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组织的拓展

企业组织的拓展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受科斯的启发,经济学家随后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组织的拓展。本节主要介绍企业组织的双向拓展:向宏观层面拓展到企业集团、准政府、政府;向微观层面拓展到消费者个人。水平方向的企业集团如卡特尔,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彼此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暂时停止竞争而在产品产量及价格等方面签订协定的组织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根据政府的指令或同政府签订的合同,从事公共事业的民间事业团体,被称之为准民间机构QNG。

第三节 企业组织的拓展

受科斯的启发,经济学家随后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组织的拓展。本节主要介绍企业组织的双向拓展:向宏观层面拓展到企业集团、准政府、政府;向微观层面拓展到消费者个人。

一、企业组织的宏观层面拓展

1.企业组织的扩大方式

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分为横向的、垂直的和多角的三个方向。

企业组织向横向扩展,意味着在一个市场里,企业与企业间进行竞争和垄断。当一个企业在市场里建立工厂,并在管理工厂中获得成功,就等于这家企业已经掌握了继续建立第二、第三个工厂的相关技能,因而与尚未参加市场潜在竞争者相比,在信息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在这种形势下,假如市场上的竞争企业对它并不构成大的压力,这家企业就会产生向水平方向继续扩张势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强烈愿望。当然,随着企业向水平方向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内部组织进行的资源配置就很难比市场有更高的效率。

企业扩张的第二个方向是企业的垂直兼并。首先,为了向原材料生产的方向扩展而实行企业兼并时,从技术上看,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里适当调整成本;不间断地按计划供应原材料以保证生产的稳定性;可以消除过剩的生产能力;能消减中间的库存量,以及消除或节减中间运输费等。其实,企业实行垂直型兼并不只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果仅从生产过程的技术上考虑,通常情况下,除了特定的由于兼并而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的产业外,企业一般采取从市场上采购所需原材料的方法。这是因为,企业兼并后用于原材料生产的成本,多半会成为企业的固定成本。如果从市场上购买原材料,这些成本即成为可变量,根据原材料的供需状况可以随时自由调节采购量。也就是说,假如市场交易的成本小,那么通过市场机构进行交易就十分方便,与其直接参与原材料生产与销售,不如在需要时随时到市场采购更为方便。

当然,在为数不少的制造业部门中,尽管在程度上有所差别,多数企业都实行某种形式的垂直兼并。究其原因,除生产工程中的技术原因外,由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有一定的难度,而代之以内部组织其效率更高。例如,在产品的制造流程中,位于上游的原材料生产者向位于下游的产品制造业者,按后者对质量和大小规格的具体要求提供原材料时,在多数情况下,供需双方就会成为对这种被固定化的原材料的惟一供应者和惟一需求者,它们的关系也会成为彼此垄断的关系。也就是说,尽管在最初阶段里要投标的企业很多,但一旦有个企业中标而双方长期地进行交易的话,那么,从中就会产生取得技术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有利条件,以致往往使其他潜在的竞争企业很难打进去。换句话说,在当代具备高度技术和信息的市场里,尽管初期会有企业间竞争的一面,但在多数情况下,没过多久就会变成一种垄断状态。众所周知,交易的双方互为垄断的情况下,双方在交易中的利益分配及进行交易的条件,是根据双方的力量对比来决定的。因此,双方会展开复杂的战略较量,致使交易得不到稳定,市场交易成本也随之会显著提高。而且,即便导致市场不稳定的因素并不突出,但由于掌握信息并不均等,因而多数情况下很难签订针对不确定因素采取对应措施的相关交易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通过兼并解决交易上的难题。

企业向多角方向扩展的一个原因是,企业所积累的管理资源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消耗殆尽而是留下部分备用资源来谋取利润的潜在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有两种做法可供选择:一是(横向扩展),利用备用资源建立另一个公司(系列公司或子公司);二是(垂直兼并)扩大内部组织。企业向多角方向扩展的另一个原因是要扩大内部资本市场。企业通过多角化扩展,扩大投资对象,增加投资种类,因而,这些投资对象间的资金分配无需经过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的决策可以自由支配。当投资市场环境发生激烈的变化,不确定因素突出,因而有必要迅速地采取相应对策时,或在资本市场中无法确切地评估其风险程度的项目增多时,上面所说的内部资本市场所起的作用将会更为突出。

2.企业集团

随着企业的发展,其组织形式并不完全只有市场和内部组织这两个形式。可以采取中间性组织,实行企业与企业间的协调、配合、业务合作、组成系列及集团化等松散的企业关系。它们介于企业的内部组织与市场的中间位置,既可作为企业的内部组织亦可作为企业的外部组织的所谓中间组织。

水平方向的企业集团如卡特尔,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彼此有竞争关系的企业,暂时停止竞争而在产品产量及价格等方面签订协定的组织形式。只是卡特尔这一组织形式介于市场和组织之间,很难发挥其中任何一个机构的优点,以致参加卡特尔的企业或产业本身的实力会被削弱,只剩下垄断的弊病,理所当然地成了被禁止的对象。

垂直方向的企业集团里,企业之间具有彼此协调的关系。在流通过程的一体化中,制造厂商和流通业者的关系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彼此协调的关系。从生产到流通的纵向联系即垂直型的经济关系中有它的优点,这个优点就是在交换技术和信息的过程中,可以加强企业与企业间的联系,而且,在彼此沟通与协作的情况下,制造厂商或流通业者中有一方企业就会处于主动地位。当处于主动地位的企业进行流通革新时,对于其他与此有关联的企业来讲,与之相呼应采取同样的步骤就有利。于是,由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权限,有了产生高效率的中间组织的可能性。当然,由此形成的某一方企业的领导地位,也有可能成为控制和支配另一方企业的手段,从而产生商品交易的固定的模型,也会产生弊病,阻碍其他企业参加流通一体化。

3.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

美国卡耐基(Carnegie)财团组织的一次讨论会上,用相应的术语表述了以下的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G表示政府;QC(Quasi-Government)表示公社(或国有企业)、公团(为了经营公共事业而设置的特殊法人之一)、公库(为了公共目的,向中小企业等进行融资的政府金融机构)等准政府;NG表示非政府组织即民间团体。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根据政府的指令或同政府签订的合同,从事公共事业的民间事业团体,被称之为准民间机构QNG(Quasi-Non-Government)。这就意味着采取二分法把组织分成G(政府)和NG(民间)时,在它们中间产生介于两个组织之间的中间组织:一个是靠近政府的QG(准政府);另一个是靠近民间的QNG(准民间)。

二、企业组织的微观层面拓展

第三章里,主流经济学把消费者个人假设为黑箱,以幸福、效用为始点,建立了适用于所有人的效用函数,并最终推导出适用于所有人的商品需求曲线。

受科斯打开企业组织黑箱的启发,依据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1926— )在其1993年获奖典礼上提出的“在长期经济增长和物理学与生理学原理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的观点,帕克(Philip M.Parker)2000年出版了《生理经济学》(Physioeconomics[36]),打开了消费者个人黑箱,把企业组织向微观层面拓展到消费者个人。他在书中指出:生理学模型表明,个人效用随着国家或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人是恒温动物(homeotherms),热力学定律可能支持作为经济学基础之一的效用和消费,据此可建立自平衡的效用函数;自平衡效用函数隐含着弯折形状的总量消费函数,而这种消费函数依国家不同而不同,从而可以解释不同的国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长期经济增长趋势和不同的经济行为[37],并为长期经济增长奠定了个人主义基础。

生理经济学主要包括效用物理学、效用生理学、内稳偏好与内稳消费。效用物理学和效用生理学主要为内稳效用概念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物理学和生理学理论支持;内稳偏好主要解释,为什么物理学和生理学定律表明的效用函数形式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中所描绘的形式;内稳消费主要描述,内稳效用函数意味着弯折形状的消费函数,而且这种消费函数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结果,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通过实证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地域相关,以至于,即使是相邻的国家或地区,其经济增长效果也会相当的不同。

1.效用物理学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研究,生理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基本的物理学原理在解释人们生理行为方面的重要地位。“效用物理学”(utility physics)就是要论述物理学、生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以普适的物理学原理为桥梁将相关的自然科学原理融入经济学之中。在介绍物理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能量守恒定律(尤其是热转换)是如何影响地球上的所有生命的,并重点描述了能量守恒定律对于人类影响的数学模型。

(1)物理学定律的普适性。

物理学成为最普遍科学的原因是,它有一些绝对可靠的公理支撑,而正是这些公理能够把物理学定律与经济学联系起来。既然是公理,就无需再证明,因为它们早已被实验多次重复地证明过了,并且无法用任何经验观测数据来反证。在大量的物理学定律中,久经考验的是守恒定律。牛顿提出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提出了物质不灭定律;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整个科学运动发现的所有物理学原理中最为重大的是(热力学)能量守恒定律。

经济学的发展与物理学的发展可以说是形影不离的。[38][39]物理学以三种途径为经济学提供了科学思想。首先,物理学定律对所有学科的所有可能情况限定了范围,从而扫清了人们解释任何能够观察到的现象的许多障碍。其次,物理学定律有经济学上的诉求。经济学中,“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推论;“绝对的收支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对应着“永动机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三,物理学定律表明,在任何分析层面上,无论是原子过程,人类的体力劳动,太阳系的运动,宇宙结构等等,没有任何经验观察与这些定律有冲突。而且已经发现,物理学定律在许多学术研究领域里都有着直接的应用,比如天文、农业、工程、医疗领域等等。经济学原理也必然没有表现出与物理学定律的冲突。

(2)热力学定律。

此处研究的系统包括人及其太阳系环境。因为只有把我们研究的系统定义为,包括太阳、月亮,以及宇宙里的其他事物,才符合我们人类目前所处的境况。

①能量守恒定律即热力学第一定律。

适用于对人类行为分析的物理定律中,最为直接的是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可以转换,但既不可能创造也不可能消灭。因此有:

img497

其中,ΔU是系统内能的变化,ΔW是系统所做的功,ΔQ是系统增加的热量。系统内能是系统中原子和分子所具有的全部形式的能量的总和,包括它们的化学能、机械能、电能、热能、光能和核能。热量可以理解为能量的转换。

②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理系统中的熵,与相应于宏观态中微观态的数量的对数成比例。热量是熵S和绝对温度T的函数。熵被定义为以固定进入系统温度里的热量,即有:

img498

与第一定律相关,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表述为: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播,并且逆过程是不可能的;任何热力机器都不可能把自己的热量全部转化为有用功;系统的熵会增加,或者,最多保持不变;在一个孤立的不可逆过程中,总有一些热量会以废物排出(从而熵增加)。(正如凯恩斯所说的“长期内我们都死了。”)

③热力学第零定律和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第零定律表明,如果两个物体与第三个物体处于热平衡之中,那么这两个物体也相互处于热平衡之中。当表征系统的所有变量在整个系统中是相同的,热平衡就会存在。这个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定义为“温度”;当两个物体相互处于热平衡之中,它们就具有相同的温度。

热力学第三定律表明:绝对零度是不可能达到的。

(3)人体能量守恒。

热力学定律适用于所有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事物。此处只限于讨论在人体上的应用。

把能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人体,可以发现如下有基本定律:人体是恒温体,并且必须把人体内的中心温度保持在37℃附近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守恒定律拓展到在人类行为方面的应用是,发现了人体中心温度和人体的热调节机制。

体温度调节的突破性概念,或者物理学与人类行为的明显联系,可以追溯到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58年给加利福尼亚州一位医生的一封信。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信中报告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出汗是人体减少多余热量的一种行为。结合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关于新陈代谢和物质守恒的发现,以及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Vlaude Bernard)1876年提出的“内环境稳定”的概念,“人体内稳”的概念便因此产生了。如今作为普遍诊断手段的是人的“体温”。世界已经认同:对于人来说,能量守恒定律就表现为人体热稳态。

蒙蒂思(Montheith)在他的《环境物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Physics)一书中,运用物理学中的现代数学方法规范了对人体能量守恒的描述,表明:人可以运用自身一系列复杂的自律与行为反应来适应外部环境。其中,这些反应有的是人为的或者本质上是经济范畴的。他也论述了人保持热量(能量)平衡(能量守恒)的物理学途径,并用方程式表述如下:

img499

其中:

M表示新陈代谢速度,体现的是人体中产生的热量;

W表示人体通过机械功(比如抖动)损失或获得的热量;

R表示人体通过热辐射而损失或获得的热量;

E表示人体的热量蒸发速度;

Cv表示人体因为对流而损失或获得的热量;

Cd表示人体通过热传导而损失或获得的热量;

S表示热量在人体组织中储存的速度。

式(13.3)所示的热交换方程式,是依据式(13.1)所示的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来的,表明:人体与其环境进行着能量交换,以保持中心体温为37℃的内稳态。

2.效用生理学

效用生理学(utility physiology),论述了经济学的生理学基础,是经济学的物理学基础的深入,中心论点是人体是个恒温体,以及人体保持恒温的生理学基础。

物理学只能够告诉我们人体能量平衡方面的知识,对于详细了解人体器官在实现人体能量守恒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然而,人们是如何被激励去工作以获得各种物品和服务,尤其是获得满足其基本需要的各种物品和服务(比如,食物、住所、衣着等等)的?我们就必须聚焦于人的大脑功能,最好的研究起点是人的下丘脑

(1)人体稳态与下丘脑的生理调节作用。

帕克论述了人们实现能量守恒的生理机制,认为应该重点研究大脑的功能,而对于下丘脑(hypothalamus)的研究是一个最好的研究起点。我们业已知道,当下丘脑控制和操纵荷尔蒙、神经递质以及其他化学物质时,就会改变人的行为。

帕克叙述了探寻真正的人体稳态的调节器的历史进程。最近的研究发现,下丘脑连接部分与情感、动机及其他各种记忆有关的大脑区域有直接的关联。

在1995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下丘脑在温度调节方面的关键作用及其进行温度调节过程的大致描述。下丘脑内的毛细血管和脑部其他的血管不同,它有一种可渗透的血管壁,使下丘脑的细胞核可以随时从血管外界对细胞外的体液取样。之后,下丘脑开始一项必要的调节机制,从而通过调节把人体里的各种成分维持在一个允许微小变动的定点左右,最终达到对温度调节的目的。下丘脑的这种温度调节功能,被称为内稳功能。它涉及到对人体温度、水与电解质的平衡和血糖的调节。

从经济学角度讲,荷尔蒙或神经传导物质的变化会改变人的偏好结构。比如,上瘾、饱食(餍足)这些为人们所熟悉的现象,在血样里和脑化学物质里都可以找到踪迹。动物实验表明:下丘脑功能的改变可能严重地改变实验动物的食物偏好,以至于面对可以自由获取的无限供给的食物,实验动物也会饿死。不同地区的人,由于温度、湿度等的不同,人们的内稳点也不同。以人为例,帕克对内稳效应做了说明:离内稳点越远,所需要的补偿(能量)就越多;如果人类无法直接获取达到内稳点所需的供给,那么他们就必须移居或者自我发明一种可消耗可使用的商品。

(2)从人体稳态到经济行为。

各国之间,人体内稳态影响经济变量程度的不同,需要由两个关键概念来解释:人是热带动物;人体自动调节机制会自动调节非热带环境,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行为会做出反应,以达到人体内稳态,即舒适(comfort)。

①人是热带动物。

著名生物学家舒兰德(Peter Scholander)指出:“人是热带动物。”另一个表述方式是,“所有的人都是赤道非洲人。”

人的汗腺比任何其他动物的都发达;人体温很容易在高温气候中以很高的速度排汗并保持正常体温。当然,对于排汗速度很高的动物,是不适合具有较厚毛皮的。如果人赤身生活并要保持体温接近37℃,他生活的气候温度应该在28—30℃。否则,他就必须有人工手段使自己与环境隔离,不然的话他就会身体感觉不适。

②生理经济行为前沿面。

为了理解受内稳态推动的发明和技术,我们需要考虑人体对不适所作出反应的点。式(13.3)所示的能量平衡可以直接转换为关于商品的最优消费模型。这些商品可以包括氧气、食物、衣物、住房以及由环境生理学家描述成的能量。借助热调节,要解释观察到的各种变化还需要更为精确的热舒适概念,当人体处于热中立状态就可测量出热舒适的精确值。

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不变,在同质空气环境之中,一位处于休息状态中的赤身男性,其热中立值为28—30℃。在此情境中,人体处于热稳态,没有热调节(不出汗不抖动)。以基本的新陈代谢速度产生的热量等于环境吸收的热量,人体处于舒适状态。在这个环境中,人体稳定在一个中心温度为37℃的内稳态。在湿度相对较低的普通生活条件下,生理舒适温度范围受这样的事实影响:人们倾向于穿衣服,整天处于活动当中,不能充分休息。在这样的条件下,热中立的经验值为22—24℃。热中立值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的生存条件达到了以后,人们就会努力追求舒适。热舒适被典型地定义为“对热环境感到满意的精神状态”。

没有行为上的适应,热舒适取决于是否水土不服。如图13.3所示,人们感觉舒适温度的范围,随着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中温度和相对湿度的不同组合而变化。对于两种气候,随着相对湿度的降低,热舒适增加。在比较低的温度上,温带的平均温度为23℃,而热带的为28℃。

img500

图13.3 不同气候中居民的热舒适曲线

随着湿度上升,相对湿度曲线上翘,从而温度范围变窄。对于适应温带气候的人,在相对湿度为50%以上温度为25℃以上的气候中是无法忍受的。对于适应热带气候的人,相对湿度为50%可以容忍30℃的温度而无不适。同样,温度在18℃以下时,对于任何水平的湿度,热带居民都会感觉不适;温度在12℃以下时,对于任何水平的湿度,温带居民也都会感觉不适。温度较高时(比如70%),热带居民的舒适温度上升到25℃,温带居民的舒适温度上升到18℃。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对应于所有气候区域(带),存在着人们的热舒适“连续统”(continuum)即热舒适曲线,也即人体舒适的“内稳曲线”,就是如图13.3中的弓形形状的灾变曲线。按照物理学概念,这些曲线称作生理经济行为前沿面。

3.内稳偏好

如上所述的效用物理学与效用生理学,为建立内稳偏好奠定了物理学与生理学概念基础。关于内稳偏好,主要解释的是:为什么物理学与生理学定律都要求经济学建立特殊形式的不同于传统微观经济学中的效用函数。

通过前面描述的人的生理机制与能量守恒定律的关系,人们发现:人体会努力趋于内稳态或舒适的状态(比如热平衡状态、生理平衡状态)。这也符合边沁(Jeremy Bentham)的观点:人类通过增加快乐减少痛苦而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快乐和痛苦,根本的是生物学和生理学概念。因此,人们更多的是由下丘脑活动调节人体化学过程,并因此受到激励而对外部的和内部的刺激做出反应。不管是下丘脑本身不是通过其调节的地方,所有内稳过程的共同之处是都有一个“定点”[40],消费均衡从四周收敛于此。此处介绍内稳效用、内稳偏好,因此把“内稳态”定义成特定种类的物品和服务所具有的效用,并把这些商品称之为“内稳商品”。

(1)效用函数。

效用函数是经济分析的核心。从广义角度上讲,收入内生于效用、满足或幸福这样一些概念。因此,即使没有货币性收入,仅凭效用理论也能解释大量的经济选择行为。

人们还不很清楚,偏好结构和效用函数是如何随着国家的不同而变化的。传统上,人们假定,在效用中根本不存在跨国变量。然而,森提倡基的于效用的福利观令人信服,福利是依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

西尔伯伯格(Silberberg)强调了其中所隐含的困难,认为:消费者拥有效用函数的主张表明,人们事实上拥有偏好。然而,人们的偏好是如何形成的,人们的偏好为什么依国家或种族不同而不同,这些内容却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

的确,几乎没有关于效用创造或变化的因果模型或严格的理论。人们经常给出的是文化解释:文化对于人们的偏好和个体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然而,行为反过来对文化的影响却是较慢的。文化差异导致人们的偏好有很大的不同。经济学家传统上假定,人们的偏好是“既定的”或稳定的,这似乎与文化对偏好的影响相当的一致,但与个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对文化的影响却不一致。

用文化作为解释变量的主要困难在于,缺乏普适的理论诉求和基本原理。除了无法辨别文化的驱动力,这样的理论也许还容易导致每个国家、每种文化都声称自己拥有独特的遗产,具有特殊的效用函数。

(2)内稳效用。

基于物理学和生理学定律的支持,我们现在可以认为:人们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旨在追求内稳状态或舒适状态。这样的效用超越了所有关于消费者群的限定,包括国家的、种族的或文化的。就内稳商品而言,人们能够预知:效用函数的形状;在任一消费水平上效用变化的方向;各均衡状态消费水平极限的绝对值;消费的物品与服务总量的类型;延伸到所有国家的均衡模式的动态变化情况。

内稳状态可以定义为,通过动态平衡,把人体常态保持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热调节就是人们为了达到生理内稳态的一个例子。其他方面的内稳态还包括:身体中的水、p H值、离子平衡、血压及体重,等等。依据式(13.3)(即能量守恒定律)隐含的生理内稳态和行为,可知:人们特定瞬间和一生的效用曲线必定具有特定的函数形式。人们遵循的总量模型部分地具有补偿性。就是说,一个变量可以用来替代其他任何一个,人们总是追求总体上的内稳态。就极端情况而言,过多或过少消费任何一种商品或多种内稳商品的组合,都可能加速熵的增加,使效用下降。生理学家把对定点的偏离不称作“无效用”,而称作不舒服、精神不振、贫穷、生病,甚至当偏离得足够远时称作死亡(比如,中毒、自杀,或者丧失生理机能)等等。

图13.4所示的内稳效用曲线,具有前述物理学定律和生理学定律这些自然定律的支持。图中,q表示内稳商品的人均消费水平,U(q)表示对应各消费水平人们获得的满足或者效用(生理学中称“舒适”,心理学中称“情感”或“情绪”)。如果人们处于真实的生理环境之中,则少量的消费也会既影响内部的感觉器官也影响外部的感觉器官(比如,包括五种感觉器官)。在生理学中,消费经常被看作是时间与数量的结合(比如说服药,一般说,一天一剂,或者几天时间服完等等)。需要注意,此处的消费不包括为了将来消费、套利、储蓄而表现出的占有和储存。当然,有些商品,如画作,既可以被看作是消费又可以被看作是储存,但我们只关心其作为消费的部分。

img501

图13.4 内稳效用曲线

图13.4所示效用曲线的形状,对于数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师,或其他研究灾变理论或突变理论的人来说,是很熟悉的。这个曲线的原始形式被称作“灾变曲线”。效用在q到达某一水平之前是增加的,之后肯定就会衰减(有时也称作“回转”)。例如,对于人类而言,如前所述,任何可能改变40—35℃这个核心体温的活动,都会出现这种极端关系。

问题是,这个效用函数怎样与新古典理论相吻合?事实上,内稳态效用函数本身与理性决策并不矛盾。只要强迫消费者最大化这个函数,他们就是理性的。只是新古典效用函数具有不满足(non-satiation)、替代和边际效用递减假设。这些假设辩护的是这样的信条:“否认这些假定,就是主张怪异行为。”内稳态与这些假设不同,因为对于大多数商品和人类行为而言,那些新古典假设与物理定律相矛盾。那些假设甚至对非人类的哺乳动物也不适用,因为它们的生存仅仅依靠捕猎或采果。内稳效用曲线支持餍足,商品之间可能低水平替代或零水平替代(比如,人们不可能无限地用衣物替代食物,而且在气候寒冷的国家里衣物和食还会成为互补品)。而且,在某些点,边际效用会趋于零,过度满足以后还会变成负值。

新古典效用函数一般足以解释微观经济行为,因为它关心的是效用下降之前的区域。然而,不同的国家,这种效用的下降不会发生在相同的消费水平上;这对于宏观经济学是重要的。抛开与新古典传统的这些基本冲突之外,明显地,很多新古典概念对内稳效用都适用。

(3)直觉知识。

我们还可以借助直觉知识补充说明前述的物理学定律和生理学定律,来为内稳效用曲线作进一步的辩护。设想一下,我们一次(或在个人的有生之年里)消费一种食物。比如,消费1克糖能够获得效用,但是如果消费过少,身体就会表现出生理不适。直至消费到某个数量时,身体感觉饱和。但是,超过这个消费量(即过度消费点)却会导致灾变(无效用),超过得再多,甚至会导致死亡(永远的零效用)。

实际上,人们几乎不可能到达过度点,因为脑子会发出生理中毒信号(比如头晕)或生理应激信号(比如昏睡)。在某些情况下,即消费量达到“头晕点”时,下丘脑就会立即关掉许多动机中心,使人头晕或昏睡,以便让身体集中精力进行恢复。典型的是,就在头晕点之前,人们会对神经递质和荷尔蒙的变化做出反应,比如人们“感觉不舒服”,消费就会自动停止。所以有专家发现:人们大都不会注意这样的机制或动机,正好比“最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时是在人们全然不觉中进行的。”

内稳效用要求考察或直觉体验影响人们感官或生理的全部事物,包括食物、衣物、体温,等等。但是,这些事物与许多形式的生理消费有关联,因为它们要受到一些生理因素的限制,这些因素依次又受到物理学定律的限制。例如,人们常会面临在睡眠与娱乐之间进行选择。当娱乐达到较高水平时,通过下丘脑的规律性变化和作为结果的荷尔蒙与神经递质的变化,自然定律表明:人们最终会偏好并消费睡眠。的确,由于任何形式的消费都受时间的限制,内稳效用因此总是存在的。正如贝克尔所言:“经济发展和医学进步极大地延长了人们的寿命,但并没有增加时间本身的物理流量,时间总是把每个人限制在每天24小时里。因此,当富裕的国家里物品和服务大量增加时,能够用于消费的总时间却不会随之增加。”在同样的每天24小时里,我们不得不把30%—50%的时间用于吃喝、睡觉,以及完成其他基本的生理功能。因此,其他所有需要时间的消费形式,包括娱乐在内,也都是内稳的。

为了避免只是列举了一些特例,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讨论如何依据物理学定律推导出偏好。

(4)内稳偏好。

假设消费者消费两种商品,q1和q2,则由图13.4所暗含的两商品的内稳效用曲线就有如图13.5、图13.6所示的内稳等效用曲线。图13.5所示的是两商品为替代品时的内稳等效用曲线,图13.6所示的是两商品为互补品时的内稳等效用曲线。不过,消费很可能发生在每条等效用曲线的西南象限。因为“过多”地消费其中的任何一种商品,在增加较多总费用的同时,而且都会造成无效用。

在图13.5、图13.6中,人们可以考虑的消费区域分别标注为A、B、C、D。可以看出,U(D)<U(C)<U(B)<U(A)。以食物消费为例,D表示着死亡(要么是饿死,要么是撑死);C表示有病;B表示不适,A表示舒适。只有在感觉舒适的比较狭小的消费范围内才是内稳的,尽管图中描绘的这个内稳范围可能较大,因为毕竟是示意图。

img502

图13.5 替代品的内稳偏好

img503

图13.6 互补品的内稳偏好

(5)个量消费函数。

第三章作为消费者的个人选择理论介绍过,依据效用理论推得偏好曲线,并最终推导出个人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类似地,此处就是要在内稳偏好的基础上推导出个人需求函数曲线或个人消费函数曲线。

内稳偏好与神经生理学中的“动机梯度”概念一致。基于一种能够感知的需要,动机梯度就会像黄页一样,指导着身体的运动方向。一般认为,这些动机梯度或“动机地图”包含在人脑中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的海马体里。因此,正是作为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温度以及循环荷尔蒙等生理状态控制中心的下丘脑,反映出人们需要的状态。也正是在下丘脑中,会由电刺激引起像吃、喝这样主要的满足反应。对需要的动态控制会使消费趋于稳定状态。在生物学中,“向性梯度”与内稳等效用曲线十分相似。向性增长被定义为,植物器官(如根、茎)响应外部刺激(如光、水、重力、触摸、摩擦、自由空气)的定向增长。接近刺激的增长称作正向性,远离的称作负向性。向地性是重力作用的结果;类似我们有向水性(水)、向光性(光)、向触性(物理接触)等等。向性是由内外部机构来调节的。对于植物来说,选择增长路径的动机是为了长期生存或争夺稀缺资源。不考虑起始位置,稳定状态增长的路径,总是朝着远离由刺激标明的定点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图13.5、图13.6也许可以认为是动机向性地图,所有的行为都收敛于区域A中的某个点,而与该行为在区域B或C中的起始位置无关。如果一个人目前关于两种商品的消费水平高于感觉舒适的消费水平,那么减少两种商品中任何一种的消费量都会使效用增加,直至达到稳定状态。如果像区域A这样的舒适区域在不同的国家里是系统地、整体地变化的,那么,按绝对值计算,即使两个国家的边际舒适感可能是相等的,但稳定状态却位于不同的内稳消费水平上。

生物学和生理学一直在广泛地研究内稳消费的跨时性质,虽然并没有使用效用这个概念。教科书中经常以肺对空气的消费作例子,称其是一种内稳态现象。肺有固定的容量,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使用过的”含有不同化学成分的气体。外界空气与肺之间的交换,表现出特定化学平衡的内稳态。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线性差分方程来描述,即:

其中,Ct为时间t时的化学浓度(或消费),Ct+1为(t+1)时的化学浓度(或消费),α和β是常数。均衡的稳定状态C,可以通过如图13.7所示的更新过程来达到。如图13.8所示,对于C以上的所有起始位置,蛛网会通向浓度(或消费)随时间减少的方向;对于所有C以下的起始位置,蛛网会通向浓度(或消费)随时间增加的方向。当然,差分方程本身可能随着时间而平移,或者会因人而异(比如,由于人的年龄、精力不同而不同)。我们感兴趣的是,随着国家的不同(以每个国家居民的平均数量为依据),这个差分方程是否会系统地、整体地发生变化,并出现不同的稳定状态消费水平C

img505

图13.7 内稳消费动态

img506

图13.8 内稳消费的稳态

图13.5所示的偏好结构和图13.7所示的无约束动态消费,都是很难达到的,尤其是当它们与收入和商品间的相对价格发生相互作用的时候。对于内稳消费,因为收入或商品间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引起函数平移,会导致恩格尔曲线、供给曲线、需求函数和消费函数等极限形式的不连续。例如,在极限情况下,所有内稳商品都会变成“准次品”,或者具有被切去了顶端的恩格尔曲线。斯勒茨基方程及其需求函数和消费函数也会被切去顶端,或者,在相应区域中,它们要么没有定义,要么是“平顶”的。就是说,个人需求函数和个人消费函数,都是“内稳的”。

4.内稳消费

内稳消费主要解释的是:内稳效用函数为什么暗示着,因国家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弯折消费函数。

(1)总量消费函数。

上述微观现象的确是有趣的。不过,聚焦在关于内稳产品的总量消费函数之上的时候,却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民众。

例如,图13.9所示的是内稳商品比如食物的消费函数。因为消费为零时意味着死亡,因此消费函数的截距为正。如果机械功的所有形式都包含在收入(比如狩猎者的收入)之中,则曲线可以从原点画出。随着可支配收入Y的增加,对于一个给定的商品和消费者而言,消费会达到一个绝对的消费平台或消费极限。这个“消费平台”的高度,不仅会随着消费者的年龄、新陈代谢速度等等的变化而升降,而且会随着时间、季节或国家的不同而升降。

img507

图13.9 内稳消费函数

对于许多生理消费而言,即使在很短时间内,人们也总是能够观察到“消费平台”;而且,对于一些商品的消费而言,运用生理学概念,还能计算出“消费平台”的外形。如果观察个人一生的消费,相同的“消费平台”在长期内也是存在的。需要明确的是,对于“消费平台”之外的内稳商品的消费会带来不适,或者最终出现灾变。对于那些具有明确价格的商品,获得最大舒适的消费C所需要的收入为Y。C之外的边际消费倾向为零;在较高收入(Y<Y)处,平均消费倾向迅速下降。这两个条件都能够被观察到的位置是:在消费达到其无约束的稳定状态点之后,比如,收入或相对价格不再约束向稳定状态运动的点之后。

如果收入正好在C点,用以增加或减少消费储蓄的短期政策(比如改变利率),对于内稳商品几乎不会甚至根本不会产生影响。总体消费中这部分越多,用于消费内稳商品的收入就越多,影响总体消费的政策效果就越小,甚至没有效果。显然,“消费平台”相当于经济处于长期稳定状态,此前的则相当于经济处于短期状态。

假设有这样一个世界,其中,人们仅仅消费氧气这个免费的公共产品。在这样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政策能够改变稳定状态的消费水平。在这样的世界里,因为氧气成本很高,人们就会生活在稳定状态的消费水平以下,就会被化学反应式地调动起来,去赚取收入获得C表明的消费水平。如此,其他商品就都成了氧气的补足品或互补品,消费中的跨时转移也就因为商品之间的互补关系而受到了限制。

(2)影响稳定状态总量消费水平的跨国变量。

基于人类机体的生理极限和心理极限,突出了由于内稳偏好结构和消费动态所体现的不连续性。接着就要讨论,这些偏好结构和稳态消费水平为什么短期内一定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而长期来看,却越过了相似的环境条件,趋于相同的偏好结构和相同的稳态消费水平。因为气候区域本身是以非对称的方式与空间相互关联,所以,关于这些商品的消费行为也会均衡。如果价格是国际市场的,那么达到相同生理舒适水平所需的必要收入,就会随着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讲,这种结论适用于各种各样的食物、衣着、住房和家庭能源。用于购买内稳商品的收入被消费在其他物品和服务之上,也许是受这样一些变量的影响,比如,受教育的程度和交通运输情况等等。既然在发达国家里直接内稳消费(食物、衣着、住所和家庭能源)占到了总消费的50%,而在低收入国家里却占到了90%,我们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此。

(3)实证分析。

环境生理学家、医学气候学家,以及生物物理学家,并没有回避对于各种物品和服务的稳态消费水平(即最优消费水平)的精确表述。事实上,以此为目标的实际调查和实验研究进行了60多年,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从众多消费品中获得舒适的稳态消费水平,即最优消费水平。

通过实验、实际调查研究和横截面数据序列证实:内稳效用函数和“消费平台”是存在的。食物、衣着、住房,以及其他某些仅仅能够带来心理好处的商品(如娱乐、治疗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保护等等),在总量上也都存在着“消费平台”。尽管“消费平台”即舒适区域会随着空间位置或热带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在不同的消费水平上,人们可能得到相等的边际效用,即相同的单位支出会得到相同的利益。

事实上,只要地球是球状地接收太阳的能量,物理定律就能表明:作为总量上太阳能量的补足品,各个国家内稳商品的长期效用和消费类型就绝对不会出现趋同现象。下丘脑的心理学原理一再表明:在个人层面上和社会层面上,热力学定律的作用是一致的。通过科学实验(比如,运用人工气候室)和实际调查研究(比如,军事研究),不同国家关于人类和其他恒温动物的统计研究(比如,食物摄取)都证明了上述结论。截至目前,还没有一项研究与此发现相矛盾。

你若怀疑这些结果的真实性,举手之劳便可得知:只要夏天里你把家里的空调模式设置成制热模式,同时穿上冬天的衣服,或者相反。需要注意,许多情况下,对于愿意参与这样实验的人们,物理学定律和下丘脑的反应会导致心理痛苦甚至可能导致死亡。然而,式(13.3)表明,这种实验的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取决于地理位置上你是否居住在离赤道较近的地方,或者,你居住地的气候与环境温度是否基本恒定并接近我们基因进化所需要的定点温度即25—30℃。

因此,与第三篇的思路类似,基于内稳的个人需求函数和个人消费函数,就可以推得内稳的社会需求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如此,我们在打开消费者个人黑箱的同时,也与本书下册形成了无缝连接,或者说,由此就为下册的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个人主义基础,也就实现了宏观经济学对亚当·斯密“自然自由体系”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