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诉求的实现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诉求的实现途径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明确它的价值诉求,而且还要深刻地把握其价值诉求的实现途径。胡锦涛同志曾系统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正如前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也必须始终遵循这一原则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诉求的实现途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明确它的价值诉求,而且还要深刻地把握其价值诉求的实现途径。胡锦涛同志曾系统地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作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价值诉求的阐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7]就是这些基本原则之一,他所说的其他几项基本原则也都内在地体现着这种价值诉求。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就必须坚持这些基本原则,特别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一脉相承,鲜明地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始终关注着如何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所提出的建党思想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他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的概括、他所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等等,无不体现了他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深刻关切。而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不仅有一条直接就是强调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其他两条也都充分地体现了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8]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它们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价值诉求提供了重要思想保障。

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不过,作为科学发展观之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是相对于把发展视同单纯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而言的,因而它与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价值原则的“以人为本”略有不同。在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时,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9]可见,作为科学发展观之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在内涵上更为丰富,它全面地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按照胡锦涛同志的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其他方面的内容,包括以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特征的“全面发展”、以“四个统筹”为基本内容的“协调发展”以及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本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按照“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谋发展、促发展的科学方略。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质,也就体现在这些谋发展、促发展的具体方略上。没有这些科学方略,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就无法兑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也就无法实现。因此,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必须切实遵循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三,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如前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标准,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说到底就是要妥善地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社会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各种方面,因此,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能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中逐步推进。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尤其要重视经济公平,建立和健全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利益调节机制,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努力防止贫富两极分化。自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10]而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之际,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强调:“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11]这些论述,都表明实现社会公平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就必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概括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所积累的基本经验之一,并在论述这条基本经验时指出:“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12]这条基本经验表明,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键是要始终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也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只要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我们就一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矛盾,始终保持社会的稳定。而要赢得群众的拥护,最根本的是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努力使广大群众共同享受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成果。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重要结合点,是我们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基本原则,也体现了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也必须始终遵循这一原则来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7日。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3]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5]《尚书·五子之歌》。

[6]《孟子·尽心下》。

[7]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7月2日。

[9]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转引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81页。

[10]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1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1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