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使用权资产的后续计量

关于使用权资产的后续计量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由于财务报告是直接面对财务信息用户的,因此,为了保证公布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必须由中介机构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认为,会计信息的各种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该结构如图1-2所示。

第四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一、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指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经济条件下,会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或标准。编制财务报告本身不是目的,而目的是为了提供对企业的决策有用的信息。编制财务报告要考虑的问题是,企业为什么要编制财务报告?为谁编制财务报告?财务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制约因素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编制财务报告

编制财务报告是由企业外部财务信息用户的需要所决定的,这些人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但是企业的财务信息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因此就需要依赖企业的管理当局将企业的信息传递出去,从而使财务信息的用户可以借助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出自己的决策。比如,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或者贷款等。可以说,正是由于财务报告的披露才使企业的经营得以持续和发展。由于财务报告是直接面对财务信息用户的,因此,为了保证公布的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必须由中介机构对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因此,编制财务报告既是企业的社会职责,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为谁编制财务报告

为谁编制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的用户是哪些。不同的国家对财务报告用户的理解可能有所差异,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论财务会计概念》中列出的财务报告的用户包括: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贷款者和潜在贷款者、管理人员、董事、顾客、职工、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证券承揽人、证券交易所、律师、税务机关、管辖机构、立法者、工会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现实的和潜在的贷款人、雇员、供应商和其他的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公众、企业管理当局等。

中国的环境、国情与其他国家不同,以前的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投资人、债权人等也成为了财务报告的最主要用户,同时,税务机关和管辖机构也应该是排名比较靠前的财务报告用户。

(三)财务报告应该包括的内容

财务报告信息,主要的是财务信息,即可以用货币单位来定量和表述的信息。列入财务报告的非财务信息,一般与财务信息有关,或者是财务信息的基础。财务报告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往往是近似计量的结果,而不是精确计量的结果。计量通常要做许多的估计、分类、汇总、判断和分配工作。所以,尽管在财务报表周围闪耀着一层精确的光辉,实际上只是一种近似值。会计是规则导致的结果,而不是精确的数学公式导致的结果,这是外人对财务报告非常不理解的地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论财务会计概念》中所列出的财务报告应该包括的信息有以下几方面:(1)对投资和信贷有用的信息;(2)对估计现金流量有用的信息;(3)关于企业财产、财产上的权力和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列出的财务报告应该包括的信息有以下几方面:(1)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资料;(2)为此目的编制的财务报表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要;(3)财务报表还应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交托给它的资源的保管或核算工作的成果,这些也是为了能够做出经济决策以及评价管理者的经济责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列出的财务报告应该包括的信息是:(1)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2)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3)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目前正在讨论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及附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主要包括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变现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经营成果主要包括企业的获利能力、成本费用的高低与控制情况等。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会计报表附注是对在财务报表中有关项目所作的进一步说明,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确认的项目的说明,有助于使用者进一步理解和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现金流量。

(四)环境对财务报告的制约因素

财务报告的目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财务报告的目的。影响财务报告的目的有经济因素、法律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等。从经济环境看,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正在发展的商品经济就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产品交换、产权交易、信用制度、资本市场等的构造和发展的程度不同,从而对财务报告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从法律环境看,法律基础、法学概念、法律体系、立法依据等的差异,也会造成对财务报告要求的差异。从政治和社会的环境看,有些国家政府在会计的管理和监督上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有的国家更多地依赖社会团体管理会计,这也会造成对财务报告的不同要求。从技术的进步看,信息化程度的普及和提高,财务信息的取得可能变得更为低廉,财务报告的成本减少,人们对财务报告的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会使财务报告发生变化。比如,信息用户会要求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应该更加及时和全面。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简单地说,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会计信息对用户可以产生有用的效用,比如,利用财务信息进行投资决策,如果财务信息是客户投资决策时依赖的主要信息,则会计信息就有了质量,有用性越高,则质量越高,因此,质量具有程度之分,这就在客观上需要为会计信息的质量制定出一个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论财务会计概念》认为,会计信息的各种质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该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结构示意图

根据图1-2,可以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决策有用性,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要求。第二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它们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特征。第三层是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可核性、中立性和真实性,它们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构成成分,也是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具体说明。第四层是可比性(包括一贯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特征。对这些概念具体说明如下。

1.决策有用性

这是围绕财务报告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投资者、信贷者和其他用户需要进行投资、信贷决策,他们可以参考很多信息,如果财务报告不能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他们将不会阅读财务报告,那么会计信息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只有对决策有用,他们才会重视财务报告的信息,财务报告也才有了存在的前提。决策有用性是会计的目标和存在前提,是会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高标准。

2.相关性

这是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对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用户所作的投资、信贷或其他决策具有参考和依据作用。只有与客户的要求相符,与他们的决策相关,信息才是有用的。相关性反映了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影响能力。相关性以三个构成成分予以具体的解释和说明。

(1)预测价值。指会计信息可以增强决策者的预测能力。能帮助客户根据过去、现在的情况、事件和结果,预测和把握未来。

(2)反馈价值。指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决策者证实或更正过去决策时的预期结果。

(3)及时性。指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及时,在其失去决策作用以前就提供。如果在需要信息时得不到,而在得到它时财务报告所列事项已经发生了很久,以致对将来的行动失去了作用,它就缺乏相关性。

3.可靠性

这是指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应该与企业的实际状况基本一致。可靠性并不要求准确,这是做不到的,要求的是基本可靠。可靠性也有三个构成成分予以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1)反映真实性。指会计信息的陈述应该与企业的实际状况相一致,用最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

(2)可核性。指会计信息应该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特征。会计信息不仅应该是可以重复检验的,而且在公布以前确实经过了检验和核对。

(3)中立性。指在执行会计准则时,不能抱有任何倾向和预定的结果,不为任何特定的利益集团服务,在各种可能的会计方法中做出中立的抉择。

4.可比性(一贯性)

这是指不同的企业之间和同一企业不同期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为了达到可比,会计采用的程序和方法应该一致,不能随便的改变以往的处理方法。

5.重要性

这是指提供的信息要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它也是会计信息的约束条件。判别某项会计事项是否具有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予以确定:一是性质,即该事项本身对决策影响的意义。二是数量,即某项事项在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对决策的影响。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的,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而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重要性原则与会计信息成本效益直接相关。重要性更多的时候与法院的判例有关,比如,美国1971年关于米契尔与得克萨斯海湾硫磺公司诉讼案中,第10巡回法院对重要性的解释是:如果“……投资者合理的作出交易的判断,不会因见到这些信息而无动于衷”,那么,这些信息就是重要的[1]。巴·克列斯(BarCharis)判例中,法官对重要性做出了相类似的定义,“如果正确陈述了的、或透露了的事实,将会导致一般的精明的投资者推迟或趋向于推迟购买本案所涉及的证券”,那么这种事实便是重要的事实[2]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所谓会计核算对象,也称会计内容,它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将会计内容分解成若干要素,统称为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对会计要素加以严格定义,就能为会计核算奠定坚实的基础。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

(一)资产

1.资产的定义及特点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根据资产的定义,其具有以下特点:

(1)资产都是为企业所拥有的,或者即使不为企业所拥有,但也是企业所控制的。这里所说的拥有或控制,是指财产物资的所有权,即其权利所可能遭致的收益和风险都已进入本企业,包括已经取得,并可依法行使的权利,如应收款虽不具有实物形态,但可依法收回一笔款项,则应视作企业的一项资产。

(2)资产都是企业在过去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中获得的。只有过去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才能增加或者减少企业的资产。不能根据正在谈判中的交易或者计划中的经济业务来确认一笔资产。

(3)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未来经济利益是指直接或间接导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企业的潜力。比如,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可以用于生产经营过程,制造出商品,出售后收回货款。货款即为企业所获得的经济利益。如果一项经济资源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就不应当确认为资产。

2.资产的确认条件

对于符合资产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确认条件时确认为资产:

(1)与该项目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项目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对于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对于符合资产的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将其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但应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通常情况下,判定某项目是否是企业的资产时,应当考虑其所有权。但某项资产即使不由企业拥有,如果能被企业控制,也符合资产的定义。例如,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资产,尽管所有权不属于企业,但由于在其资产生命周期的一个较长时间里可以被企业所控制,因此,仍然将其视为企业的资产。

3.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一般按其流动性,即按照资产变换为现金的能力进行分类,主要有:

(1)流动资产。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资产,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①预计在企业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的;②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的;③预计在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变现的;④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用于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待摊费用等。

(2)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指不准备随时变现、持有时间在一年以上的股票、债券投资和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持有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不变的资产,主要有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等。

(4)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能够长期使用、不具有实物形态、能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产,主要有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

(5)其他资产。其他资产是指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其他长期资产。

(二)负债

1.负债的定义及特点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根据负债的定义,其具有以下特点:

(1)负债应当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现已承担的义务;对于将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义务,不属于现时义务,不应当作为负债加以确认。

(2)义务是企业按照某种方式履行的职责或者责任,包括法定义务和推定义务。法定义务是指企业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履行的责任;推定义务是指企业实务中由于承诺等所产生或推断出应承担的责任。

(3)义务的履行必须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不履行该义务将会导致相应的经济后果。如果企业能够在履行义务的同时避免经济利益的流出,该项目不符合负债的定义,不应确认为负债。

2.负债的确认条件

企业对于符合负债定义的项目,应当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负债:

(1)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3.负债的分类

负债也按其流动性分类,一般分为以下两类:

(1)流动负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负债,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①预计在企业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的;②在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以清偿的;③企业无权自主地将清偿推迟至自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流动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付利润、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等。

(2)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应在一年以上,或者在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及特点

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金额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又称之为净资产。

根据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其具有以下特点:

(1)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这种要求权是受企业总资产和总负债变动的影响而增减变动的;

(2)所有者权益还包括所有者以其出资额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利,同时,也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

2.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所有者权益按其构成,可分为以下四个项目:

(1)实收资本。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投资人投入的资本金

(2)资本公积。资本公积是指投资人投入或企业由其他来源取得,而归投资人所有,属于公积金性质的资本金。它包括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而增加的资本金等。资本公积可以按规定的程序,转增资本金。

(3)盈余公积。盈余公积是指从企业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企业以后年度发生的亏损,也可用于转增资本金。

(4)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的税后利润按照规定进行分配以后的剩余部分。这部分没有分配的利润留存在企业中,可在以后年度进行分配。

所有者权益作以上分类,不仅可以准确反映所有者权益总额,清晰反映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有利于保障企业投资人的权益,而且对企业的利润分配、投资人依照规定动用产权的能力和作投资决策都是有用的。

(四)收入

1.收入的定义及特点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根据收入的定义,其具有以下特点:

(1)收入只有在未来经济利益很有可能增加并且经济利益增加金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如货币资金、应收账款等资产项目的增加;也可能表现为负债的减少,如以商品或劳务抵偿债务,借款和欠款等负债项目的减少。

(2)不同种类的收入只有符合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企业既不能提前也不能延后确认收入。有些交易或事项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由于不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就不属于企业的收入,而作为利得。例如,出售固定资产所取得的收益就不能作为企业的收入。

(3)收入的增加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2.收入的分类

按日常活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收入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其中,主营业务是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日常活动中的主要项目,可根据企业营业执照上规定的主要营业范围界定。其他业务是指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如工业企业销售材料、提供非工业性劳务等。

(五)费用

1.费用的定义及特点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与收入相对应。

根据费用的定义,其具有以下特点:

(1)为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对象化的费用构成产品或者劳务成本,在确认产品或劳务收入时,计入当期损益。无法对象化的费用或者不符合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发生当期损益。

(2)费用的确认通常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具体表现为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损耗、存货的流出或者耗用等。

(3)费用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2.费用的分类

费用按照其与收入的关系,可以分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两部分。所谓营业成本,是指所销售商品的成本,或者所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按照所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在企业日常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财务费用

(六)利润

1.利润的定义及特点

利润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是企业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是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指标。利润应当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损益、利得和损失等。

根据利润的定义,其具有以下特点:

(1)利润不是企业持续经营下的最终经营成果,而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利润的金额取决于收入与费用、利得与损失金额的计量;

(3)利润是一种货币观念下的经营成果。

2.利润的构成内容

通常,企业利润包括以下项目:

(1)营业利润。营业利润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为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后的余额。

(2)投资损益。即投资净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

(3)利得和损失。利得是指除收入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入。损失是指除费用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项目外的经济利益的净流出。

上述营业利润加上投资净收益(减投资净损失)、加上利得、减去损失后的金额即为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所得税后的余额,即为净利润,又称税后利润。税后利润按以下渠道进行分配:按一定比例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分配给投资者利润。分配如有剩余为未分配利润。

四、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在会计理论中,确认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广义的确认包括了计量,认为确认和计量是不可分开的。但由于计量本身有其特殊性,涉及很多具体和复杂的问题,因此会计理论的研究又可以将确认和计量分开进行。分开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集中的研究确认与计量的相关问题。

(一)会计的确认

1.确认的概念

确认是把一项交易或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确认包括用文字和数字来描述一个项目,其数额包括于财务报表的合计数内(加计和减计)。确认不仅包括项目的发生,也包括后来变动以及消除的记录。如对一项固定资产从其购入、调试、生产(提取折旧)、修理、报废的全过程记录。

一项交易或者事项得到确认,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标准:

(1)定义性:符合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定义。

(2)可计量性: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

(3)相关性:有关信息在用户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可靠性:信息是真实的、可核的、无偏的。

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质量特征,列为确认的基本标准时,意味着会计报表的要素、每个要素下的项目,也应该具有相关性(具有导致差别的能力)和可靠性。

2.确认的基础

确认的基础是指确认应该遵循的原则,确认的原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又称应计制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者支付现金时才确认。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这一原则是规定企业会计记账基础的原则,其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与收付实现制相对称。根据权责发生制,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2)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是指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它要求企业根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对本期的收入和费用进行确认和计量。配比原则包括收入和费用在因果关系上的配比,也包含收入和费用在时间意义上的配比。

配比原则也是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的一条原则,它使会计期内的各项收入与相关的费用在同一期间内相互配合、比较,有利于正确确定经营成果。

(3)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或原始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其后如果资产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之所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核算,一是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具有客观性;二是历史成本数据的取得比较容易。

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有助于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确认、计量结果的检查与控制,也使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建立在实际交易的基础上,促使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会计制度同时也规定,企业在按历史成本对财产进行计价后,若发生减值,应当根据谨慎性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历史成本原则以货币价值稳定为其前提条件,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一原则发生了动摇,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现时价值会计、重置成本会计等。

(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该原则是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所谓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年度收益(或一个营业周期),仅与年度收益相关;所谓资本性支出,是指该支出的发生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收益相关。

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将收益性支出作为当期损益,以正确计算当期的经营成果;将资本性支出作为资产,以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二)会计的计量

会计的计量就是对确认的项目予以量化的过程,即以货币金额的多少来表示企业经济业务数量的大小。会计计量一般会用到计量标准和计量属性的概念。

1.计量标准

计量标准也叫计量尺度,是指对计量的对象量化时采用的具体标准。如千克、米、货币量度等。计量标准主要是为了解决综合性指标,是会计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征。

会计一般以某种货币量度为计量标准,如人民币、美元、英镑等。一般要求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要说明采用的货币种类。

每一种货币都可以分为名义货币和一般购买力货币(固定货币)两种计量标准。名义货币在一般情况下采用,一般购买力货币(固定货币)在通货膨胀情况下采用。尽管这两种计量标准可以是相同的货币计量单位的标示,如人民币的元、角、分等,但货币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2.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也可称为计量基础或者计量模式。是计量过程中所依据的标准,具体来说分为下面五种。

(1)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为取得或建造某一项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也叫实际成本或投入价值。

(2)现行成本(也叫重置成本)。

现行成本是指如果在现在重新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现行成本的含义有以下几方面:

①重新购置同类新资产的市场价格;

②重新购置同类新资产的市场价格减去相应折旧;

③重新购置具有相同生产能力资产的价格;

④重新购置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

⑤重新生产或制造同类资产的成本减去相应折旧。

(3)现行市价。

现行市价是指出售某项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称为变现价值或现行脱手价值,它等于所出售资产的市场价格扣除预计的销售费用后的差额。

(4)可实现净值。

可实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中,某项资产可望带来的未经贴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扣除该资产转换时发生的直接成本。也叫预期脱手价值,反映了资产或负债的未来价值、产出价值和预期价值。

(5)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减去为取得现金流入量所需现金流出量的现值。

根据美国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探求公允价值的一种方式。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如果是某项资产或者负债的公允价值,则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是会计的计量属性,否则,不能成为计量属性。

五、其他一些重要的会计原则

在财务会计的概念中,除了前述的会计信息质量原则,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外,还有一些属于对上述原则加以补充、修正性质的原则,主要是谨慎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即会计人员对某些交易或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它要求会计人员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从确认、计量到报告全过程,自始至终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企业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利用报表进行决策的使用者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该原则还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实施谨慎性原则,对于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加以合理估计,对防范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但是,企业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不能滥用,不能以谨慎性原则为由任意计提各种准备,损害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事实可能与其所表现的法律形式不一致,会计信息要真实客观地反映意在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就要根据其实质或经济事实进行真实地记录、反映,而不能仅凭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这一原则体现了会计核算对经济实质的尊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