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启新时代

开启新时代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814年9月,结束拿破仑战争的维也纳会议召开,代表15个王朝的2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毕竟,欧洲经历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战争蹂躏,各国都遭受了巨大损失。1815年6月9日,各国签署了《最后议定书》。低地虽然面积不大,但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的商业和战略要地。所以,盟国决定对法国进行惩罚。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贸易、海军、殖民地继续扩大。至此,英国海军的总吨位数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个国家的总和,大致

拿破仑第一次退位之后,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1814年5月30日,反法联盟国家与法王路易十八签署了和约,这是第一次《巴黎和约》。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四大国给予了法国非常宽大的媾和条件:不赔款、不割地、没有占领军,法国还可以保留少部分侵占的领土,英国也归还了大部分法国殖民地。之所以如此宽容,主要是为了树立复辟王朝的威信,稳定局势。本来反法联盟国家希望所有关于领土的解决都能纳入到《巴黎和约》当中,但是拿破仑造成的破坏和改变实在太大,短时间内无法把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决,而且盟国在有些问题上的分歧也很大。所以第一次《巴黎和约》只就法国和部分的欧洲领土问题达成了共识,其他的有关问题留待国际会议解决。

1814年9月,结束拿破仑战争的维也纳会议召开,代表15个王朝的2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虽然多年的战争使奥地利入不敷出,但它还是慷慨解囊,为来宾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舞会、音乐会、溜冰、乘雪橇、打猎、赛马等等,据说每天耗资1万英镑。有人形容,会议不是在行进,而是在跳舞。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在歌舞升平的背后,俄、英、普、奥四大国一直在进行激烈的讨价还价,他们各有企图,为分赃不均而相互争吵。

维也纳会议的使命与以往类似国际会议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在于,它不仅仅要分赃,要确定新的政治版图,而且它还要建立一个能够保证欧洲长久和平和均势的国际制度。毕竟,欧洲经历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战争蹂躏,各国都遭受了巨大损失。所以,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政治家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和平愿望,他们知道,欧洲的旧制度已经再也承受不住任何冲击了,他们要自觉地建立一个确保长治久安的新机制。

维也纳会议所秉承的原则是正统主义、均势原则和补偿原则。所谓正统主义,就是要恢复欧洲各国被推翻的王朝统治;所谓均势原则,就是要维持大国之间实力的大致均等,不允许哪一个国家拥有过分的权势。不过,这种均势只适用于欧洲大陆,在海洋英国则一手遮天;所谓补偿原则,就是以牺牲小国为代价,满足大国要求,补偿大国受到的所谓损失。1815年6月9日,各国签署了《最后议定书》。

《最后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关于波兰-萨克森问题。波兰本来在1795年已经消失,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分三次瓜分。1807年,拿破仑在普、奥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到的波兰领土上建立了华沙大公国。最后,俄国获得了华沙大公国的绝大部分土地,建立了一个由沙皇兼任国王的波兰王国沙俄的势力因此深入中欧,推进到距离维也纳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在维也纳会议之后的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俄国充当了欧洲宪兵的角色,是各国都必须讨好的对象。因为失去了部分原波兰领土,奥地利在意大利得到补偿,普鲁士则得到萨克森的一部分和莱茵河左岸的领土。

(二)关于低地国家。尼德兰北方七省获得独立后,南方继续留在西班牙帝国之内,称南尼德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之后,南尼德兰的宗主权又转给了奥地利。低地虽然面积不大,但经济发达,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的商业和战略要地。一直以来,它都是法国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奥地利认为南尼德兰,即比利时离它太远,不好防守,所以主动放弃而在意大利获得补偿。最后,比利时与荷兰合并(比利时后于1830年宣布独立)。

(三)关于德意志问题。神圣罗马帝国在1806年已经被拿破仑废除,很多小邦和自由城市也被合并,要想把德意志的秩序完全恢复到过去是不可能的。最后成立了新的德意志邦联,由39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有一个邦联议会,奥地利代表任会议主席。

(四)其他的领土交易。瑞典把芬兰让给俄国,从丹麦手里得到挪威作补偿,丹麦又从瑞典手里获得波美拉尼亚,丹麦以波美拉尼亚不与本土相连为理由,换取了普鲁士的劳恩堡。这一连串的交易其实对普鲁士最有意义,因为它在波罗的海南岸的领土连在了一起,便利了它的交通、运输以及管理。

(五)承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并保证其领土完整。这大概是维也纳会议最经得起考验的成就,就连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都没有燃烧到瑞士。

(六)关于意大利。意大利又恢复到了四分五裂的局面,旧王朝纷纷复辟。拿破仑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亚·路易莎获得了帕尔马公国,儿子罗马王得到摩德纳公国。

《维也纳议定书》并没有涉及法国,因为法国的问题在1814年5月的第一次《巴黎和约》当中已经解决。可是后来情况有了变化,拿破仑又杀了个回马枪,而且受到法国人的热烈追捧。这说明,法国人的扩张情绪、帝国情结仍然存在,而且,第一次《巴黎和约》对法国如此宽大,他们居然不知感恩,还要拥护拿破仑。所以,盟国决定对法国进行惩罚。1815年11月20日,英、俄、普、奥与法国签订了第二次《巴黎和约》,规定割地、赔款、驻军。当然并不严重,盟国也害怕严重了会威胁波旁家族的统治。关于英国所获得的海外利益和种种特权在维也纳会议之前就已经获得列强的认可,所以,相关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在议定书当中。

现在,法国被严密地包围起来。北面有扩大的荷兰;东面,普鲁士获得莱茵河左岸,符腾堡和巴伐利亚两个德意志邦国的领土也有所增加;东南,瑞士成为受国际保护的永久中立国,撒丁王国的领土扩大。筑起这么一道堤坝就是为了挡住法国向外扩张的道路。事实上,在拿破仑之后,法国也没有了挑战欧洲均势的实力,这些防范多少有些多余。当1870年它在普法战争当中惨败给普鲁士的时候,欧洲国家这才发现,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普鲁士(德国)。

李斯特(1789~1846)

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议定书》的最大受益者自然是英国。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如是说:

过去一个世纪的历史教导我们,大陆各国互相间每有一次战争,其结果无不是增进(英国的)工业、财富、航海、殖民地占有和岛国优越权势。

事实的确如此。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的贸易、海军、殖民地继续扩大。从世界各国海军力量的对比来看,1790年,英国的海军总吨位为48.59万吨,仅次于它的法国为31.43万吨,第三的西班牙为24.22万吨,尽管英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仍没有确立绝对优势,法西两国的海军总吨位数合起来超过了英国;到了1815年,英国的总吨位数达到60.93万吨,法国尽管仍排名第二,但减少到22.83万吨,俄国列第三,为16.73万吨,西班牙沦落到第四,还不到6万吨。至此,英国海军的总吨位数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个国家的总和,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海军总吨位数的总和。正如希尔所说:

英国的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在这场战争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无人能与之匹敌。

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完成了帝国重建的任务,“日不落帝国”基本成形。从根本上说,拿破仑战争是17世纪末以来英、法商业和殖民霸权竞争的继续,只是这一次英国不再一味地扩大地盘,在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背景之下,英国此番主要争夺的是那些拥有广阔市场的殖民地以及对英国海外贸易通道畅通至关重要的一些殖民据点,包括:从法国人手中强占的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多巴哥和圣卢西亚,从荷兰、西班牙、丹麦等国手中强占的开普敦、锡兰、马耳他、特立尼达、赫尔戈兰等。

总之,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时,随着帝国版图的迅速扩大,第二帝国基本定型。如果说第一帝国的中心是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那么,日益兴盛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则是远东的印度。印度对于帝国的重要性,曾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是这样评价的:

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

更多的人则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

1815年之后,英国的商船与战舰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他们获取领地、开设口岸、掠夺原料、倾销产品。19世纪中叶的两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市场;1858年,英国与法国、荷兰一起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36年和1857年,英国与伊朗签约;1838年和1861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这些条约内容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英国要求得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特权。为确保帝国安全以及贸易的通畅,英国这一时期还占领了一些军事要塞与贸易据点,如1819年占领新加坡,1839年占领亚丁港,1841年占领香港。

在18世纪,英国的海上霸权还时不时地会受到法国的挑战,而整个19世纪,这一霸权已经是无可争议和不可撼动的了。大英帝国的海军游弋在世界各大洋维持秩序与安全,海上交通的重要据点比如直布罗陀、马耳他、苏伊士、好望角、新加坡、香港统统都由帝国军队来控制,其他国家在服从英国领导的前提下,可以自由地在海上通行,进行贸易和殖民地开拓。

在海军、殖民地之外,支撑英国“日不落帝国”地位的另一个支柱就是工业革命所造就的英国世界工业霸主地位。1850年,英国生产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1860年,英国生产了世界工业产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1850年,英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量的20%,10年后增至40%,英镑成为国际货币。1851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向全世界展示了英国工业化的成果,并宣告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

对此,英国人洋洋得意地宣称: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场;澳大利亚、西亚有我们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们的牛群;秘鲁运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则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而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则遍及印度群岛;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长期以来早就生长在美国南部的我们的棉花地,现在正在向地球的所有的温暖区域扩展。

维多利亚女王(1819~1901)

维多利亚(1837~1901年在位)时代是大英帝国的鼎盛时期。它以占世界2%的人口统治着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人类、五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与历史上庞大辉煌的罗马帝国相比,英国人的成就远在其之上,因为前者不过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区域帝国,而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却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维多利亚女王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

1887年是维多利亚女王登基50周年,处在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以前所未有的排场来进行这次金禧庆典。庆典当天的晚宴就邀请了50个国家的君主和各殖民地自治领的总督,帝国治下的殖民地更是派出大批当地精英“朝贡”英国。英国本地的普通百姓也纷纷张灯结彩喜迎庆典。诗人丁尼生在为金禧庆典所做的诗中这样写道:

商业拓展的五十年!

科学昌明的五十年!

帝国扩张的五十年!

就连对自己庆典不太感兴趣的女王在看过游行场面的时候也承认:

难以形容群众的热情,令人惊讶,令人动容,欢呼声震耳欲聋,每一张脸上似乎都洋溢着喜悦。

英国的大国形象与力量,英国人的自信与骄傲,各国对英国的仰慕,无不透过金禧庆典而展现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