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间:2022-09-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1/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10)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要考点,命题2次,修订)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考点延伸】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 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考点延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考点延伸】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①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②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

③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考点延伸】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5.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考点延伸】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鼓励社会办医。

(3/1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新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考点延伸】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改革行政复议体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4/1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保障和改善民生。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5/10)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 建设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党的十八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6/10) 保障和改善民生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上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第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健全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

第二,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第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

第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

(7/10) 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地位日益重要。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8/10) 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9/10)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具体措施:

(1)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2)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3)提高教育质量——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

(4)促进就业创业。

(5)缩小收入差距。

(6)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7)推荐健康中国建设。

(8)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10/10)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第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第三,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第四,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五,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实。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要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