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合力打造帮扶村持久发展的长效机制

合力打造帮扶村持久发展的长效机制

时间:2022-1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村级组织特别是村“两委”是帮扶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基层建设年活动中帮扶工作的重点。景县把打造懂经济、会带富的战斗堡垒作为重点,着力提高帮扶村“两委”干部落实惠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今年以来,县乡两级组织农村干部集中培训、新任农村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外出参观考察41期,重点培训了帮扶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二是联谊对接,共建带动,帮助帮扶村党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提要 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以来,衡水市委按照省委的安排部署,结合衡水实际,高起点谋划、全方位部署、大力度推进,整个活动呈现出各级党委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全力支持、驻村干部积极主动、惠民实事落地见效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基层添活力的目标,并从五个方面打造形成了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的长效机制, 即合力建强村“两委”班子,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村民自治能力;合力落实“十件实事”,尽快完善帮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合力谋划明确主导产业和致富路子,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产业格局;合力培育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合力帮助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组织,增强帮扶村持久发展的内生推动力。为帮扶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产业基础、科技人才队伍基础和机制制度基础,真正为帮扶村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基层建设年活动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帮扶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今年开展基层建设年活动以来,为了贯彻落实好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提出的“十个一定要”特别是“一定要帮助群众找到致富路子”的要求,集中力量办好农民群众期盼解决的“十件实事”,衡水市委首先对全市508个帮扶村的村情进行调查摸底,结合村情、乡情、县情及市情,在全市推行了以“整合五支力量(各级党组织、驻村工作组、党员干部、科技人员、帮扶部门)、实现四个目标(定一个主导产业、扶一批短平快科技富民项目、有一个技术依托、育一批乡土科技致富带头人)”为主要内容的“5 +4”帮扶模式,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凝聚帮扶合力,从五个方面打造了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的长效机制,即合力建强村“两委”班子,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村民自治能力;合力落实“十件实事”,尽快完善帮扶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合力谋划明确主导产业和致富路子,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产业格局;合力培育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合力帮助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组织,增强帮扶村持久发展的内生推动力。为帮扶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产业基础、科技人才队伍基础和机制制度基础,真正为帮扶村留下了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整合力量共抓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制度机制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和村民的自治能力

村级组织特别是村“两委”是帮扶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基层建设年活动中帮扶工作的重点。为了确保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衡水市按照建设富民型村班子的要求,整合各方面力量重点抓了帮扶村“两委”班子建设,借村“两委”换届之机,各级党组织抽调人员指导帮扶村选举了一大批既能率先富、又能带领村民致富的“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特别是选拔了一批知识型、技能型、经济型的“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健全完善了“一定三有”“四个全覆盖”“五议三公开”“双公开两规范”等规章制度,形成工作程序规范、党务村务公开、群众民主监督的农村工作新机制。同时大力实施党员“双育工程”,抓好党员队伍建设,每个村都在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等优秀群体中选拔培养了3至5名入党积极分子,为村级组织培育了后备人才。一是强化培训,研讨交流,提升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景县把打造懂经济、会带富的战斗堡垒作为重点,着力提高帮扶村“两委”干部落实惠民政策、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今年以来,县乡两级组织农村干部集中培训、新任农村干部任职资格培训、外出参观考察41期,重点培训了帮扶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县委还建立了农村工作研讨会制度,县委组织部和各乡镇每月组织帮扶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和涉农部门开展一次帮扶工作研讨交流会,就帮扶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学习交流,对帮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研究探讨,寻求解决复杂矛盾和难点问题的办法,在培训、研讨、交流中提高村干部解决村内事务的能力。二是联谊对接,共建带动,帮助帮扶村党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比如,景县发挥驻村帮扶单位党组织制度健全、活动规范的优势,在驻村帮扶单位党组织与帮扶村党支部之间建立了以党组织联谊、党员群众对接、整合资源扶持为内容的“1+1”互促共建机制,重点解决帮扶村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景县国税局党总支与前油房村党支部对接后,将每月15日定为机关党员干部和农村党员联谊活动日,每个月由一名中层党员干部为帮扶村党员干部讲一次党课,帮助村里健全了村务党务公开的各项制度,农村干部工作规范了,群众也满意了。景县科技局党支部与留府乡房庄村党支部对接后,协助完成了村“两委”换届,选举出了致富能人赵海龙担任支部书记,并帮助村里完善了议事决策、村务公开、村规民约等16项党内外制度,组织村干部到全省的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地——留智庙镇叶园村参观学习,保证了该村“两委”干部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在帮扶活动中,景县有关县直单位党组织全部与帮扶村党组织对接,共开展各类党员联谊活动368次,为农村党员讲党课398次,帮助农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7个,确定主导产业项目37个,提供致富信息1 800多条。三是学用结合,谋划发展,在实践中提高帮扶村党组织谋划思路、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结合今年中央提出的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景县针对帮扶村经济发展落实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调产业、惠民生、促民富、建强村的竞赛活动,激发了帮扶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头学科技、用科技、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动力。安陵镇后村由于经济基础薄弱,2011年被划分为三类村,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开始后,党支部将调产业、惠民生、促民富、建强村作为活动目标,确立了特色养殖和棚菜种植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目前,一个近500亩的棚菜种植小区已经形成,养殖小区已有50家养殖户入驻。留府乡南庄头村党支部在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中,多次到寿光、武城等地参观学习,确立了种植辣椒产业, 目前,该村已与山东武城一家辣椒酱生产厂签订了供销协议,调整出300多亩土地进行辣椒种植,预计每亩纯收入达3 000多元。

整合力量共抓“十件实事”的落实,尽快改善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

项目建设特别是“十件实事”是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规定动作”,是帮扶村农民群众急需急盼的实事,也是改善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性工程。为此,市委确立了“怎么抓都不为过、怎么投入都不为过、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指导思想,认真谋划,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统筹推进,确保“十件实事”项目早立项、早开工、快落实。截至9月底,全市508个帮扶村共谋划实施帮扶项目6 773个,实际总投资3. 83亿元,属于“十件实事”项目6 150个,已完工6 127个,在建23个,占全部帮扶项目的97%。其中,农村饮水安全、村街道路硬化、农村垃圾处理、安全稳定用电、农村通讯通邮、文化资源共享、农村危房改造、环境整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等9件实事全部完工,村卫生室建设已有496个村完工,12个村在建。具体做法:一是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十件实事”项目帮扶工作,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制定出台了《“十件实事”项目帮扶工作指导意见》和16个具体实施方案,将“十件实事”分解到市直牵头部门,细化了目标任务,将每个项目建设规模、资金投入、完成时限等都一一落实到帮扶村,并明确了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全市项目帮扶工作的责任体系。活动开展以来,市本级召开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会议36次,其中7次调度市直牵头部门、8次调度县委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仅项目建设就先后召开了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项目推进会、经验交流会、观摩拉练会等4次大型会议,确保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二是实施集中攻坚,力促项目进度。市委明确提出了项目建设9月底前全部完工的目标,并要求将之作为一项硬任务、硬指标,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在资金保障方面,大力推行“四个一”,即市县财政补贴一部分、派出单位拿出一部分、社会能人捐助一部分、村级投入一部分的办法,保障了项目资金的落实。截至目前,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市财政拿出1 166万元用于项目资金配套,县级配套1 931万元,驻村帮扶单位自筹1 264万元,社会捐助287万元,村级投入1 876万元。在项目建设方面规范运行程序,制定出台了《项目帮扶工作资金和项目督导检查办法》,提出了“五个必须”的工作要求,即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项目规划必须经县级活动机构审核备案、项目施工必须公开招标(省统一施工项目除外)、施工过程必须由村民代表全程监督、项目验收必须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出具意见。各驻村工作组将帮扶项目制表上墙,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动态管理,既确保了工作进度,又做到了项目建设公开、公正透明运行。在项目推进中坚持特事特办,按照“能减则减、能免则免、能快则快”的原则,建立快速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开工建设速度。比如,全市508个帮扶村道路硬化中,采取议标的方式,既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资金,又缩短了建设时间, 目前全市508个村全部完成了道路硬化。同时注重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市委先后召开项目推进会和观摩调度会,及时总结推广了省委组织部、市委办公室、市供销社、市气象局、阜城县残联和冀州市科技局驻村工作组的经验做法,在全市形成了比学赶超、狠抓项目建设的浓厚氛围。三是建立保障制度,确保任务落实。主要建立了四项制度:联络员制度。每个驻村工作组都明确了一名联络员,及时向县级活动办报告项目建设进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意见建议等;督导检查制度。市活动办组织4个巡回检查组,采取不打招呼、随机抽查、直接进村的方式,对508个驻村工作组进行督导检查,白天明察工作进展,晚上暗访在岗情况,检查结果在全市进行通报;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制定了《关于基层建设年活动推进阶段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市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抽调精干力量,深入帮扶村随机走访群众,逐一填写“群众满意度测评表”,测评内容重点是制订发展规划、帮扶资金落实、帮扶项目推进、解难题办实事和驻村工作组在岗等情况。 目前,市活动办已对11个县的96个帮扶村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实行约谈制度。结合联络员反馈情况、督导检查情况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结果,对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成效不明显的工作组进行约谈。 目前,仅市活动办就对2个驻村工作组和单位“一把手”进行了约谈,敦促其制订具体的整改措施,较好的保障了“十件实事”的落实。故城县把富民项目和资源优先向帮扶村倾斜,把5个帮扶村调整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之列,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共计打深井2眼、上变压器2台、铺设防渗管道2万米、修建1 500米田间道路、架设300米高压线,协调金融部门通过发放小额贷款贴息贷款、抵押贷款共计300多万元,有效地改善提高了帮扶村生产生活条件。

整合力量共谋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产业格局

产业是帮扶村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为了谋划确立帮扶村的主导产业,衡水市把县直涉农部门、县直派出单位、乡镇、驻村工作组、村“两委”班子五股力量整合在一起,凝聚起帮扶合力,在摸准村情的基础上,共同帮助帮扶村选准致富路子。一是帮助群众换脑子。驻村工作组发挥自身学历高、眼界宽、思路广等优势,通过“四同四进”走家串户搞宣传,讲形势,讲效益,做比较。积极协调,创造条件,组织群众“走出去”学,联系专家“请进来”讲,帮助群众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和种植结构;二是帮助群众选路子。实施“富民示范”工程,组织发动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积极谋划促进帮扶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形成特色产业拉动、规模养殖增效、基地示范引导、项目建设推动等多种村级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帮助村里定产业。根据帮扶村经济条件、产业特点和群众意愿,研究村情,寻找发展突破口,以发展规模养殖、优质果品、设施蔬菜、观赏林木、粮棉油等高效作物种植为重点,帮助村里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景县在帮扶活动中开展了以帮思想,促整体素质尽快提升,帮技术,促主导产业尽快见效,帮重点,促困难群众尽快脱贫为主要内容的“三帮三促”活动,引导驻村工作组在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中,积极发挥组织、协调、宣传、引导作用。景县农工委驻施庄村工作组针对该村500余亩速生杨木林生长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实际,积极开展特色林木种植宣传,帮助群众摒弃守旧思想,为该村确定了发展白皮松种植项目。景县政府办公室驻程庄村工作组针对该村养猪户程志东懂技术但养殖规模小的实际情况,多次做程志东的思想工作,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 目前,程志东在村西新建的1 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已经竣工,养殖规模扩大到300头以上。景县杜桥镇凌庄是市县确定的扶贫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人均收入只有2 300元,市供销社驻村工作组帮助村里分析市场、分析村情,与北京明媚绿化公司联系,确立了发展苗圃种植的主导产业, 目前,200亩土地流转已经完成,收秋后即可施工。截至目前,衡水市508个帮扶村确定粮棉专业村109个,建成蔬菜专业村58个,秋霜梨、油桃等水果种植村52个,辣椒、中药材等特色种植村38个,食用菌专业村48个,林木种植专业村81个,瘦肉型生猪养殖专业村23个,养鸡专业村36个,肉(奶)牛养殖村8个,狐狸、獭兔等特色养殖重点村26个,橡塑、丝网等加工专业村29个,帮助1 000多困难农户找到了致富途径。

整合力量共育农村科技人才队伍,为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的百年大计。在帮扶活动中,衡水市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加大对帮扶村的科技帮扶力度,初步构建起了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相衔接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他们的具体做法:一是聘请专家到村讲。整合农业、林业、水务、科技等涉农部门资源,组织专家团、技术骨干和科技人员,深入帮扶村田边地头办讲坛、搞讲座,让群众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学种田的本领;二是组织群众进课堂学。针对508个帮扶村各自的产业特点,采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办班、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参观考察等方式,提高帮扶村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利用基地现场育。依托蔬菜种植、林果种植、畜牧养殖等不同类型的生产基地,组织专家、科技人员对群众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实行跟踪服务,及时反馈信息,帮助解决技术难题,提高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四是下派干部结对帮。发挥各涉农部门和帮扶部门的优势,采取结对形式帮扶群众,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加强技术指导培训,使农民群众人人都有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一招鲜”。景县整合县直涉农部门资源,开展了以送农业技术进地头、送致富信息进农户、送发展思路进农村为主要内容的“三送三进”活动。景县农业局牵头建立了农业科技巡回讲座团、农业科技365服务小分队、主导产业论证小组三个组织,为帮扶村农业生产提供周到、快捷、有效的服务。该局农业科技365服务小分队每周2天深入到83个帮扶村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共开展农业科技培训20多场,现场解答农业科技难题人数达378人次,发放农业种植技术资料1 200多份。365服务小分队巡回指导时,发现刘集乡徐楼村230亩蔬菜棚内的西红柿相继出现叶片边缘油烂、黑秆、果硬症状,经查看为气温升高引发的晚疫病,及时推荐药物进行防治,保证了西红柿产量不减、质量不差。景县林业局抽调10名技术骨干,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群众进行林木病虫防治,并免费发放特色林木种植、林木病虫防治宣传手册1 800多份。该局发挥部门优势,帮助景州镇柴庄村发展秋霜梨种植160亩,并以柴庄村为中心,建立了秋霜梨种植基地,目前已经辐射到周边6个村。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专家、技术人员举办不同类型科技培训班420场次,到基地实地指导280多场次,参加活动的科技人员达2 200余人次,培训农民8万余人次,赠送科技书籍近1 000册,印发科普宣传资料5 800多份,播放科教片20场次,科技培训内容涉及大田作物种植管护、畜禽养殖、中药材、干果、水果、花卉种植等。全市帮扶村涌现出了一批乡土科技致富带头人,其中蔬菜、水果、辣椒种植业9 400多名,鸡、猪、牛等养殖业600多名,农民经纪人4 100多名,橡塑、丝网等加工业2 100多名。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26个,推广新技术32项,引进新项目6个,形成了饶阳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景县万亩果园生产基地等一批规模生产基地。

整合力量共推农村经营制度和管理组织创新,增强帮扶村长远持久发展的内生推动力

构建帮扶村持久发展的长效机制最根本的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当前,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困扰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组织制度性矛盾,也是帮扶村农户常常出现买难、卖难、贷款难、增收难等根本原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帮助帮扶村兴办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创新农村经营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增强帮扶村持久发展的内生推动力。为此,衡水市在帮扶过程中,强调把帮扶组建农民合作组织作为重要任务,着力发展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培育农民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 自我发展、 自我修复的能力。冀州在各帮扶村大力推广“村党支部+科技+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不同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群众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进行自我服务、 自我发展、 自我管理、 自我积累、 自我保护,扶持建立了辣椒、食用菌、果品、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市科技局驻官道李镇会尚村工作组在调研走访中发现,农民缺乏组织是导致农民收入少的重要原因。于是,他们根据会尚村的实际情况,经过村民代表会和部分村民会讨论,组织27户粮食、棉花、辣椒种植户成立了官道李镇谷丰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合作社统一采购复混肥、农药一项,就为群众节约资金5 500多元。经合作社引导,增加辣椒种植320亩,亩产达到600斤,每亩纯收入达4 000元,全村辣椒种植总收入达到128万元。工作组正在计划利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人均2亩椒、收入过万元”的目标,使辣椒产业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路子。阜城县在谋划帮扶村确立特色产业的同时,动员引导致富带头人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引领带动群众共同致富。同时,他们还开展了有关合作社政策法规、经营管理和制度机构设置等知识培训,为各帮扶村培育了一批合作社人才。截至目前,全市508个帮扶村有500个村建立了农民合作组织,打造了像景县立明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故城三豆、深州北四王苗木、阜城红樱桃西红柿、饶阳西沿湾蔬菜、深州星火鸡蛋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涌现出了一大批致富带头人,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

同时,他们在基层建设年活动中还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组织,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比如,武强县针对帮扶村经济落后、班子软弱、管理混乱等情况,创建了“1336”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即在村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完善了村民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村务监督委员会3个村级民主组织(简称民主三会),设立了扶贫济困互助会、道德风尚促进会、综治维稳协调会3个职能性群众组织(简称群众三会),建立了致富帮扶互助、农业科技指导、文化道德宣传、环境卫生维护、矛盾纠纷调解、治安维稳巡逻等6支群众工作队伍(简称六支队伍)。各方面帮扶力量共同帮助指导各帮扶村建立“1336”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系的各个组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任务,接受群众监督。“民主三会”“群众三会”“六支队伍”组建以来,党员、群众自我组织、 自我管理、 自我调解村内事务的热情非常高涨,村“两委”感到群众好管了,群众感到自己真正当家做主了,党群干群关系和邻里关系明显好转。

王新荣 张林岗 张立忠 胡正刚 马兰庭

李明旺 黄 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