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经济大潮与社科期刊的选择

商品经济大潮与社科期刊的选择

时间:2022-0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涛似涌地发展,使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向何处去,各个杂志社选择各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隔潮型”始终坚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这是应该加以肯定的。“随潮型”,强调学术刊物紧跟商品经济大潮,为商品经济服务,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总之,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勇于做、善于做商品经济大潮的“弄潮儿”,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1988年12月18日)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涛似涌地发展,使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面临着新的挑战。特别是纸张、印刷费、稿费和邮递费大幅度上涨,而国家对学术期刊的补贴经费反而紧缩,使这种迎面而来的挑战显得更加尖锐,更加严峻。本文试图探索迎接这个挑战的对策。

三种模式

社会科学期刊的共同特点是读者面窄,发行量少(一般三千册左右,多则五千,极个别的达万册以上),印刷成本和邮递费用昂贵,因此绝大多数亏损严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学术期刊向何处去,各个杂志社选择各异,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

(一)“隔潮型”。把学术期刊同商品经济大潮隔绝开来,主张“隔潮办刊”,不管商品经济如何发展和提出何等要求,保持学术期刊的“纯洁”,安贫乐道,消极地等待国家的补贴,认为搞“创收”是不务正业,君子固穷,不应该也不必要搞什么创收活动。一言以蔽之,我行我素,“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其结果,刊物的面貌依然故我,编辑都处于清贫状态,缺乏凝聚力,人心思迁。

(二)“随潮型”。既然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就应该按照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随潮改道”,不管稿件是否具有学术性,只要有利于创收,就一律照登,刊物充满“交易稿”、“关系稿”、“人情稿”。虽然财源滔滔而来,但刊物的学术质量却明显下降,“收入上升,质量扫地”,甚至有的刊物竟成了储存那些根本不会作学问的有钱人低能之作的“废品库”。

(三)“弄潮型”。社会科学期刊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使命,即通过定期传播高质量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当然也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服务。因此,在商品经济大潮中,这些同志既没有隔“潮”办刊,也没有随“潮”逐流,而是自觉地、冷静地充当了“弄潮者”的角色,既保持刊物学术性,又增强了刊物的现实性和鲜活性,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开展了适度的创收活动。刊物不仅越办越好,收入也有所增加,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编辑部内充满了生机。

弄潮:最佳选择

上述三种经营模式都是学术期刊在探索中初步摸到的不同路子,它们之间并非是根本对立的,每一种选择都包含合理的因素。但是,观其结果,权衡利弊,“弄潮型”应该属于最佳选择。

第一,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学术期刊的根本职责。作为社会科学期刊,社会赋予它的职责是多方面的,但是其根本职责是坚持学术性和为现实服务。或者说,通过定期刊登和交流学术质量较高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达到为现实服务的目的。只有同时坚持这两个根本职责,学术期刊才有存在的必要,才有自己的价值。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隔潮型”始终坚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这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但是,把办学术刊物同商品经济大潮隔绝开来,实际上就是同现实隔绝开来,这就违背了学术为现实服务的原则,这是不可取的。“随潮型”,强调学术刊物紧跟商品经济大潮,为商品经济服务,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它降低甚至丧失掉学术刊物的学术性,则不足取。如果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大潮而忽视甚至抛弃学术性,让那些没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充斥版面,就从根本上丧失掉学术期刊的性质,就不能称它为学术期刊了。而“弄潮型”既坚持了前两种模式的优点,又避免了它们的偏颇,这是成为最佳选择的一个重要理由。

第二,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术刊物有新的发展。有的同志把商品经济的大潮看成是对学术期刊的冲击,他们忧心忡忡,认为建国以来学术期刊先后受到三次浪潮的冲击,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理论庸俗化的冲击;第二次是“文革”期间学术期刊遭受到毁灭性冲击;第三次就是目前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担心“历史的悲剧”会从这里重演。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第三次冲击和前两次冲击是有本质区别的。第三次冲击对于学术刊物的发展不但不存在任何消极影响和任何威胁,而且为它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新的舞台。从根本上说,商品经济同学术刊物本来就是同运而生、息息相关的,17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要求以较快的速度传播知识、信息,学术期刊才应运而生。我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性和地方性学术期刊的勃然兴起,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商品经济的大潮使学术期刊从中找到应有的的社会位置,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学术期刊的发展又为商品经济的大潮提供了理论的武器。

第三,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和提高学术期刊的编辑队伍。先说稳定,学术期刊的编者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欲,要使他们长期安心于编辑工作,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必须做到三个平衡:一是心理上的平衡;二是劳动价值上的平衡;三是经济收入上的平衡,收入上不平衡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学术期刊编辑队伍的人心涣散。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后两个方面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要变这种失衡为平衡,除了国家制定必要的政策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外,最现实有效的是学术期刊编辑部采取“自救”措施,即依靠学术期刊独有的优势搞必要的创收活动,以减少经济收入上失衡的幅度,只有如此,才能使这支编辑队伍相对稳定下来。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冲浪,学术期刊的编辑必须具备多种素质,学术期刊的编辑应集学者型、社交型、经营型于一身,这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提高编辑素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发达国家的编辑已经走过而且正在走着的路。总之,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勇于做、善于做商品经济大潮的“弄潮儿”,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道路已经开通

“弄潮型”经营模式之所以值得肯定,不仅仅是因为它在理论上能够站得住脚,更重要的是由于在实践上已经开通了一条成功之路。从持这种理论和作出这种选择的若干家学术期刊的经验,可以看出这条路子的大致轮廓。

第一,在刊物的内容上,冲破了学术期刊固有的传统模式,既保持了它的学术性,又突出了它的现实性和鲜活性。有些学术刊物每期发的研究现实重大课题的论文,由原来的1/6增加到1/4以至1/3,较充分地体现了学术刊物从学术理论上为各级决策中心的决策服务,为现实的改革、开放服务,刊物现实色彩的增强,导致读者对象的扩大。由原来少数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的文科师生,广延到县以上党政机关干部和县级以上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随之刊物的发行量也有显著增加。

第二,在作者队伍上改变原来只依靠学者型的状况,还依靠有科研能力的企业家和各级决策中心的负责人以学者的身份撰稿。由于这些人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探讨的问题,总是理论和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这就大大地增强了刊物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以及它在读者中的吸引力。而且由于刊物同他们建立起较长时间的稳固联系,也就有可能得到这两大支柱的大力支持。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期刊主要靠财团的支持,如果我们加强同这两大支柱的联盟,逐渐减少国家的补贴是有可能的。

第三,坚持创收,以盈补亏,以刊养刊,逐步改善编辑人员的待遇。主要有三种形式:1.混合式。编辑人员利用编余时间进行智力开发,如编书、搞讲座、办讲习班以至联系广告等。2.分作式。将编辑人员分作两部分,一部分人专心致志编好刊物,另一部分人员以主要精力搞创收,所创收入由编辑部统一分配。3.轮作式。内容同分作式基本相同,但从事创收和编辑业务的人员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定期(一年或二年)轮换。

第四,处理好四个关系。1.学术标准和创收标准的关系。坚持以学术标准为主,保持刊物的学术质量。2.创收和编辑业务、科研的关系。以编为主,编研结合,在这个前提下搞适度的创收活动,不舍本湖逐末。3.所创收入的分配关系。刊物的创收是期刊采取的自救措施,收入又是微薄的,主管部门一般不强调它们的上交比例,只是在有一定富裕的情况下留够积累之后主管部门才适量提成,这有利于调动创收的积极性。4.国家贴补和刊物自给的关系。当前由于创收步履艰难,通过创收能弥补刊物全部亏损的学术期刊只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刊物在近几年内还需要依赖国家补贴维持,因此国家对有收入的学术期刊补贴的紧缩幅度不应过大,更不可轻易取消。

[又添一乐]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刚刚涌动,而许多刊物的编者尚处于朦胧状态时,《河北学刊》即已感知并适应这个潮流,对杂志社的行政、业务管理进行必要的改革,获得了刊物质量和经济收入的双提高。这篇文章发表在1998年《江汉论坛》第8期。它就是从过去几年《河北学刊》的成功实践出发,归纳省内外期刊的状况和经验,加以理论的概括而写成的。它的思路和观点都是较为新颖并有可操作性的。第一,把面对商品经济大潮学术期刊的态度概括为三种类型,比较准确。第二,较充分地阐述了弄潮型是最佳选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第三,总结的学术期刊与商品经济大潮对接的思路和四点措施,看得见摸得着,便于操作。这篇文章发表到现在已过去了2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并走向完善。据我所知,省内外期刊办的状况仍是那么三种类型,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有所变化,而办得比较好的学术期刊确有许多新创造。这篇文章所设计的思路,仍不失为把刊物办好办活办富的有效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