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今后的风险防范任务

今后的风险防范任务

时间:2022-09-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业的风险,特别是国有银行的风险。健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更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研究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要保证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金融风险严加防范。2005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3]李伏安:“银行业总体风险仍然偏高”,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北京,2005年6月18—19日。

1.4 今后的风险防范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的战略重点包括: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建立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健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更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研究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未来五年金融体制可能引发金融动荡和社会不稳定。金融风险主要是银行业的风险,特别是国有银行的风险。“十一五”期间,上述风险转变成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从动态角度看,却蕴含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不排除由于改革或者开放方面的重大失误,延缓改革和开放而导致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首先,研究危机应急处理机制。为了加快金融改革和发展,及时化解金融危机,发改委研究部门近期提出中国未来五年金融发展的五大重点:一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农业保险市场,重新调整和定位政策性金融,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重组改造。二是发展金融市场。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加快住房等信贷资产证券化步伐;发展融资性票据,建立企业短期融资机制,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三是改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建立更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完善央行的管理体制。四是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可兑换进程,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区域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五是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更新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控制体系,研究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其次,提高金融业素质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全面提高中国金融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是“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

中国一旦实现了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可以减少因使用外币而引起的财富流失,而且将为中国利用资金开辟一条新的渠道。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知,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金融开放高度相关。中国的金融开放是一个有次序的、渐进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金融开放的最高阶段。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以后,人民币必将成为国际货币,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再次,汇率形成机制尚待完善。目前国有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和人均利润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有近半证券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保险企业的资金收益率下降趋势尚未扭转。“十一五”期间金融改革和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市场发展不协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待完善;面对具有国际金融机构背景的综合金融集团,中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将受到削弱;很多金融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金融监管严重滞后于需求和市场的发展等。

纵观中国金融市场,其前景是非常光明的,而且发展的潜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外资加速进入中国金融市场,是否会因此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这一问题,不少专家都表示出警觉与担忧。中国的金融系统,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困难的一部分。加拿大中国金融问题专家徐滇庆曾经表示,“中国经济如果要出现危机,这个危机就一定出现在金融系统,就一定是金融危机。”

20世纪末的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似乎并没有走远。此前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2001年年底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在这些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国际金融“大鳄”和著名“炒家”在其不甚坚实的金融基础上舞动的身影。要保证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金融风险严加防范。2005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报告指出: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水平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金融创新能力不足;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防范道德风险的任务依然艰巨;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日益开放的中国金融体系必然面临更多的内外部冲击和压力,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艰巨,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当前,维护金融稳定需要着重关注十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协调发展;三是隐性财政赤字问题;四是资金价格的管制与放松;五是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的完善;六是交叉性金融业务的风险监测和监管;七是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资金筹措与道德风险防范;八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九是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十是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4]。本书针对中国金融领域中各业(包括证券业、银行业、保险业和基金业等)存在的风险,分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证,借鉴了亚洲金融风暴中的经验和教训,并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将各类风险都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有明确的方向。

【注释】

[1]网络版《财经》每周特稿2005/4/16—4/22。

[2]秦池江:《中国金融风险的制度性特征》,《经济学家》1999年6期。

[3]李伏安:“银行业总体风险仍然偏高”,中国金融风险管理国际研讨会,北京,2005年6月18—19日。

[4]央行首次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上海证券报2005年11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