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治安策》等

《治安策》等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贾谊,西汉初期政论家、辞赋家,洛阳人。同时他又吸取了道家齐生死、等祸福、顺应自然的思想。在这里,贾谊再次申述《论积贮疏》中重农抑商、发展生产的主张。他不仅力主抗击匈奴,而且自告奋勇,“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惟上之令”,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治安策》集中体现了贾谊的政治思想。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初期政论家、辞赋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年轻时曾跟随秦朝博士学《春秋左氏传》,时称贾生。18岁以能诵诗书善文称于郡中。经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岁被文帝召为博士,通晓诸子百家之事,善于对诏。每诏令百官议事,诸老臣不能对答者,贾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汉书·贾谊传》)。由此受到文帝赏识,一年中越级升迁为太中大夫。在政治上,贾谊提出许多改革的建议,“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汉书·贾谊传》),“列侯就国”等,从而引起当朝元老诸臣周勃灌婴等人不满,在文帝前共进谗言,责以“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文帝因之疏远贾谊,将他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之后,召还京城,改拜为梁怀王太傅,仍不得重用,但他仍数次上疏陈政事,言治安之策。后梁怀王坠马死,他身为太傅引咎自伤,常哭泣,抑郁悲伤而死,年仅33岁。

贾谊著文章58篇,被刘向编为《新书》。他的文学成就体现在政论散文和辞赋上,政论散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以及《谏立淮南王诸子疏》等最为有名。

1.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民心向背的巨大作用

他以为“自古及今,凡与民为敌者,或迟或速,而民必胜之”(《大政上》)。他也吸取了法家思想,在施行仁政的同时主张施以法制。他说:“夫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治安策》)同时他又吸取了道家齐生死、等祸福、顺应自然的思想。贾谊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论家,极力主张维护汉王朝的统一,改革政治,发展生产。能够透过社会表面繁荣的景象,发现社会矛盾,提出解决矛盾的措施,大胆直言,无所顾忌。

汉初承秦之敝,秦王朝的迅速灭亡,引起人们的思考,而汉王朝又面临经济凋敝、匈奴侵扰的内外矛盾,从巩固王朝的需要出发,贾谊作《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文章重在论秦朝的过失,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谈起,极力铺写秦国君的雄才大略与秦国的强盛,也写六国人才之众和实力之强,但最后六国都被秦王朝吞并。至此笔锋一转,写到陈涉,并把他与六国之师对比,指出陈涉无论从才能和武装力量等方面都不能与六国之师相提并论。结果却出人意料,六国之师打不败的秦国,却被陈涉揭竿为旗,“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原因何在?贾谊画龙点睛地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汉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提供鉴戒。

汉王朝初建立的时候,经济困窘,人民失去本业,又遭受大的饥荒,以致“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经过高祖、孝帝、惠帝的休养生息,文帝的躬行节俭,经济恢复,百姓安定。接着却是商人兼并农人,奢侈成风,人民皆背本趋末,贾谊乃上《论积贮疏》,指出这是国家的大害:“今背本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久以长,是天下之大贼。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为此,贾谊指出积贮粮食、发展生产,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命脉。上疏切中时弊,为文帝所采纳,躬耕藉田,劝勉百姓。

随着经济的恢复繁荣,社会的各种矛盾又日渐显露,特别是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国势力强大,独立割据,豪强横行,奢侈成风,僭越周制。此时匈奴侵袭,仍为边患。于是,贾谊由长沙被召回朝廷,在文帝七年(前173)又上《治安策》,全面揭示汉朝繁荣的表面下所藏着的深刻危机,如“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以深怀忧思的感情,提出一系列具有进步意义的政治主张。首先,主张巩固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坚决打击分裂割据势力。对诸侯王的僭拟,地过古制,不听诏令,屡为反叛,要“以仁义恩厚为芒刃,以权势法制为斤斧”来对付他们,并施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削弱他们的势力。此外,还在《谏立淮南王诸子疏》中,反对分封淮南王的四个儿子,认为这是“假贼兵,为虎翼”,必将给中央王朝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揭露、反对富商大贾的豪奢僭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无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无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无为奸邪,不可得也。”(《治安策》)在这里,贾谊再次申述《论积贮疏》中重农抑商、发展生产的主张。对于匈奴外患,主张坚持抵御,反对投降,指出匈奴“嫚侮侵掠”为天下大患,使边郡之地不得安宁。对于文帝的苟安妥协,极为不满:“何忍以皇帝之号为戎人诸侯,势既卑辱而祸不息,长此安穷”。(《治安策》)他不仅力主抗击匈奴,而且自告奋勇,“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惟上之令”,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忱。最后,总结秦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因而反对严刑酷法,主张以礼义治国,恩威并用。“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治安策》集中体现了贾谊的政治思想。贾谊的政论散文,针对现实而发,揭露矛盾,击中时弊;他提出的政治主张见识高远,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和统一,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所以班固在《汉书》本传赞论引刘向的话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2.贾谊的政论散文继承了先秦散文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而又结合所处时代的变化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贾谊的政论散文铺张扬厉、纵横驰骋、气势磅礡,有纵横家的习气,又有辞赋家的风采。如《过秦论上》,先写秦国依势凭险,志在兼并:“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开始,就以逼人的气势,写出秦孝公兼并天下的勃勃雄心。接着写惠、文、武、昭时秦国的声威,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向秦国发起进攻。结果,诸侯疲困,从散约解,争割地以事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接下来,又铺写秦始皇的威震四海,“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然后又从各方面铺写王朝的强大,气势如惊涛巨浪、悬崖飞瀑,不可遏抑。“自始至尾,光焰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中,烛天耀海”(何烨《义门读书记》)。又如《论积贮疏》,论说积贮粮食对国家的重大意义:“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夸张、渲染,增强了文章的非凡气势。

贾谊的政论散文疏直激切,感情强烈,浑厚而悲壮,明畅而富赡。在《过秦论》中,贾谊在当时能高出众议,歌颂秦国的声威,肯定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惋惜其迅速的灭亡,并怀着热切的感情为汉王朝的统治总结历史经验,所以在奔放的气势中也洋溢着充沛的感情。《论积贮疏》同样怀着对汉王朝的忠诚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并坚信其主张的正确,因而理直气壮,笔带感情。在热烈壮盛的感情中,时而又低徊悲叹。如说到粮食严重不足的情况时说:“汉之为汉凡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耳闻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在《治安策》的开头,更是痛哭流涕:“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从高帝到文帝,汉王朝在这40多年中,政治经济都有发展,天下趋于安定。但是,贾谊的政论散文论及政事时,从不歌功颂德,而是指陈弊端,针砭时弊,而且放言无忌,甚至敢于直接批评汉文帝对匈奴的妥协,知“射猎之娱”而不知“与安危之机孰急”,表现出贾谊为国忧虑之心,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希望更能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意。

贾谊的政论散文,浑厚质实,明朗畅达,善用比喻,注意文采,富于形象性。另外,在先秦散文已有对偶句式的基础上,他的文章有的自然对偶、不求精工,有的则趋于整齐,这是对先秦诸子、纵横策士、荀卿和宋玉的赋篇以及李斯《谏逐客书》等文风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贾谊的政论散文骈散相间,文质并茂,是“论史”的开端。他的《过秦论》影响了南朝范晔《后汉书》的论赞,刘知几《史通》亦说:“蔚宗参宗贾谊”;《治安策》务事势的疏直激切,影响了唐代陆贽和宋代苏轼等的书牍奏议。其现实精神、儒道思想,不仅影响了东汉末期的政论文作家,而且影响了唐宋古文运动。

贾谊有治国之才,而不能见用于文帝,贬谪长沙,意不自得。渡湘水缅怀屈原,乃作《吊屈原赋》,吊屈原遭遇不平,对屈原所处的黑暗现实的抨击,都是借以自喻: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蹻;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

这是骚体赋的继承,文中辞句的内容也是屈原反复说过的,但这篇赋与屈原骚体赋有所不同。一是对偶句、感叹句多,除篇首六句不相对外,“世谓随夷”、“莫邪”二句,以及前文的“鸾凤”、“阘茸”、“贤圣”等都是对句,有铺张排比的策士遗风。二是句式短小,音调急促,有自己愤懑不平的激越感情。三是“乱辞”很长,几乎占全篇之半,但不用“乱曰”,而创为“谇曰”。四是内容上有更强烈的反抗,不赞成以身殉国,而主张远走高飞,“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而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