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体景观类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建设

水体景观类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建设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四省中,以水体景观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甘肃临潭冶力关地质公园的冶海堰塞湖等。本书主要介绍甘肃省地质公园内的江河型、泉水型、瀑布型和湖泊型水体景观特征、形成及其分布。泉是潜水和承压水在适宜的地形、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下,集中排出地面时产生的。

水体就是对江河、湖泊、湿地、瀑泉的总称。水体景观,是指由水体本身或以水为主与其他造景因素相融合而形成的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以水为主的自然景观之美,不但在于各种水体类型本身,更在于各种水体与其他造景因素的相互配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水景与地形、地貌协调配合,成就知名地质公园。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陕西、青海四省中,以水体景观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有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甘肃临潭冶力关地质公园的冶海堰塞湖等。本书主要介绍甘肃省地质公园内的江河型、泉水型、瀑布型和湖泊型水体景观特征、形成及其分布。甘肃水资源丰富,水系众多,水体景观类型多样(图4-100)。

一、水体景观类型

水体景观大类分为泉水景观类[温(热)泉景观亚类、冷泉景观亚类]、湖沼景观类(湖泊景观亚类、沼泽湿地景观亚类)、河流景观类(风景河段亚类)和瀑布景观类(瀑布景观亚类)。其中河流景观在第四章第五节中有详细介绍,以下主要介绍泉水景观、瀑布景观和湖泊景观。

图4-100 甘肃水系图
(甘肃水利网站http://www.gssl.gov.cn/bmfw/sxdt/index.html)

(一)泉水景观

泉是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方式,它与瀑布相似,具有形、声、色等诸种美的形态,但瀑布突出的是“势”,泉则更讲究审美的“质”。很多名泉甚至成为一个区域的形象名片,比如济南的趵突泉、杭州的虎跑泉、甘肃的月牙泉等。泉水不仅是重要的供水水源,还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泉水景观,尤其是具有奇特性的泉水景观,常常是国家地质公园内珍贵的旅游资源。

1.泉水成因及类型

地下水分布广泛,它不仅分布在潮湿气候地区,在干旱地区,沙漠、极地、高山也均有分布。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露头,是地下水通过地下含水层或含水通道呈点状涌出出露地表的现象。泉水多出露在山区与丘陵的沟谷和坡角、山前地带、河流两岸、洪积扇的边缘和断层带附近,而在平原区很少见。

泉水流量主要与泉水补给区的面积和降水量的大小有关。补给区越大、降水越多,则泉水流量越大。泉水常年不断地汇入河流,是河流补给的重要部分。当泉水含有特殊化学组分且符合卫生标准时称为矿泉,有些地区的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医疗和饮用的佳品。

1)泉的成因

泉是潜水和承压水在适宜的地形、地质以及水文地质条件下,集中排出地面时产生的。在含水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降水多的地区,出露的泉水就多,不仅流量大而且较稳定。泉水的形成有多种途径,如含水层被侵蚀、地下水在流动中遇到透水性弱的岩石或隔水层的阻拦、断层充当隔水层阻挡地下水流、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等。

2)泉的分类

泉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按照泉水出露时水动力学性质将泉分为上升泉和下降泉两大类。

上升泉是以承压水为补给来源,在泉出口附近水流在压力作用下呈上升运动,由地下冒出地面,有时可喷涌高出泉口数十厘米。地下水受到的压力越大,向上涌出的水量也越多,水头也越高。

下降泉是以潜水或上层滞水为补给来源。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溢出地表,在出露口附近水流往往做下降运动流出。这种地下水一般埋藏比较浅,上部没有隔水层,降雨后水很快就补给地下水。这类泉的特点是雨多泉大、干旱泉涸。下降泉的流量和水温等往往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按照泉水温度可将泉分为冷泉、温泉、热泉和沸泉。泉口温度小于25℃的称为冷泉;温泉的泉口温度在25~45℃之间;热泉的水温大于45℃,小于当地水沸点;沸泉又称蒸汽泉,泉口温度大于当地水沸点。当大面积分布着温泉、热泉时,又称地热田。大流量的热泉集中出露,还可形成热水塘、热水溪、热水河,甚至形成热水沼泽等。

另外,也可以根据泉水出露的地层和构造条件分为断层泉(四川峨眉氡泉、北京玉泉山温泉)、侵蚀泉、堤泉、溢出泉(济南趵突泉)、接触泉、岩溶泉和间歇泉(如西藏冈底斯山南麓)、裂隙泉(如济南黑虎泉、杭州虎跑泉);还可以根据泉眼出露的多少分为单泉、双泉和泉群,等等。

断层泉指含水层被错动的断层破碎带切割露出地表,使地下水流出而形成的泉[图4-101(f)、(h)];侵蚀泉指河流不断向下冲刷、侵蚀、切割达到含水层时,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的泉[图4-101(a)、(b)、(c)];堤泉指隔水层局部突起,使地下水向前流动受到阻挡而溢出地表形成的泉[图4-101(e)];溢出泉指山前平原地区,由于地层岩性发生变化使地下水不能向前流动而溢出地表形成的泉[图4-101(d)、图4-102];接触泉指含水层与隔水层层面接触处,由于地下水沿着岩层层面流动,在有出口的地方,使地下水出露而形成的泉[图4-101(g)];岩溶泉指在岩溶地区,由于可溶性盐岩类被溶蚀形成了洞穴,地表水渗入洞穴后,常常迅速地以泉的形式出露于地表形成的泉。溢出泉、侵蚀泉、接触泉、堤泉均属下降泉。

图4-101 泉的各种形成条件(据舒良树,2010,修改)

图4-102 济南趵突泉及其形成示意图

2.温泉成因及分类

温泉是我国国家地质公园中比较常见的泉水景观,它们不仅可供游客观光游赏,更能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温泉是泉水的一种,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当地平均气温。按照我国的情况,华北地区超过15℃、华南地区超过25℃的泉水就是温泉。形成温泉必须具备地底有热源存在、岩层中裂隙发育、地层中有储水空间三个条件。根据温泉产生的地质特性,可将温泉分为火成岩区温泉、变质岩区温泉、沉积岩区温泉。我国台湾、广东、福建、浙江、江西、云南、西藏等地温泉较多,其中最多的是云南。

1)温泉的成因

温泉的形成原因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地下水因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使水温升高,或因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地区,地壳因板块运动而隆起,其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附近岩层中的孔隙水,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分会沸腾为蒸汽。这类温泉多为硫酸盐泉。另一种是经水热对流系统所形成。大气降水落到地表后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水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如砂岩、砾岩、火山岩等)时,受地热的作用而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以CO2为主的气体,随热水温度的升高,上面若受隔水层阻挡,会使热水、蒸汽处于高压状态,遇到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则压力逐渐减小,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从而减轻热水的密度,更有利于热水的上升。上升的热水与下沉的冷水受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作用,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中,因上升阻力较小,热水即可循裂隙源源不断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里,谷底的地面水位可能比高山中的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从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这类温泉大多发育在山谷中河床上。

2)温泉的分类

温泉按环境区分为火山型温泉和非火山型温泉。

(1)火山型温泉。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到地壳深处,受高热、压力作用后,循裂缝上升涌出地表时,温度仍高于外界温度,形成温泉。其涌出的形态很多,有默默无声缓缓涌出,也有隆隆巨喷而出,还有一些是热水和泥浆、天然气一起涌出。

(2)非火山型温泉。包括深成岩温泉、变质岩温泉、沉积岩温泉。即通过物理探测、地质分析,推算出因地热产生的含水层深度,从而在有温泉开发可能性的地热地区进行钻探,从深层断裂带打出温泉水。

根据温度之高低不同可将温泉分为高温温泉、中温温泉和低温温泉。高于75℃者为高温温泉,介于40~75℃者为中温温泉,低于40℃者为低温温泉。而按热水的酸碱性不同还可以分为酸性温泉、碱性温泉和中性温泉。酸碱值低于6者为酸性温泉,大于8者为碱性温泉,介于6与8之间者为中性温泉。

3)温泉的疗养功能

有资料表明,温泉热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此外,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对人体有一定的帮助。比如,温泉中的碳酸钙对改善体质、恢复体力有相当的作用;而温泉所含丰富的钙、钾、氡等成分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神经痛、关节炎等均有一定效果;而硫磺泉则可软化角质,含钠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软化肌肤的效果。总之,温泉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更带来身心的舒畅愉悦。

3.泉水景观与地质公园建设

我国泉水资源非常丰富且分布广泛,是世界上泉水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水质好、水量大,或因奇异而闻名遐迩的泉水有上百处之多。目前不少泉已被开发利用,成为旅游热点,如广东恩平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图4-103)、四川海螺沟地质公园(图4-104)。

图4-103 广东恩平金山温泉

图4-104 四川海螺沟温泉(夏会会摄)

泉类景观是我国地质公园建设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它与众不同的美学特性和休闲娱乐的特点往往吸引着众多人的眼球,其地热的利用方式也是我国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之一。我国泉类相关的国家地质公园地域分布较分散,一般与火山、水源地相联系,其中温泉类公园远比冷泉类公园多(图4-105)。

在泉类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冷泉主要是作为水源地而保护起来,只进行适当开发,如吉林靖宇火山矿泉群国家地质公园,而温泉的需求量较大,开发条件好,市场前景广阔。因此,温泉类国家地质公园的吸引力很强,往往也是地方旅游经济的带动点,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每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中都会有温泉类国家地质公园的出现(表4-30),而且数量较为稳定(图4-105),这也意味着此类景观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上的广泛需求和重要地位。

(二)瀑布景观

瀑布,地质学称为跌水,是指河流或溪水经过河床纵断面的显著陡坡或悬崖处时,成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倾泻而下的水流。在地质学上,是由流水对岩石的侵蚀和溶蚀造成很大的地势差,从而形成为瀑布,另外断层或凹陷等地质构造和火山喷发等地表变化造成河流的突然中断也可形成瀑布。

表4-30 含温泉景观国家地质公园统计表

瀑布下方往往有跌水潭的存在,它是跌水在河床中掘蚀出的凹槽。任何水量和落差大的瀑布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由瀑布跌落底部掏蚀形成的深潭。跌水潭的规模决定瀑布的响度。在某些情况下,跌水潭的深度可能近似于造成瀑布的陡崖高度。跌水潭造成的临空面最终将使陡崖坡面坍塌和瀑布后退。

瀑布的位置会因悬崖或陡坎的溯源侵蚀而向上游方向消退。侵蚀作用的速度取决于瀑布的落差、流量、岩性与构造,以及其他一些因素。从河流的时间尺度来看,河流的能量总是趋于使河流呈现比较平滑的凹形纵向剖面,瀑布只是一种短暂的现象,它最终会消失。

瀑布景观不仅优美壮观,兼具声(如雷轰鸣、万马奔腾),形(飞流直下、锐不可当),色(晶莹如玉、白练当空),同时也具有其他景观不可比拟的人文价值优势,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瀑布景观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图4-106)、郦道元的《黄果树瀑布》(图4-107)、袁枚的《到石梁观瀑布》(图4-108)。所以,瀑布景观拥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是地质公园内一种不可多得的优势景观资源。

图4-105 泉类相关国家地质公园分布图

图4-106 秀峰瀑布(庐山)

图4-107 黄果树瀑布

图4-108 石梁飞瀑(浙江天台省级地质公园)
(丁镭摄)

1.瀑布成因与类型

1)瀑布成因

瀑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组成河床的岩石软硬程度不均,河流下蚀作用的速度也有差异,软弱岩层受河水侵蚀,坚硬的岩层则因抗侵蚀能力强而相对悬垂起来,形成陡坎,使河水在流经陡坎时呈现出明显的跌水现象(图4-109)。

图4-109 瀑布形成过程示意图

除此之外,还有因山崩、断层、熔岩堵塞、冰川等作用形成瀑布。如我国的黄石瀑布就是因熔岩掉落河床,随着时间慢慢地硬化成了一堵墙而形成;古代的冰川切入山谷之中,使两侧形成悬崖峭壁,形成瀑布。

2)瀑布类型

依据瀑布的外观和地形的构造,瀑布有多种分类(表4-31)。

2.瀑布景观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瀑布以其由山水有机结合的特点,成为极富吸引力的自然景观。而且,瀑布与泉水、瀑潭密不可分,瀑布的雄壮气势和飘逸美态、泉水的纯洁无瑕和轻快灵动、瀑潭的清澈幽静和深邃艳美,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让人们在感悟大自然奇美的同时,思想得到升华,身心愉悦。其中,发育在河流主流域上的瀑布,一般规模较大,水量稳定,以气势磅礴著称;发育在山间溪流和较小河流上的瀑布,规模较小且水量随着季节而变化,但往往落差较大或景色俏丽多姿而引人入胜;而发育在喀斯特地下河和溶洞中的瀑布,常常以奇特见长。

表4-31 瀑布类型划分表

在国家地质公园中,瀑布景观比较常见,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西部干旱地区分布较少(图4-110)。比如较出名的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九寨沟瀑布群、吊水楼瀑布、庐山瀑布群、黄山瀑布群等,后五个瀑布所在地均建成国家(世界)地质公园。

图4-110 含瀑布景观国家地质公园分布图

瀑布景观在大多数国家地质公园内并不是最主要的景点,却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拥有瀑布景观的地质公园往往更具竞争力,吸引人们来观瀑、听瀑、写瀑、画瀑、思瀑,因为它为游人们提供了一处涤荡心灵、抚慰伤口的绝佳胜地。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主要瀑布景观见表4-32。

(三)湖泊景观

湖泊是湖盆、湖水和水中所含物质(矿物质、溶解质、有机质以及水生生物等)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并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水则是形成湖泊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湖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地表流水、地下水及冰雪融水的补充。湖泊可以由地壳差异性升降运动形成,也可以是河道堵塞、火山口积水、露天采矿凹坑积水、人工修筑水库等。

湖泊遍及全球,分布面积270多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1.8%。我国湖泊面积达4万多平方千米,数量众多,但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均衡。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其他地区分布较少。我国对湖泊的称呼也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反映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冀鲁地区称之为淀、泊,江浙地区称之为荡、氿、漾,汉族普遍称之为湖,藏族称之为错或茶卡,满族称之为泡子,白族称之为海,蒙古族称之为诺尔

表4-32 部分国家地质公园主要瀑布景观统计表

与跌宕的瀑布、奔腾的江河、欢快的泉水相比,湖泊则显得比较恬静。湖泊是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不但具有调节径流、提供水源、繁衍生物、沟通航运等多种功能,而且作为一种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能够令游客陶醉其中,抒怀赞颂,流连忘返。

1.湖泊成因与类型

湖泊的分类系统有多种,一般按照湖泊形成的内外动力不同,将湖泊大致分为内力湖泊和外力湖泊两大类。内力湖泊是指由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结果产生的湖泊(表4-33),如地壳运动可以形成构造湖,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火山湖、堰塞湖等。

表4-33 内力湖泊分类表

(1)构造湖(图4-111):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断裂、褶皱)所产生的凹陷而形成。其特点是具有十分鲜明的形态特征,即湖岸陡峭且沿构造线发育,湖水一般都很深。同时,还经常出现一串依构造线排列的构造湖群。

(2)火山湖(火山口湖):火山喷发停止后,火山口成为积水的湖盆。其特点是外形近似圆形或马蹄形,面积较小,深度较大。

(3)堰塞湖:包括熔岩堰塞湖、山崩堰塞湖(图4-112)和滑坡堰塞湖。熔岩堰塞湖为火山爆发熔岩流阻塞河道所形成,山崩堰塞湖为地震、山崩引起河道阻塞所致,滑坡堰塞湖为滑坡体土石堆积切断河道而成。这种湖泊往往维持时间不长,易被冲毁而恢复原来河道。不仅内力作用可以形成堰塞湖,外力作用也可形成,如侵蚀作用造成的岩崩堵塞河流也可以形成堰塞湖。

图4-111 云南洱海(构造湖)

图4-112 西藏易贡(堰塞湖)(夏会会摄)

外力湖是指在流水、风、冰川等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形成的湖泊,如河成湖、风成湖、冰川湖、海成湖、岩溶湖、人工湖等。湖泊的其他分类见表4-34。

2.湖泊地貌及其分类

湖水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貌统称为湖泊地貌。湖水在风的作用下形成波浪,与海不同的是,湖泊一般缺少潮汐作用;注入湖泊的河流将泥沙源源不断地输入湖盆;风、温度、盐分的变化、差别在湖泊内也形成多种形式的次生流和密度流。这些因素与湖盆及其周围地区相互作用,造成各种湖泊地貌形态,可概括为两大类(周成虎,2006)。

(1)湖泊侵蚀地貌:如湖蚀崖、湖蚀平台、湖蚀穴、湖蚀岬角等,主要因波浪在近岸地带形成的破浪及其挟带的碎屑对湖岸不断冲击、磨削而形成。

表4-34 湖泊的其他分类表

(2)湖泊堆积地貌:如河流入湖处堆积的三角洲,各三角洲连成的湖滨平原,侵蚀下来的物质被沿岸流或波浪带到岸边堆积形成的湖滩,以及各种湖岸沙堤、沙坝、沙嘴和湖滨沙丘等。湖阶地成环形或半环形绕湖分布,其成因与气候变化或构造运动有关。在温暖气候期,湖泊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或湖群合并,湖水淡化;干冷气候期,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湖水咸化或干涸,湖区有风沙或洪积物堆积。若湖泊底部由于不均匀的堆积,则可造成湖阶地呈不对称耳状。

相比海岸、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无论从数量、规模上,还是景致美感以及气势、质量上均无法企及。但湖泊地貌及湖泊景观本身洋溢着的一份恬淡和悠然,却也是旅游休闲的佳地。

3.湖泊景观与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湖泊素有“大地明珠”的美誉。湖泊景观的美学质量受湖盆的形态、湖水的水质以及气候条件、山水层次、植被形态、湖面点缀物等条件的影响,其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大的湖泊周边建设了旅游度假休闲区,我国在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中也非常注重湖泊景观的开发。总体上来说,我国含湖泊景观国家地质公园的分布较为平均,各个地区均有分布(图4-113)。

我国的国家地质公园内湖泊景观以火山口湖和堰塞湖为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西藏易贡滑坡堰塞湖、喀纳斯湖、兴凯湖等(表4-35)。

表4-35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湖泊景观资源表

续表4-35

图4-113 我国含湖泊景观国家地质公园分布图

二、甘肃省水体景观的分布

甘肃的水体资源很丰富,分布着大量的内陆湖泊、河流、瀑布、温泉等水体景观。湖泊湿地景观各有千秋、色彩万千,有沙山环抱的月牙泉、群山环绕的文县天池、甘肃省第一大淡水湖——尕海湖、若尔盖湿地等;全省有较大河流450余条,其中年径流量超过1×108 m3的有78条。以乌鞘岭为界,分东部外流水系和西部内流水系。外流区以西为分水岭,南属长江水系,北属黄河水系。黄河水系主要有洮河、湟水、大夏河、庄良河、渭河、泾河等。长江水系包括嘉陵江及其支流西汉水、白龙江等。内流区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个水系。甘肃省温泉集中分布于成因多与花岗岩体的侵入和深大断裂有关的地带,水温在40~60℃之间,属中温热水,含有氟、氡、锶、镉等微量元素,故对疾患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作为疗养和旅游资源开发的有泾川温泉、天水街子温泉、清水温泉、武山温泉和通渭温泉等。

甘肃省以水体景观为主的地质公园有6个:崇信龙泉省级地质公园、碌曲县则岔石林省级地质公园、渭源县渭河源省级地质公园、金昌市永昌县北海子湿地省级地质公园、临潭冶力关地质公园等。

三、甘肃省水体景观典型代表

甘肃水体景观类型丰富多样,有河流、湖泊湿地、泉水、瀑布等(表4-36)。

表4-36 甘肃水体景观统计

(一)河流景观

1.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黄河首曲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中国第二长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东流,到甘川交界转向西进,沿西倾山回流青海,绕道433km,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曲——玛曲(图4-114)。

黄河首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黄河上游第一湾,位于甘南州玛曲县境内,湿地面积37.5 ×104hm2,主要类型有沼泽、泉水、湖泊、滩地、河流等。湿地内有23条一级支流,300多条二级、三级支流汇入黄河,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蓄水池。黄河在玛曲草原上流势平缓,支流众多。沿黄河两岸草地平坦,孕育了卓格尼玛滩、乔科滩、扎西滩以及被誉为“花和鸟的海洋”的西梅朵合滩等甘南有名的优质滩地草原。在黄河首曲还散布着景色秀美的峡谷、森林、草原、湖泊、溶洞、温泉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图4-114 玛曲(左)和黄河兰州段(右)
(数据来源:中国甘肃网)

例如,曲哈尔湖碧蓝清澈,水凉刺骨,海拔在4500m以上,是欧拉部落的圣湖,也是县境内第一大湖。当庆湖在县境以西100余千米处的当日山下,湖呈“V”字形,湖水清澈见底,栖息着大量的高原黄鱼和珍贵鸟类,其湖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四面背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2.黑河

黑河(图4-115)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自上游至下游居延海,分别流经青海省的祁连县,甘肃省的肃南县、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金塔县(市),流域总面积14.29km2,其中甘肃省6.18×104km2。黑河流域有35条小支流。

黑河流域位于红原弧形构造的内侧,受弧形构造的控制。在早更新世时期,这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而断陷成湖,汇集周围山地水流,自成独立水系,称为唐克湖,后逐渐成为沼泽。

图4-115 黑河(杨洋摄)

3.疏勒河

疏勒河(图4-116)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二大河,是中国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之一,古名“籍端水”。源于祁连山脉西段托来南山与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垴,西北流经肃北县的高山草地,穿大雪山—托来南山间峡谷,过昌马盆地。昌马峡以前为上游(昌马堡至玉门镇段,当地称昌马大河),水丰流急,昌马堡站平水年年均流量24.8m3/s,年径流量7.81× 108 m3。出昌马峡至走廊平地为中游,向北分流于大坝冲积扇面,有“十道沟河”之名。干流流域面积4.13×104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0.31×108 m3,海拔1100~2010m,年降水量37.63mm,年蒸发量3000mm以上,年日照时间3033~3246h,属大陆荒漠干旱型气候。谷地宽15~20km,海拔3800m左右,河道分散、曲折。

图4-116 疏勒河(杨洋摄)

4.石羊河

石羊河(图4-117)古名谷水,甘肃省河西走廊第三大河。干流上游杂木河,源于祁连山脉东段冷龙岭北侧的大雪山,河全长250km。全水系自东而西,主要支流有大景(靖)河、古浪河、黄羊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及西大河等,均源出祁连山东段,河系以雨水补给为主,兼有冰雪融水成分。上游祁连山区降水丰富,有64.8km2的冰川和残留林木,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前山皇城滩是优良牧场。中游流经走廊平地,形成武威和永昌诸绿洲,灌溉农业发达。下游是民勤绿洲。终端湖如白亭海及青土湖等近期均已消失。全流域建成10×105 m3以上水库15座,其中以大景峡、黄羊河、南营、西马湖、红崖山及金川峡等水库较大。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量约17×108 m3,灌溉面积约29×104hm2,人口约223万人,分别是甘肃省内陆河地区水资源总量、总灌溉面积、总人口的约1/4、1/2、1/2。

5.洮河

洮河(图4-118)位于甘肃省南部,是黄河上游第二大支流(仅次于湟水),源出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流经甘肃省碌曲、临潭、卓尼、岷县、临洮等县,在永靖县境汇入黄河。干流河道长673km,流域面积25 527km2。沟门村站多年平均流量172m3/s,年径流量53 ×108 m3,5—10月占75%以上,为甘肃省中部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图4-117 石羊河

图4-118 九甸峡洮河大峡谷(杨洋摄)

洮河干流自河源由西向东流至岷县后受阻,急转弯改向北偏西流,形如一横卧的“L”字形。根据自然特点,干流分为三段:岷县西寨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84km,平均比降为4.9‰,河谷开阔,地势平缓,两岸草原广布,水流稳定,水清见底,割切侵蚀微弱,河道比较稳定;西塞至临洮县的海奠峡(倒流河口)为中游,河道长148km,平均比降为2.8‰,因受地质构造影响,褶皱严重,河道弯曲,多峡谷,两岸分布森林、草原,植被良好,水源涵养能力强,洪水小,含沙量低,河道水流逐渐加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海奠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141km,平均比降为2.5‰,谷宽滩多,两岸为黄土丘陵,植被很差,水土流失较严重。洮河主要支流有周科河、科才苦河、热乌克赫、下巴沟、车巴沟、卡车沟、大峪沟、迭藏河、羊沙河、冶木河、南川河、东峪河、三岔河及广通河等。

6.白龙江

白龙江(图4-119)是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岷山北麓,碌曲县与若尔盖县边境的郎木寺,源头海拔4078m。经甘肃省武都区东南流入四川省,在广元市汇入嘉陵江。全长576km,流域面积31 808km2,河长570余千米,自然落差2783m,水能理论蕴藏量432.7×104kW。流域内高山起伏,水系不对称,支流大部分布在右岸,干流河道平均比降约为4.8‰。两河口以上属山原地区,北面上段以迭山山系与黄河支流洮河分水,西南面与黄河支流黑河相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南面以岷山山系与岷江、涪江分界。河道蜿蜒于高山峡谷之中,平均比降超过10‰,最陡处接近30‰。中段两河口至碧口以高山为主,有部分高原和少量河谷平坝,河段平均比降约3.0‰,武都水文站河宽80~150m,枯水时平均水深约0.6m;碧口以下,属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丘陵过渡地带。干流右侧有白水江、清江河等支流汇入。白龙江下游河段河谷开阔,间有较宽的河谷平坝,水流减缓,平均比降约1.5‰,在广元县三磊坝水文站河宽110~160m,枯水季节平均水深约1.5m。

图4-119 白龙江(杨洋摄)

白龙江流域上游,处在西秦岭造山带西段,属中秦岭断褶带。地层出露以上古生界为主,大部分地区缺失中生界,新生界发育,隶属于东昆仑-中秦岭地层分区。其中上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新生界为陆相,泥盆系—二叠系以中浅构造和塑性变形为主。岩浆活动一般,受构造控制比较明显,仅见到燕山期侵入岩。区内的构造变形比较复杂,其构造演化表现为:海西—印支早期的被动陆缘演化阶段、印支晚期的造山演化阶段、燕山—喜马拉雅晚期的地壳均衡调整盆岭构造演化阶段。区内新构造运动活跃,其活动特征可归纳为继承性、差异性和间歇性三大特点。主要表现为山区长期上升,夷平面和深切峡谷的形成,侵蚀-堆积阶地的产生等现象。

(二)泉水景观

西北地区的泉水景观主要有甘肃的崇信泉群、洒泉,青海的骆驼泉,新疆的九眼泉、千泪泉等。主要的温泉有甘肃的清水温泉、通渭温泉、泾川温泉、武山温泉、街亭温泉,陕西的华清池温泉,青海的贵德温泉,内蒙古的阿尔山温泉,新疆的塔合曼温泉、温泉县温泉群、水磨沟温泉、天山神木园泉、金沟河温泉等。主要的瀑布有甘肃龙泉瀑布,新疆的卡普飞瀑、白杨沟瀑布,陕西壶口瀑布、香山瀑布等。

甘肃泉水类型及成因等见表4-37。

表4-37 泉水类型及成因

1.崇信泉群

泉群是崇信龙泉省级地质公园的重点地质遗迹,也是景区的核心旅游景观,主要有造龙潭、龙兴泉、龙贤泉、龙临泉等泉水景观10余处(图4-120)。

园内泉水出露于半山白垩系志丹群泾川组红色地层顶部中。该泉群形成于鄂尔多斯盆地运动过程中,沉积中心不断西移,东部平缓整体抬升,而西部六盘山隆起较快,形成宽平型倾斜构造,因汭河河谷与塬畔斜坡的自然侵蚀,共同为泉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泉群总流量1.57L/s,水质较好,属含偏硅酸锶型优质天然矿泉水,长期饮用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等功效。泉口形成瀑布状泉华和石钟乳,在西北地区较为稀有。

图4-120 龙潭、浓露泉、贯珠泉(杨洋摄)

2.通渭温泉

通渭温泉(图4-121)历史悠久,泉水中富含钾、钠、锂、锶、硼、钙、铁、碘、硼酸、硫酸、碳酸氢钠、二氧化碳、氟、氢、氡等32种元素和化合物,属硫酸盐-盐酸型矿泉水。温泉水眼共11个,地表下200m恒定水温高达113℃,地面水温达54℃。泉水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对风湿性关节炎及各种皮肤病都有显著的疗效。温泉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图4-121 通渭温泉(通渭温泉管理委员会)

温泉出露地汤池河沟,沟底狭窄,两侧谷坡残存有高十余米洪积和重力堆积台地,台面平坦,宽50~80m。沟谷沿东北向发育,纵比降8%~15%。该区域褶皱、断裂构造发育,以北西西向断裂构造为主。汤池河断裂发生在脆性地层中,断裂带及附近构造十分发育,这些构造裂隙既是热储,同时又是导水性能好的通道,容易使热流体沿着断裂破碎带由深部向浅部传导。深大断裂的存在是热水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在热储之上出露有大面积厚层第三纪泥岩、砂质泥岩,具有良好的阻水隔热性能,对热储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储存于海西期花岗岩及震旦系混合质片麻岩构造裂隙中的地下水,受深层断层所阻,穿越第三系泥岩,上升到地表的承压自流热矿泉水,即温泉。

3.泾川温泉

泾川温泉(图4-122)地处泾川县城以东7.5km处的何家坪,位于泾河南岸,紧靠312国道,依山傍水,环境幽雅,景色秀丽,交通方便。温泉开发利用于1971年,温水井深1680多米,热水层厚164m,井口海拔1007.6m,水井压力58.6个大气压(1个大气压=101 325Pa),常年恒温38.2℃,泉水含有13种活性微量元素。沐浴温泉可使皮肤洁净润滑,并具有促进血液循环,锻炼心肌,保护心脏,帮助消化,解除疲劳,医治心血管及皮肤病等保健功能。

图4-122 泾川温泉(泾川温泉管理委员会)

4.清水温泉

清水温泉(图4-123)位于距天水市清水县城东8km处的汤浴河畔。这里山高谷深,满坡披绿,花香鸟语,溪水潺潺,环境十分幽静。清水温泉为中国十三大名泉之一,经科学鉴定,其水中富含氟、氢等多种矿物元素,水温为53℃,对人体有活血舒筋的功效,对神经官能症、风湿关节炎、皮肤病疗效显著。景区森林覆盖面积2多平方千米,可供观赏的乔木树种12种,是一处集沐浴疗养、避暑、度假、休闲娱乐、森林旅游为一体的天然乐园。

5.武山温泉

武山温泉(图4-124)又名矿泉,古称烫池寺,有泉眼11处,日涌水量700t。武山温泉是古宁远八景之一,历史悠久,是全国矿泉疗养向往地之一。武山温泉以其水质优良,位置理想,物产丰富,周边风景名胜众多而居西北之首,是人们疗养、康复、保健、旅游的理想之地。

6.街亭温泉

街亭温泉(图4-125)乃天赐之水,麦积山景区内。南临万龛千宝麦积山,北依杜甫草堂东柯河,西迎石门奇峰仙人崖,东眺伏羲始祖卦台山。此泉水得益于著名风光胜地麦积山景区森林之涵养,自秦岭西峡地下500m处涌出,其水量之稳定、水温之适宜国内罕见。经测定水温39.5℃,属天然洗浴水温,水质为重碳酸钠钙型,含有20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具有医疗、美容、保健之奇效。

图4-123 清水温泉

图4-125 街亭温泉(数据来源:温泉中心)

(三)湖泊湿地景观

西北地区湖泊有青海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也是全国第一大湖。还有扎陵、鄂陵二湖是青藏高原最大的淡水湖,新疆的赛里木湖、艾比湖,陕西的东湖,新疆的巴音布鲁克天鹅湖湿地、巴里坤湖湿地及泉积河、伊犁河谷湿地等,宁夏的沙湖,甘肃天池、月牙湖、冶海、尕海等。

1.月牙泉

月牙泉(图4-126),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m,东西宽约25m,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m,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一弯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月牙泉北弧长240m,最大宽39m,面积0.88hm2,最大水深3m(2001年)。

现在对月牙泉起源有四种解释。①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②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③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的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④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从区域上来看,月牙泉外围地区总的地形特点是南高北低,南部为绵延起伏的鸣沙山,北部属低缓平坦的冲积(湖积)平原,东西部分布有西水沟与党河洪流所形成的冲洪积扇,月牙泉正处于东西两个洪积扇之间的扇间洼地中。鸣沙山属低山丘陵风积地形,沙山起伏的高低主要受下部地形即基岩面的控制,其形态既有古地形的痕迹,又有现代风沙地貌的特征,在山前地带多有新月形沙墚的展布。月牙泉位于南北两沙山中间洼地的北部。在月牙泉的南岸分布有50~70m宽,长约300m的湖岸阶地,阶面高出湖面约11m(图4-127)。

2.天池

天池位于甘肃省文县县城以北约100km处的天魏山上,洋汤天池为全国四大天池之一,方圆20km,水深480m,由9道大弯108个小曲汇成,天池与附近的神马池、盆景池珠联璧合,相映成趣,构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高度为2400余米的高山之上,便形成了这个葫芦形的一湖碧水——天池(图4-128),古称“天魏湫”。

图4-127 月牙泉外围地区地貌

图4-128 文县天池(曾克峰摄)

3.尕海湖

尕海湖(图4-129)湖面海拔3200m,是甘南高原第一大淡水湖,水域面积近6km2,是青藏高原东部的一块重要湿地。尕海湖位于碌曲与郎木寺之间,从碌曲沿213线国道向郎木寺行进53km处,有一岔道通往玛曲,沿着这条柏油路就可以看到一池明镜般的湖泊,她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尕海草原上。尕海湖四面环山,琼木旦曲、翁尼曲、多旦曲等众多的泉眼河汇成溪水,成为尕海湖丰富的源泉。

图4-129 尕海湖
(华商论坛http://old.att.hsw.cn/bbs/Day_130724/326_1136948_fd255b23524123e.jpg?98)

公园内还有五山池(图4-130),藏语称“达里加措”,意为众山之王的湖,是大夏河支流老鸦关河的源头,地处临夏县西端麻尼寺沟乡境内,甘青两省交界处海拔4600多米的达里加山群峰之间,为一潭海拔4250m,直径约500m的圆形湖泊,因周围五峰耸立而得名。

图4-130 五山池(曾克峰摄)

4.冶海

冶海(图4-131),即滑坡堰塞湖,位于石门河峡谷之中。湖泊水域面积1.2km2,水面高程2610m,水深15~50m。水源从八角乡石门河注入,无出口,有地下暗流从冶力关乡北部山腰涌出。形成如此规模的高峡平湖归功于石门河左岸的冶海大滑坡。滑坡体长600m,宽200m,滑体厚80m,滑坡体积约960×104 m3。滑坡后壁高约100m,坡度大于70°,明显具有“圈椅状”微地貌。

图4-131 冶海
(中国甘肃网http://dili.gscn.com.cn/system/2012/11/08/010189547.shtml)

5.湿地

永昌县北海子湿地省级地质公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县城西隅,占地面积87.42km2,分为焦家庄、北海子、武当山、金川峡、圣容寺5个景区,是甘肃西部河西走廊唯一的一处以湿地为主体,兼有花岗岩地貌、丹霞地貌、地质构造遗迹于一体的地质公园。地质公园内有观赏性的自然地质地貌景观24处,人文景观13处,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裴公湖(图4-132)位于县城西隅居高临下之同谷故城紫金山麓。以其历史悠久,风光妩媚,地处县城而列为县人文胜迹之冠。鸭鸣湖位于红崖山风景区内。

红崖山水库是石羊河流域的宏伟工程,是民勤人民的骄傲,被人们誉为“瀚海明珠”,1979年就被中央电视台列为“中华之最”,红崖山水库周围绿树如荫。

6.苏干湖

苏干湖(图4-133)位于阿克塞县境内,阿尔金山以南,有大苏干湖、小苏干湖两湖,是甘肃省最大的高原湖泊,水域面积108km2

图4-132 裴公湖(杨洋摄)

大苏干湖处于阿尔金山、党河南山与赛什腾山之间的花海子-苏干湖盆地的色勒屯(海子)草原西北端,为盆地最低处。海拔2795~2808m,水域面积100.89km2,属咸水湖。平均水深2.84m,蓄水1.72×108 m3。该地气候属内陆高寒半干旱气候。主要保护对象为鸟类及其生境。保护区内已知鸟类有61种,其中候鸟44种。候鸟中夏候鸟28种,遗鸥、猎隼、白尾鹞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冬候鸟3种,白尾海雕、玉带海雕为保护重点;旅鸟13种,大天鹅、鹤、草原雕、灰背隼为保护重点;留鸟17种,鸢、胡兀鹫、兀鹫、秃鹫、红隼为保护重点。兽类有1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有藏原羚、黄羊、鹅喉羚。

图4-133 苏干湖湿地(杨洋摄)

小苏干湖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阿尔金山南麓新近纪陆相盆地西北缘,西南距苏干湖约25.0km;滨湖北部为山前洪积扇,东、南部为湖积沼泽湿地。水位2808.0m,长6.3km,最大宽3.2km,平均宽1.68km,面积10.6km2

湖区属柴达木荒漠干旱、极干旱气候,年均气温2.0℃,年降水量50~75mm。集水面积2100.0km2,补给系数198.1。湖水主要依赖大、小哈尔腾河和阿尔金山南麓洪积扇缘出露的大量泉水补给,出流经西南部的外泄口注入苏干湖。湖水pH值7.4,矿化度1.63g/L,属硫酸钠亚型内陆微咸水湖。

7.花城湖

距酒泉市25km,距嘉峪关市28km,花城湖地处沙漠戈壁腹地,是由地下泉水汇聚而成的自然水源,水量充沛、四季长流,湖宽200~800m不等,蜿蜒而下十余千米,仿佛宛宛之游龙行于茫茫沙漠。

花城湖(图4-134)湖泊西北部与连绵的沙丘相接,沙丘起伏有致,与湖水相映成趣,素有“第二个月牙泉”之称;而它因湖水量大面广,湖域内动植物丰富,沙丘细软洁净,沙粒呈五色光彩,又有“不是月牙泉,胜似月牙泉”之美誉。

图4-134 花城湖(苏攀达摄)

花城湖集大漠戈壁、草原、山峰、湖泊、沙丘、长城烽燧为一身,汇大西北典型风景为一处,自然景观独一无二。花城湖可谓浓缩的大西北,概括起来有如下十大景观。①大漠风光:花城湖北面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千万年的风蚀日曝、自然演化,使这里的戈壁石形状千奇百怪,颜色斑驳陆离而浑然天成,是难得的赏玩珍石。②祁连映雪。③嘉峪晴烟。④沙湖波光:花城湖是典型的沙湖,地处沙漠戈壁腹地,连绵的沙丘拥一泓碧水,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茂盛的芦苇随风摇曳。⑤百鸟鸣舞:花城湖属天然湿地,水量丰沛,有大面积自然生态植被和人工草树,是良好的野生动物栖息园。⑥五色金沙:花城湖西北岸是延绵起伏的沙丘,高低错落、形态各异,望去金黄一片,与碧蓝的湖水相映成趣,其沙质细腻、均匀、干净,细看分红、黄、黑、白、青五色。⑦烽燧夕照。⑧矿泉圣水:矿泉圣水悬泉位于花城烽火台北200m处半山崖,泉水汩汩涌流,叮咚作响,水质清澈透明、醇美爽口、沁人心脾。⑨九曲峡谷。⑩“八格棱”草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