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把握文明中心转移与中国社会转型期

科学把握文明中心转移与中国社会转型期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遍及全球的殖民侵略和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是其基本标志。中印两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迎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东亚地区转移的基础。第一次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时,一个中心转移到了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个中心则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220年的社会转型的三大转型期。

一、悄悄迎接经济社会发展中心的到来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随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东亚地区转移,当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更应当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贡献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世界第一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以英、法、德三国为代表。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发展基础上,中经18世纪8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西欧形成。遍及全球的殖民侵略和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繁荣是其基本标志。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世界一流的经济产生了世界一流的理论、一流的文化和深远的文化影响。

世界第二次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在美国和苏联。本来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使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共同繁荣。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冲突,20世纪上半叶,欧洲地区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开始转移。美国通过罗斯福的改革新政和利用两次世界大战发横财的机遇,成功地迎接了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向美国的转移。苏联以列宁、斯大林为代表,胜利地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步步迎接了世界经济中心向苏联的转移,创造了科技与文化的辉煌。问题是斯大林之后的后继者缺乏改革创新,一步步走进了死胡同,一步步丧失了经济中心的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机遇,扬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风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发展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印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发展,也呈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中印两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迎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向东亚地区转移的基础。

美国“9·11”事件之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历史地向以中国和印度为基点的东亚地区转移。世界经济中心转移,不是说美国不行了,美国和西欧照样很好,只是它们已经发展到这一时代的顶点了。风水轮流转,西欧100年,美国100年,21世纪极有可能是中国和印度承接世界经济中心新的100年。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来说,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能否挺立潮头,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大政方针,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转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西欧当年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但真正影响世界的是文化。到今天乃至今后,西欧文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名著、音乐艺术、科学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体育文化等仍在对世界各国发生深远的影响。美国真正对世界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也是美国文化,包括科技教育、经济建设文化、政治文化和生活文化等。因此,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问题。

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国人民应勇于挺立潮头,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文化新创造,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学技术、一流的制度文化与经济社会文化,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

19世纪第一次世界经济社会中心的发展中,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个是资本主义文化,一个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化。两种文化都发生影响,并且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走。第一次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时,一个中心转移到了资本主义的美国,另一个中心则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而且两种文化既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整个20世纪,实质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较量。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东亚地区,必然还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文化的继续较量。近代以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这样,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激烈竞争,将伴随始终。因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过去60多年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的新30年建设好,创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辉煌,迎接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灿烂文化的新创造。一方面,我们有5000年中华文明雄厚的文化基础,有新中国6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基础,有改革开放30多年的新创造,只要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的传承与创新,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进行文化结晶,对改革开放新30年的伟大新实践不断给予伟大的文化新创造,我们就一定能在改革开放的新30年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灿烂辉煌的中国梦。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30年,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伟大的“红色文化”。1949—1979年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和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与工业体系,在十分的艰难曲折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基础。1979—2009年的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中国人民把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到世界第三位。改革开放新的30年,只要我们继续坚定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旗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吸收的方针,科学地借鉴吸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精华,借鉴吸收美国日本资本主义文化的精华,借鉴吸收我们在发展中需要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创新我们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并把这些和中国人民新30年的每一步奋斗相结合,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创造力,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谱写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新篇章;坚持5年胜利实施一个执政纲领,10年迈上一个新台阶,30年迈三个台阶,我们就一定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的新创造,就一定能成功地迎接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科学把握中国220年的社会转型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220年的社会转型的三大转型期。

站在21世纪的历史视野分析中国,近代183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有一个大约“220年”的转型期,这是我们判断时代发展方位的逻辑起点。

这一转型期,分为前后两个“110年”。前“110年”,即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其基本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后“110年”,即从1949年到2059年,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是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文明富裕”的中国梦。

在这220年的社会转型期中,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进一步分析这“220年”的中国转型,实质是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艰难的转型。

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是从“中央集权政治”到“民主集中制政治”国度的历史转型,即从“皇帝当家作主”到“人民当家作主”的转型。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是从传统农业文明社会到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之文明社会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应当是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三纲五常”为主流价值体系的“知书达理”的民族,到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道德基础的“文明创新”的中华民族的转型。

可以说,从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反对“黄赌毒”文化开始,就揭开了中国“220年”转型的序幕。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代表了鸦片战争时期文化开始转型的主流观点。洪秀全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和“天父上帝人人供、何得君王私自专”的政治观点,代表了太平天国时期中国人民的新认识。晚清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则代表了中国第一代国有企业——“求强求富”“官办企业”——诞生时期的文化态度。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标志着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进一步。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和“三民主义”理论,则代表了旧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期,提出了“打倒孔家店”,举起了“科学、民主、新文化”的大旗;后期,马克思主义的转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领导舞台,成为了中国新文化发展的主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命题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人民的新创造,才有了一个正确的解决途径。

新中国建立后,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只有近70年时间,而中国传统文化5000年的博大精深,西方近现代文化300年的厚重,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近现代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进步与反动,腐朽与落后等各种文化力量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激烈的“对冲”。因此,从1949年至今,一直存在着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三者之间,进步与腐朽落后,“西化”与“中国化”的激烈的矛盾冲突。文化方面的成就与挫折,经验与教训,也主要反映在这三者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中。

在从1839年以来的岁月里,从中国男人剪掉“长辫子”,脱掉身上长袍马褂,打倒政治上的“下跪文化”,女人放弃“缠足”;从“中山装”、“旗袍裙”到当代“正装”、“休闲装”与“短裙”;从“古道西风瘦马”到当代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运输;从古代神话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到当代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中国人民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国家在一天天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总之,从“熟人社会”,到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人社会”,发生在每个中国人的身上,人人都在变,而且越变越好。放眼未来,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地完成后40多年的转型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走过的170余年的道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人民的奋斗中洗尽铅华,西方外来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奋斗中大浪淘沙,中华儿女创造的新文化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破土成长。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中华儿女的新创造,在这170余年里,始终交织在一起,缠斗在一起,相生相长相克在一起。优秀的文化在凤凰涅槃中重生,反动的、腐朽的在文化的大浪中淘沙,中国的新文化在千回百转中艰难前行。

文化必须和综合国力相适应。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甚至再长四五年,将达到世界第一位。世界第一位,是历史的要求,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也必须努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因此,今后半个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既神圣又艰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放眼“220年”的中国社会转型,封建社会的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产生了与之对应的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以“忠君、爱国、仁义礼智信”为基点的传统主流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建设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新的传播方式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放眼“220年”,充满了艰辛、曲折、痛苦、挫折与奋起。过去的170年,是今后50年奋斗的基础。我们中国人民应当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献身于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伟大新探索,胜利地完成中国两百年转型的神圣使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