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图2-1 政治经济学坐标系我认为,马克思上述所说的研究对象高屋建瓴、概括性强、统领三大卷。他在《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一文中指出:我国目前有数以百计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按照习惯,接下来应该说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什么是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样就顺理成章了。但马克思没有对此做出解释,这就为后人留下了很大的理解空间。于是人们竭力去猜其中的含义,就有了五花八门的观点。这些观点普遍强调了生产关系,忽视了交换关系。从而误认为政治经济学只研究阶级斗争,不研究资源配置。虽然强调了生产关系,但对生产关系的理解很不到位。

图2-1 政治经济学坐标系

我认为,马克思上述所说的研究对象高屋建瓴、概括性强、统领三大卷。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讲生产关系,研究阶级斗争,是关于利益的斗争;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讲交换关系,研究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加入了前两卷抽象掉的各种具体形式,仍然讲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不是讲分配关系。大的框架必然是这样。

一、国内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误解

吴易风教授是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他在《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一文中指出:

我国目前有数以百计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每一本教科书开宗明义第一章都规定:政治经济学是关于生产关系的科学,它研究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

这个定义的优点是突出了对生产关系的研究,缺点是没有把对生产方式的研究放在应有的地位。从研究对象中排除了生产方式,也就排除了生产关系所包容不了的重要经济问题,例如资源配置问题。这样,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狭窄化了。内容原本丰富的政治经济学现在被局限于只研究三方面的问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

要避免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狭窄化,就应当从现今教科书的定义复归到马克思的定义上去。

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明确地规定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从马克思的上述规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大家知道,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属经济关系,也就是哲学教科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规定,从内容到文字,都是准确无误、没有二义的。但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以来对于如何理解这一规定一直存在着争论,意见颇为分歧,而且始终未取得共识。《资本论》研究对象成了难解之谜。

我不知道数以百计的教科书为何只说生产关系,漏掉交换关系。吴易风教授显然是注意到了交换关系,但他又把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说成是哲学教科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生产关系。不知这种说法的理论依据何在。

其实,马克思所说的交换关系就是第二卷的流通过程,它顺理成章地就研究了市场配置资源。两大部类的三大交换就是一个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

长期以来,人们重视了第一卷的研究,而轻视了第二卷的研究。究其原因,第一卷是马克思生前出版的,第二卷是马克思去世后出版的;第一卷适合于革命时期,第二卷适合于建设时期。记不清恩格斯在什么地方说过第一卷是一部独立的著作,我说它最多是一部相对独立的著作。生产过程之后要继之以流通过程,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第二卷与第一卷具有相同的重要性。要给予第二卷应有的地位,在研究对象中不能漏掉交换关系。

除了漏掉交换关系外,学术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释也不到位。

二、生产力新解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论述

⒈“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2]

⒉“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3]

⒊“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4]

《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动态发展过程,从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和大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二)传统的生产力定义

马克思对生产力是有论述没定义。于是,前苏联及我国经济学界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我认为这样的定义不准确,过于宽泛。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广。比如征服洪水、征服SARS、登上珠峰、踏上南极,但这与政治经济学上所说的生产力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所以对生产力的范围要重新界定。

(三)我的生产力新定义

我把生产力定义为“生产商品的能力”。它才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照此理解,修建青藏铁路,攻克冻土难题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铁路通车带来的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是生产力;再比如,建成三峡大坝,防洪能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航运和发电能力是生产力。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越好,有百利而无一害,而生产力——生产商品的能力却不一定。生产的商品越多,社会矛盾越尖锐。正是这种矛盾推动着生产关系向前发展。

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划时代的生产力有三类,第一是以人力、畜力、自然力为动力,简单的分工和协作,小农具和小工具,以自耕农和手工业者为代表的封建社会;第二是以电力为动力,以机器和大工业、大农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是以更高层次的社会化大生产为代表的共产主义社会

三、生产关系新解

(一)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的论述

⒈“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5]

⒉“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可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

最后,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科学的叙述对现实运动的关系,也还不是这里所要说的。生产一般。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的总体。”[6]

⒊“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7]

(二)传统的生产关系定义

马克思对生产关系是有论述没定义。于是,前苏联及我国把生产关系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项内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消费品)如何分配。其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是基础,它决定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以上这些话只是干条条,有骨头没肉。我相信大多数学生和我当年一样不解其意,就像小学生背课文一样记住就是了。

(三)我的生产关系新定义

经过近20年的思考琢磨,我发现上述流行观点还不准确,还有遗漏。把生产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没说清楚。

我把生产关系重新定义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利益关系”。在《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千说万说都离不开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关系,即v和m的关系。

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关系即利益关系:第一是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的利益关系即价值关系;第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关系,即v和m的关系;第三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利益关系,又回归到价值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终表现为人与人的利益矛盾。因为这种矛盾,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

(四)谁先攻克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一节中,马克思对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向前发展作了总结。把这一发展过程总结为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8]杜林对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不能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解释为生产资料是公有的,消费资料是个人所有的。学术界对这个命题的理解很混乱,有人把它称作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9]从我掌握的资料来看,是我首先攻克了所谓的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我在1989年学习《资本论》的时候,就提出了“建立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的观点,并写进了我的手稿。随后就这个观点发表了三篇论文。《建立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发表于《市场经济研究》1994年第3期,《再论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发表于《长河求索》1996年第2期,《<共产党宣言>中的重建个人所有制》发表于《长河求索》1997年第3期。我非常重视这项研究,把它印在了我的名片上:“《资本论》爱好者,重点研究‘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和‘再生产平衡表’。”

我在一些研讨会上宣传这个观点,并委托别人在有关研讨会上帮我宣传这个观点。随后几年才有了类似的或者说相同的观点,也许人家是独立研究出来的。可气的是,现在网上这种观点很多,似乎人们还不知道我早就有了这个观点。为了捍卫知识产权,我在此多说了几句。

“老祖宗”与“新热点”——《<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访谈

北京日报记者 伍义林

书林话题记者:二位教授,最近我注意到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您们的新著《<资本论>与中国经济理论热点》一书,我很想知道,您们是怎么想到要将马克思,即马列主义“老祖宗”的巨著与中国经济理论“新热点”联系起来的呢?

张燕喜:(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该书作者,以下简称张):

记者:张教授,我注意到被学术界称为“经济学哥德巴赫猜想”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是您写作完成的,您是否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及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

张:围绕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一论述,学术界进行了颇为热烈的讨论,几乎穷尽了所有可能的理解,然而它至今仍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有学者甚至认为,仅以有限的历史经验。还难以完全证实马克思的这一设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理解“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经济学的“哥德马赫猜想”。作为读书的“难点”,我在书中首先介绍了“理论界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然后分析了“不同观点的主要分歧”;最后归结了“讨论中引发出的思考”。考虑到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与当前探讨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又将其作为理论“热点”进行了探讨。

(北京日报2000年3月28日)  

我的观点是:马克思把用自己的土地或工具为自己劳动的劳动者即自耕农和手工业者称作“个人”,个人所有制就是这么来的,它是劳动者所有制的代替词。这些个人是一家一户分散开劳动的,加个修饰词就是分散的个人所有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原始积累剥夺了分散的个人,建立起了非个人所有制即资本主义所有制,机器的使用和大规模的协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过剩又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矛盾的加深,多数人(无产阶级)将剥夺少数人(资产阶级),曾经的剥夺者将被剥夺。剥夺之后将建立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即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公有制。

分散的个人所有制(肯定阶段)→非个人所有制即资本主义所有制(否定阶段)→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制(否定之否定阶段)

在《资本论》第一卷,不是很清楚地讲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是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放在偏后讲,或多或少掩盖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二是把生产关系的相互替换没分开讲清楚,只是在最后作了总结。设想一下《资本论》第一卷的结构如果这样安排:先讲生产力由低到高的的发展阶段;再讲生产关系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简单商品经济的价值关系讲过之后,就讲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经济手段加暴力手段使简单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过渡,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利益关系v和m讲过之后,再讲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向更高层次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过渡。这样就顺理成章了。

四、交换关系

学术界说生产关系中是不包括资源配置的,所以《资本论》没研究资源配置。但马克思所说的交换关系是包括资源配置的。必须把交换关系纳入到研究对象中来。据我的研究,马克思的再生产公式就是一个市场,市场上有两个人——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三大交换达成了四笔买卖。两个人的产品6000生产资料和3000消费资料都卖了出去(价值补偿),该买的也都买了进来(实物补偿)。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达到了一种理想的资源配置状态。为了达到这种理想的资源配置状态,两大部类必须保持6000︰3000的比例关系。本书将要串起来的价值规律、货币回流规律、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律、同步等比增长规律,就是欲达到理想的资源配置状态就必须要遵循的经济规律。

这些规律是经济科学所要揭示的东西。相反,那些现象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即供求机制被抽象掉了。我们假定,供求是平衡的,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并且是稳定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才真正研究了资源配置。

表2-1 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着的人类物质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依据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人类社会可呈现出不同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政治法律形式和文化意识形态,因而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哲学观点,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划时代发现。恩格斯把它与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这种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作“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思想,是人类思想迄今为止唯一可称为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具有万古长青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