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支撑研究

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支撑研究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支撑研究王启富 史 斌 谢 磊摘 要: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实施“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服务与生活品质内涵相连,紧密相关。加强文化服务支撑,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亟须转变文化服务理念、理顺文化服务机制、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大力培育市民接受文化服务的素质和能力。文化服务推动社会关系和谐。
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支撑研究_2011年度宁波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集

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支撑研究

王启富 史 斌 谢 磊

摘 要: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实施“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服务与生活品质内涵相连,紧密相关。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丰富居民生活内涵、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近年来,宁波市在加强文化服务支撑,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等原因,与同类城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加强文化服务支撑,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亟须转变文化服务理念、理顺文化服务机制、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大力培育市民接受文化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生活品质 文化服务

加快提升生活品质是宁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部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中体现了宁波市“十二五”时期民生建设的新思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期待,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供文化服务支撑。本调查报告以加强文化服务为视角,集中探讨了加强文化服务与提升生活品质的关联,考察分析关系当前宁波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文化服务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文化服务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支撑

(一)生活品质与文化服务的概念内涵

所谓生活品质,是指人们享受物质、文化发展的水平和对于这种享受的主观感受和满意度,它包括客观生活品质和主观生活品质。客观生活品质即生活质量,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给人们带来的经济收入和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获得的包括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在内的服务。主观生活品质指人们对以上客观生活品质的主观感受与满意程度。生活品质是一个集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环境于一身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物质生活、社会保障、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文化生活、交通出行、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八大方面。

关于“文化服务”,本调查报告提到的文化服务主要指公共文化服务,即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公共财政为主、其他社会资本为辅,公共文化机构为主、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辅,以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为起点,以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宗旨,以提高公众文化素质和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为目标,向社会整体提供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过程和活动。文化服务的范畴如下:一是研究和普及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知识传播;二是发展与管理大众传媒,包括对报刊、电视、互联网、音像制品等媒介的规范;三是提供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影剧院规划建设等;四是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搭建公益性文化平台,组织公益文艺演出,举办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节庆;五是保护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六是倡导文明行为和健康风尚,包括公民素质教育、公共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教育等;七是引领和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间接文化服务。

(二)文化服务支撑生活品质提升的八大方面

文化服务满足的是人类素质提升与自我发展的需要,最终目的在于丰富人们的生活内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体而言,文化服务和生活品质的八个方面都有关联(如表1所示)。

表1 与生活品质相关的文化服务

img71

文化服务与物质生活直接相关。文化服务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舆论力量和精神支柱,还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仅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还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助于提升居民物质生活。

文化服务与社会保障间接相关。首先,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保障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两者又同是民生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其次,社会保障文化包含的价值、制度、伦理、法制等观念引导着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社会保障文化的形成也离不开通过文化服务普及传播科学知识、慈善理念和倡导文明行为以实现。

文化服务直接有助于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文化服务包括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和倡导文明行为及健康风尚,这些都和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服务与公众综合素质的提高紧密相关。首先,对公民直接进行素质教育是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能直接提升公民文化素质,从而提升公众的综合素质。

文化服务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宏观背景和微观支持。文化服务使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为居民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宏观的文化背景;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为个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微观支持。

文化服务对交通出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倡导文明出行行为和提倡环保理念,保障和谐交通。

文化服务有利于保护健康繁荣的文化生态,从而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生活环境由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及环境设施构成,人文生态是其中重要尺度。文化服务作用于人文生态,例如大众媒体肩负着净化文化市场和人文关怀的责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直接影响人居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民众生活。

文化服务推动社会关系和谐。首先,在共同的公共文化空间内的人群相互交流、和谐相处,即使社会关系出现危机,也能通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协调彼此间的矛盾。其次,文化服务的多样化构成能充分表达不同意见的公共文化领域,这种公共文化领域能协调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再次,公共文化作为一种无形力量,倡导的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能潜移默化地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提升宁波居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提升宁波市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现状

近年来,宁波市在加强文化服务支撑,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引领指导文化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市民物质生活

近年来,宁波文化产业总体实力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规模总量持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有力地提升了全体市民的物质生活。

2.弘扬传统文化与倡导新型观念相结合,着力推进社会保障

首先,通过组织“慈善一日捐”、举办中华慈孝节等,弘扬了传统社会保障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其次,通过普及传播科学知识、倡导文明风尚宣传新时代社保理念,普及新的社保文化,引导推动了宁波社保事业健康发展。

3.大力倡导文明行为,提倡健康风尚,着力促进市民身心健康

一是加大理论宣传普及影响,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二是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宁波人”系列活动,评选表彰宁波市道德模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良好道德风尚。三是加大卫生知识、心理咨询、健身养生等科普知识宣传力度,促进了居民身心健康发展。

4.普及科学知识,供给文化精品,着力提升市民综合素质

一方面,通过整合科普资源、巩固科普品牌、开展科普活动,大大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各类文艺精品和高雅艺术产品,直接提高市民文化素养,进而提升整体综合素质。

5.建设文化设施,提供文化服务,着力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目前宁波不仅已经建成博物馆、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还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兴办公益文化事业,全市基本形成城乡“十五分钟文化生活圈”,各类公益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较好地满足了居民文化生活需求。

6.建设精神文明,倡导环保理念,着力规范交通出行

通过开展“十万驾驶人争做文明出行践行者”、“文明礼让斑马线”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行路、文明行车、文明停车和文明礼让斑马线,促进了和谐交通。提倡绿色出行、低碳出行,强化了市民的环保意识。

7.规范大众媒体,保护文化遗产,着力优化市民生活环境

近年来,宁波积极致力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推进网络文化创新发展,加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到良好效果,有力地提升了市民生活环境。

8.组织文化活动普及价值观念,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近年来,宁波组织开展了大量内容丰富、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以传统文化来滋润社会关系,潜移默化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二)提升宁波市民生活品质的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文化投入相对不足

宁波市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文化服务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总体文化投入相对不足。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宁波市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一项投入了共45亿元资金。但是,总体文化投入在地方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仍然较低。2010年宁波市地方财政支出中只有2%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对文化部门的具体投入也存在偏差。以文化馆为例,各县(市、区)文化馆所获得的经费,绝大部分只是人头经费,勉强应付人员工资,文化活动专项经费、事业发展经费存在一定缺口。文化馆的文化活动经费也缺乏长效机制,政府对文化活动的经费采取项目制,要求专项专用,项目制度保证了政府指令性活动的顺利开展,但这些经费仅限于指定活动,文化馆很难从中获得自创活动的补贴。至于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馆服务功能的文化馆团队建设和辅导工作,经费则严重不足。

2.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

受经济社会发展、交通条件制约,余姚、慈溪、北仑、鄞州文化建设较快,奉化、宁海、象山发展相对较慢。以各县(市、区)文化馆为例,鄞州区的文化馆硬件设施先进,功能也较为完备,其他县(市、区)或是场地局促,或是多为办公用房,活动场地缺乏,有的甚至长期租借他人场地。以各乡镇村落文化宫建设为例,余姚、慈溪、北仑村落文化宫建成比例远远高于奉化、宁海、象山的建成比例。即使是镇村之间,也存在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远离县城的镇村文化建设情况一般差于靠近县城的镇村。城乡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总体来说,优势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文化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也较快,而在农村地区,在文化服务方面与城市的差距依然较大。尽管有些富裕乡镇、村建起了现代化的文化活动场所,但仍有相当多的地方由于财力有限,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得不到保证,设施面积不足,设备老化,影响正常文化活动的开展。

3.文化产业有待提升

文化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宁波的文化产业,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业为主体的相关层最具实力,在创造增加值、吸纳从业人员和扩大资本规模等方面发挥主要的作用;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等文化传媒出版企业为代表的核心层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转企改制,整合资源,发展活力逐步显现;而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旅游、演艺娱乐、各类设计业等为重点的外围层文化产业,无论是增加值、从业人员绝对量,还是占份额比重,在文化产业三个层次中最为薄弱。由此也可以看出宁波生产性的文化产业处于主导地位,服务性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薄弱。从文化内涵看,核心层要高于外围层,外围层要高于相关层,而从技术性讲,则相反。结构上的失衡导致了宁波文化产业总体层次的难以提升。文化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2008年、2009年宁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是3.4%,2011年比重提高到4.85%。然而,深圳市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7%,2011年比重近8%;杭州近两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1%以上;至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一般达到20%以上。

4.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文化人才缺乏

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国际先进城市无不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宁波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端文化人才与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人才或将成为宁波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人才是该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根据2010年中国宁波人才科技周发布的我市第四轮(2010年)紧缺人才指数,文化创意人才仍属于第二层次“比较紧缺”的领域,而此前的2009年和2008年文化创意人才蝉联宁波“极度紧缺”的10个岗位之首。宁波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不仅人数少,而且存在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原创能力、技术吸纳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薄弱等问题,远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营销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急需。宁波的高端学术人才也非常匮乏,尤其缺少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文化名人和学科带头人,更缺乏大师级的学者。本土学者尚处于成长之中,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还不够。高端学术人才的缺失使宁波的学术文化水平难以获得质的飞跃。

5.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有待改进

文化服务机制不够多样化。受体制束缚,文化服务的产业化、社会化程度较低,政府包办、基层“等、靠、要”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公益性文化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还不够强。农村文化建设中遇到了体制性的障碍。乡镇文化站行政方面由乡镇政府负责管理,县(市)文化主管部门对其仅仅行使业务指导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一是文化站的建设与资金投入与乡镇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投与不投、投多投少则直接取决于政府主要领导的个人意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少乡镇存在着文化建设经费时增时减的情况,大部分乡镇未将农村文化活动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没有一个长远的考虑;二是文化站干部编制被占用、人员被挪用现象很难避免,特别是对于工作能力较强的文化站长挪用现象尤为突出;三是个别文化站仅仅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的活动任务,缺乏创新,文化主体意识不强。考核机制不合理,缺乏激励作用。文化工作虽然已经纳入了乡镇政府的考核范畴,但其所占分值过低、考核指标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制约着乡镇文化工作的发展。从乡镇政府领导层面来看,文化工作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分值很少无关痛痒,考核时也只有活动数量、团队人数等几项单一的指标,而对于更主要的活动创意、效果等则无从考量,更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长此以往,势必就造成了文化站长只顾应付上级任务而很少关注文化创新和群众需求的现状,文化工作也就真正成为乡镇政府的“面子工程”。

三、加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文化服务支撑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文化服务观念和理念

1.从重经济轻文化向经济文化并重转变

眼光从单纯追求GDP转向经济发展与文化服务并重,使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抓文化服务也是任期内一项重要职责,在观念上把抓文化服务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2.从提升生活品质主要靠经济支撑向既要靠经济支撑也要靠文化服务支撑转变

通过各类大众传媒,让群众明白生活品质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更要让群众明白,对文化的享有能大大提升生活品质。

3.从政府“直接办文化”向“间接管文化”转变

首先,要淡化政府“办”的意识。逐步减少政府直接出面操办具体文化事业的频率和次数,应当由公共文化组织办理,可以通过市场来运作完成的事情,政府部门尽量不再出面包办代管。其次,要转变政府“管”的方式,改变以往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方式,转为采用以政策、制度、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为必要的行政手段。

(二)理顺文化服务体制和机制

1.形成多元主体的文化制度框架

逐步形成政府主导,文化事业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社区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对话的文化制度框架。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时,要充分激发民间力量和社区组织的功能。将原有政府包揽的公共文化事业转变成政府主办、政府参与、政府指导等不同类型,分类运行,减少不恰当干预,使民间资源有机会进入更多文化领域。

2.完善文化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合理划分财权和事权,加大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和公众评价为主要指标的财政投入绩效评价机制,把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作为增加财政投入的重要依据。探索文化项目基金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3.建立有效的公众文化需求表达机制

一是.通各类组织和个人文化需求表达渠道。二是完善政府决策机制。注重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项目的科学论证,组织听证议政、专家咨询等活动,广泛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有效性。

(三)创新文化服务的模式和途径

1.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

大力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外包领域和方式。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政策体系。税收方面,实行比较优惠的地方税收奖励,扶持文化企业做强做大;金融方面,对有实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评级,建立银行与企业交流平台,对定级高的文化外包企业给予贷款倾斜;用地方面,依托现有产业园区实行“退二进三”,打造文化产业园,依托城市街区打造文化产业街区,实行租金减免等政策,引导文化企业聚集发展。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外包试点推广工作。

2.借助科技及相关产业提升文化服务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实施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培育新的文化业态。鼓励发展以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品牌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实现文化产业与制造、信息、物流、建筑、包装等产业的对接,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各行业相融合。

3.发挥社区在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一是要发挥社区在文化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以社区为载体,盘活文化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二是要发挥社区在文化服务中的多样性作用。满足居民文化兴趣纷繁多样的需求,形成社区特色文化。三是要发挥社区在文化服务中的人文性作用。在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人文关怀,把对居民的引导和教育融入便民利民的文化服务中。四是要发挥社区在文化服务中的可亲性作用。社区在文化服务中发挥的不是强制性作用,而是可亲可信、引导熏陶作用。要突出“小人物、小事情、小载体”效应,使居民在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中受教育、有启发。

(四)培育市民接受文化服务的素质和能力

1.培育核心价值观和城市精神

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引导社会公众培养和增强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公德意识。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积极展开城市精神与生活品质的研讨对话,把城市的特色、品牌与生活品质提升紧密结合。

2.培育市民的文化技能

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小型、多样的各类比赛活动等各种方式,努力培养群众具备必要的文化技能。利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通过开展读书月、读书周等活动,培育居民的阅读兴趣,引导群众读经典、读名著,直接从中获得文化精髓,开阔视野,提高生活品味。

3.培养市民文化消费观

加强对文化消费意识的引导,使居民家庭养成定期进行文化消费开支的生活习惯。从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公共文化娱乐消费发展趋势看,旅游文化消费将成为其中的主要项目。因此公共文化娱乐业的发展,一方面要与旅游及其他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双赢;另一方面要注意与社区建设结合,培育多层次的消费市场,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过程中求得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伟主编.全面推进“六个加快”通俗读本.宁波:宁波出版社,2011.

[2]谢永康主编.宁波发展蓝皮书2011.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陈利权.提升生活品质:宁波以民生为根本诉求的科学发展意识.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2).

[4]陈宁.城市文化多元背景与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3).

[5]韩凯.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破解公共文化服务难题.前线,2011(2).

[6]江逐浪.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中的几个内在问题.现代传播,2010(5).

[7]宁波市委政研室.鄞州“天天演”公共文化服务外包的调查与思考.政策瞭望,2010(11).

[8]谢晶莹.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提升文化服务水平的根本点.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5).

作者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该成果2011年10月13日刊于《宁波社科内参》第25期(总第5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