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与挑战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全球化容易引发金融危机。目前,健全全球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全球财富和收入重新分配。据统计,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的资产流失50%以上,其中有7 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五分之四以上。此外,无可讳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有制约的一面。

二、经济全球化的风险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已经是世界的共识。它有利于实现全球经济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给全球经济及国别经济注入了一股活力,带来了诸多积极的效应,但同时也给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转轨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风险和挑战,尤其是在经济安全方面。

经济全球化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中,最令人不安、最具有破坏性的就是金融危机的爆发频率大为增加,金融危机扩散效应极大增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例证。

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流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以及金融创新,其中包括对金融经营管理机制、市场资金交易机制、金融商品供给和组织机构方式等进行的变革,这使得金融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金融管理逐步放松,金融自由化成为金融发展的主流,金融竞争加剧,全球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规模增大,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网上交易等新手段层出不穷,金融市场急剧膨胀,投资加剧,金融活动相当程度上与实际经济活动脱离,资本的虚拟成分加大,金融交易主要是以投资为目的的交易。全球金融市场上流动着大量闲散资金,主要从事金融投机活动,投机性资本的快速增加是全球金融体制动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短期投机资本极易给金融市场带来震荡。而全球金融监管体制相对滞后和软弱,无法适应过快的金融自由化。这是近年来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波动频繁的基本原因之一。

面对金融危机的威胁,发达国家加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意识和金融管制,规范投机行为,迫使投机资本向国外转移,实际上把金融风险转移出去。而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本来就存在着结构性的经济问题,宏观经济调控机制不健全,金融体制不完善,但在西方的压力下,过早开放了金融市场,从而导致大量金融投机资本大举进入这些力量薄弱、管制不力却有利可图的国家,攻击它们的股市和汇市,随心所欲地套利套汇,一旦攻击得手,迅速撤离,其结果引发金融危机,造成严重冲击。

因此,当前金融全球化、自由化以及金融创新活动,也带来了如何建立金融风险约束机制等问题。日益庞大的全球流动资本,在为发展中国家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会严重冲击这些国家的经济,如果缺乏对国内市场的有效保护,缺乏对外来资本的严格管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极易受到打击,它们的弱势本来就对金融风险的冲击缺乏抵御能力。目前,健全全球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受到的冲击还不止于金融危机。相互依存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联动性越来越强。随着全球经济活动的规模日趋扩大,全球贸易额占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经从1960年的25%上升到2000年的43%,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波动通过全球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各国经济的运行,这给各国政府提出了更复杂的新难题,即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量要素流动所造成的冲击下,如何防止外部不利影响,实现宏观均衡。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充分,经济势力弱小,经济结构较为脆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影响。

经济全球化也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强化。在南北相互依存关系中,通常南方国家具有敏感性和脆弱性。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强了南方国家对北方国家的依附性。目前,南方国家的约15%的国家投资来自外国资本,这些外国资本凭借上述各方面的优势,大量收购与兼并这些国家的国内企业,迅速占领并垄断其市场,有可能取得支配地位。在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转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尽管带来了一些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来消极影响,诸如环境污染、产业结构的低层次与从属性等后果。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全球财富和收入重新分配。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外国直接投资超过11万亿美元,绝大多数归发达国家所有,所以来自投资的利润也归它们所有,其中美国拥有2万6千亿美元以上的资产,单在2000年就从其外国直接投资中赚取了1 050亿美元。此外全球贸易也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它们集中了货物和服务总出口的76%,人均为5 965美元,分别为发展中国家的3倍多和22倍,这是世界银行2002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所披露的。在出口产品结构上,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对照,美国出口中制成品占82%,而智利出口中初级产品占83%。在全球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全球资本流动有可能变为一种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移财富的渠道。据统计,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的国家和地区的资产流失50%以上,其中有7 000多亿美元流入美国。有些发展中国家外逃的资本,大于外国直接投资。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五分之四以上。从2000年各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分析,24个最富裕国家平均是27 680美元,而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 230美元。从198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从8万亿美元增长到了24万亿美元,而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只从3万1千亿美元增加到6万1千亿美元。1987年发展中国家外债达到高峰时,债务总额几乎是其出口所得的2倍,它们必须将全部出口所得的26%用来支付一年一次的本金和利息,到2000年还本付息仍高达3 480亿美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世界上五分之一的入口占有五分之四的世界财富,换言之,世界上五分之四的人口只占有五分之一的世界财富,黑非洲46%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经济全球化不仅扩大了南北方国家的贫富差距,而且也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距离,一些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已经陷入了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被边缘化的困境。

此外,无可讳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有制约的一面。为了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作出某些让步。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之机,力图把自己的经济模式和经济制度强加于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华盛顿共识”是其典型表现。

总之,从体制根源上讲,经济全球化的结构是一个存在着多种不平衡的结构。一是决策不平等,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规则、制度的制定者和主导者,而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接受者。二是地位不平等,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包括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金融业都是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垂直分工中的底层。三是后果不平等,发达国家享用经济全球化的成果,而经济全球化的不良后果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简言之,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它们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面对的风险和挑战明显多于机遇。

因此,如何在坚持开放的同时,尽量避免和防范风险,应对挑战,是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较之于发达国家面临风更大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实力上和制度上抗风险的能力较为薄弱。只有在坚持开放的条件下,加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国内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注意保持实力提升、制度建设与对外开放度、快速融入全球经济的协调一致,发展中国家才能化险为夷,使经济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事实证明,超过本国承受能力的过快开放,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是机遇和利益,恰恰是风险和损失。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对外开放战略,追求速度与稳定的均衡,如果两者发生冲突的话,除了完善国内制度之外,应该对外资流入实施更多的限制和监管。

第二,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化本身并非目标,而是达到促进竞争、增长与稳定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使目标与手段达成一致,而不至于招致风险,一定要强化防范经济全球化风险的相关的政府职能,在这方面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把握和引导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潜在风险要求政府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市场机制不成熟,在实践中探索,就特别需要政府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国内经济进行适时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做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出口相协调,真正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由于数量足够、质量较好的国际投资,对持续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又由于经济全球化乃至金融全球化最容易引发金融危机,因此,一国金融体系是否稳健,对该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和社会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往往是最脆弱的环节,普遍存在着巨额的不良资产,金融运作效率低下,金融管理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强金融体系抗击风险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要深化金融产权的改革,提高金融体系抗击风险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要深化金融产权的改革,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加强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适时、有序、渐进地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保持本国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逐步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在保持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长期金融战略目标应是资本市场开放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并谨慎和有效地加以逐步推进,确保完善经济运行规则,健全汇率制度,有序地开放资本项目下的货币兑换,合理债务结构,规范金融投机行为,提高信息透明度。

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的管理和控制,对于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全球流动的国际投机资本,以获取大量的短期利益为主要目标,虽然可以暂时解决资金困难,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稳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经济稳定增长造成很大的冲击,进而使国家主权受到严重挑战。发展中国家要在开放本国市场的同时,又能够成功地控制短期资本的流动,是十分困难的。直接控制过严,就会使大量资本流出,对融资形成重大障碍,因此直接控制只能起短期作用,应该更多地采取诸如外汇市场干预、财政调整、利率市场化、贸易和资本输出自由化等间接手段,对国际投机资本进行控制。

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加强对国际投机资本控制的同时,也要努力防止资本外逃。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环境恶化、政治上不稳定、腐败丛生蔓延、国有资本非国有化,也会导致大量的资本外逃。资本外逃会减少国内投资,使经济增长减速,也可能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避免资本外逃的关键,一方面在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制度条件,避免恶性通货膨胀,避免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必要时限制本国货币的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性,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监管,防止资本非法外逃与转移。

第三,加强全球合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全球合作机制来防范与化解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加强全球合作,建立和完善全球合作机制,是一条防范与化解风险的极其重要的途径。鉴于现有的全球合作机制跟不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步伐,世界各国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参与新的全球制度和规则的制定,促进现有全球性经济机构职能的转换。问题的难点在于,这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状况和客观需要,又能为发达国家所接受。

就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希望全球性合作机制能让自己更多地参与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其他全球性组织的决策中去,使之更加民主和公平,以提高其管理全球经济方面参与的有效性。它们希望全球合作机制能够维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及经济利益,制止跨国公司对其资源的控制与掠夺,以使依赖这些自然资源的国家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发展动力。它们希望全球合作机制能够确保稳定和扩大它们产品的市场,稳定初级产品的供求关系,建立共同基金与缓和库存,以调节全球市场初级产品的供求关系,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避免贸易条件的恶化。它们希望全球合作机制能够稳定汇率,改善全球金融市场资金借贷条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优惠的融资和发展援助,到2010年实现联合国的目标,即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要达到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同时减轻其债务负担,公正和永久地解决外债问题。它们希望全球合作机制能够改善其经济结构,促进实用、合理的技术转让,帮助提高发展水平,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它们希望全球合作机制能够加强南北方国家间的信息沟通,建立全球经济动态跟踪数据系统,实现数据互换,使跨国公司、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资本流动,置于全球多边合作监管之下。

总之,发展中国家唯有主要依靠自己正确的发展战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全球合作,才能在发展中把握机遇,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思考题

1.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秩序的重构有何意义?

2.经济区域化为何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3.以中国为例说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崛起之路及所发挥的作用。

4.试述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及应对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