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激励消费行为

激励消费行为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产权机制 激励消费行为——为陶伟军博士所著《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激励消费的产权机制分析》作的序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从生产能力到流通商品都出现了相对的过剩,消费市场由长期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为日益丰富的买方市场。

运用产权机制 激励消费行为——为陶伟军博士所著《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激励消费的产权机制分析》作的序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从生产能力到流通商品都出现了相对的过剩,消费市场由长期短缺的卖方市场转变成为日益丰富的买方市场。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因为实践证明,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是市场商品旺销和经济生活活跃的基本条件;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的和持久的动力。这些日益成为国人的共识。然而,近些年来,“中国消费之谜”如何求解,的确是学术界、实业界、甚至政界上下普遍关注的一大热点和难点。陶伟军博士的《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激励消费的产权机制分析》一书,是在其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而成的专著,在求解“中国消费之谜”、探索激励消费的产权机制方面作出了具有创新性的重要贡献。

据悉,陶伟军同志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消费经济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与探索,态度认真、科学而严谨,学风端正,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较好的理论功底与写作基础。他在本专业领域已发表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参编了多部高档次的著作,主持或参加了多项国家和省级课题,尤其是在消费与产权方面已有多项有创新见解的相关成果及前期成果问世,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他的博士论文专著出版了,作为导师由衷地为之高兴。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消费经济学界当今的一件幸事,不仅后继有人,而且后来居上,真正是值得庆贺!

陶伟军同志这本专著的内容、主要论点和特色可简要介绍如下:

一、消费与产权结合起来研究很有意义

西方消费经济研究较多的是消费函数和消费结构。消费函数只说明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支出系统模型,也只能反映总支出(总收入)和价格变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这些方法在总体上仍然是一般均衡分析,当一般均衡的诸多条件都得到满足时,市场能自动达到最优的均衡,产权是无所谓的。萨缪尔森(Samuelson)曾证明,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产权是无关紧要的。在信息是完全的、对称的条件下,没有了产权问题,也就没有消费者的消费成本,也就没有了需求不足,但这与现实经济情况是不相符的。尤其是以产权既定为前提的研究,难以反映一些潜变量如经济权利分配、消费者权能等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而且,这些研究尽管较深入地研究了人与物的关系,但认为效用具有独立性(或绝对性)而无相互依赖性(或相关性),因而只强调消费者的独立选择,缺少对消费者选择之间相互影响(如消费者竞争与合作)的分析。

马克思是在生产关系的大框架内研究消费关系的,主要研究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但是,在流通、分配和消费领域还有其他的物质资料在起作用,人们围绕或通过这些资料也会结成一定的所有制关系,尤其是在消费领域还有消费品归谁支配和使用的关系,所以,所有制当然不等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正如同它不等于消费资料所有制一样。马克思对消费关系的研究非常重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影响,却忽视了对消费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即具体的产权配置结构)的深入分析,忽视了交易双方在交换与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变化等引起的资本和劳动的产权交易动态变化,同时也就忽视了消费资料所有制对消费关系本身的影响,使消费缺乏产权激励和保护。

现代产权理论研究主要是在生产与交易领域中展开的。巴泽尔(Barzel,Y.)已认识到消费实践中存在产权难以界定的“公共领域”,德姆塞茨(Demsetz,H.)也指出了“工作中消费”的生产性效率,但这些研究也未全面论及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

对我国消费问题的研究已有许多方法和视角:尹世杰、刘方棫、杨圣明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行为理论,并深入研究了影响消费行为的经济、文化、社会因素。钱颖一等运用西方经济学中各类消费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考察了价格、利率、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臧旭恒等也从消费函数或消费结构来定量研究消费行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消费行为假说。张平对我国消费行为进行了统计检验和制度解释。李振明还论述了产权制度变迁与消费结构演进的关系。这些从定量到定性研究已逐渐表明:消费行为与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及其变迁有密切联系,但对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在微观层面上的关联机制尚缺乏分析。

可见,当前产权理论与消费理论的研究处于分离状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产权制度和消费行为都处于变动之中,消费结构向住房、高档家电、汽车等重量级耐用消费品升级。但是,在相对极低收入水平下,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持续低迷(即所谓“中国消费之谜”)。因此,作者从产权视角研究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本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其创新性成果

(一)理论研究及其创新

该书创新性的理论研究以消费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从新“经济人”(即“效用人”)的假定出发,在效用的相关性(相互依赖性)中切入产权理论,解析了产权与消费这两个概念:产权能激励消费,消费是产权的实现。接着,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ABP(产权安排—消费行为—消费绩效,即:Arrangement-Behavior-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并运用此框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特定产权安排下的三类消费关系:一是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市场中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三是家庭中家庭成员作为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1)充实了现代产权制度的内容,认为:现代产权制度不仅包括生产领域中的企业产权制度,而且包括消费领域中的消费产权制度。消费者与厂商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产权安排影响消费绩效:消费是产权的实现;产权又是抑制他人消费的强制力。

(2)阐述了家庭产权安排的形式及特征,认为:我国家庭产权安排有较强的公共性倾向,由此增强了家庭消费职能,但也降低了产权的激励功能,不利于资产积累和消费水平的持续稳定提高,甚至极易导致“公私混合消费”。

(3)从消费自乘性和消费外部性的视角解释了消费者竞争与合作。一方面分析了消费者竞争与产权安排之间的关系,认为:消费者竞争是推进产权安排演进的重要机制,而合理的产权安排又有利于推动消费者的良性竞争,有利于社会总绝对福利的提高和实现经济增长。同时,提出要建立严格的私人产权保护制度、保障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和完善公共规制,以规范消费者竞争秩序。另一方面指出了消费者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在产权安排上的缺陷,提出契约型(或松散型,如会员制)产权安排是消费者合作的发展方向。

(二)应用研究及其创新

该书创新性的应用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1)从产权视角解释了我国居民消费行为演变的特征与趋势。认为产权安排是决定消费模式的重要因素,由于产权制度变迁,我国的收入—消费内生决定模式和长期均衡尚处于构建之中。

(2)从产权视角求解“中国消费之谜”,分析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认为渐进式产权制度变迁中,产权安排的不明晰性、不确定性及不合理限制等必然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倾向低迷;为了培育国内消费需求,必须完善包括消费领域产权安排在内的现代产权制度。

综上可见,该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在于:立论正确,理论基础坚实;结构合理,逻辑严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方法科学;就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论理深刻,行文流畅。该书的宗旨,即该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完善产权安排、激励消费行为,以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该书的突出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激励消费的产权机制分析理论体系。因此,该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其指导实践的实用参考价值将会越来越明显。

诚然,作为一个专题,这本著作不可能十全十美。如书中侧重理论框架分析,对实践具体对策涉及不足,其中有的观点也可商榷。缺失之处在所难免,需要进一步探究。我们期待该书作者今后为消费经济学术园地作出新的更多的贡献。

原载《产权安排与消费行为——激励消费化产权机制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陶伟军博士现为中共湖南岳阳市云溪区委常委、副书记、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