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类资源观的转变

人类资源观的转变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伴随着人类对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种人类前途暗淡的观点曾一度引起了全球性的轰动,并在局部范围内使人类产生“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恐慌心理。这些特征,有些是一切经济资源所共有的,有些则是信息资源所独具的。某些人对信息资源内容的控制和享用并不以其他人减少或失去对该信息资源内容的控制和享用机会为前提。

1.1.1 人类资源观的转变

众所周知,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种经济活动,不论以何种形式在何种时代出现,资源的开发利用历来都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推动力。经济活动离不开资源的转换,无数经济组织的兴衰史均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农耕社会,人类以自然经济为基本表现形式,社会生产和生活主要依赖于从自然界摄取物质和能源。在资源结构中,物质资源居主导地位,能源资源次之,而信息通常只能在极其有限的领域发挥作用,甚至还不能被视为资源;18世纪蒸汽机技术的出现把人类带向了灿烂的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期,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得到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成为支撑社会持续前进的主导力量。特别是以钢铁为代表的物质资源成为工业经济的命脉,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资源成为工业经济的血液,其地位日趋重要。与此同时,信息也逐渐成为资源,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另一股力量,其开发利用的范围日益扩大,领域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深远;到了20世纪后半叶,伴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尽管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依然是十分重要的,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迅速加大,各行各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日益普遍。

1.传统资源观

在传统的经济资源集中,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都非常明显地表现为占有性和消耗性,一些社会纷争也往往因争夺资源而爆发。古代世界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形态必然对农业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地展开争夺;现代世界的高度工业化社会使得土地不再是重要的生存和发展资源,但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却越来越高,一个国家的能源状况决定了一个国家长久的生存与发展状况。[1]物质资源,如金属矿石,在经过采矿、烧结、冶炼并成为金属材料之后,原来的矿石便不复存在了;能源资源,如石油,随着大规模的开采和利用,世界储油量正日趋减少。换而言之,在既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下,各资源利用者总是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某人对某资源的利用是以他人少利用甚至不利用该资源为前提的。伴随着人类对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利用,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加剧。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麦多斯(D.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委托,与他人合作研究并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即罗马俱乐部第一份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中,作者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定量分析,提出了“世界末日模型”,认为:由于人口增长引起粮食需求的增长,经济增长引起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耗竭速度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程度的加深,在2100年到来以前,全世界将面临物尽财绝的境况,人类社会将会崩溃。这种人类前途暗淡的观点曾一度引起了全球性的轰动,并在局部范围内使人类产生“世界末日”来临前的恐慌心理。尽管罗马俱乐部后来发表的第二份研究报告《人类处于转折点》(1976年)、第三份研究报告《重新制定国际秩序》(1976年)和第四份研究报告《超越浪费的时代》(1978年)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问题上观点有所变化,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仍然是关注的焦点。短缺经济使纺织、钢铁、机电、汽车、化工、建筑等传统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境。

可见,在传统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资源的争夺和开发利用主要体现在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方面。这些资源都是有限的、具有消耗性的。解决资源短缺或枯竭问题是人类无法回避的难题。此难题不解决,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深入下去。因此,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于各种经济活动,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即资源配置问题,一直以来是传统的资源消费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关键问题。

2.信息资源观

正是在这样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信息资源脱颖而出,并开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信息资源是当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可以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信息资源范围广泛,概而言之,人类在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所累积起来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投资、信息系统等要素,皆可视为信息资源。在信息资源集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信息要素及其所具备的经济功能是信息资源生命力之所在。

从经济资源的角度出发,信息资源体现出以下经济学特征。这些特征,有些是一切经济资源所共有的,有些则是信息资源所独具的。

(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

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生产要素(即各种生产性资源)的投入。传统的物质经济活动主要依赖于物质原料、劳动工具、劳动力等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投入,现代信息经济则主要依赖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劳动力等信息资源的投入。人类之所以有把信息资源当做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主要是因为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既可以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要素,替代物质资源或能源资源发挥经济催化作用;又可以寓于经济行为者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之中,减少或消除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优化管理和决策行为,提高管理和决策工作的效率。

(2)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信息资源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使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作用对象上,并产生多种不同的作用效果。经济活动行为者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作用对象所产生的不同的作用效果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方向做出选择。

(3)共享性

与传统的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相比,信息资源最大的特点在于共享性,而不像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那样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换而言之,在排除技术和人为约束(如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约束)的条件下,信息资源是可以共享的。某些人对信息资源内容的控制和享用并不以其他人减少或失去对该信息资源内容的控制和享用机会为前提。也就是说,信息资源的后继使用者仍然可能和先前的使用者一样完整地控制该资源的内容,信息资源的信息量不会因任何人的在先利用而减少。或者说,同一种信息资源,可以多次、反复地被不同的资源使用者投入到经济活动中,为社会创造财富。例如,当政府部门将政策法规信息通过因特网布告天下时,某因特网用户从网上看到的政策法规条文的信息量不会因为其他用户已经看到而受到影响,也不会对将要看这些条文的另外一些用户产生影响。

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重要特征,是物质资源、能源资源所无法具备的。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与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性和经济催化作用结合起来,不仅导致了新的资源观的形成,而且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从资源贫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尴尬处境中摆脱出来,实现了清洁生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资金和创新能力都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推广普及信息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使这些行业由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变,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讲,共享性作为信息资源的一种特性,带有“自然禀赋”的性质,其实现的前提常常不受人为的干扰和破坏。然而,在现实中,信息资源恰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不可能脱离人的作用而独立发挥其经济功能,而人在对信息资源施加作用的同时,常常又伴随着有意或无意的干扰和破坏。例如,当某一研究与开发成果信息通过因特网传输时,信息的经济功能使众多的因特网用户有控制该信息的完整内容的欲望,而共享性以及易复制性和易扩散性又使这种欲望的实现变得轻而易举。在无人为干扰和破坏的情况下,信息共享的结果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方面从正面促进了该研究与开发成果的迅速推广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从负面使该研究与开发成果的创造者难以收回成本和获取利润,从而严重地挫伤其(包括其后继者)技术再创新的积极性,导致社会在技术创新领域“坐吃山空”和产生类似“公共地悲剧”的结局。[2]专利制度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其主要目标是在专利权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寻求一种最有效的平衡方式,从而既不严重挫伤专利权人技术再创新的积极性,又不严重阻碍该研究与开发成果向全社会推广应用,而从长远来看,则是有利于技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在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里,受到专利法保护的研究与开发成果的信息是不能随意共享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该成果没有逾越专利法规定的保护期限,用户在共享时必须以付出相应的代价为前提。由此可见,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常常不是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开展自发实现的,而是需要在人力的作用下经过自觉的努力才能实现。

(4)稀缺性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往往使人们错误地认为:信息资源是无限丰富且用之不尽的,不会像物资资源和能源资源那样需要进行有效的配置。其实不然,共享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信息资源不具备稀缺性。事实上,稀缺性是一切经济资源共有的特征,信息资源也不例外。关于这一点,可能的理由主要有:第一,从信息资源的效用实现角度来看,虽然共享性使之具备无限次被利用的内在可能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在既定的技术、资源及其他条件下,信息资源的总效用总有一个最大的极限值,当信息资源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的时候,经济行为者总可以体验到总效用中的一部分(极端情况下也可能没有体验到信息资源的效用或者体验到信息资源的全部效用)。随着被共享次数的增多,这个总效用会逐渐衰减,直至趋于零值。当效用衰减至零时,就意味着该信息资源已被“磨损”掉,不再具有经济意义。一旦理性的经济行为者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做出在经济活动中投入该信息资源的决策。因此,上述那种内在的可能性不是总能转化为现实行动的。第二,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获取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获取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的投入。由于在某一时期经济行为者的这些成本投入是有限的,因此,其可能拥有的信息资源品种类型不会无限丰富。第三,从信息资源的时效性来看,信息资源通常具备强烈的时效性。对于大多数信息资源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新的消费欲望和消费标准常常会导致原有的信息资源内容因过时而失效。此时,该信息资源虽内容犹在,但效用已被“磨损”掉,没有共享的外在动力了。时效性的存在,使信息资源的总效用常常得不到及时和全面的挖掘,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社会财富浪费,因此,与传统资源相比,信息资源对有效配置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和更迫切的期待。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崛起,网络信息资源共享开始受到普遍关注。这是因为,因特网除了可以进行通信外,最大的功用就是促进和推动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它打破了传统技术条件下时间、空间和行业的限制,使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共享在技术上成为可能。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传输的时间、空间和行业阻隔基本上被打破,纵有万水千山,人们也可以借助相关协议访问远程数字化信息资源。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虽然品种繁多、内容丰富,但相对于千差万别和日益增长的用户信息需求而言,稀缺性仍然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事实。

因此,从本质上看,信息资源并非无限丰富,而是稀缺的。如果我们将信息资源的全部效用用集合来表示,则有助于我们对稀缺性作更形象的理解。此时,信息资源纳入共享体系被各个经济行为者共享的过程可以理解成效用集合中各个子集的分别“让渡”的过程。毫无疑问,当信息资源的某一效用子集被“让渡”给某一特定经济行为者时,便无法同时被“让渡”给其他经济行为者(尽管信息资源的每一项内容均可以几乎无差别地让各个经济行为者享用)。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和稀缺性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是人们理解信息资源的两种不同角度。任何具有经济意义的信息资源都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

(5)非同质性

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某信息资源一旦被生产出来并公之于众,便意味着该资源没有在其他时空范围内进行再次生产的必要。换而言之,在一个信息畅通、组织和协调工作做得很好的信息活动领域里,各种琳琅满目的信息资源原则上均是不同质的,即从整体上看,各种信息资源的特征值均存在显著的区别。非同质性决定了信息资源通常可以看成是接近垄断的商品。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尔丁格(K.E.Boulding)教授曾以铝合金和铝合金配方信息为例,对信息资源的非同质性作过生动的说明:[3]举个例子来说,对于给定种类的铝合金,当人们提出需要更多的铝合金时,通常意味着需要更多数量的种类、质量、化学组成都相同的同一铝合金资源。但对信息资源而言,当人们提出需要更多的铝合金配方信息时,则意味着需要更详细的、不同的信息,对原来的信息集合提供更多的拷贝是不能满足上述需要的。

因此,对于既定的信息资源而言,它必定是不同内容的信息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一信息都具有独特的性质。从这种角度上讲,在理论上,信息资源的生产只是在第一次是有经济意义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由于信息活动的广泛性以及缺乏必要和严格的信息资源申报和管理制度,信息资源的重复生产现象又常常是普遍存在的。

(6)无损性

这种无损性表现为:一种信息资源,当它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后,其本身的内容不会被消灭,只不过从一种载体转移到另一种载体中去。显然,这种无损性是相对的,即相对于信息资源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事实上,信息资源每次被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其本身内容不仅无损耗,而且还会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7)时效性

信息资源比其他任何资源都更具有时效性。一条及时的信息可能价值连城,使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成为行业巨头;一条过时的信息则可能分文不值,甚至使企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酿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信息资源具有时效性并不意味着开发出来的信息资源越早投入利用就越好,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前因后果关系。早投入利用固然可能易于实现其效用,但相反的情况亦屡见不鲜。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信息资源是可以像陈年老酒一样不断增值的。这就要求信息资源的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有时机适宜,才能发挥效益。

信息资源的上述特征(尤其是稀缺性和共享性特征)构成了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研究的出发点。由于信息资源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计量性,经济行为者又存在对信息资源效用的认识、挖掘和接受能力的局限性。因此,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某一经济行为者通常不可能仅在一次利用中就完全地体验到信息资源的全部效用,“溢出”的效用完全可以通过重新配置和共享渠道的再次分发让其他经济行为者享用。此外,从宏观上来看,信息资源是社会的财富,为了减少浪费,应充分实现稀缺的信息资源的全部效用并以此产生尽可能多的社会福利,[4]社会也有通过政策、法律、税收等手段从正面鼓励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的愿望。毫无疑问,不论是经济行为者还是社会,其信息资源配置和共享行为都是以“信息资源是稀缺的”这一基本经济事实为前提的。因为,如果信息资源有用但不稀缺,则人类仅进行一次信息资源开发和获取活动就可以一劳永逸地享用,经济活动也就从此不需要再投入信息生产成本,“寻求经济的办法”发展经济也就显得多余,探寻信息资源有效配置和共享的基本规律及实现途径更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信息资源是一种在本质上不同于传统资源的新资源,信息资源观是数字时代崭新的资源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