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美好模式。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 “和为贵”的观点,并将 “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其政治理想是建立 “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将社会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贫富差距为什么会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①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心理,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蔓延,影响人心所向,容易生出社会不稳定的心理温床。我国贫富差距问题对社会心理的消极影响,因以下五个原因而变得严重和突出:一是人们普遍对贫富差距非常关注,二是多数人心理上认为和认同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过大,三是相当多的人认为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不合理、不公平,四是相当多的人对 “富人”作用的看法比较消极或否定,五是人们大多数认为政府有责任减少贫富差距。这五个主观层面的因素都会损害人们的公平正义感,滋生社会的不满情绪,并使不满情绪相互得到强化和叠加,引发社会心理失衡和不稳定。②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秩序,特别是会诱发违法犯罪活动,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恶化社会治安形势。③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结构,容易导致社会结构失衡甚至畸形化发展,激化阶层矛盾,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社会对立与冲突的动荡。④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社会制度的公正和权威,削弱国家的凝聚力,严重时甚至会危害国家安全和统一。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办好,通过和谐社会建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等等,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因此,我们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