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明的转型及其规律

文明的转型及其规律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人类的进化已经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人”阶段转变。不同的人类进化阶段是与不同的人类社会文明相适应的,“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扬弃与发展,与“经济人”相比,“生态人”更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存在的新的主体性形态。“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文明的转型是与社会发展形态相适应的。

(一) 文明转型的动因

当众多的文明形态相互联系、相互碰撞和交锋时,就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一般而言,文明转型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文明转型可能是一种落后的或愚昧的文明转向先进的或科学的文明,还有可能是反方向的转变。本书中对于文明转型从褒义的角度去理解,所提到的文明转型是指那种能够掌握更多的能源资源,能够产生更多的物质资料,能够形成更安全的社会生活秩序,能够提供更公正的社会服务的较先进、较优越的文明,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地发展、扩张,以致替换原先较为落后的文明的过程。因此,在这里所谈及的文明转型是从价值理性划分的文明形态的转型,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文明形态的转型都有着不同的途径,可通过较先进、较优势的文明对原先文明形态进行过滤、扬弃后使其快速发展扩张而占据文明领域的主导地位,或通过使原先文明向先进和优势的文明学习而使新文明占据主导地位,还可选择直接用武力形式来实现文明的转型或文明的演替。

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和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的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转型,都意味着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如,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当今又大力发展生态文明,每一次的历史性更替都是与一定发展阶段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状态直接关联的。同时,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及其转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只要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互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那么文明的转型就会出现。

(二) 不同文明时代的特征

对于文明的发展演变,可依据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两个角度进行解释。从价值理性的角度将文明转型分为四类,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及生态文明。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时代,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经济形态、哲学思维表达、核心价值观、人的主体地位、人类的进化阶段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都是有所不同的,从而所处的社会形态、所主导的经济形态和所制定并实施的制度机制等也是有所不同的。原始文明时代以渔猎经济为主导经济,农业文明时代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经济,工业文明时代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经济,生态文明时代以包含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内容的生态经济为主导经济。生态文明提倡人与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遵循尊重、利用并保护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拥护人类与自然共同具有的同等的主体地位,主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倡导绿色适度节制的消费模式,发展生态文明经济,构建生态型社会,从而进入人类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下面通过表1-1来进一步了解不同文明时代所具有的不同特征。

表1-1 不同文明时代的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与人类文明进程相联系,人类的进化经历了人与自然的自发统一的“自然人”阶段,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阶段。目前,人类的进化已经向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人”阶段转变。不同的人类进化阶段是与不同的人类社会文明相适应的,“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扬弃与发展,与“经济人”相比,“生态人”更符合人类本质的理论设定,是人类进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存在的新的主体性形态。所谓“生态人”,是指具有充分的生态伦理素养和生态环境意识,掌握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存并协同进化的人。

上述文明各自具有不同的内涵,体现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可谓互为导向、交叉渗透、彼此制约,又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前提和保障。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来说,生态文明在现代人类文明系统中作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一方面,生态文明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人类作为文明发展的主体,必须把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建设要求融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之中,具体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创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生态文明把物质文明建设引向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平衡和永续发展,把精神文明建设引向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发展、共持续的道德观念和精神文化追求,把政治文明建设引向生态优先和环境公平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法规的建设,把社会发展引向构建生态型社会层面。另一方面,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失去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生活的生态条件,陷入生态危机,不可能有丰富的物质文明,也不可能有愉悦的精神文明,更不可能有发达的政治文明。

(三) 文明转型的规律

文明转型的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对自我的认知这三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改变。原始文明时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适应大自然而存在,生产方式是简单的采集和狩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结构等也比较简单,人对自我的认知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仅是适应大自然,而且是通过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改变大自然,使大自然为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服务。然而,到了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对大自然的改变已上升到征服、掌控的境界,提倡人类中心主义,使大自然完全为人类服务,过多地夸大了人类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当今所提倡的生态文明,主张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使人类中心主义转变到生态中心主义,摒弃征服、掌控自然的行为,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护自然,为人类永续发展建设提供更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文明的转型是与社会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会发展形态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六个形态。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形态中都孕育着相应的社会形态的文明,文明又反哺着社会形态的发展,使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可以说,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化史。在人类学意义上,文明被看成人类唯一的和独有的存在方式。文明是与人相联系的,并且是与人类进化过程同步进行的。动物以本能的方式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而人类以文明的方式在大自然中发展。人类离动植物越远,表明人化程度越高,文明也就越发展。每一时代的人们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造和创造文明,从而使文明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文明乃人类的存在方式,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这一矛盾不断推动文明前行。”

文明的转型是人类在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人类作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高级生命形式,与动植物一样都是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生存于大自然之中,也依赖于大自然。但人类比动植物更有改造自然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在大自然中的生存、生产、生活过程,就是不断地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过程,并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改造促进人类主观世界的发展。文明的发展是与生产方式相伴随的。概括文明形态的坐标尺应是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的内容,也包括生产关系的内容,还包括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等各种社会现象。文明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事实上,任何一种社会发展,其最终指向都在于追求人类社会的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状态。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即生产方式来看,虽然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多姿多彩,文明发展进程有先有后,每个发展阶段有长有短,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共同性是十分明显的,有共同规律可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