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玉树灾后迅速重建感悟

玉树灾后迅速重建感悟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更进一步,青海省和玉树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以恢复重建为契机,稳定和强化玉树州大扶贫格局,使其成为玉树州长期扶贫开发的坚强支撑。青海省和玉树州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根据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定位,夯实玉树州可持续发展产业的硬件基础。

(一)关于玉树藏族自治州扶贫开发的建议

第一,协调推进大扶贫格局。《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恢复重建总体目标和各部门责任、任务,为形成三年恢复重建期间大扶贫格局奠定了基础。但是,大扶贫格局的真正形成还需各部门将规划精神、目标和具体任务转变成实践。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领导小组应加大推进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力度,保障资金分配向有利于大扶贫格局的方向倾斜,协调援建单位重视恢复重建项目的扶贫效果,结合扶贫开发需要贯彻落实财政、税收、金融、土地方面的优惠政策。更进一步,青海省和玉树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以恢复重建为契机,稳定和强化玉树州大扶贫格局,使其成为玉树州长期扶贫开发的坚强支撑。

第二,深入利用灾后重建给扶贫开发带来的机遇。青海省和玉树州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根据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定位,夯实玉树州可持续发展产业的硬件基础。重视市场经营软环境的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工商、税务、环境保护等方面规章制度,加大对符合灾区发展方向的扶贫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结合灾区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分析预测今后的就业状况和变动趋势,重视极重灾区、重灾区贫困人口的就业,重视生态保护区城乡居民的转移就业,搞好相关的劳动力培训工作。结合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配套支持措施,提高寄宿制学生伙食补助标准和老年人福利标准,加强对寄宿制学生和集中赡养老人的情感关怀和心理支持。重视中小学生异地(州外)教育工作,通过加大补贴力度,鼓励灾区中小学生自愿到青海及省外大城市就学,发挥教育扶贫作用。

第三,高度重视灾后重建过程中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大力避免以援建援助者和外来人视角片面认识灾区生产生活方式和发展环境,既不要用审美和艺术化方式夸大高寒地区传统畜牧业和相应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和人文价值,也不要站在工业化和大都市的角度,简单否定灾区协调发展和走上富裕和谐道路的可能性。结合灾区文化和宗教设施建设,推进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造性转化,避免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出现相互冲突局面和形成两张皮现象。及早就预防和严格限制外来人口(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以外人口)前往玉树地区占据灾后恢复重建所创造的市场机会,以及预防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到玉树地区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和挤占当地发展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和相关政策设计。切实防止灾后恢复重建资金配置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追求形象工程的倾向,将扶持建设当地居民发展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第四,将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和生计能力建设做细做实。继续将增加贫困人口资产性收入作为专项扶贫工作的一个探索重点。瞄准玉树地区未来产业方向和结构,确定贫困人口产业投资方向。增加财政扶贫资金、争取社会扶贫资金、引导行业部门资金以股份制形式转化为贫困人口资产。探索通过合作制社会企业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资产管理机制,逐步将村经济实体转变为合作制社会企业,完善治理结构。继续推进企业和贫困村合作,支持贫困农户入股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探索建立贫困户投资风险保障机制。完善贫困户资产性收入审计与分配制度,保障落实贫困户收益权。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建立健全贫困户资产性收益机制。推进贫困户能力建设,加大特色手工业和加工业扶持力度,引导贫困户从传统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设施农业和非农产业转移。

第五,明确长期减贫与发展战略并用以反观和指导近期恢复重建与扶贫开发工作。强化省州县各级领导干部战略思维和长程历史观,着眼于30年、50年、100年后玉树地区在青海、中国及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处境和位置,正确认识该地区发展方向,明确长期减贫与发展战略,并反过来认识、思考和筹划当前恢复重建和扶贫开发,促进近期、中期、长期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立足玉树地区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创新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切实改变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和执政理念,防止将扶贫开发任务作为追求GDP增长的借口。

(二)关于青藏高原地区扶贫开发的建议

第一,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基金。以中央财政资金为主体,充分吸纳社会捐赠资金,建立青藏高原生态补偿基金。组建青藏高原生态补偿基金委员会,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青藏高原生态补偿项目申报、评审、检查和激励制度,引导青藏高原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村庄、企业和全国范围内社会组织申请并执行生态补偿项目,进而促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从小规模项目开始,不断积累经验,循序渐进,逐渐加大项目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基金规模。为保障基金来源,可研究设立全国性的财政税收手段。

第二,探索建立生态工人岗位。利用生态补偿基金,在青藏高原生态特别敏感的有人地区建立生态工人岗位,坚持自愿原则将当地部分居民(特别是其中的贫困人口)转变为生态工人,组建生态环境管理机构。生态环境管理机构依靠生态基金的支持维持运转并负担工资开支,积极争取社会捐赠资金改善运营条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工人从事环境、植被和动物管理工作,不再从事以直接获取销售收入为目标的畜牧业、采集业、种植业活动。

第三,重视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作用。将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作为减轻青藏高原生态压力的基本途径。科学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民族手工业、特色低碳加工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等,适当发展城郊设施型果蔬种植业和藏草药种植业。在生态环境许可的地方,推进城镇体系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通过增加就业创收机会积极引导周边地区农牧民逐渐向城镇转移。

第四,加大异地教育扶贫的力度。结合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这一特殊情况,充分认识改善教育硬件质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难度,引导家长自愿鼓励和支持中小学生到州外包容性强、文化多元性突出的大城市接受教育。加大对异地接受教育者在校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和心理支持力度,帮助他们融入所在地文化,出台高考录取优惠政策,争取所有异地受教育者都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

第五,慎重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青藏高原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不仅面临技能缺乏的挑战,而且面临生活方式、文化、气候等方面的适应障碍。技能缺乏问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加以有效解决,但对生活方式、文化、气候等方面适应障碍的克服则要困难得多,为此要慎重规划劳动力转移培训。将就近转移作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点。将远距离转移主要面向青年人,且要延长培训时间,考虑与2~4年有文凭的职业教育相结合。

第六,尊重地方文化。文化是一种集体智慧。历史上,不同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相对隔绝的环境中发展出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尽管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由西方文明所主导的现代化对民族或地方文化的冲击,但主流文化并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替代民族或地方文化。每一种民族或地方文化都包含着人类的智慧,传承和开发这些智慧是保障人类文明多样性和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基础。对于青藏高原地区来说,因为其特殊,所以蕴含的独特智慧更丰富。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尊重青藏高原地区特有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发挥藏族农牧民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弘扬藏族文化与生计方式中可以与现代经济发展相契合的因素,深入发掘藏族文化中所蕴含的市场机遇,推进藏族农牧民充分享受扶贫开发成果和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共同繁荣。[52]

参考文献:

[1]曹洪民,王小林,陆汉文.“阿坝州特殊贫困片区千村万户扶贫调研”课题研究报告.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2009

[2]陈志永,杨桂华.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区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社区为个案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

[3]范小建.扶贫系统参与灾后重建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中国扶贫,2010,10

[4]范小建.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100x100.cn/gzdt/2009-09/28/content_1428429.htm

[5]范小建.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及总体思路.农村工作通讯,2010,2(2)

[6]冈纳·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南亚国家贫困问题研究.方福前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7]更阳.对青海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调查分析.老区建设,2007,10

[8]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9]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0]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概要.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11]黄承伟,陆汉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连片开发与减贫.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2009

[12]黄承伟,彭善朴.《汉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实施社会影响评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黄承伟,赵旭东等.汉川地震灾后贫困村重建与本土文化保护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4]黄承伟,中国农村扶贫自愿移民搬迁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5]姜德华,张耀光,杨柳,侯绍范.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16]李文.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

[17]李文.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

[18]林毅夫等.欠发达地区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若干问题的思考.科学出版社,2009

[19]刘巍,邓艾.青藏高原发展生态工业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8

[20]刘艳梅.西部地区生态贫困与生态反贫困战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1]南文渊.论藏区自然禁忌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西北民族研究,2001,3

[22]屈波,邹红,谢世友.中国西部地区生态贫困问题与生态重建.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

[23]盛国滨,祁花.循环经济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海师专学报,2007,2

[24]苏海红.中国藏区反贫困战略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

[25]王一鸣,曹文虎,王青云.青海省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研究.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26]王永莉.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重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27]徐君.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取向探索.西藏研究,2008,3

[28]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年]17号,2010,6

[29]玉树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玉树州扶贫办2009年工作总结.2009,11(25)

[30]翟岁显.论青藏高原生态特殊性对地区开发的影响.攀登,2005,3

[31]张磊,黄承伟,李小云.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32]中国扶贫基金会.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基线评估报告.内部资料,2010

[33]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情系玉树”抗震救灾项目报告.内部资料,2010

【注释】

[1]陆汉文.统筹性减贫战略的提出背景.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2010

[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年]17号,2010年6月。

[4]中共玉树州委办公室:《玉树工作通讯》,2010年第5期。

[5]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年]17号,2010年6月。

[6]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年]17号,2010年6月。

[7]张磊.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75

[8]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概要》,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

[9]姜德华、张耀光、杨柳、侯绍范.中国的贫困地区类型及开发.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10]黄承伟,陆汉文.特殊类型贫困地区的连片开发与减贫.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2009

[11]曹洪民,王小林,陆汉文.“阿坝州特殊贫困片区千村万户扶贫调研”课题研究报告.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与社会扶贫司,2009

[12]李文.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

[13]相关文献的详细讨论参见“中国高原地区减贫战略和政策规划体系研究”项目“高原地区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战略创新”和“高原贫困地区发展政策减贫效应评估和益贫机制创新建议”等专题报告。

[14]翟岁显.论青藏高原生态特殊性对地区开发的影响.攀登,2005,3

[15]屈波,邹红,谢世友.中国西部地区生态贫困问题与生态重建.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4

[16]王永莉.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的保护与重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4

[17]盛国滨,祁花.循环经济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青海师专学报,2007,2

[18]更阳.对青海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调查分析.老区建设,2007,10

[19]刘巍、邓艾.青藏高原发展生态工业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8

[20]徐君.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取向探索.西藏研究,2008,3

[21]刘艳梅.西部地区生态贫困与生态反贫困战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2]南文渊.论藏区自然禁忌及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西北民族研究,2001,3

[23]陈志永,杨桂华.民族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富集区社区主导旅游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以云南梅里雪山雨崩藏族社区为个案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

[24]李文.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

[25]参见“中国高原地区减贫战略和政策规划体系研究”项目国际经验专题研究报告。

[26]陆汉文.统筹性减贫的内涵与分析框架.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报告,2010

[27]范小建:《缓解和消除农村贫困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09年9月28日,http://www.100x100.cn/gzdt/2009-09/28/content_1428429.htm。

[28]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玉树地震灾区贫困村受灾情况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思路的汇报》,内部资料,2010年5月。

[29]李文.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

[30]李文.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

[31]《历次西藏工作会议》,人民网,http://tibet.news.cn/misc/2008-10/18/content_14671407.htm。

[32]人民日报电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0年1月23日。

[33]参见“中国高原地区减贫战略和政策规划体系研究”项目“高原贫困地区发展政策减贫效应评估和益贫机制创新建议”等专题报告。

[34]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组:《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文件,国发[2010年]17号,2010年6月。

[35]中共玉树州委办公室:《玉树工作通讯》,2010年第5期。

[36]青海省扶贫开发局:《青海省贫困地区有关情况统计手册》(2009年度),内部资料,2010年。

[37]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玉树地震灾区贫困村受灾情况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思路的汇报》,内部资料,2010年5月。

[38]参见“中国高原地区减贫战略和政策规划体系研究”项目背景研究报告。

[39]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玉树地震灾区贫困村受灾情况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思路的汇报》,内部资料,2010年5月。

[40]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玉树地震灾区贫困村受灾情况及灾后恢复生产工作思路的汇报》,内部资料,2010年5月。

[41]玉树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玉树州扶贫办2009年工作总结》,内部资料,2009年11月25日。

[42]玉树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玉树州扶贫办2009年工作总结》,内部资料,2009年11月25日。

[43]中共曲麻莱县委组织部、曲麻莱县扶贫开发办公室:《曲麻莱县整村推进公益性村经济实体管理办法》,曲组[2008]39号文件,2008年10月。

[44]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报送玉树地震灾后贫困村扶持产业发展项目设计要求及建设标准的函》,内部资料,2010年8月。

[45]青海省扶贫开发局:《2010年玉树州扶贫资金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计划安排情况》,内部资料,2010年。

[46]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情系玉树”抗震救灾项目报告》,内部资料,2010年。

[47]青海省扶贫开发局:《2010年玉树州扶贫资金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计划安排情况》,内部资料,2010年。

[48]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关于报送玉树地震灾后贫困村扶持产业发展项目设计要求及建设标准的函》,内部资料,2010年8月。

[49]青海省扶贫开发局:《2010年玉树州扶贫资金及灾后重建项目资金计划安排情况》,内部资料,2010年。

[50]范小建.扶贫系统参与灾后重建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中国扶贫,2010,10

[51]参见“中国高原地区减贫战略和政策规划体系研究”项目国际经验专题研究报告。

[52]李文.中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研究报告,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