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是文化资源的保存状态即资源的完整性,这是产业开发与社会消费的基础。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应该符合公众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文化资源只有实现文化资本的转变,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升值和作用空间的拓展。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是合理开发文化资源的前提。

三、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

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但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变为文化资本,因此,应首先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可以进行产业经营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并对文化资本进行运作。

1.文化资源评价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而文化资源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等,其关键的一点就是资源的内在性。这就需要一个完善的方法对文化资源进行评估,甄别出可投资、可盈利的文化资源,从而创造经济效益。

从评价体系而言,文化资源可分为可度量的文化资源和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两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具体估计和测量其瞬间价值的资源种类,如历史文物等;不可度量的文化资源是指不可用现实价值来衡量的资源类型,如人的习惯、民俗等。所以文化资源的评估应当包括软性的指标与硬性的指标,具体应当包括资源的品相衡量指标、资源的价值衡量指标以及资源的产业开发条件等。

(1)文化资源的价值因素。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其他资源,很难以具体数值来度量。所以,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文化资源的价值衡量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资源的文化价值因素,文化一旦成为资源的核心和本质,就表明了这种资源的社会性和人文价值。这是文化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根本特征。即使是纯粹的自然风光,有时因为人为的文化定义也可能成为文化资源。比如道教圣地青城山,从自然风光来说并不十分显著,但道教文化的深厚传承却使之成为海内外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文化资源价值的重要因素是资源的文化特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域文化特色或者历史文化特色,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等,这是一种文化资源区别于其他文化资源的性质,是在人类文化体系中彰显其独特价值的重要因素。

二是文化资源的时间价值。主要指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久远性及相对稀缺性,文化资源生成年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和可替代性,还包括文化资源的复制和传承能力。

三是文化资源的消费价值。文化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动力,就是其消费性。首先是文化资源的保存状态即资源的完整性,这是产业开发与社会消费的基础。此外,文化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公众的文化消费导向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这也是文化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又一个重要标志。文化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不可替代的功能取向,包括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习俗、家族、风尚等方面的功能,更多地依托文化产品的消费。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应该符合公众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再者是文化资源的知名度,这个指标要相对软化一些,因为品牌和知名度是可以通过宣传推广塑造起来的;如果该资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就更具有投资价值了。

(2)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条件。

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判断其是否适宜产业化开发,要从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两个方面对文化资源进行评估。可以分为以下层次:属于文化事业范围的文化资源;介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文化资源;不属于文化事业,但文化特色不强,市场潜力小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强,市场潜力大的文化资源。其中,第一种文化资源不允许进行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文化资源不具备产业化经营的条件,第二种文化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产业化经营,第四种文化资源要作为产业化运作的重心。因此,一般来说,只有第二、第四种文化资源才可以选择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这条路径。因此,文化资源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现实性,也才可能使文化资源经过生产转化过程、管理经营过程,而呈现持续的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有学者设计出了文化资源的具体评价指标[4],可做参考(表4-1):

表4-1 文化资源的评价指标

img22

2.文化资源开发及其向文化资本转变

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实质就是文化资源通过产业开发,不断转化为文化资本并实现其价值的过程。文化资源只有实现文化资本的转变,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升值和作用空间的拓展。总的来说,在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下,开发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科学梳理文化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梳理和归类,准确把握各类文化资源的特性,是合理开发文化资源的前提。在梳理、归类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用市场的眼光、经济的眼光来审视文化资源,既不能似是而非,又不能空想臆断。要认真分析哪些资源具备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其可持续发展空间有多大,产品市场半径和容量究竟有多大,并且据此确定开发投入的力度以及发展规模;哪些资源本身并不具备产业化开发的价值,其价值仅在于维系一个地区的文化形象。对于后者,更多的是要重视保护,而不是极为勉强地去开发它,否则最终只能生产出一些没有市场的文化废品,浪费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第二,积极利用本土资源和外来资源。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不能只盯住自己的文化资源,有什么就开发什么,这样很容易陷入资源主导型的粗放式开发的窠臼,而缺乏文化资源的地方又极容易陷入心安理得、无所作为的境地。因此,在开发文化资源时,必须树立本土资源、外来资源均可为我所用的意识。本身具有资源的地方可立足于自主开发,缺乏资源的要大胆地借鉴和引进。

第三,突出创意和创新。文化资源优势并不能天然地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创新、创意能力的强弱才是决定文化资源占有多寡和开发利用成效大小的关键。因此,用全新的理念审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用开放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把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对发展文化产业显得格外重要。

第四,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由于地理环境、区位、民族和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乃至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村寨,其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都会有所不同,很难简单模仿和套用固定统一的开发模式。因此,要对文化资源进行分类评估,区别对待,探索不同的开发利用模式。资源的产品化、价值化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要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寻找到最适合自身资源类型和特点的开发利用途径。

第五,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集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行为,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这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即政府管理部门与开发者的协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面向民众的宣传教育的协调,保护投入与开发收入的协调,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协调,外来投资收益与当地社会利益的协调,区域之间特别是行政区划间的协调。只有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才能有效避免文化资源开发的雷同及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

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及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不单单是由物到物的形态转变,或由精神产品向物质产品的物化转变,而是一种质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包含了文化资源的样态变化,更蕴涵着其价值的增值。因此,这种转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项目开发转化模式。项目开发转化模式是指通过对文化资源的遴选、整合与重组,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推出城市文化品牌项目或经典特色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经营,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和价值增值。这种开发转化模式需做大量的前期项目规划论证工作,使城市中的建筑文化资源、公共文化资源、科技文化资源、自然文化资源、制度文化资源等诸多文化资源系统得到协调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文化资源实现集群式资本转化,更易于城市文化品牌的形象塑造。

第二,文化资源的单体开发转化模式。顾名思义,这种开发转化模式是指对典型性个体特色文化资源进行直接的开发和资本转化。这种开发转化模式简单易行,特别适合于城市人文旅游景点、历史街区、古建筑遗址、文化传说、宗教礼仪、饮食习俗等个性特征突出、相对独立性较强的文化资源系统。这种模式见效快、增值快、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但不足之处在于容易造成对文化资源开发转化过程中的“亲疏有别”。特别是易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如果必要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不到位,容易造成城市的文化资源开发转化不能融合增长与协调发展。

第三,文化节庆开发转化模式。节庆开发转化模式系指以地方节庆为载体,通过对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并赋予新的地方文化资源内涵来实现对地域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这一模式易于文化资源系统的整合和群体覆盖效应的产生,当然也极易产生良好的资源升值回报,而且还可重复进行。正因为如此,这一模式被各地城市政府广泛地采用。其中,如山东潍坊的“风筝节”、曲阜的“国际孔子节”、四川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陕西黄陵县的清明“祭黄帝陵”等。这些地域文化节庆现已成为在国际及国内有重大影响的地方节庆文化活动。这些文化节庆活动的举办,不仅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为地方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文化资源资本化转化过程中的“双赢”目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成文化资源开发及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所必须凭借的运作平台就是市场本身。当然,用市场方式实现资源的资本化转变,并不等于政府主体地位的让位、政府职责的淡化。在这一复杂的系统转化过程中,必须在政府的统一调控下才能有序进行。这是因为,在资源转化过程中,市场是运作平台和手段,但因市场的趋利性本质,为保证社会的公平和资源转化利用的良性态势,以及社会的平衡发展,就必须有政府的调控和干预作用存在,但这种调控和干预应更多地体现在经济和法律的规范管理、监督和服务领域。

3.文化资本经营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之后,还必须根据文化产业的运作规律,对文化资本进行妥善经营,才能使文化资本持续高效地转化为经济利益。如绍兴咸亨集团利用鲁迅著作中的店名迅速扩张,并走出绍兴,打进了上海。曾在上海引起市场火爆的“环球嘉年华”,就其各项游戏内容而言,国内许多地方也都见到过,但却没有取得像“嘉年华”那样的轰动效应,原因就在于“嘉年华”为这些游戏创造了一个品牌和热烈的文化氛围。美国的米老鼠、史奴比,日本的加菲猫,韩国的流氓兔,一个个都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因为他们在不断地编动画故事,也就是发展和创造新的文化资本。

美国文化产业之所以雄霸全球,与其拥有巨大的“文化资本”和扩张式的经营方式是分不开的。美国文化产业善于利用“文化资本”来推销自身,从而在全球文化市场中打出了一副漂亮的“美国牌”。作为替代性的“文化资本”,美国文化产业其实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美国形象”。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他们大多数人所认知的美国,往往是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而获得的。然而,大众传媒的领衔者又是美国自己,他们可以通过这些现代科技途径来打造自身的形象。经由好莱坞电影、肥皂剧、新闻、广告等文化镜像的折射,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眼光看来,美国似乎成了一个象征着自由、平等、民主这种启蒙理念的国度。的确,在好莱坞的影片中,往往宣扬着一种美国式的人道主义关怀,比如《野战排》这类战争题材表现战争对人性的扭曲,《角斗士》这类历史题材表现历史正义的观念,《彗星撞地球》这类科幻题材表现人类对外来压力的反抗,《美国丽人》这类言情题材表现中产阶级的爱情观,都是如此。电影镜头中的美国,往往被演绎为现代片中繁华都市的奢靡生活、西部片中广袤平原的自由驰骋、歌舞片中明亮舞台的尽情高歌……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电影里感受到的不仅是主人公的故事和美国文化的背景,而且还有一种美国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其实,这些题材大都是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的,但是,正是这种距离形成了对美国文化镜像的遥望和向往。还有那些在美国广告攻势下臣服的顺民,对Gasoline的牛仔裤、Puma的运动鞋、Coca-Cola的饮料、McDonald的快餐,甚至是发式和化妆的追求都成为一种时尚。在人们看来,这些引领风尚的美国文化就代表着一种“现代性”。正因如此,美国的文化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简言之,充分认识文化产业的特征与运作规律,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就能促进文化产业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甚至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国家与地区的综合实力。

【注释】

[1]郑百灵、周荫祖:《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载《当代财经》,2002年第9期。

[2]Bourdieu,Pierre,TheOutline o f a Theory o f Pract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周业谦、周光淦等译,《社会学辞典》,猫头鹰出版社1999年版,第158页。

[4]申维辰主编:《评价文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