中的地区设立若干个收款中心,并指定一个主要开户行(通常是总部所在地)为集中银行。客户收到账单后,直接将款项汇至当地收款中心,收款中心及时将款项存入当地银行,然后各当地银行将所收到的款项及时划拨至集中银行。

4.推迟应付款的支付。这是在企业不影响企业信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推迟应付款的支付期,充分运用供货方所提供的信用优惠。如遇企业急需现金,甚至可以放弃供货方的折扣优惠,在信用期的最后一天支付款项。

(五)加强银行存款的管理

企业超过库存现金限额的现金,应存入银行,由银行统一管理。企业银行存款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结算户存款。这是企业为从事结算业务而存入银行的款项。其资金主要来自企业出售商品的货款、提供劳务的收入、从银行取得的贷款、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等。结算户存款企业随时可以支取。具有与库存现金一样灵活的购买力,比较灵活方便。但结算户存款的利息率很低,企业获得的报酬很少。

2.单位定期存款。这是企业按银行规定的存储期限存入银行的款项。企业向开户行办理定期存款,应将存款金额从结算户转入专户存储,由银行签发存单。存款到期凭存单支取,只能转入结算户,不能直接提取为库存现金。单位定期存款的利息率较高,但使用不太方便,只有闲置的、一定时期内不准备动用的现金才能用于定期存款。

3.专项存款。这是企业将具有特定来源和专门用途的资金存入银行而形成的存款,如科技三项费用拨款等的存款。

4.信托存款。这是银行信托部门受企业委托代为管理和营运的款项。

加强对银行存款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按期对银行存款进行清查,保证银行存款安全完整。②当结算户存款结余过多,一定时期内又不准备使用时,可转入定期存款,以获取较多的利息收入。③与银行保持良好的关系,使企业的借款、还款、存款、转账结算能顺利进行。

三、应收账款管理

应收账款是因为对外销售产品、材料、供货劳务及其他原因,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的单位及其他单位收取的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应收票据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信用的推行,应收账款管理已成为流动资产管理中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

(一)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客观原因。企业在销售商品时,由于商品销售数量的巨大以及地域的广泛,使销售和收款存在时间差。商品成交的时间和收到的货款的时间常不一致,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存在。虽然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现金销售方式很普遍,如零售业,但对大多数批发和生产企业而言,发货时间和收到货款的时间往往不同。

2.主观原因。这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市场中的激烈竞争,迫使企业以各种手段扩大销售。除了依靠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广告外,赊销也是扩大销售的手段之一。对于同等的产品价格、类似的质量水平、一样的售后服务,如果实行赊销,将扩大商品的销售额,这是因为顾客将从赊销中得到好处。出于扩大销售的竞争需要,企业不得不以赊销的优惠方式吸引顾客,于是就产生了应收账款。

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应收账款,不属于商业信用,也不是应收账款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进行讨论,在此,仅讨论属于商业信用的应收账款的管理。

(二)应收账款的成本

持有应收账款,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应收账款的成本有:

1.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企业如果不投资于应收票据款项,便可将资金用于其他投资并获得收益,如投资有价证券便会有利息收入。这种因投放于应收账款而放弃的其他收入,即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这种成本一般按有价证券的利息率计算。

2.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它主要包括:①调查顾客信用情况的费用。②收集各种信息的费用。③账款的记录费用。④收账费用。⑤其他费用。

3.应收账款的坏账成本。应收账款因故不能收回而发生的损失,就是坏账成本,此项成本一般与应收账款发生的数量成正比。

(三)信用政策的确定

应收账款政策又称信用政策,是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而制定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是企业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必须事先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三部分。

1.信用标准。这是顾客获得企业交易信用所应具备的条件。如果顾客达不到信用标准,便不能享受企业的信用,或只能够享受较低的信用优惠。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较严,只对信誉很好、坏账损失率很低的顾客给予赊销,则会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但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扩大销售量,甚至会使销售量减少;反之,如果信用标准较宽,虽然会增加销售,但会相应增加坏账损失,增加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

企业在确定信用标准时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

(1)同行业的竞争状况。面对竞争,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保持并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若对手实力很强,企业欲取得或保持竞争优势,就需采取较低的(相对竞争对手而言)信用标准;反之,可采取较严的信用标准。

(2)企业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企业承担违约风险能力的强弱,对其信用标准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企业具有较强的违约风险承担能力时,可以以较低的信用标准提高竞争力,争取客户,扩大销售;反之,若企业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较弱,则只能选择较严的信用标准以尽可能降低违约风险水平。

(3)客户的资信程度。企业在制定信用标准时,需要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根据客户的资信程度决定是否向客户提供信用。常用的客户资信调查方法有5C系统评估法,即从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条件(Condition)这五个方面来确定客户资信程度的高低。

例6-4:公司的销售利润率是12%,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为8%。公司为了扩大销售、增加收入,计划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信用标准,为此提出了A、B两个方案。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只改变信用标准。A、B两个方案的信用标准变化对企业的影响见表6-1所示:

表6-1 A、B方案的信用标准变化情况 单位:元

为了评价两个可选择的信用标准孰优孰劣,必须计算两个方案各自带来的利润和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应测算如下几个项目的变化:①销售量变化对利润的影响。②应收账款投资及其机会成本的变化。③坏账成本的变化。④管理成本的变化。对两个方案进行测算,计算的结果如表6-2所示:

表6-2 A、B方案对利润的影响 单位:元

从计算结果中,相比较可知应该采取A方案。

2.信用条件。这是企业要求顾客支付赊销款项的条件,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和现金折扣。信用期限是企业为顾客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折扣期限是为顾客规定的可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时间,现金折扣是在顾客提前付款时给予的优惠。信用条件通常以“2/10,n/30”的形式表示,其中30天为信用期限,10天为折扣期限,2%为现金折扣率,即若客户在10天内付款,可享受2%的现金折扣;若未能在10天内付款,则全部款项应在30天内付清。提供比较优惠的信用条件能增加销售量,但也会带来额外的负担,如会增加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成本等。

(1)信用期限。这是企业为客户规定的最长付款时间。一般来说,延长信用期限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增加收入。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从而增加机会成本。相应的,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也增加。若缩短信用期限,虽然可使机会成本、坏账损失、收账费用等信用成本减少,但不利于扩大销售,甚至可能使销售减少。因此,信用期限的确定是在这些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利弊权衡的结果。

例6-5:某企业目前采用现金销售方式,每年销售产品120000件,单位售价为15元,变动成本率为60%,固定成本为10000元。为了扩大销售,企业拟订了两个信用条件备选方案,有关资料如表6-3所示。

表6-3 A、B方案相关资料

假设赊销后所有企业都在信用期内付款,有价证券的投资报酬率为20%,试为该企业作出决策。

根据以上资料进行如下计算,计算结果如表6-4所示。

表6-4 A、B方案对净收益的影响 单位:元

根据计算结果可知,A方案增加的净收益较多,故应采用A方案。

上述信用期限分析的方法较为简略,如有必要,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如进一步考虑销货增加引起存货增加,从而多占用资金以及存货增加引起应付账款增加而节约的营运资金。

(2)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现金折扣是企业为鼓励客户尽早付款而给予的价格优惠。延长信用期限会增加应收账款占用资金从而增加信用成本。为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信用成本,企业通常给客户提供一个折扣条件,促使客户提早付款。现金折扣实际上是销售收入的抵减,若折扣率较高,则会使企业收入增加而盈利下降,不过信用成本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折扣率的确定要对提供折扣后的收益与提供折扣的成本加以权衡方可。

折扣期限是指企业允许客户享受现金折扣的付款期限。超过这个期限付款,客户将不能获得现金折扣的好处。由于不同时间的折扣期限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不同,企业同样需要对折扣期限所引起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权衡。

例6-6:承例6-5,若该企业采用A方案,但为了加速应收账款回收,决定提供现金折扣,将信用条件改为“2/10,1/20,n/30”(C方案),预计有60%的客户利用2%的折扣,20%的客户利用1%的折扣,坏账损失率下降到2%,收账费用下降到10000元。试计算出是否采用现金折扣方案的决策。

根据以上资料进行计算,结果如表6-5所示。

表6-5 A、B方案对净收益的影响 单位:元

根据计算结果,C方案比A方案对企业更为有利。因此,可以采用现金折扣的C方案。

3.收账政策。这是当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款项或故意赖账时企业所采取的收账策略与措施。企业如果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降低坏账损失,但要增加收账成本;如果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增加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收账政策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收账费用的投入量,二是制定收账程序。

(1)收账费用投入量的选择。企业若采用较积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减少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但会增加收账费用;若采用较消极的收账政策,则可能会增加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和坏账损失,但会减少收账费用。

一般而言,收账费用支出越多,坏账损失越少,但这两者并不一定存在线性关系。通常情况是:①开始花费一些收账费用,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有小部分降低。②收账费用继续增加,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明显减少。③收账费用达到某一限度以后,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的减少就不再明显了,这个限度称为饱和点,在制定信用政策时,应权衡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应收账款和坏账损失之间的得失。

(2)收账程序的制定。作为应收账款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收账程序,当发现某些客户到期仍未支付款项时,企业可根据预先选择好的收账程序有条不紊地加以催收。

顾客拖欠货款的原因可能比较多,但可概括为两类:无力偿付和故意拖欠。无力偿付是顾客因经营管理不善,财务出现困难,没有资金偿付到期债务。对这种情况要进行具体分析,如果顾客确实遇到暂时困难,经过努力可以东山再起,企业应帮助顾客渡过难关,以便收回较多的账款。如果顾客遇到严重困难,已达破产界限,无法恢复活力,则应及时向法院起诉,以期在破产清算时得到债权的部分清偿。故意拖欠是顾客虽有能力付款,但为了本身利益,想方设法不付款。遇到这种情况,则需要确定合理的讨债方法,以达到收回账款的目的。

下面就是一个收账程序的示例:

当企业发现某笔应收账款到期且客户还未付款时,企业可以:信函通知,向客户发出一封措辞委婉的信件,提示对方已过期账款情况→向客户打电话措辞直率地催收→派专人与客户当面洽谈→对客户采取法律行动。

通常,对于拖欠期较短的客户,不需要马上进行催收,以免将来失去这一部分市场;对于拖欠期稍长的客户则可以信函较婉转地催收;对于拖欠期较长的客户则可以给予严厉的信函、电话甚至上门催款;对于拖欠期很长的客户,除了频繁催款之外,必要时只能提请有关部门仲裁或提起法律诉讼。

为了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在客户不能及时付款时,企业需要多了解客户的困难,查明客户为什么不能付款,企业应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行动。例如,对于那些只是有意拖延付款时间而又并非打算拒付货款的客户,企业可频繁写信或打电话加紧催收;又如,对于以往付款表现良好的老客户偶尔发生到期未能付款的情况,企业可有意暂时不采取任何行动,以免日后失去该客户。

4.综合信用政策。上面分析的是单项的信用政策,但要制定最优的信用政策,应把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结合起来,考虑信用标准、信用条件、收账政策的综合变化对销售额、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坏账成本和收账成本的影响。这里决策的原则仍是赊销的总收益应大于因赊销带来的总成本。综合决策的计算相当复杂,计算中的几个变量都是预计的,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信用政策的制定并不能仅靠数量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要由管理的经验来判断决定。制定综合信用政策时应考虑的基本模式如表6-6所示。

表6-6 制定信用政策的相关因素

(四)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企业赊销的风险来自客户,信用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和帮助销售部门规避来自客户的风险,并协助财会部门管理好应收账款。赊销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四种:客户信用记录不全;不实的信用资料;对客户信息判断有误;未能建立信用标准等。如何防范和控制赊销风险,应从做好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工作入手,具体可围绕以下方面进行。

1.客户信用调查。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是信用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具体可通过内部和外部收集客户的信息资料,获得客户的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财务状况、行业分析等信息。

(1)信息来源。内部信息来源可以通过与客户的初次接触、对客户的实地走访、对客户的必要文件资料或证明进行审查方式获得,也可以通过与固定客户的交易经验的积累,从中提取重要信息为决策提供参考。获得外部信息来源的途径有:工商管理部门、统计部门、税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数据库、银行、法院、各类文献和媒体。

(2)信用调查内容。①企业背景及历史。包括成立时间、经营范围和业务变迁、经营方针、注册资本与变迁、企业性质、名称及商标、股东构成等。②经营者情况,包括经营者的品格、态度、能力、知识、体质等。③劳务状况,主要是员工总数、员工的结构、员工的出勤情况和劳动态度等。④经营条件,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厂房条件、设备条件、技术条件等。⑤关系企业,主要是与企业在人员、物资、资金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⑥经营管理,主要调查所有与经营有关的活动,如进货、生产、销售以及进行计划、组织、统计的管理方法。⑦银行往来,即调查了解企业与银行交往的疏密程度,存、贷款状况。⑧行业情况。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的过去、现状,推测行业的整体前景,分析企业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特色和动向,以推测其成长状态和发展趋势。⑨营业状况,包括生产状况和销售状况,这是资信调查的关键一环。

2.客户信用评估。搜集好客户的信用资料后,需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信用评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

(1)5C评估法。这是从五个影响客户信用的方面分析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这五个方面英文的第一个字母都是C,故称之为5C分析法。分别是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1ateral)和状况(conditions)。

1)品质。这是顾客愿意履行其付款义务的可能性。顾客是否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来归还货款,直接决定着账款的回收速度和数量。道德因素在信用评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

2)能力。这是顾客偿还货款的能力。这主要根据顾客的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来判断,即其流动资产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与流动负债的比例。顾客的流动资产越多,其转换为现金支付款项的能力越强。同时,不应忽略客户流动资产的质量,看是否存在存货过多、过时或毁损,从而导致其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下降的情况。

3)资本。这是客户的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表明客户可能偿还债务的背景。

4)抵押品。这是顾客拒付款项或无力支付款项时,能被作为抵押的资产。这对于不知底细或信用状况有争议的顾客尤其重要。一旦收不回这些顾客的款项,企业可以以抵押品抵补。如果这些顾客能提供足够的抵押,就可以向他们提供相应的信用。

5)状况。这是可能影响顾客付款能力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既包括对全球性或全国性宏观经济环境的考虑,也包括对客户所属行业、地区微观经济环境的分析。可通过了解客户在过去困难时期的付款历史,来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客户偿债能力的影响以及客户是否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2)6C要素评估法。这是在5C要素评估法的基础上演进而来的,即在原来5C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保险一项。这主要是因为保险通过第三方的“保证”取得信用,比“担保品”更能体现现代经济贸易发展的特点,所以其运用更加广泛。

在实际分析信用要素时,由于每个“C”要素都包含了多项次级要素,这些次级要素又从不同的方面对每个“C”要素产生影响,所以要正确评价企业信用要素和每个“C”要素,必须认真分析每个次级要素以及次级要素的特点。

1)品质,包括的次级要素有: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历史、经营者情况、企业经营方针、内部管理和组织形式、银行往来、信用评价等。

2)能力,包括的次级要素有:经营者的能力、基础设施条件、规模和设备条件、员工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等。

3)资本,包括的次级要素有:资本构成、资本关系、增资能力、财务状况等。

4)抵押品,包括的次级要素有:授信状态、担保品的状态等。

5)状况,包括的次级要素有:鼓励与限制、同业状况、供需状况、地位状况、竞争状况等。

6)保险,包括的次级要素有:保险状况、承保状况等。

(3)信用评分法。信用评分法是通过选取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进行评分,然后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客户综合信用分数,并以此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的方法。进行信用评分的基本公式如下:

Y=a1 x1+a2 x2+…+an xn

式中:Y为客户的信用得分;ai为第i个财务比率或信用指标的权数;xi为第i个财务比率或信用指标的评分。

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估时,可以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确定不同的信用等级,将客户分为低风险客户、一般风险客户、高风险客户和最高风险客户四级,针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客户采取不同的信用政策,包括拒绝或接受客户信用订单,以及给予不同的信用优惠条件或附加某些限制条款等。

除了上述评估法外,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也经常运用判别分析法进行客户信用评估。企业将以往客户的资料分为两组,构成两个不同的统计总体:①是信誉好的客户构成的总体。②是信誉差的客户构成的另一总体。然后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适当选取有关指标,建立判别函数,并给出具体判别方法。

3.建立客户信用档案。高效的信用管理必须有健全的客户档案作支持。客户档案应包括所有与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有关信息资料,具体内容如下:

(1)客户的基本信息。如客户所有银行的往来账户、法人代表和实际负责人、客户的不动产资料以及不动产抵押状况、客户的动产资料及其他投资和转投资情况的资料。

(2)客户与本单位有关的往来信息。如订单的数量、每月的采购金额、采购产品的类别以及客户的付款记录,等等。财务报表(首次的和后来提交的)。

(3)客户的信用信息。如客户的信用申请表、信用信息咨询函、授信额度表、授信额度通知函、往来信函、与客户通话记录等。

4.建立信用额度。信用额度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企业授给客户群的整体信用额度和单个客户的信用额度。

(1)整体信用额度。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企业的销货水平、资金控制能力以及对客户承担的机会成本和坏账风险的承受力。因此,企业在制定整体信用额度时,需要考虑坏账风险的整体比例、能够承担的总体信用额度、现有债务的状况、平均目标信用期限、国家风险和行业风险等因素的影响。

(2)单个客户信用额度。它是无须其他信用保障措施允许一个客户的总欠款额。单个客户信用额度的确定,取决于赊销企业经营者遵守信用的诚意和意愿;经营者经营管理、资金运营、信用调度的能力;企业的资本结构、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获利能力;企业担保品的种类、性质和变现性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实践中,常用的方法有:①以权威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为基础,确定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②根据客户营运资金净额的一定比例,确定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③根据客户清算价值的一定比例,确定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④参考同行业其他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信用额度,比照设定客户的信用额度。⑤从低信用额度开始,然后视情况逐渐提高客户的信用额度。⑥按时间段确定授予客户的信用额度。

此外,信用额度确定后,还要定期审查客户的信用状况,通过修改已设立的信用额度奖励优良客户增加订单,惩罚回款速度慢、信誉较差的客户。

5.应收账款监督。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现行的信用政策也会出现与环境不适应的情况,一个好的信用政策必须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有一个监督系统为信用政策的不断完善提供反馈信息。应收账款监督包括单个客户应收账款水平的监督和总额应收账款水平的监督。

(1)单个客户监督。对单个客户应收账款水平的监督,可以通过单个客户的账龄分析表、平均收账期和客户的付款记录进行,以此判断客户的重要程度、赊销额是否在信用额度内;客户付款的主动性和收账政策的有效性;平均收账期是否超过信用期限,进而判断客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企业可根据应收账款明细账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用于反映在信用条件规定的付款期限内及超过付款期限的若干天内应收账款的分布情况。企业财务人员可根据账龄分析表中的信息分析应收账款归还、占用、拖欠情况,进而提出信用政策的改进建议。

(2)总额监督。对应收账款水平总额的监督,可以利用平均收账期、拒付的百分比、应收账款实际占用天数、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表等指标,衡量企业信用控制程序的效率,了解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正确估量应收账款投资的价值及风险,以便及时发现应收账款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平均收账期过长和坏账损失率过高通常表明企业信用政策过宽,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平均收账期过短和坏账损失率过低通常表明企业信用政策过严,不利于扩大销售和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企业应做好平均收账期和坏账损失率的日常监控工作,以便及时发现信用政策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

6.严格坏账管理。无论企业的信用政策制定的多么完备,总有客户因各种原因无法支付货款,形成坏账。应收账款的坏账处理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应根据相关规定坏账的确认标准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每年应按会计准则规定计提坏账准备金,已核销的坏账应在备查簿上登记,做到账销案存。具体实施时,要按照信用政策的既定程序审核完毕后,再经相应职级人员批准的应收账款才能作为坏账注销,严禁滥用职权,与他人合伙侵吞企业财产。对已经在企业内部核销的应收账款应当制定催讨方案,采取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损失。

7.建立信用报告制度。企业应定期召开不同层次的信用报告会议,主要包括:

(1)由最高财务主管或管理当局参加的报告会议,一般应每月召开一次。

(2)由信用控制部门和业务单位联席召开的信用控制会议,以每月两次为佳。

(3)由信用控制部门组织的内部会议,一般应两周一次。

除正式会议外,信用控制部门也应不定期地和业务部门相互沟通,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四、存货管理

(一)存货的含义和种类

1.存货的含义。存货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协作件、商品等。在企业流动资产中,存货占的比重较大,一般约占流动资产的40%~60%。存货利用程度的好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极大。

2.存货的分类。它基本上可分三类:①为生产耗用需要而提供的物资储备,主要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和低值易耗品等。②自制半成品和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③已出产但未销售的产品以及外购产品。

(二)存货管理的目的

如果企业能够在生产投料时随时购入所需的原材料,或者商业企业能在销售时随时购入该项商品,就不需要存货。但事实上,企业总会有储存存货的需要,并因此占用或多或少的资金。这种存货的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1.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事实上,企业往往很难做到随时购进生产所需或销售所需的各种物资,即使是市场供应量充足的物资也如此。不仅因为不时会出现某种材料市场的断档,还因为企业距离供货地点较远而需要必要的途中运输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运输故障。企业储存必要的存货,可以防止原材料采购、运输等供应方面的意外情况,影响生产经营的连续性;也可以适应客户批量供货的要求以及市场上需求量的增加。

2.价格的考虑。往往批量购买一般比零购在价格上要优惠。但是,大量的存货要占用企业的资金,并且会产生诸如仓储费、维修费、管理人员工资以及保险费等各种开支。存货占用资金过多会使机会成本增加并导致利润的损失;各项开支的增加更直接使成本上升。过多的存货可能也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存货管理的目标是在存货的成本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即在充分发挥存货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实现存货成本与收益的最佳组合。

(三)存货的成本

1.取得成本。这是为取得某种存货而支出的成本。具体来说又可以细分为:

(1)订货成本。这是企业为组织进货而发生的费用,如办公费、差旅费、邮资、电讯费等各项支出。订货成本中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如差旅费、邮资等,是订货的变动成本。

式中:F为订货的固定成本;D为存货的年需要量;Q为每次进货量;K为与订货次数有关的变动成本。

(2)购置成本。这是存货本身的价值,等于存货数量与单价的乘积。

取得成本=订货成本+购置成本

    =订货固定成本+订货变动成本+购置成本

式中:DU为购置成本。

2.储存成本。这是为持有存货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存货占用的资金的成本或机会成本、仓储费用、保险费用、存货损耗等。其中,仓库折旧、仓库职工的固定月工资等是与存货数量无关的固定成本;存货资金的应计利息、存货损耗和存货的保险费用是与存货数量有关的变动成本。

式中:TC为存储成本;F为存储的固定成本;K为存储的单位成本。

3.缺货成本。这是因为存货不足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包括材料供应中断造成的停工损失、产成品库存缺货造成的拖欠发货损失和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以及可能的商誉损失;如果企业紧急采购代替材料以解决库存供应中断,那么缺货成本表现为紧急外购成本,因为紧急采购的开支一般是大于正常采购的开支。

(四)存货管理决策

根据存货管理的目标,协调存货的各项成本之间的关系,使存货的成本总和保持最低水平,是企业组织订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存货的决策涉及四项内容:决定进货项目、选择供应单位、决定进货时间和决定进货批量。

经济订货量是使存货总成本最低进货批量,有了经济订货量就可以找出适宜的进货时间。

1.最佳经济订货量的确定。在计算最佳经济订货量时,需要以下假设条件:①企业能够及时补充存货,即需要订货时即可以立即取得存货。②能集中到货,而不是陆续入库。③不允许缺货,即无缺货成本。这是因为良好的存货管理本来就应该出现缺货成本。④需求量稳定,并且能够预测,即年需求量为已知常量。⑤存货单价稳定,不考虑现金折扣,即单价为已知常量。⑥企业存货充足,不会因为买不到需要的存货而影响生产。

根据上述假设,可以得出最佳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为:

式中:TC为存货总成本;D为全年某种材料需求量;Q为订货量;F为每次订货的费用;K为单位材料存贮费用;P为材料单价;F为缺货损失。

在式中,对Q进行求导,可得出下列公式:

此公式称为最佳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求出的每次订货批量,可使存货总成本达到最小值。这个基本模型还可以演变出其他几种形式:

例6-7:某公司每年耗用某种材料3600千克,该材料单位成本10元,单位存储成本为2元,一次订货成本为25元。则:

2.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的扩展。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是建立在前述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经济生活中能同时满足这些假设的情况是十分罕见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基本模型接近于实际情况,需要对基本模型进行扩展。

(1)订货提前期。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中关于“需要订货时便可立即取得存货”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企业不能等存货用完再去订货,而需在没有用完时提前订货。在提前订货的情况下,企业再次发出订单时尚有存货的库存量,称为再订货点,用R来表示。它的数量等于交货时间(L)和每日平均需用量(d)之积:

R=L·d

承前例,企业订货日至到货日的时间为10天,每日存货需要量30千克,那么:

R=L·d=10×30=300(千克)

企业在尚存300千克存货时就需再次订货,等到下批订货到达时(再次发出订单10天后),原有库存刚好用完。此时,有关存货的每次订货批量、订货次数、订货间隔时间等并无变化,与瞬时补充时相同。

(2)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在经济订货量基本模型中,假设存货集中到货一次全部入库,但实际上存货可能陆续入库而库存陆续增加。尤其是产成品入库和在产品转移,几乎总是陆续供应和陆续耗用的。在这种情况下,存货增加时的存量变化不再是一条垂直的直线,而是一条斜线,斜线的斜率取决于送货期的长短,即每批存货全部送达所需天数。如图6-8所示。

设每批订货数量为Q,每日送货量为P,则该批货物的送货期为Q/P。

设存货每日耗用量为d,故送货期内的全部耗用量为:

(Q/P)·d

由于存货边送边用,所以每批送完时,最高库存量为:

Q-(Q/P)·d

平均库存量为:

1/2[Q-(Q/P)·d]

这样,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为:

TC(Q)=(D/Q)·F+1/2[Q-(Q/P)·dc·Kc

=(D/Q)·F+Q/2(1-d/P)·Kc

图6-8

为求出TC(Q)的极小值,对该式求导,得出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公式为:

将该公式代入上述TC(Q)公式,可得存货陆续供应和使用的经济订货量总成本公式为:

例6-8:某零件年需要量为7200件,每日送货量为90件,每日耗用量为30件,单价为10元,平均每次订货成本为50元,单位储存变动成本为存货单位成本的20%。则:

(3)保险储备。前面的讨论都是建立在存货供需稳定且确知的假设之上,即每日需用量不变,交货时间也固定不变。实际上,每日需用量可能变化,交货时间也可能变化。按照某一订货批量(如经济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发出订单后,若需用量增大或送货延迟,就会发生缺货或供货中断。为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就需多储备一些存货以备应急之需,一般称其为保险储备。这些存货在正常情况下不动用,只有当存货过量使用或送货延迟时才动用。保险储备如图6-9所示。

影响保险储备量水平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存货耗用量预测的准确性。对存货耗用量预测的准确性越高,则发生缺货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保险储备量应越低。②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因发生存货短缺所造成的损失。若缺货成本较低,企业可以尽量减少保险储备量,这样做虽然有时会发生存货短缺,造成一定损失,然而由于保险储备量的大大减少,使得存货的储存成本明显降低,其结果利大于弊。③存货的变动储存成本。若存货的变动储存成本较低,则企业可将保险储备量定得高一些,这样既可使缺货风险大为降低,同时又不会使存货储存成本显著提高。④交货时间的不确定性。交货时间的不确定性越大,则发生缺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保险储备量应越高。⑤管理者的偏好。对于保守的管理者来讲,通常倾向于较高的保险储备;而对于激进的管理者而言,通常倾向于较低的保险储备。

图6-9

(五)存货控制制度

根据经济订货量和再订货点对企业存货实施控制的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一个现代化企业来说,其存货的品种往往有成千上万种之多,若对每一种存货都确定经济订货量和再订货点,则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有些存货的需用量不大,或价格极低,即使保持较多的库存量也不会对企业的资金占用和成本产生多少不利影响。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存货控制方法。

1.ABC法。存货控制的ABC法是将例外管理原则运用于存货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按照一定标准,将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

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小。一般而言,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而品种数量的比重大致为A∶B∶C=0.1∶0.2∶0.7。可见,由于A类存货占用着企业绝大多数的资金,故而只要能够控制好A类存货,就基本上不会出现大问题;同时由于A类存货品种数量较少,企业也完全有能力按照品种进行管理。B类存货金额相对较小,企业不必像对待A类存货那样花费太多精力;同时由于B类存货的品种数量多于A类存货,企业通常也没有能力对每一具体品种进行控制,因此可通过划分类别的方式进行管理。C类存货尽管品种数量繁多,但其所占金额却很小,因此企业只要把握总额就可以了。

2.周期检视法。这是按预定的周期(如每周、每月)定期检查各项存货的实有存量,以确定是否需要补充和应该补充多少的一种方法。此法最适用于对上述B类存货的控制。

检视周期的长短,根据各项存货的不同情况而定。一般来说,价格较高、货源较不稳定、与企业生产销售关系较为密切的存货,其周期应较短;反之,则其周期可较长。

周期检视法的特点是:不预先确定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而是每一个周期进行一次检视,并根据预定的最高存量和当时的实际存量,具体计算确定应订购补充的数量。

3.双档法。这是将同一项存货分为两部分,并分别存放于两个容器或货档,两个容器或货档的容量相同,均可容纳一次订货的数量。此法的特点是每次订货量固定,但订货时间不固定。在采用此法控制存货时,先将一个容器内的存货用完,再开始动用另一容器内的存货,并同时立即按预定的订货量进行采购补充,当所订的货物到达时,即将其装入或存放于那个空出的容器。如此轮番使用和补充,就可以将存货量控制在既不会过多也不致短缺的合理幅度之内。

4.存货管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维持存货成本的增加,建立和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成本的降低,公司已经开始利用更先进的技术进行更为有效的存货管理。例如:

(1)适时存货控制制度(JIT)。它追求保持最低的存货水平,并依靠供应商及时供应订货。采用适时存货控制制度,若各环节衔接得很好,不出现任何差错的话,则可使公司的存货降为零。

(2)利用计算机安排原材料的分配,从而使原材料的发送和分配更接近于材料需要量计划(MRP)确定的实际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

(3)许多公司重组其生产程序,从而提高生产速度和减少储存存货的工作。

(4)一些公司,如专业零售企业,正努力减少销售项目和产品品牌,从而控制存货。

一、流动负债的种类及其含义

(一)流动负债的含义

1.流动负债的含义。流动负债是需要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又称短期融资,具有成本低、偿还期短的特点。

2.流动负债的特点。流动负债的特点主要有:

(1)筹资速度快且容易取得。长期负债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往往要对债务人进行全面的财务调查,因而筹资所需时间一般较长且不易取得。短期负债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归还,因而债权人顾虑较少,容易取得。

(2)弹性较大。举借长期负债,债权人或有关方面经常会向债务人提出许多限制性条件或管理规定;而短期负债的限制则相对宽松些,使筹资企业的资金使用较为灵活、富有弹性。从时间、数额方面,借款人的弹性都比长期借款大。企业可根据经营状况对资金需求量的变化,随时调整借款额。在资金需要增加时借入,在资金需要减少时还款。

(3)资金成本较低。一般的讲,短期负债的利率低于长期负债,短期负债的筹资成本也就较低。但是,由于补偿性余额以及利息负担或其他条款的牵制,会增大短期借款的实际利率,加大资金成本;同时,抵押贷款所需支付的管理、服务费用,也提高了资金成本。与长期筹资方式相比,短期借款的资金成本低;与商业信用融资相比,短期借款的资金成本还是比较高。

(4)现金支付压力大。短期负债需在短期内偿还,因而要求筹资企业在短期内准备足够的资金以偿还债务,若债务到期资金安排不当,就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此外,短期负债利率波动较大,因而可能出现短期负债利率水平高于长期负债利率水平的情况。

(5)与商业信用相比,限制条件较多。银行对提出借款申请的企业的经营、财务状况在决定提供贷款前将仔细考虑,如把流动比率、负债比率作为对企业经营状况监控的指标,要求该指标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有些银行会要求对企业具有一定的控制权。这些限制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灵活性。

(二)流动负债的分类

流动负债按不同标准可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式有:

1.以应付金额是否确定为标准,可把流动负债分成应付金额确定的流动负债和应付金额不确定的流动负债。应付金额确定的流动负债是那些根据合同或法律规定,到期必须偿付,并有确定金额的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短期融资券等。应付金额不确定的流动负债是那些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到一定时期才能确定的流动负债或应付金额需要估计的流动负债。如应交税金、应交利润、应付工资、应付产品质量担保债务等。

2.按形成情况为标准,可以分成自然性流动负债和人为性流动负债。自然性流动负债是不需要正式安排,由于结算程序的原因自然形成的那部分流动负债。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法定结算程序的原因,使一部分应付款项的支付时间晚于形成时间,这部分已形成但尚未支付的款项便成为企业的流动负债。人为性流动负债是由财务人员根据企业对短期资金的需求情况,通过人为安排所形成的流动负债。如银行短期借款、应付短期融资券等。

短期负债融资最主要的形式是短期借款和商业信用。

二、短期借款管理[1]

(一)短期借款的含义

1.短期借款的含义。这是企业向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借款。短期借款又称流动资金借款,是企业为解决短期资金需求而接入的款项,是筹资短期资金的重要方式。在短期负债融资中,短期借款的重要性仅次于商业信用。短期借款可以随企业的需要安排,便于灵活使用,且取得较为简便。但其突出的缺点是短期内要归还,特别是在带有诸多附加条件的情况下更使风险加剧。

企业举借短期借款,必须首先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借贷双方签订借款合同,注明借款的用途、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然后企业根据借款合同办理借款手续;借款手续办理完毕,企业便可取得借款。

2.短期借款的分类。目前,中国的短期借款按照目的和用途分为生产周转借款、临时借款、结算借款等;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依偿还方式的不同分为一次性偿还借款和分期偿还借款;依利息支付方法不同分为收款法借款、贴现法借款和加息法借款;依有无担保分为抵押借款和信用借款,等等。

(二)短期借款的信用条件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银行发放短期借款往往带有一些信用条件,主要包括:

1.信贷限额。这是银行对借款人规定的无担保贷款的最高额。信贷限额的有效期限通常为一年,但根据情况也可延期一年。一般来说,企业在批准的信贷限额内可随时使用银行借款。但是,银行并不承担必须提供全部信贷限额的义务。如果企业信誉恶化,即使银行曾同意过按信贷限额提供贷款,企业也可能得不到借款,而且银行不会承担法律责任。

此时,在计算利息时,通常是以已使用的信用额度而不是核定的信用额度作为计算标准。与单一贷款相比,借款人不用每次都与银行协商借款金额,只需在借款前通知银行即可获得款项。借款人只需要对将来的短期融资作一规划即可,而不必准确地预测它到底每月需要借多少资金。

2.周转信贷协定。这是银行具有法律义务的承诺提供不超过某一最高限额的贷款协定。在协定的有效期内,只要企业的借款总额未超过最高限额,银行必须满足企业任何时候提出的借款要求。企业享用周转信贷协定,通常要就贷款限额的未使用部分付给银行一笔承诺费(Commitment Fee)。

周转信用协议与信用额度的区别为:①法律效力。一般信用额度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而周转信用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银行有义务向借款人贷款直至协议规定的授信额度。②有限期限。一般信用额度的期限多为1年,而周转信用协议期限通常超过一年。③支付费用。与一般信用额度不同,周转信用协议下企业除了要对其已使用的信用额度支付利息费用外,还要对其未使用信用额度支付承诺费,这类费用一般在0.25%~0.50%。

例如,某周转信贷额为1000万元,承诺费率为0.5%,借款企业年度内使用了800万元,余额200万元,借款企业该年度就要向银行支付承诺费1万元(200×0.5%)。这是银行向企业提供此项贷款的一种附加条件。

可见,在周转信用协议承诺费存在的条件下,贷款的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周转信贷协定的有效期通常超过一年,但实际上贷款每几个月发放一次,所以这种信贷具有短期和长期借款的双重特点。

3.补偿性余额。这是银行要求借款企业在银行中保持按贷款限额或实际借用额一定百分比(一般为10%~20%)的最低存款余额。从银行的角度讲,补偿性余额可降低贷款风险,补偿可能遭受的贷款损失。对于借款企业来讲,补偿性余额则提高了借款的实际利率。

例如,某企业按年利率6%向银行借款100万元,银行要求维持贷款限额10%的补偿性余额,则该借款的实际利率为:100×6%/(100-100×10%)=6.7%。

可见,在存在补偿性存款的条件下,贷款的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4.借款抵押。银行向财务风险较大的企业或对其信誉不太有把握的企业发放贷款,有时要求企业以抵押品担保,以减少自己遭受损失的风险。有了担保品,贷款人的贷款偿还就有了两个来源:企业履行债务的现金流转能力和抵押品的附属担保价值。短期借款的担保品通常是企业的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和不动产等。银行接收抵押品后,将根据担保品的面值决定贷款数额,一般为担保品市值的30%~90%。这一比例的高低取决于担保品的变现能力和银行的风险偏好。

短期担保借款的融资实际成本可能要高。一方面由于担保借款的借款者信誉通常较低,现行的利息费用(或名义利率)会较高;另一方面是因担保而发生的各种相关费用也应计入融资成本中,相关费用包括代理费用、仓储管理费用、办理有关手续的费用等。

5.偿还条件。贷款的偿还有一次偿还和在贷款期内定期(按月、季)等额偿还两种方式。一般来说,企业不希望采用后种偿还方式,因为这会提高借款的实际利率;而银行不希望采用前种偿还方式,因为到期一次偿还会加重企业偿付当期的财务负担从而增大企业的拒付风险,同时也会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6.其他承诺。银行有时还要求企业为取得贷款而作出其他承诺,如及时提供财务报表、保持适当的财务比率(如特定的流动比率),等等。若企业违背所作出的承诺,则银行可要求企业立即偿还全部贷款。

(三)短期借款的利息及支付方式

1.短期借款利率。它包括优惠利率、浮动优惠利率和非优惠利率。优惠利率是银行向资信好的企业贷款时收取的名义利率,为贷款利率的最低限;浮动优惠利率是一种随市场利率而随时调整的优惠利率;非优惠利率是银行贷款给企业时,收取的高于优惠利率的利率,这种利率经常在优惠利率的基础上加一定的百分比。

由于短期借款协议的信用条件各不相同,借款利息的支付方式亦不一样,故而短期借款的实际利率往往并不等于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的计算可以通过下式得出:

实际利率=年度利息费用/年均实际使用资金量

2.利息的支付方式。一般来说,借款企业支付银行贷款利息的方式有三种:

(1)收款法。这是在借款到期时向银行支付利息的方法。中国银行向工商企业发放的贷款大都采用这种方法收息。

(2)贴现法。这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先从本金中扣除利息部分,而到期时借款企业只要偿还贷款全部本金的一种计息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企业可利用的贷款额只有本金减利息后的余额,因此贷款的实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

例如,某企业从银行取得借款20万元,期限一年,年利率8%(此为名义利率),按照贴现法支付利息,则该项借款的实际利率为8.7%[(200000×8%)/(200000-200000×8%)]。

(3)加息法。这是银行发放分期等额偿还贷款时所采用的利息收取方法。在分期等额偿还贷款的情况下,银行要将根据名义利率计算的利息加到贷款本金上,计算出贷款的本息和,要求企业在贷款期内分期偿还本息之和的金额。由于贷款分期均衡偿还,借款企业实际上只平均使用了贷款本金的半数,却需支付全额利息。这样,企业所负担的实际利率便高于名义利率大约1倍。例如,某企业借入年利率为12%(此为名义利率)的贷款10万元,分12个月等额偿付本息。则该项借款的实际利率为24% [(100000×12%)/(100000÷2)]。

(四)企业对银行的选择

随着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可向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日益增多,企业可以在各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选择,以获得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借款。企业在选择银行时,必须考虑借款种类、借款成本和借款条件是否适宜;此外,还应关注下列因素:

1.银行对贷款风险的政策。银行对其贷款风险通常有不同的政策。有的趋于保守,只愿承担较小的贷款风险;有的富于开拓,敢于承担较大的贷款风险。

2.银行对企业的态度。不同银行对企业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银行肯于积极为企业提供建议,帮助企业分析潜在的财务问题;有的银行则很少提供咨询服务,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对企业施加还贷压力。

3.贷款的专业化程度。一些大银行设有不同的专业部门,分别处理不同类型、行业的贷款。企业与这些拥有丰富专业化贷款经验的银行合作,可受益更多。

4.银行的稳定性。稳定的银行可以保证企业的借款不致中途发生变故。银行的稳定性取决于其资本规模、存款水平波动程度和存款结构。一般来说,资本雄厚、存款水平波动小、定期存款比重大的银行稳定性好;反之,则稳定性差。

三、商业信用融资管理

商业信用是在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所形成的企业间的借贷关系。商业信用产生于商品交换之中,是自发性负债,在短期负债融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商业信用的具体形式有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

商业信用融资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首先,商业信用是一种持续性的信贷形式,无须正式办理融资手续;其次,若没有现金折扣或使用不带息票据,则商业信用融资不负担成本。其缺陷则在于期限较短,展期商业信用会给企业未来经营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另外,若放弃现金折扣则所付出的成本较高。

1.应付账款。这是企业购买货物暂未付款而欠对方的款项,即卖方允许买方在购货后一定时期内支付货款的一种形式。对卖方而言,形成应收账款,对买方而言,形成应付账款。通常情况下,为促使买方按期付款或尽快付款,卖方往往规定有一些信用条件。如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信用条件不同,买方使用资金的数量和期限也不同。

应付账款还可以分为免费信用、有代价信用和展期信用。免费信用是买方在规定的折扣期内享受折扣而获得的信用;有代价信用是买方放弃折扣(即选择按发票全额付款,放弃的折扣即相当于为此而付出的代价)而获得的信用;展期信用是买方超过规定的信用期推迟付款而强制获得的信用。

在有现金折扣的条件下,若买方放弃现金折扣而继续使用资金,其成本会很高。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可由下式求得:

可以看出: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与折扣百分比的大小、折扣期的长短同方向变化,与信用期的长短反方向变化。

2.应付票据。这是企业进行延期付款商品交易时,开具的反映债权债务关系的票据。根据承兑人的不同,应付票据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两种,一般支付期最长不超过6个月。应付票据可以带息,也可以不带息。应付票据的利率一般比银行借款的利率低,且不用保持相应的补偿性余额和支付承诺费,所以应付票据的筹资成本低于银行借款成本。应付票据到期必须归还,如若延期则要交付罚金,因而其风险较应付账款大。

3.预收账款。这是卖方在交付货物之前,向买方预先收取部分或全部货款的信用形式。对于卖方来说,预收账款相当于向买方借用资金后用货物抵偿。预收账款一般用于生产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的货物销售。

此外,企业往往还存在一些在非商品交易中产生,但也属自发性负债的应付费用,如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付款等。应付费用使企业受益在前、费用支付在后,相当于享用了受款方的借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资金需要。应付费用的期限具有强制性,不能由企业自由斟酌使用,但通常无需花费代价。

思考题

1.营运资金筹集政策主要有几种类型?

2.如何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

3.企业的短期融资方式主要有哪些,不同方式有何优缺点?

4.影响企业信用政策选择的因素是什么?

5.用于存货管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

6.流动负债的特点有哪些?

7.某公司预计销售额将从200万元增长到250万元,但公司需为此增加30万元流动资金。该公司可以向银行以10%的利率借款,也可以通过放弃折扣增加应付账款来获得所需资金。该公司的购货条件是1/10,n/30,但公司拖延30天付款不会缴纳罚金。

要求:请问公司应采取何种筹资方式?公司在进行决策时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8.某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单价为1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90元。该企业目前采取的是较为严格的信用政策,年销售收入为2000万元,现有客户平均付款期为1个月。该企业现在考虑实行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预计年销售额将增至2300万元,所争取到的新客户的平均付款期为2个月,而原有客户的付款习惯保持不变,平均付款期仍为1个月。另外,已知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为10%。

要求:请问该企业应否实行较为宽松的信用政策?

9.某企业全年需耗用甲材料2500克,该种材料单位成本为10元,平均每次订货成本100元,单位年储存成本为存货单位成本的2%。甲材料的日均正常用量为7千克,订货提前期为20天。预计甲材料的每天最大用量为10千克。

要求:(1)甲材料的经济订货批量是多少?

(2)甲材料的再订货点是多少?

[1]温作民主编:《财务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