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其规律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其规律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就是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统治,打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才出现的。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基本适合,从阻碍作用又转化为推动作用。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及其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这两对矛盾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矛盾。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建立起来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究竟结成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并不决定于人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使用石刀、石斧工具,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只能产生以原始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从石器、青铜器工具过渡到铁器工具,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由此便引起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增加,这些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就决定了原始公有制的瓦解,以奴隶主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随着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铁制工具的改进和革新,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进到了单个劳动者使用手工工具从事生产的阶段,这就使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应运而生;从手工工具过渡到机器生产的生产力,必然带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造成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生产力,又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更。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这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而同生产力比较起来,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种生产关系形成后,由于它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状况,总要在一个历史时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在社会生产中,由于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不断积累和增加,促进了生产工具的革新,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加速了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工具的改革,反过来又促进人们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提高。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交互作用,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力发展变化的一定限度内,原来的生产关系尚能容纳它,因而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化。当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时,生产关系就容纳不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矛盾就尖锐起来。生产力要求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用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历史上,新旧生产关系的更替,都是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够提供一个使生产力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的社会形式,选择适当的经济体制。特别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它有可能把当时各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使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作用得到较佳发挥,这无疑是对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在历史上,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往往都是在某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之后取得的。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就是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统治,打破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建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才出现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

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这种“不适合”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已经变成腐朽的落后的东西时,它已不能把生产力的诸要素较好地结合起来,这时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得不到合理利用,就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时,人们虽然可以通过对生产关系某些方面和环节的调整或调节而使矛盾有所缓和,甚至在某一阶段还可以使生产力得以较快发展,却不能消除矛盾。只有当旧生产关系获得根本变革,建立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新的生产关系之后,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另一种情形是当生产关系被人为地“拔高”,而“超越”了现实生产力的状况时,即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超过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要求限度时,也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可见,无论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反作用有时是巨大的,尤其当不变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或者是当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新的生产关系遭到破坏,生产力停滞或下降的时候,生产关系的变革或巩固就具有很突出的作用。但是,无论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多么巨大,总是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产生的,即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由于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则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自己的相对稳定,因此,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在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状况基本上是适合的,这时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就成为生产力的发展所需要。但是在这个时期,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是有矛盾的,不过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生产关系作某些调整,因此还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当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原来适合于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就逐渐变成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就要求根本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实现以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不适合又转化为基本适合,从阻碍作用又转化为推动作用。从而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的矛盾运动。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正是这种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从而推动着社会历史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是防“左”反右的思想武器。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及其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除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之外,还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根源,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无论政治的或思想的上层建筑,它们都产生于或根源于经济基础。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3]也就是说,任何上层建筑最终都可以从经济基础中找到根源,得到说明。虽然上层建筑本身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具有历史继承性,但是继承什么,如何继承,还是要受经济基础的需要所制约的。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特征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特征。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谁在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谁就必然会在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中居于统治地位。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最终决定作用,但直接决定一个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不是生产力,而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例如,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特征的生产关系是该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因此,上层建筑领域不存在国家,没有私有观念。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就以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治为主要内容,这是一切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一般特点。将来,当经济上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消灭以后,在政治上也就不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由生产力所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当一种新的经济基础代替旧的经济基础之后,建立在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必然会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即使在同一社会形态里,当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发生相应的某些变化。例如,当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经济阶段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

当然,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并不是亦步亦趋、形影相随的,而往往是有迟有早,有快有慢的。这是由于上层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一般说来,与经济基础直接联系的那部分上层建筑,如国家政权、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应的设施等的变化要快一些。而观念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则离经济基础较远,它往往早在制度变革之前就开始变化,但其变化的完成却远远落后于制度变革,往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但是,不管变化缓急或迟早,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最终必然要引起整个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但是,上层建筑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一经产生出来,就对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实现的。这种服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服务方向来看,上层建筑一方面积极地运用政治力量、法律手段和思想影响,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得以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又采取一切办法对那些有害于自己的经济基础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展开斗争,扫除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改造旧的经济基础,从而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扫清道路。

第二,从服务方式来看,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这种方式来实现的。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控制在一定的秩序范围内;思想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没有这种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控制作用,整个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就会陷入混乱状态。

第三,从服务效果来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当它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或它不能满足新兴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会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因此,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即它是起进步作用还是起反动作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是这种反作用不论多大,都不能同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因为它的反作用是在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发生的,归根到底,这种反作用是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所决定的,是第二位的。过分夸大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就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决定论和精神万能论;而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始终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当一种新的上层建筑刚刚产生后的一段时期内,总的来说它是基本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它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也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适合。因为任何一种新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总有些不完善的地方,因而不可能绝对地适合经济基础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是不断变化的,而上层建筑则是相对稳定的,往往不能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必然发生不相适应的情形。因此,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这可以通过这一社会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得到解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存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已经变得陈旧,而上层建筑却继续维护旧的经济基础,它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根本变革旧的经济基础。这样就形成了经济基础自身的变革要求和上层建筑阻碍这种变革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得到根本解决,只有通过先进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革命,用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最后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这时社会形态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就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由此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