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时间:2023-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而言之,人际传播学就是研究人际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目前,学界对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另一个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无论是哪个方面,人际传播特别是在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人际传播学科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所以研究对象也会因为与不同学科的结合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领域。

人际传播学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一人类社会最古老、最常见、最频繁的社会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有所侧重地吸收各门学科的新成果,系统地探讨人们如何通过相互间的交往建立和维护一定的人际关系,并着重研究人类社会交往在人际关系中所起作用的学科。简而言之,人际传播学就是研究人际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对于这门学科的研究,我们首先必须了解其研究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人际传播的研究对象从宏观上来说主要分成以下三个部分(1)

信息交流是人际传播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之一。揭示信息交流机制对于人际传播的发展以及了解其中的规律是非常有意义的。传播学早期的许多理论研究都是从信息交流机制的研究开始的。人际传播过程中通常把信息的交流机制分成几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信源、信息、渠道、受者以及信息传播中的反馈与干扰。对于这每一部分的说明,我们将在第三章有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赘述了。

人际传播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某种传播系统发送信息和另一系统进行接受的机械的“信息运动”。传播双方都是积极的人,双方的交流都伴有主客体的各自复杂的感受和心理活动。作为信息的发送者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其发出的信息内容以及发送方式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为了能够有效地影响对方,必须对于受者的情况有所分析,而且还要预料到将要得到什么样的反馈。信息的发送者某些情况下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同时,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积极的主体,并非机械的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价值观、态度的中介等决定自己如何反馈。既在确定如何改变交往伙伴行为的符号交流,也在确定如何组织彼此之间的协同活动。在这里,有很多对于人际传播的主客体、交往中的礼仪、沟通技巧以及对于人际传播调试等的研究。

人际传播是双方作为积极的主客体在发生着相互影响和作用,实现着知识和经验、思想和见解、需要和愿望、理想和信念、感情和意志的相互交流,达到彼此沟通。

人际传播并非是主客体之间封闭式的信息传递,而是必须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际传播从一开始就是人类祖先向现代人演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群体协作的方式而产生的。

人类祖先生活在一个自然群体里面,在获得食物和抵御猛兽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在行动上的互相配合越来越完善,最终导致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人和客观事物发生了更为复杂的联系,尤其是产生了动物界所没有的,也不可能有的那种在劳动中的人际交往。这就从根本上改造了人类祖先的自然群体,而代之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集体劳动必须有分工协作,彼此要相互协调,个人的活动必须服从集体关系,个人的活动目的必须服从集体活动的目的,这就要求个体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集体的关系,反思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这样才有利于群体的协作。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人际传播过程中的社会性。

人际传播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人们是运用在劳动中所发展起来的语言系统进行交流。在劳动的分工协作中,人们彼此之间需要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和他人的行动,因此,劳动的一方就必须使对方及时地知道自己已经做了什么,现在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并且希望对方做什么,只有这样,彼此才能很好地协作,保证大家行动的协调。这就需要内容丰富的、不受时间限制的调节行动的特殊信号,语言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当然,在人际传播过程中,并不是只依靠这一工具,人们还可以利用面部、姿势、声音等表情动作来辅助交往。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发展与丰富,许多原来只有适应意义的表情动作,已获得了新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上通行的交际工具,用它来表达思想感情。人类的副语言符号成为独特的“情绪语言”,使人的语言表达更为生动有力,是辅助语言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目前,学界对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另一个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一个人出生以后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说,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维持秩序、社会连续发展等。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是哪个方面,人际传播特别是在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第三章我们将要讲到的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社会心理学家G.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等等,都是揭示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成果。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等。

因为人际传播学科具有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所以研究对象也会因为与不同学科的结合衍生出不同的研究领域。随着市场营销、网络、信息安全等学科与实践的发展,在与人际传播的结合中也产生了整合营销传播、网络人际传播等研究内容。

人际传播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市场营销中也存在着越来越重视人际传播的趋势,近20年兴起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人际传播与市场营销结合的产物。历史上市场营销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生产为导向的阶段,因为社会生产力还较低,供不应求,处于卖方市场,所以商家认为主要是看自己生产什么,而不去顾及消费者的想法;第二个阶段是以产品为导向,当消费者对产品有一定的鉴别后,商家认为应当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吸引消费者,当然这只是从商人自身思考出发得出的结论;第三个阶段是以销售为导向的,商家认为仅仅有好的产品还不够,还应当诱导消费者去购买,但不管消费者是否喜欢他们的产品;第四个阶段是以营销为导向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才有研究者和商家认为应当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感受,为他们提供自己想要的产品。而在此之后有了菲利普·科特勒所言的全方位营销,把企业的各个层面统领起来为消费者服务。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市场营销在发展中逐渐倾向于了解并关注消费者的感受与反馈、趋向于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过程。其中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是唐·舒尔茨于80年代末提出的理论,它强调深入地了解消费者并与消费者展开互动,把消费市场看作是由个人和群体组成的,而非模糊的市场概念。因而他倡导在消费者能够接触到商家的每一个“接触点”上,传递一致、合理的信息,以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和营销价值。整合营销传播关注与个人、群体所展开的互动,而人际传播学的知识对此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合理的传播与互动方式,才能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关注和共鸣,达成传播效果。

网络人际传播则是人际传播在网络发展下的新变化。第一章我们介绍过一些网络环境下人际传播的新特点,可以说网络的出现使得人际传播有了更加坚实的翅膀,能够飞得更远、更高,超越了部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开始的网络传播还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和象征,后来逐渐趋向于向人际传播的方向回归,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在线模拟或还原更多的现实人际传播中的内容,比如通过网络语言和符号模拟人的表情、情感,通过动态图片模拟现实中动作和肢体语言,通过视频聊天和语音信息还原现实中的对话。这些都是在网络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研究主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与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际传播学及其本质的理解,并思考人际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科学、信息安全等学科的发展,人际传播也有了更多科学技术的成分,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结合信息传播的流程,人际传播有了新的研究内容。

对于研究对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确定对人际关系的研究重点在哪里,找出那些伴随着关系发展而促进人际吸引和信息改变的种种可变因素,以及阻碍或加速关系变化的传播过程等,从而更好地保证人际传播学科的良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