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期刊主体性困境与路径选择…………高自龙

期刊主体性困境与路径选择…………高自龙

时间:2022-09-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刊网融合是当今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从刊网融合的主导者看,目前学术期刊融合转型可大致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作为刊网融合的主角,多数学术期刊都找不到自己主体性发挥的着陆点,迷失在市场竞争割据的网络数据海洋中。比如,鼓励建立行业期刊联盟,大力扶持构建符合刊网融合要求的满足于行业或区域需求

高自龙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编审)

刊网融合是当今学术期刊出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啓了数字化征程,刊网融合的创新模式不断出现。总体看,大衆市场化类报刊基本确立了以用户为中心的融合转型理路,而学术期刊的融合转型之路却面临诸多困境。在学术期刊出版生态系统正在彻底重构进程中的转型过渡期,不少有关学术期刊融合转型的模式、路径、机制、传播形态、市场开发等等的探研,都存在“合乎逻辑的理想成分”。在当今中国,学术期刊是个特殊生态群体领域,只有既立足国情又尊重互联网精神,充分体现和发挥各个学术期刊的主体性能动性,才能顺利推进学术期刊的融合转型。

从不同视角,刊网融合转型的方式或模式有不同的归纳类型。从刊网融合的主导者看,目前学术期刊融合转型可大致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所谓主动型是指由学术期刊自己或所在的出版集团(单位)或系统内行政强力整合所主导的数字化探索。如浙江大学学报网站、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期刊网、上海大学期刊社网站、中国法学期刊网、中国光学期刊网、新华文摘网、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学者在线、中国科学院系统的中国科技期刊网等都较领先。这种模式追求独立自主性,自建刊网融合的数字化平台,力图实现纵向一体化的资源整合、融合转型。但由于资源规模、资金实力、技术开发、复合型人才、整合机制等因素制约,在规模、深度、影响等方面都显不足。不少还存在数字出版部门与传统纸质出版部门分离、业务融合不紧密的“两张皮”现象。看来,要成为资源整合者、平台运营者、商机创造者这“三者角色”并不容易。所谓被动型是指学术期刊通过转让传播权的方式,将期刊资源交由国内外知名的数字出版商和各类专业平台进行数字资源整合、开发和传播,如国内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重庆维普、龙源期刊网、北京世纪超星、百度学术等,国外的爱思唯尔、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集团等。这种模式力图用横向联盟(或加盟)的方式实现资源集聚、市场化开发的目的。因子字出版商拥有资金、技术、机制、市场运作的优势,这种平台或数据库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但从刊网融合角度看,仍然“你是你,我是我”,未能真正促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仅仅拓展了学术期刊的传播渠道。而且由于网络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单个学术期刊的品牌、特色被淹没在大数据中,期刊影响力还要靠专业的学术评价研究机构通过统计分析、评价和排名才体现出来。此外,一些实力强的学术期刊多数采用以上两种模式和微信公衆号、微博、App等跨平台的多种方式进行融合探索。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则采取在线先发表后审核,线下再精选出版有正式刊号的《中国科技论文》纸质期刊,这种反向操作的现象很值得业界深入分析思考。

形象地说,刊网融合最终要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目标,从而重构网络学术出版传播的新格局、新生态。但要达至此理想目标却任重而道远,仅仅是学术期刊从线下分散到网络聚合就遇到了种种困境。其中,主要有两点:一是缺乏国家主导的公共服务数字出版平台,表现为广大分散弱小的学术期刊没有公共技术平台支撑,盲目或重复探索;二是学术期刊主体地位模糊,表现为学术期刊主体性缺失、融合动力不足。

学术期刊反映着学术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科技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国家战略资源。网络信息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更加需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建设统一开放共享的学术成果数字出版平台,降低应用成本,推动和加快刊网融合步伐。照搬西方某些国家模式,任由社会资本自发搭建这种学术公益性平台,将会造成数据垄断、价格扭曲、恶性竞争、秩序混乱等种种问题,违背我国学术期刊推动学术创新繁荣和学术成果开放共享的社会公益性质,而且也不能在规范有序基础上推动学术期刊的融合转型。国家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国家学术论文数字化发布平台”精品工程(旨在建立多家学术期刊单位在线投稿、同行评议、出版与发布系统),至今也未能有效地搭建起来;国家有关部门每年以项目方式重点资助的几十家出版数字化转型试点单位,对学术期刊融合转型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甚至有的违背资助初衷,变成企业牟利的资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以传统出版为根基实现并行并重、优势互补、此长彼长”、“坚持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实现出版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的指导思路,对我国学术期刊群体而言,还需有关部门细化研究落实。

所谓学术期刊融合过程中的主体性,是指学术期刊作为一个有机体在网络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主导性、独立性、能动性、整体性等特征的综合反映。这种主体性是由学术期刊的主管主办机构、社长主编、编辑和作者共同构筑并体现的。在学术期刊传统出版过程中,尽管学术期刊缺乏独立市场法人地位,依附于主办单位,但每一种学术期刊的主体性特征都能够较充分地体现。比如,都有自己的办刊理念和特色、自己的品牌形象、独立的编辑部空间、固定的编辑队伍、相对稳定的作者群体、适宜的管理考核制度、强烈的单位身份归属感等等。刊网融合中,在大数据、云计算、碎片化等等网络数字化理念支配下,学术期刊的这些特征都被严重削弱或湮没。多数学术期刊都是迫于扩大影响力的需要,被动甚至无奈地参与到了学术期刊数字化资源集合大潮中,成为数据集成商的衆多的内容加工编辑部之一。作为刊网融合的主角,多数学术期刊都找不到自己主体性发挥的着陆点,迷失在市场竞争割据的网络数据海洋中。

在不断更迭的互联网产品技术及大数据营销模式的冲击下,学术期刊如何尽快融合转型、谋求新生与发展?

首先,要加快建设基础性的学术期刊公共数字出版平台和系列管理规范、标准体系。

平台建设是网络信息传播时代的基本任务,学术期刊融合转型首先要解决公共平台建设问题。基于国情和学术出版资源国际化激烈竞争的现实,这种基础性平台的建设不能照搬西方国家商业化资本运作的思路,必须由政府主导,才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出版应具有的公益性、权威性、规制性、安全性和开放共享性。从公共管理视角,政府主导并不是要政府自建,而是从政策导向、财政扶持、规则制定等方面进行健康引导。比如,鼓励建立行业期刊联盟,大力扶持构建符合刊网融合要求的满足于行业或区域需求的学术期刊公共数字出版平台;制定规则、标准,约束网络学术期刊资源的排他性市场垄断、不正当竞争、学术不端等失范失序行为,为平台提供权威的信誉保障,降低作者、读者对学术期刊及其内容质量的辨识成本,维护学术期刊健康繁荣的网络出版环境;不断更新技术,为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提供免费的公共软件技术工具和融合转型业务培训等降低各种成本的公共服务等等。

互联网是由一个个网络平台组合成的虚拟生态社会,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分散性、分权性、个体性、民主性等。因此,在公共数字出版平台建构模式上,必须充分尊重参与者的主体性。那麽,当前阶段学术期刊的融合转型采取什麽模式能更好地发挥期刊的主体性呢?

近期,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期刊智能出版传播平台——域出版,由北京超星集团推出上线,旨在打造全媒体、全介质、全渠道、全时空、全终端的学术期刊出版新生态。这个看起来很完美的一体化刊网融合转型升级方案,虽然在调动部分社长、主编、责任编辑积极性以及出版专题化、传播多样化等方面有所创新,但因完全属于民营资本公司化运营,还将面临不少难题。如学术期刊的主体性体现、平台权威的规则秩序建设、资源与利益的协调机制、学术民主评议的有效开展、制度意义上的产权归属等等。

“合唱”比“齐唱”好!电商平台在这方面已有比较成功的探索。像天猫商城平台虽然是一种B2C的商业零售模式,但其对入驻商家免“场地费”、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保障、买卖双方信息沟通充分、商家自主经营、平台统一管理规制等优势,对公益性的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有诸多值得借鉴之处:

1.为学术期刊数字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难在破旧立新,因学术期刊管理制度和学术期刊历史形成的散、小、弱现状,试图通过转企改制实现集约化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在刊网融合转型中,试图甩开学术期刊现有出版体制,用新的实体、新的组织、新的机制去做新的业务,对广大分散的个体期刊也不切实际。而由国家统一政策主导,建设类似天猫商城B2C模式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公共服务平台,则可在不改变期刊现有管理体制、编辑机制的前提下,线下支撑、在线变道超车,实现刊网融合的初期目标——资源集聚、信息共享、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扩大传播、推动专业化发展等。

2.为学术期刊主体性发挥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任何变革都要依靠和发挥改革主体的能动性。在目前刊网融合过程中,传统学术期刊并非都缺乏热情、思想保守、不识大势,而是备感危机、积极介入网络数字化发展的大潮,只是限于种种条件,没有找到用武之地——合适的数字化平台。在由政府主导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公共平台上,各种学术期刊打破了以往时空和交流渠道的藩篱,可以像天猫商城的“网店”一样,在对应的专业区域独立、自主地开展各具特色的学术出版活动,如发布选题、征集稿件、沟通作者、论文评审、编辑加工、优先出版、按需印刷、重点推荐、优势宣传等,充分展示自己的品牌形象,更可以自主定价、自主经营。作者也可以实时与期刊编辑部互动、沟通,了解学术期刊的定位、特点、质量、发稿要求等信息。在现阶段,这种“期刊网店”模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符合既统一又有差异的中国社会制度文化,将极大地激发各个学术期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相较于生产要素整合的纵向一体化融合转型模式,B2C模式既承继和增强了学术期刊各自业已形成的权威性、公信力和稳定的读者群等传统优势,也倒逼衆多综合类、同质类刊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提高竞争生存能力。

3.社长、主编、编辑的劳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长期以来,学术期刊的出版者为期刊的主题策划、稿件编辑加工所付出的劳动价值无法衡量,只能依赖一些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和文献转摘期刊的评价指标间接进行测度和考评。而在这个B2C模式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公共平台上,产品的使用者会很方便地对每家“期刊网店”的质量品牌、栏目策划、单篇论文、编校水平等做出评议,粉丝、点评、下载、收益、第三方机构评价等各种数据综合起来,对期刊出版者的科学绩效评估就有了数据支持。

因此,借鉴电商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数字化转型中的主体性作用,网络上的“物质家园”也可以变成广大学者、读者的“精神家园”。

其次,要鼓励建设多样化、多元化的专业学术社群出版平台。

建立公共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只是刊网融合的初期目标,最终的目标是挖掘所聚合的大数据,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实现专业的深度学术信息服务和传播。专业学术社群出版平台就是集聚和发掘同类学术期刊出版资源,凝聚学术共同体的专业化平台。这种社群性质的网络学术专域出版传播平台,才是信息网络时代学术共同体的理想园地。在学术专业社群出版平台建设过程中,学术期刊在作者读者群凝聚、内容质量控制、学术规范学风道德倡导、学术社群活动组织等方面,对引导平台建设形成良好的学术出版与传播的生态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不少专业网站已经在聚集资源、用户方面初具规模,渐成声势,发展前景可期。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全媒体、智媒体、多终端出版传播方式正迅猛发展,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最终形态尚无定论。理论上,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是刊网融合发展的两个递进阶段,但实践中往往是相互交织、并行推进的。因此,专业学术社群出版平台与公共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并不矛盾,虽然二者投建的主导、功用、运营机制可能会有差异,但在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服务科学研究、建构学术传播新秩序等方向上都是一致的,二者可以相互嵌套、链接,也可以并行发展。学术期刊除了在公共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大平台上建好自己的“家园”外,也可在社会化、个性化的衆多专业学术社群出版平台上开疆裂土,实现更大的学术服务价值。特别是那些专业引领作用较强的学术期刊,通过构建特色的学术出版服务平台,逐渐吸引相关资源,就会形成学术研究、出版、传播、知识服务的专业领域平台。

再次,刊网融合需要期刊人的自我革命精神。

刊网融合转型过程中学术期刊的主体型困境,主要是由期刊管理制度因素所致,也与学术期刊界对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本质属性把握不够、适应变革能力不足、依赖行政力量保护等有关。刊网融合转型实际上是一场颠覆性的出版流程革命、人员革命和管理革命,痛苦和代价不可避免。面对学术出版模式和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大势,传统期刊出版人唯一的出路是自我革命。思路决定出路,选择决定未来。在技术发展和勃兴的网络出版传播平台推动下,传统的期刊管理制度必将变革,广大期刊人只有抓住机遇,积极投入到融合转型的探索实践中,推动期刊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赢得未来。

总之,鉴于我国学术期刊管理和发展现状,刊网融合只有在先进工具技术驱动下,优先为学术期刊及其编辑部的主体性发挥找到释放空间和能量的路径,才能形成千军万马共建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新生态的繁荣局面。刊网融合创新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刘泽生]

文献来源:《澳门理工学報》2017年第1期,P123-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