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风成地貌类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建设

风成地貌类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建设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地质公园中以风成地貌为主的有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地质公园。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的独特地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密切联系。两者都是第四纪地质历史时期特殊的干燥气候环境下的产物,风力作用是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力。

风对地面的吹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统称风成地貌(杨春景,2005)。风成地貌没有丹霞地貌的钟灵毓秀,却有魔鬼城般的奇特;没有花岗岩地貌的峭拔耸立,却有大漠孤烟的悲怆;没有构造地貌的深奥,却有鸣沙山的诡谲;没有水波荡漾的旖旎,却有沙丘的优美曲线,别有一番韵味。

由于岩性和岩层产状等因素的影响,风蚀地貌具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主要统计如表4-22所示。

表4-22 风蚀地貌类型划分表

注:根据吴正的《现代地貌学导论》(2009),杨景春的《地貌学原理》(2005)等资料整理。

雅丹是干旱区内具有观赏价值的一种独特的风蚀地貌类型,泛指风蚀垄脊、土墩和风蚀沟槽及洼地的地貌组合。雅丹通常发育在干燥地区的湖积平原。

中国的雅丹地貌面积约2×104km2以上,主要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新疆罗布泊周围。新疆的雅丹地貌仅3000~4000km2,规模小,典型的雅丹高4~5m,10~20m高的雅丹又称为mesas(迈赛),即方台地。国外,非洲乍得盆地的特贝斯提高原的雅丹群范围最广,约26×104km2,而最高大的雅丹在非洲中央撒哈拉提贝提斯高原东南侧和西南侧的博尔库地区,雅丹高200m,风蚀谷宽0.5~2km,雅丹呈垄脊状延伸,长数千米。玉门关西雅丹地貌高20~100m,风蚀谷北宽南窄,造型奇特、多姿,属于大中型雅丹群,亦为世界奇观(郑本兴等,2002)。

一、我国风成地貌的分布

从规模上来看,我国荒漠面积广阔,并且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相对应,我国与风成地貌相关的地质公园,面积也一般较广。从地域上来看,我国与风沙地貌相关的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及东北干旱、半干旱的沙化区域(图4-62)。其中以内蒙古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和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最为典型,其他含有风沙地貌的国家地质公园包括新疆富蕴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浑善达克沙地园区)等(表4-23)。

图4-62 中国主要沙漠及风成地貌相关类国家地质公园分布示意图

表4-23 中国主要风成地貌相关的国家地质公园统计

黄土高原在风化、流水作用的鬼斧神工般造就下,孕育了独特黄土塬、墚、峁和千沟万壑的黄土丘陵沟谷等,具有很强的观赏性。黄土塬面似地毯开阔平坦,黄土墚似条条巨龙盘踞在黄土海洋,黄土峁似颗颗珍珠镶嵌其中,深切的沟谷似铧犁切开黄土地。在壶口形成壮观的瀑布一泻千里,在洛川黑木沟出露完整的黄土地层(吴成基,2005)。以刘东生等为代表的学者,将黄土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使之确立为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三大支柱之一(深海沉积物、冰岩芯)。地质公园的建设,则将黄土剖面、黄土地貌作为珍贵的地质遗迹进行保护、利用,使其资源化、品牌化,是对黄土地貌开发的一次崭新认识,也是荒凉的黄土区迎来发展的新契机。

目前,与黄土地貌相关的地质公园主要有黄土高原上的陕西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第二批)、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第三批,山西省与陕西省共建)、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第四批),甘肃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黄土丹霞地貌,也不乏黄土地貌景观,详见表4-24。

表4-24 黄土地貌(剖面)为主的国家地质公园统计

二、甘肃省风成地貌典型代表

西北地区主要风成地貌有:甘肃敦煌鸣沙山、武威沙漠公园,宁夏中卫沙波头,内蒙古达特旗罕台川响沙湾,新疆巴里坤等地的鸣沙,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五堡魔鬼城、乌尔禾魔鬼城、罗布泊遗迹,柴达木沙漠等;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南八仙冷湖、茫崖等地雅丹,其中南八仙一带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少有的雅丹风蚀地貌区。新疆东部罗布泊地区典型的雅丹奇观。

甘肃省地质公园中以风成地貌为主的有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鸣沙山月牙泉地质公园。

(一)风蚀地貌: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建设

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80km处,面积398.4km2,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球规模最大、地质形态发育最成熟、最具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园区以其独特的风蚀沟槽、风蚀柱、风蚀蘑菇、摇摆石等风蚀地表为主。公园分南北两区,北区集中连片,以雅丹地貌(图4-63)为主;南区以风蚀谷、风蚀残丘、风蚀柱等为主,分布相对分散。

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是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及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是研究与普及地质科学的基地;同时也是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场所。在夜幕降临之后,尖厉的劲风发出恐怖的啸叫,犹如千万只野兽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公园也因此得名“魔鬼城”。

1.敦煌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在距今约400万年的喜马拉雅运动初期,南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在晚古生代海西运动的基础上继续上升,北部的低山丘陵区,亦缓慢隆升,以南、北山前东西向大断裂为边界,中间部分大幅度下降,形成了敦煌-疏勒河新生代坳陷盆地。盆地西与塔里木盆地相连,敦煌魔鬼城即位于盆地的中心部位附近(图4-64)。

图4-63 公园内的雅丹奇观(苏攀达摄)

图4-64 雅丹地貌(刘超摄)

到了早更新世,气候演变为干旱寒冷,来自祁连山麓的碎屑物质被疏勒河搬运至敦煌盆地,在湖泊三角洲及盆地的边缘部位形成河流相的冲洪积层和冲积相砂砾石层沉积。中更新世,气候演变为湿润多雨,水量剧增,形成东起安西、西至罗布泊以西浩瀚的淡水湖,疏勒河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涌入并沉积于湖中,形成了厚度巨大的灰褐色、灰绿色、土黄色的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岩层中泥裂、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韵律清晰,具有典型的湖泊相沉积特点。

在晚更新世,气候演变为干旱少雨,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缓慢抬升,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中更新世形成的湖泊相砂泥岩层,经抬升出露于地表而成为高地,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几组垂直节理(裂缝)。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由暴雨形成的洪流沿着早期形成的近南北向裂缝把高地侵蚀成很多沟谷,之后,风再沿着这些沟谷进一步吹蚀,经过暴雨与风的多次反复侵蚀和改造,谷地逐渐扩大和加深,形成了魔鬼城北部集中连片分布的与常年主风向一致的近南北向的垄岗和风蚀谷,统称为雅丹地貌。随着沟谷不断扩大和侧向风沿着近东西向裂缝的吹蚀,原来的垄岗状高地被分割成岛状的土丘(墩),称为风蚀残丘。

在流水与风的进一步作用下,原来块状的残丘被切割成一条条的石柱,成为风蚀柱。风蚀柱受到风的作用,特别是磨蚀作用,在近地表的地方,因气流中携沙量多,磨蚀作用强,使其下部凹进、顶部凸出,进一步发展成蘑菇状,成为风蚀蘑菇(或称蘑菇石)。进一步的风蚀作用,使风蚀蘑菇变得很不稳定,当大风吹来时,使之摇摇欲坠,成为摇摆石。到了此阶段,风蚀地貌的演化史也接近了尾声。随着摇摆石的倒塌,最终雅丹地貌消失,出现了平坦的荒漠。

与其他风蚀地貌相比,敦煌雅丹“魔鬼城”具有分布面积大、风成地貌类型齐全的特点;且能清晰地看到雅丹地貌从开始发育至消失的全过程,具有常变、常新的特点,在国内具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魔鬼城”内大面积分布的晚更新世黑戈壁(砾漠)在世界上仅见于亚洲中部和中国的甘新交界处,并与其他各种风成地貌浑然一体,极富特色。

2.雅丹地质公园的地貌特征

地质公园的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园区的北部、南部和东南部,其中北部和南部的雅丹地貌最为集中,北部的雅丹体总体呈南北向延伸,南部雅丹体总体呈东西向展布。公园北缘主要是由砾石组成的广阔黑色戈壁景观,多以洪积扇和洪积裙形式出现,分布在盆地山前地带。由西南到东北方向,公园内分布着流动沙丘群,为浅黄色粉砂,多呈横向沙垄。

地质公园内的雅丹体按形态可以分为垄岗状雅丹、墙状雅丹、塔状雅丹、柱状雅丹和雅丹残丘五类(图4-65~图4-67)。垄岗状雅丹为细长形状,其长度远远大于宽度,对应雅丹地貌发育的鼎盛时期;墙状雅丹长度略大于宽度,按其顶部形态差异又可分为长堤状、犬牙状和鲸背状雅丹;塔状雅丹长、宽相差不大,按形态可分为圆丘状、棱锥状和印章状雅丹;柱状雅丹高度特征较为突出,因其侵蚀程度不同而分为蘑菇状和圆柱状雅丹;雅丹残丘为孤立的小丘,是由崩塌作用形成的,是雅丹发育的最终阶段。

图4-65 垄岗状雅丹(左)和墙状雅丹(右)(刘超摄)

图4-66 塔状雅丹(左)和柱状雅丹(右)(刘超摄)

图4-67 雅丹残丘(刘超摄)

3.敦煌雅丹地质公园总体规划构思和原则

(1)绝对避免人为影响雅丹地貌的演变:地质公园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存在中,我们所见的景象只是地质演变过程中的某个片段,未来雅丹地貌将进一步演化,最终消亡。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化的是一些孤立残丘,如风蚀蘑菇、“孔雀”“恐龙头”等顶部较大、中部较细的雅丹风蚀造型,它们的顶部有可能塌落;一些风蚀柱将向风蚀蘑菇方向转化;老年化的残丘将更加低矮。当然,伴随着一些旧的奇特造型的消失,另一些新的奇特造型将逐渐形成,这也正是雅丹地貌的神奇。所以无须通过人工手段影响雅丹地貌的演化,既不人为加速其演化,也不人为阻止其演化。

(2)原则上不增加人工景点:在规划中坚持不增加与地质演化无关的景点,而通过改善游览线路、增加服务设施来丰富观赏内容,减缓游客的疲劳。各类必要的新建设施要做到与环境和谐统一、简洁朴实。各类设施和构筑物均应采用可移动式,或利用非景点的雅丹残丘挖成窑洞形式。

(3)保留纯净的、未受干扰的环境:雅丹地质公园面积非常大,雅丹地貌分布呈南北两区,北区侧重于科普游览,南区原则上保持原始状态,小面积地开放,以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一些旅游探险的内容。

4.雅丹地质公园的规划分区

根据保护和控制的不同要求,规划将雅丹地质公园分成地质景观区、景观保护区和外围控制区三部分,前两个区为雅丹地质公园的实际规划建设区域,后一个区作为雅丹地质公园与外界的缓冲区域(图4-68)。

规划将地质景观区再分成科普观光区、生态保护区、综合活动区和雅丹探险区四个功能区,并在生态保护区内设管理服务区。

1)科普观光区——“了解雅丹”

图4-68 雅丹地质公园功能分区

规划环绕雅丹北区的观光线路,设计专用环保型旅游车,沿途设置固定站点,每隔15分钟发一趟专线班车。雅丹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的特点是赏今追古、寓教于乐。可以通过导游介绍和地面讲解牌,使游客了解雅丹地貌的知识。在一些重要的地质节点和景观点,如古河道遗迹、地质断层遗迹等,均设置地面讲解牌,让人们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遥想远古此地曾有的绚丽。

2)生态保护区——“保护雅丹”

生态保护区分成植物保护观光区、动物保护观光区、沙丘保护观光区三个区。充分展示现有自然形成的植被景观,如草丛沙堆等;并科学、少量地引入一些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规划在一定的区域内设置固定的饮水点、投食点,最大限度地促进生物资源的恢复与发展。

3)综合活动区——“走进雅丹”

地质公园东部的雅丹地貌呈现不规则散点状分布,围合感非常好,游客进入本区360°视野范围内均是远近高低不同的雅丹地貌。规划从游览方式入手,将本区分成骆驼观光线、“绿色”野营区、雅丹飞翔基地和若干天然眺望观景平台。不依靠机动车辆的环保型旅游是本区的特点。

4)雅丹探险区——“魔鬼城”之旅

雅丹南区保持其原始状态,能体现出“魔鬼城”的神秘色彩。为未来游客自助式旅游的区域,规划的重点是建立区域内监控路线导引系统和提高保安救援救护能力。保证游客自由行动时不迷失方向,不破坏雅丹岩体,在意外情况下可以得到有效救援。

(二)甘肃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石林景区(图4-69)海拔在1340~1600m之间,北临黄河干流龙湾河曲,南接连绵不断的侵蚀丘陵,黄河由东向西流过景区。景区占地面积34km2,其中石林面积10km2。景区内陡崖凌空,造型千姿百态。石柱、石笋的相对高度一般在80~200m之间。黄河石林独特的具有垄断性的资源为国内独有、世界罕见,堪称“中华自然奇观”。景区分为“一轴、三片、一带”和六个功能区,即:南山广场服务区、南湾服务区、龙湾古村休闲区、蟠龙洞景区、饮马大峡谷景区和夹滩娱乐区。

图4-69 景泰黄河石林(刘超摄)

1.地质环境及成因

园区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第三系和第四系。构成黄河石林的岩石是第四系下更新统五泉山组,而后在数十万年以前的中更新世,这套岩层因构造运动发生抬升、倾斜和断裂,并在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风蚀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现今的石林地貌景观。

黄河石林生成于距今400万年的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由于燕山运动、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风化、雨蚀、重力坍塌形成了以黄褐色河湖相砂砾岩为主的石林地貌奇观。景区内陡崖凌空,造型千姿百态,峰回路转,景象步移万千。石柱、石笋一般在80~200m之间。石林景区有8个沟,是在地壳强烈的抬升之下,黄河河谷形成深切峡谷,使沟谷不断变宽,局部软弱层在水及重力作用下迅速下切,沿沟谷两侧形成大量的石峰、石柱,同时又受到风蚀作用的改造,在崖壁上形成了许多如窗棂的构造,在水蚀、风蚀的强烈作用下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景观。已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竞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2.地貌特征

由于黄河石林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多风区以及腾格里沙漠南缘,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风力强,大风日数多,地表可供搬运移动的碎屑物质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27.9天,最大风速25m/s,最大风力可达11级,年平均沙尘暴日数为21.9天,最多达47天,因此具备了风蚀地貌发育的有利条件。其主要表现是在石柱、峰丛、峰林表面多有风蚀洞、风蚀穴、风蚀龛、风蚀坑、风蚀槽等风蚀微地貌。

(1)风蚀穴和风蚀壁龛。风携带沙尘对五泉山砾岩表面磨蚀形成大小不等的凹坑,形态有圆形、长条形、纺锤形等。风蚀穴规模相对较大,最大的直径长可达5m,宽3m,深在1m以上。风蚀壁龛规模相对较小,一般长不超过1m,宽小于0.5m。风蚀穴和风蚀壁龛在各沟谷中均有分布,以热窝沟最为典型(图4-70)。

图4-70 风蚀洞(田野摄)

(2)窗棂地貌。为风蚀作用改造岩壁上的泥幔形成状如窗棂的特殊地貌,在盘龙沟下游最为发育。

(3)摇摆石。是风蚀作用沿层理改造峰林形成的后期地貌形态,在区内零星分布。

(4)新月形沙丘。分布于黄河二级阶地后缘右岸,一般高3~8m,面积500~1000m2,呈典型的新月形。主要是在秋冬季强盛的偏北风作用下,阶地和河滩上的砂粒堆积而成。

(5)坝滩戈壁。位于黄河东岸,系黄河0级阶地上部沙土经风蚀带走后,下部砂卵石出露地表形成的戈壁景观。

(三)风积地貌:鸣沙山月牙泉省级地质公园

鸣沙山月牙泉省级地质公园占地面积为77.97km2,是以风积地貌(金字塔沙丘)为主要景观特征,以金字塔形沙丘和月牙泉为主体景观资源,以资源保护、游览观光、科研科普教育、文化宣传、休闲活动为主要功能,代表敦煌自然景观特色并具有自然遗产价值的综合性地质公园。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山由油润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东西长约40km,南北宽约20km,最高海拔1715m。沙呈粉红、黄、绿、白、黑五色,晶莹闪光不沾一尘(图4-71)。

鸣沙山成因主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地质、气候等条件。

鸣沙山所在地年蒸发量高出年降雨量60多倍,年降水量低于40mm,年蒸发量却高达2400mm。国际上有的将年降水量低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区,有的采用年降水量与年可能蒸发量的比例来划分,比值在0.03~0.20之间为干旱区,小于0.03的地区为极干旱区,鸣沙山地区的比值还不到0.012,属典型的极端干旱气候,并且全年多风。这种气候状况为沙山的形成具备了基础条件,其附近多戈壁滩,西部100km外还有库木塔格沙漠,它们为沙山的形成准备了充足的沙源,可以推测鸣沙山的沙源主要来自东北方、西方、西北方、西南方。

三危山和黑石峰的阻挡,为风沙的沉降创造了另一个条件:风搬运沙子的能力取决于风速,风速越高,搬运沙子的能力就越强,所以一定的风速总与一定的输沙率相平衡,如果风速加大,近地面气流的含沙量变得不饱和,这时气流有可能从地面吹扬起沙粒(子),使气流的含沙量达到平衡,这时地面就会发生风蚀;反之,如果风速降低则近地面气流的输沙能力降低,一部分沙粒就会沉降下来,地面发生积沙。鸣沙山一带东有三危山,南有黑石山,使东北、北、西北、西等几个方向的风受到阻挡,使风速降低或发生涡流,导致近地面气流所携带的风沙沉积下来。

鸣沙山底部为古老变质岩系和早更新世玉门组胶结砾岩构成的一缓倾斜台地状基座,这一基座地势较周围高,地下水面深埋较大。地下水向地表的冻融分造难以进行,冻融分造指季节性的冻结和融化,这一过程使地面层有砾石,而深埋的地下水使得地表层也不能提供砾石,所以鸣沙山区域内只能形成沙漠,不能形成戈壁。

此外,今人对于鸣沙山的鸣响之谜主要有三种解释。①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②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一起便轰轰隆隆地鸣响。③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引起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图4-71 鸣沙山(曾克峰摄)

三、甘肃省风成地貌特征对比分析

1.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

敦煌魔鬼城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为沙漠平原区,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四季多风,最大风力可达12级以上。在地质上位于新生代(距今约6500万年)敦煌-疏勒河断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于距今约70万年的中更新世,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质沉积物,颜色呈灰色、灰绿色和土黄色。古老的盆地中心层理水平,边缘的层理交错,局部还保存着很多虫迹化石,显示着古代河流和湖泊的特征。由于岩层产状水平,垂直节理发育,较松软岩层在大自然疾风暴雨的漫长风化中,导致了各种雅丹风蚀地貌的形成。

与其他风蚀地貌相比,敦煌雅丹“魔鬼城”具有分布面积大、风成地貌类型齐全的特点;且能清晰地看到雅丹地貌从开始发育至消失的全过程,具有常变、常新的特点,在国内具有其典型性和代表性。“魔鬼城”内大面积分布的晚更新世黑戈壁(砾漠)在世界上仅见于亚洲中部和中国的甘新交界处,并与其他各种风成地貌浑然一体,极富特色。

2.景泰黄河石林地质公园

黄河石林景观是碎屑岩层主要因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而形成的碎屑岩类峰丛、峰林地貌,在国内外类似的地貌(如西藏札达的土林、四川黄联关的土林、云南元谋的土林、意大利里顿的土石柱群等)中具有典型性。同时,黄河石林与上述地区的土林显著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黄河石林母岩的强度介于前新生代的碎屑岩层与早更新世以后的松散堆积层之间,时代偏老,岩层的固结程度较高,形成的峰丛、峰林景观也更壮观。但由于五泉山砾岩的固结程度和强度比前新生代的岩层低,并夹有粉砂岩等细碎屑岩,加上干旱地区的流水侵蚀作用呈间断性,因此在切割成峰的过程中,较前新生代的古老碎屑岩更容易发生崩塌作用,完美的峰林和石柱难以长久保存,以连体式的峰丛地貌为主要特色。

(2)因受气候带控制,在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下,叠加了明显的风蚀作用的影响,因此又具有雅丹地貌的特征,观赏性更强。

(3)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西北其他地区尚未发现同类地貌景观。

(4)景观组合十分优越,集石林、沟谷、绿洲、戈壁、沙丘及民风民俗等为一体,独具特色。

黄河石林生成于2.1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早更新世,由于地壳运动、河床下切、风化、雨蚀、重力坍塌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云南路南石林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在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风景名胜区。二者都是通过风化、侵蚀、重力塌陷等外动力作用形成的。不同的是黄河石林以黄色砂砾岩为主,路南石林以石灰岩为主;黄河石林的风化过程主要是物理风化,路南石林的风化过程中化学风化显著。

3.鸣沙山月牙泉省级地质公园

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美国的长岛、马萨诸塞湾、威尔斯两岸,英国的诺森伯兰海岸,波兰的科尔堡,还有内蒙古戈壁滩,智利阿塔卡玛沙漠,沙特阿拉伯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敦煌、沙坟头、响沙湾和巴里坤四个地方的鸣沙山号称我国的“四大鸣沙”。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的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高阿夷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为“犬吠沙”;苏格兰爱格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如果有人从中国的鸣沙山上滚下来,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出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